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按照慣例提示一下,本文含有輕微的劇透,但基本上不影響觀影體驗。
如果網購想買一包核桃,結果到貨的時候打開快遞發現是一包紅棗,消費者是什麼感受?
如果去泡泡瑪特買一個茉莉的盲盒,結果拆包裝的時候打開發現是發呆哪吒,消費者又是什麼感受?
這個感受就跟看完《神奇女俠1984》之後是一樣的——我感覺我花錢看了一部完全不是我想看的片子。而且最要命的是,明明演員和前一部是一樣的,預告片裡的鏡頭也都有,但是片子的類型卻從超級英雄電影變成了一個半說教的文藝片?我點的是西紅柿雞蛋湯,是西紅柿切好、雞蛋打好做成的湯,而不是西紅柿沒切、雞蛋連殼一起煮的黑暗料理!
上一次有這種看完電影非常難受的感覺——還真是有,但是要追溯到2年前了。對了,熟悉的朋友可能也會想起來,那個IP一樣非常熱,大眾期待非常高,預告片一樣看完讓人覺得很有興趣。但是到了電影院看到一半就想罵人的電影——《愛情公墓》。哦不對,是《愛情公寓》電影版。
不過網友在豆瓣上的打分還是非常符合網友的內心裡的落差的。之前的幾部電視劇評分都在7以上,這個電影直接只有3.2分,而且口碑非常的差。
雖然《神奇女俠1984》目前口碑還沒有爛掉,但是可以預見這個IP至少在國內已經很難再吃香了。
理由也很簡單——《神奇女俠1984》犯了和《愛情公寓》電影版差不多的商業模式問題:貨物與描述不符,消費者要求退貨(但因為退不了所以只好在網上發洩不滿)。
我相信大部分朋友去看《神奇女俠1984》的想法跟我是一樣的,都是奔著以欣賞色列美女蓋朵披荊斬棘、痛揍壞人的超級英雄電影去的。因為女性作為超級英雄主角的電影在這個年頭鳳毛麟角,如果非要加上的話,斯嘉麗主演的《攻殼特工隊》也勉強算得上(但顯然沒有續集了),所以難得有這個女超級英雄IP活下來,大家都是喜聞樂見的。
如果說導演和製片方不懂觀眾的真實需求,這個理由我是絕對不接受的。如果他們真的不了解,那為什麼能把我們最想看的打鬥、刺激的鏡頭做成那麼有吸引力的宣傳片?看過宣傳片我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就去看熱血打鬥電影,結果看到了電影是一部言情加破解謊言加呼喚人人都多一點真誠的文藝片?網友說的沒錯,大部分人想看的精華都已經在宣傳片裡播完了。
且不說《愛情公寓》電影這種讓人覺得虛假宣傳的國人電影,外國人可能的確不知道。那麼橫向對比一下《驚天魔盜團》總可以吧。《驚天魔盜團》第一部那麼受歡迎是因為劇情嗎?我們觀眾是為了劇情上埋有伏筆和詭計去看的嗎?我們要看的是視效,是精彩的魔術!不是第二部裡各種為了揭露誰誰誰有什麼陰謀這種「無聊」的把戲。
《神奇女俠1984》也一樣。電影可以節奏慢,可以鋪墊多。但是最後跟大反派決戰那一下,故事推進到高潮部分,總得打一架吧?但是《神奇女俠1984》就不,非要讓神奇女俠用自己的嘴,也就是用語言來淨化反派的心靈。
用語言一決高下的電影也不是沒有。比如處理的比較好的《神奇動物在哪裡》,最終決戰可以是用語言,因為反派西瓦爾·格雷夫斯一直相信「語言才是最大的魔法」。他擅長的是蠱惑人心、組織屬於自己的勢力,所以正反對決本質上是正邪理念的對決,用語言合情合理。
處理的一般的是《奇異博士》,最終決戰只能是語言,因為奇異博士打不過反派多瑪姆,只能不斷的在時間重塑中勸退。這個雖然算比較合理,但還是遭到了吐槽。
但是《神奇女俠1984》完全沒有必要這樣處理!上一部大戰戰神阿瑞斯不是很精彩很刺激嗎?給觀眾留下了不錯的影響。續集這一部就改成了思想的交鋒了?客觀地說,《神奇女俠1984》也在之前埋了伏筆,比如充滿暗示的水門酒店,比如一開場的競技賽場作弊等等,這只能說是這個電影唯一的可取之處了——如果這個電影不叫《神奇女俠》的話。
總而言之,《神奇女俠1984》就是一個披著同樣演員的皮和IP,但演著不一樣類型的「換皮電影」,這種對待消費者感情的商業模式,簡直不能更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