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與共同作者研究過遭遇罕見自然災難對人們金融決策行為的影響。多數人往往認為,人們遭遇罕見自然災難後會感知到更多風險,但我們的研究卻發現,經歷災難後人們的風險意識可能降低。其原因在於,如果個人在罕見自然災難中損失低於預期,反而會降低風險感知。
股票投資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流行性傳染病的特徵帶來了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由此引發的恐慌情緒和僥倖心理的行為反應,對社會和經濟造成的影響可能不亞於疫情本身。個人的投資行為、風險認知也可能受到疫情影響,引發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繼而引發市場波動。
我認為,對存在重大尾部風險的小概率事件,更應關注投資人行為,降低投資人在疫情中可能出現的現存狀態偏誤、過度自信和可得性偏誤。目前A股市場仍然以中小投資者為主,個人投資者專業知識、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理念等方面,均與機構投資者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以行為引導」的投資者教育就顯得特別重要。
我長期關注散戶行為,並在研究中發現,股民中僅有極少數人可以持續在股市賺錢,僅有1%的短線投資者在扣除交易成本後可獲利。同時,散戶的多數損失都源於其盲目自信,以及投機交易行為。
A股市場中高換手率與散戶的過度自信有關。追求刺激的心理也是導致散戶過度交易的重要原因。投資者還可能出於非理性動機而交易,以小博大,希望以較小的投入撬動高額回報。
研究也顯示,散戶在下單時存在追漲殺跌,交易行為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很多散戶都沒能在投資中很好地分散風險,也常常過早賣出盈利的股票,面對巨幅虧損時,卻不願意及時止損。這些常見行為偏誤進一步加劇了散戶的損失。
由於散戶普遍存在行為偏誤,A股投資者教育任務就更加繁重與複雜。到底如何精準地實施投資者教育與擴大投資者教育的範圍?過去以金融知識和法律法規普及為主的活動,對於提高投資者教育成效有待評估。根據我的經驗,採用經驗法則的在線互動教育,有助於提高投資者教育的效果。用科學方法理解投資人行為,從而據此建立以行為為導引的投資者教育,實施客制化的投資者教育方案,可以客觀地引導投資行為,降低投資人的行為偏誤,提升投資者教育的效果。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北京大學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