【中外玩具網訊】對許多民營企業而言,「持續低迷」的生存環境貫穿了2012年。也正是這一年,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扶持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讓民營經濟得以在更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發展。民營企業、民間資本得以樹立信心,凝聚共識,逐步將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由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
民企寒冬持續,困境磨礪信念
記者在江蘇、廣東、浙江、福建等民營經濟大省調研時,聽到一些民營企業主叫苦:「過去老闆們聚在一起,談的是怎麼造廠房、擴生產;後來見面聊天,有人就說最大願望是能把廠子賣掉!」
企業家們的叫苦並非沒有理由。一方面,自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陰霾未散,國際市場持續不振,國內各類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利潤走低,企業在「上壓下擠」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另一方面,不少企業依然沿襲過去5年、甚至15年來的生產觀念、管理制度、營銷方式,產品更新換代慢,利潤率極低。
在10月份召開的第112屆廣交會上,出現了採購商人數和成交金額「雙下滑」局面,對不少長期「兩頭在外」的民營企業釋放著嚴峻信號。
另一方面,一批著力修煉「內功」的民營企業迎難而上,如同在「寒冬」中成長的樹,根扎得更深,軀幹長得更結實。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鎮擁有我國針織工業第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當地的新昌經編織造有限公司在今年投入近400萬元開發了企業管理軟體,公司總經理姚文樸說:「公司過去忙著賺快錢,沒怎麼花心思搞研發和管理,現在正好補上短板,產品創新是企業的唯一出路。」
政策暖風勁吹,堅定實業信心
2012年,對於愛「跟著政策做生意」的浙江商人尤理謙來說,有點「目不暇接」的感覺。
2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合理引導民間融資」被列為會議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既是對2011年下半年沿海部分地區發生民間債務危機的快速反應,也開啟了對民間資本長期「浮在水下、沉痾難治」的系統性疏導工程。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更是在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就召開了全省民營經濟大會,針對融資難、投資難、創新難、盈利難等問題,研究落實工作措施。
3月底,國務院正式批覆在浙江省溫州市設立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6月底,電信、鐵路、能源等20多個行業按照國務院要求出臺了「新36條實施細則」;下半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種種積極信號表明,民營經濟將獲得更加強力的支持,有望贏得更廣闊的空間。
記者採訪尤理謙時,恰好碰到他和兩名券商投行的業務人員在商談怎麼把他旗下生產帳篷的公司股份化,在「場外市場」浙交所掛牌融資。「現在市場不好政策好,如果我能把做實業的資產通過浙交所掛牌,不僅擴大直接融資,還可進一步規範公司治理,企業同樣實現了轉型升級」。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曾在2008年生產帳篷支援四川震區受過中央領導人接見的企業主,過去幾年因為搞實業難掙錢,曾將主要精力放在外省搞礦產。在今年,他的目光又回到了老本行——生產戶外用品。「聽中央的話沒錯,必須堅持搞實業才能長久」,這位「政策型」浙商堅定地說。
轉型升級加速,聚力期待新生
儘管近4年來全球主要經濟體持續低迷的局面在2012年並無明顯改觀,但我國民營企業在磨礪信念、堅定信心之際,加速了自身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的步伐,努力開拓著新的市場。十八大期間,國家發改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今年民間投資佔投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經達到62%,說明民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要增強非公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準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有關專家認為,這意味著中央未來將進一步放寬一些競爭性領域的門檻,民營企業的信貸需求將得到更多滿足。隨著「玻璃門」「貸款難」兩重套在民企頭上的「緊箍咒」逐步消融,民營經濟的內生動力勢必進一步被激發。
從事近10年面料生產的紹興老闆呂勇,儘管公司年產值過億元,他卻為越來越難做的生意發愁。今年,呂勇和幾個夥伴合夥收購了英國服裝品牌「巴魯特」,並同步在網絡上開了虛擬店、在當地開了實體店,一舉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擴內需是十八大以來傳遞的鮮明信號。」呂勇說,「我們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上進行延伸,又對控制服裝製造的成本有一定基礎,加上政策利好,難道還沒有信心把新的產業做好?」
「雖處寒冬,心有暖意」,不少民營企業主表示,儘管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只要跟著中央的步子走,紮根實業,勤練內功,著力培育企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道路必然越走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