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龍舟,可知道珠三角的這種「網紅」五人龍舟嗎?

2020-12-22 騰訊網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 | 影子

《龍舟隊長老勞的三小時》 (拍攝剪輯:影子)

賽龍舟在廣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各地更是有「請龍頭」「起龍」「洗龍」等儀式感超強的環節,也有賽過年夜飯的吃龍舟飯的時刻。這些內容橫貫於整個農曆五月,鑄就了嶺南的龍舟文化,塑造了奮勇向前的精神,更是成為一種中華魂,滲透到血液中,影響著古往今來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

臨近端午的一個下午,陽光炙熱,藍天倒映在樂從沙良河清凌凌的河水裡,水畔綠蔭婆娑,一場名為「三龍灣中德龍舟體驗活動」的文化交流正在進行,在教練的手把手教授下,德國友人們認真地練習著划槳。

往年的此刻,樂從鎮早已進入到端午時節的氛圍中,河湧兩岸站立著圍觀加油的人們。大家翹首以盼,熱鬧非凡。而今年,因為疫情、出於安全考慮,許多文化活動取消,龍舟賽事也暫時休賽。

幾個小時後,夕陽的餘暉下,小鎮的大叔們坐上輕巧的五人龍舟,開始了揮汗如雨的日常划龍舟練習。

這是這個位於佛山市順德區的小鎮不尋常和常見的畫面,寧靜而充滿生機,平靜而激情澎湃。

清澈的沙良河上,清潔船和龍舟擦肩而過,美好的環境為體育運動奠定了基礎。影子 攝

龍舟不再是維持生計的「小艇」

順德樂從河湧水道縱橫,村民們出門見河見水,以農業耕種、種植業、飼養塘魚為主,村民們習慣了「開門見河、舉步登舟」的生活。「我們的父輩為了求生,好比搬運甘蔗,重的時候一千來斤,不得不以船來做搬運工具。業餘時間才是用來娛樂健身。」51歲的勞劍輝對《南方》雜誌記者說。作為土生土長的樂從人,他見證了近些年龍舟在生活中的角色轉變。

從早期的維持生計再到後來本地鄉民為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舉辦龍舟競渡比賽,民間逐漸形成賽龍習俗,在這裡,龍舟更有著鄉愁一般的重要分量。在外做事的村裡人,到了端午時節都會回來,一起「起龍舟」。最近幾年,樂從鎮每年都舉辦村居龍舟大賽,2017年還承辦了全國第一屆村居龍舟大賽。

據《南方》雜誌記者了解,目前,樂從鎮的25個村居,幾乎每個村居都建有自己的龍舟訓練基地和龍舟俱樂部,村民都熱衷參與龍舟運動。樂從鎮的龍舟是整個珠三角乃至全國的一個縮影,「小艇」早已不小,龍舟運動的廣泛開展讓這項傳統文化活動在每一片土地上得到精彩演繹。

五人龍舟的窘境

黃昏前,順德杏壇鎮逢簡村的村民們五人相約,開始練習。悠悠水鄉中,這也成為遊客觀光不可缺少的一道風景。影子 攝

「沒有龍頭龍尾,13米長、0.6米寬。一般杉木製作,一條船80斤左右,一個人足夠背起來。」五人龍舟這些數值牢牢記在勞劍輝的心裡。在樂從鎮教育局工作的他身兼數職,其中最響噹噹的莫過於樂從龍舟隊領隊,他對龍舟有一番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在他看來,五人龍舟之所以是珠三角特有的,因為從地理上看,珠三角河湧細窄,孕育了五人龍舟嬌小的體格。「這換到北江、西江、東江等大江大河中就不適合了,是容易翻船的。國際標準龍舟需22人,左右劃手需固定左邊或右邊。相比之下,五人龍舟就更方便操作了,一個是農閒時村民組隊快,湊夠人數不難;另一個是划船可以左右開弓。」他說。

勞劍輝介紹,2017年樂從鎮五人龍舟公開賽,雖然是在彎彎曲曲的河道裡進行了足足3個小時,共計39公裡,但最快速度達到了13公裡/每小時,這體現的就是五人協同的技巧性和默契度,劃手同時也是舵手。「其實八十年代沒人玩 ,當時臭水溝多。」勞劍輝回憶道。後來隨著城市治理,大家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河水得到很大改善,划龍舟才慢慢恢復起來。

嶺南水網交錯縱橫,而五人龍舟只存在於珠三角的部分地市,如佛山順德地區、江門、中山、肇慶。

「特定環境、特定文化背景造就了五人龍舟,它還是更適宜存在於民間,很難國際化。」勞劍輝告訴《南方》雜誌記者,「五人龍舟是在珠三角特殊的地理條件下誕生的,在全國乃至全球鋪開有難度。如果將適合當地河湧的小龍舟改為大體格的,或者使用玻璃纖維材質,船身重量的增加勢必會影響速度,影響競技感。 」

因此目前五人龍舟還是沒有走向國際,賽事也多在珠三角地區進行。對於龍舟迷,勞劍輝感到有些遺憾。

龍舟小鎮的起飛

德國友人在認真學習划槳。影子 攝

「德國的朋友一會就到了!」在沙良河碼頭見到勞劍輝,他一邊準備著交流活動,一邊介紹道。這天下午,「三龍灣中德龍舟體驗活動」約30人的交流團來到這裡。樂從龍舟隊的隊員們除了教授具體的操作外,還向外國友人展示了專業速度,引起一片歡呼聲和掌聲。

德國友人在獎盃牆前合影留念。影子 攝

勞劍輝(前排右二)和他的隊友們。影子 攝

「2011年我們組建龍舟隊時主要還是當地農民玩,平均年齡43歲,那年贏得了全國冠軍。後來面向全國招募專業選手,發展到現在,平均年齡25歲。我們創造了中國龍舟隊參加亞洲龍舟錦標賽、世界龍舟錦標賽和亞運會龍舟賽的歷史最好成績!」勞劍輝自豪地向《南方》雜誌記者介紹,近9年間,他先後帶領越來越年輕化、專業化的龍舟隊參加中國龍舟公開賽、中華龍舟大賽和國際龍舟賽事,共贏得357個單項及總分第一名,勇奪中華龍舟大賽五連冠,蟬聯國家級龍舟賽事十連冠,十三度代表國家參加國際龍舟賽事,勇奪34個賽事項目金牌。

2019年底,龍舟隊面向全國皮划艇、激流專業運動員和群眾龍舟好手進行了選拔,最終從98名報名者中選拔出9名新隊員。在龍舟隊的標杆引領下,村居龍舟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龍舟。

龍,是中華民族力量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奮發開拓的象徵。如果說古老的文化和鄉情是龍舟發展的民間力量,那麼專業化、年輕化的隊伍就是給這個小鎮增添了飛向全國、全球的翅膀。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有趣的端午風俗故事?

歡迎留言分享。

本文責編 | 劉樹強 蔣玉

統籌丨劉樹強 張蓓蕾

編輯丨李卓華 莫群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番禺區這個村製作的30釐米微型龍舟,遠銷海內外
    在龍舟文化熱帶動下,一種用於展示與觀賞的微型龍舟製作也熱了起來,成為廣州龍舟文化的生動載體。10年前,上漖村手工匠人盧志棠開始製作「小龍舟」,至今已打造了約兩千條小龍舟,這些微型龍舟遠銷海外,闖出了一片大市場。
  • 「四月初八鑼鼓嚓,龍舟兜底挖」!中堂35年老龍舟被喚醒
    這裡將舉行「起龍舟」儀式——把埋在泗湧裡15年的龍舟挖出來。當天來到現場看「起龍舟」的,還有眾多的村民以及攝影愛好者。「四月初八鑼鼓嚓,龍舟兜底挖」。在東莞水鄉,各村都有「起龍舟」習俗,但隨著輕便的杉木龍舟取代沉重的松木龍舟,「起龍舟」儀式淡出民眾視線已經二三十年。
  • 融合順德龍舟說唱,聽著有點意思
    順德華僑城2018年啟動青雲計劃,作為本土一個長期性項目,以「青雲文社」為空間載體,探尋順德乃至珠三角本土文化。11月27日,青雲計劃年度活動——「雲集景從」2020文會在順德華僑城國際美食文化交流中心舉行,發布青雲言集第二輯:《形在江海·珠三角龍舟製造與存續調研筆記》。
  • 龍舟模型傳承人直播帶貨 對明年信心滿滿
    今年受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影響,從5月21日開始,廣州多地發出通知,明確取消今年端午龍舟的各項活動。由龍舟這項運動衍生出的製造龍船、龍頭、龍尾及龍舟鼓等龍舟產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業者表示,明年番禺區等區有龍舟賽,對於來年,他們充滿信心,「有龍舟賽就能營造熱鬧的龍舟文化氛圍,就能帶動龍舟產業經濟。」
  • 夢幻西遊三維版端午福利活動來襲 和小夥伴一起龍舟遊三界
    龜兔遊園會新增端午特色玩法「龍舟衝衝衝」、「粽香飄四海」,少俠快去登上全新坐騎「端午龍舟」五人組隊暢遊三界吧!集結了,幫派活動「萬眾同心」火熱進行中,快和幫派好友一起澆灌「同心樹」贏取好禮!另外首屆家園設計大賽同步開啟,來秀出家園作品展示你的設計天賦!
  • 「龍舟文化」 破浪前行
    「船身」破浪,從制度隊伍意識三方面推進安全生產 「船身」是龍舟文化的「核心部件」,唯有紮實堅固,方能承載整艘「龍舟」乘風破浪。 為確保「船身」行穩致遠,銅仁供電局建立起「兩隊兩賽一信號」的日常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即在各縣級供電企業組建一支安全保障隊伍和一支安全監督隊伍,持續開展防範和識別A類違章技能競賽及安全知識月度賽,推廣「紅黃綠信號燈」機制,從制度、隊伍、意識三方面推進安全生產建設。
  • 【龍舟大賽融媒體直播九】龍舟節開幕式開啟龍舟大賽序幕
    「一點金,鴻運當頭;二點銀,吉星高照;三點眉,風調雨順;四點睛,四季平安……」10月10日,在2020柳州市職工運動會龍舟賽、2020廣西融安龍舟公開賽暨融安第二十一屆長安龍舟大賽的開幕式上
  • 龍舟廟會上的特殊嘉賓:小記者訪龍舟,接棒傳統有創新
    他們在龍舟潮集市上採訪非遺製作,在龍舟文化沙龍中和訪談嘉賓提問互動,在上漖龍舟製作基地實地了解龍船誕生記,在喜臨院酒店參觀老船廠的變遷故事。集市上,上漖龍舟模型和廣式竹木飲食盛具這兩個非遺攤位吸引了小記者們的關注。據了解,上漖村不僅造龍船聲名遠揚,製作龍舟模型也同樣驚喜巧妙。
  • ...感受水城文化之七」西門龍舟碼頭:八鄉龍舟聚首處,昔歲河畔三官堂
    從橋下綠廊護欄堤圍往東,東西兩側相距80米之間,各有一道鋼鐵結構人行步梯,登梯可跨過護欄走下堤圍。堤圍下的河岸,是一小片用貝灰鋪設的陽埕。這是一個簡易小碼頭,碼頭邊停靠著一艘搭有平頂鋁篷的小水泥船。東步梯東側周圍一帶,就是三官堂舊址。西門龍舟碼頭位置圖。
  • 頂著個雞頭、馬頭、象頭,還有犀牛頭……你確定這個是龍舟嗎?
    都是真的,這就是福州水系裡的龍舟王國。本文授權轉載自:homeland家園公眾號(ID:homeland_mag)文_巴曉光 圖_林岑要了解一條龍舟的誕生與使命,你可以從福州開始。福州水系裡,有一個完善的龍舟王國。
  • 中堂微記錄3.1米龍舟模型亮相!製作技藝「驚四座」
    日前,中堂鎮舉行非遺傳承人龍舟民俗文化公開課,廣東省非遺項目龍舟製作技藝、省級傳承人馮沛朝分享了龍舟製作的秘訣。南方+拍攝了這堂原汁原味的龍舟民俗文化公開課,讓廣大市民感受這條3.1米龍舟模型是如此驚豔四座的。
  • 無龍舟仍端午 無競渡有故事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下屬廣州城市旅遊問詢救援服務中心與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文仕文化博物檔案館等單位合作,以廣州新中軸線旅遊線路為坐標,有層次地在花城廣場、廣州塔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進行 「龍舟競渡」和「龍船探秘」為主題的串聯式端午龍舟文化宣傳,在端午節期間共同講述廣州龍舟故事
  • 《我愛拼模型》中國北京玉帶橋與龍舟怎麼拼 玉帶橋與龍舟拼圖步驟...
    導 讀 在我愛拼模型手遊中中國北京玉帶橋與龍舟這個建築小夥伴們應該如何拼接呢?
  • 雜貨鋪大叔的「國寶」身份:「龍舟說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等多位龍舟傳人學習開唱龍舟歌,在順德一帶賣藝獻唱。    在上世紀50年代,順德茶樓酒肆,神壇社廟和當地人的喜慶事,都需要找「龍舟公」助興。一方面,人們喜歡聽這些龍舟說唱的故事,另一方面,龍舟說唱也能夠使氣氛熱鬧。以前沒有電視、錄像,連收音機都沒有,民間娛樂就依賴龍舟說唱。    陳振球小時候偶爾跟著父母到茶樓,點上一盅茶,邊喝茶吃點心邊聽唱龍舟。
  • 張吉亮漫畫:龍舟冠軍的誕生
    賽龍舟乃我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的習俗。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我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每年端午節各地的龍舟大賽場面常常異常火爆。
  • 【特寫】17死桂林龍舟傾覆事件的生死三分鐘
    遊船選擇在水流較平穩的東側河道衝壩,兩條龍舟效仿,但三條船都沒有成功。隨後,他們退入船閘。兩條龍舟先進入船閘,等轉向不便的遊船想進閘時,龍舟又退了出來,在船閘入口處等候。遊船上不止一位乘客聽到,帶頭的村民給船閘工作人員打電話。「不知道他們說了什麼,就聽到帶頭的掛掉電話,讓我們再等等。」廖力生說。
  • 還記得秋名山的AE86嗎?來看看快到模糊的龍舟漂移吧
    這種操作相當於開著加長勞斯萊斯上秋名山,《頭文字D》也不敢這麼演。賽道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四米,快艇也沒這麼靈活中國龍舟看佛山,佛山龍舟看南海。這裡對划龍船的理解已經進入某種科幻範疇,看到水裡橫著走的龍船之後,足以讓人相信這裡被龍王加持過。
  • 龍舟水是什麼意思?龍舟水的特點是什麼形成原因分析
    【大暴雨開啟華南龍舟水氣象數據揭秘龍舟水有多「兇猛」】5月21日,華南「龍舟水」大幕強勢開啟,廣西西南部、廣東中東部、臺灣島等地的部分地區將出現大暴雨。預計5月下旬,華南大部降雨較常年同期偏多,局地累計雨量或超200毫米。「龍舟水」為何如此「兇猛」?中國天氣網深挖氣象大數據,告訴你答案。
  • 端午節手工,很酷的紙箱龍舟
    端午節有一項重要的活動,龍舟競渡。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 村民造一條龍舟耗時1月 用鐵釘6500顆
    三四月裡,他們與村上的6名親戚,被特邀到秀峰區安慶村造龍舟。這一個月中,他們與木材打交道,吃住行都與龍舟有關。陽春仁介紹說,他們村以陽姓為主,也有少數莫姓,自清朝以來,全村都以造船謀生。如今,村上掌握龍舟技術的,「年齡最大的70歲,最小的30歲。」在龍舟盛行的年代,他們村也因此過上富足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成了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