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的時候,我出去走了走,去各大品牌的實體店裡逛逛,看看有什麼新花樣。但是從地鐵下來,到進入商場,我這一路上走過來發現大家腳上穿的最多的牌子是耐克,其次就是阿迪和鬼冢虎。但是耐克是十個裡有八個穿,而阿迪和鬼冢虎數量差不多,十個裡大概有兩三個的樣子。
要說流行,耐克阿迪一直都很流行,但是前兩年的程度完全不能和現在比。以前出門,大家穿耐克阿迪的,遠沒有現在的規模。而且,前兩年我在大街上還是能看到很多人穿安踏和李寧的球鞋、跑鞋的,今年開始就很少能看到了,這為什麼呢?
想得出結論,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一個是外因,一個是內因。
外因:耐克破二計劃圓滿成功
關於「破二計劃」,不關注跑鞋圈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這是Nike對於馬拉松比賽成績的一次衝擊。所謂的「破二」,就是讓人類的馬拉松記錄進入2小時以內。
隨著去年10月份,埃魯德·基普喬格穿著Nike的Next%拿下了1:59:40的成績,Nike的破二計劃宣告成功,同時又給Nike帶來了一大波熱度和流量。
不管是跟風的,還是想沾沾喜氣的,又或者本來就是粉絲的。Nike這一盛事,讓不少人都一起湊熱鬧去了。
再加上一堆明星帶貨,即便是賣到2000多售價的Next %,也賣出去了700多雙。(不愧是你啊耐克)
再來說一說阿迪達斯,boost已經被阿迪玩了好幾年了,ETPU能被做成這樣,巴斯夫公司確實有兩把刷子。但是對於boost的運用,阿迪還是把重心放在了潮鞋和休閒跑鞋上,嚴肅跑鞋方面,boost的表現真的不盡如人意。
不是說boost本身不好,而是阿迪從來沒有好好進行設計。boost的嚴肅跑鞋,數來數去就那麼大貓小貓三兩隻,而且大部分的升級換代基本上換湯不換藥,沒什麼令人驚喜的表現。這兩年即便是粉絲的熱情,也快被消耗殆盡了。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boost雖然日漸頹勢,但是市場份額依舊不算小。
內因:產品線仍待完善,推陳出新速度慢
產品線這個東西說起來很虛,似乎沒什麼作用的樣子,但把它放進市場去,卻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杆。
我們仔細看看李寧安踏的產品線,它們的跑鞋矩陣說實話並不是很完善,給人一種東一錘子西一榔頭的感覺。頂級跑鞋雙方都拿出了值得驕傲的作品,但是卻沒有足夠的作品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
論硬核跑鞋,李寧三兄弟:絕影飛電天馬,都是相當出色的頂級競速鞋,然而因為定價問題遭到了不少吐槽——但是說實話,李寧應該也沒指望這三兄弟賺什麼錢。這三兄弟更大的作用,是給市場一個信息:李寧也能做出頂級跑鞋。
可是,你李寧能做頂級跑鞋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出門需要穿這樣的鞋嗎?沒有需求啊。
至於安踏,我覺得安踏需要加快自己的腳步了。安踏的實力和底蘊都是相當雄厚的,C202 2.0真的是驚豔一時。可惜安踏的作風是照顧中低端價格的款式,A-flashfoam當然是不錯的中底材料,但是因為安踏對產品定位,導致被過於濫用,拉低了技術的「身價」。
這種做法有好有壞,好的是消費者即便不用花太多錢,也能體驗到安踏的尖端科技;壞的是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最大程度地進行推廣技術,但卻會阻礙中高端款式的進一步發展。
我花一百多也能體驗的科技,為什麼要多出幾百再去體驗呢?相信很多人,包括不少跑者都是這麼想的。
其實說到底,那麼多人穿著耐克阿迪上街出門,不僅僅是耐克阿迪頻繁的大動作讓人趨之若鶩。更重要的是,它們能抓住消費者的心理。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這兩個牌子直接和「面子」掛在了一起,把握住了大多數人的想法。
安踏和李寧,還需要在策略上做一些調整。雖然現在國牌鞋已經拿掉了老土笨重的帽子,但是設計感缺乏的毛病還需要針對性修改,提升品牌形象,讓消費者從心裡對它們有更深一級的認識。
消費者無非兩種,性能黨和顏值黨,但說實話還是顏值黨更能決定一個品牌的市場份額。
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在大街上隨處可見國產品牌穿在行人的腳上。而不是現在這樣,十個人裡都難尋一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