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媽媽諮詢我,說她4歲的兒子最近開始說髒話了,脾氣也不好,經常會打人。
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用訓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不過效果並不好。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說髒話、發脾氣、打人,通常都是沒有惡意的。他們只是覺得好玩,想要測試一下父母的反應,或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缺乏自控力,才用最原始的方式把情緒宣洩出來。
我們越是告誡孩子不準這樣做,他們越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管好自己。
所以今天,小樣媽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新的管教辦法——教孩子說一些有趣、積極的「口頭禪」,來代替我們不能接受的罵人、打人行為。
01 《小豬佩奇》裡學到的「口頭禪」育兒法
動畫片《小豬佩奇》你一定不陌生,不過在陪孩子看的時候,你有沒有留意到佩奇一家經常會出現的「口頭禪」呢?
豬爸爸或者佩奇闖禍的時候,豬媽媽會說,「淘氣的豬爸爸/佩奇」,用幽默的方式點到即止,沒有其他過分的指責。
豬爸爸有些生氣時,豬媽媽會說,「你好像有些焦躁哦。」既提醒了豬爸爸,又避免產生矛盾。
當有人表現好時,大家會稱讚說「做得好,豬爸爸。」
而當大家遇到困難或不好的事時,豬媽媽總是會說,「別擔心,我們可以……」
上面這4句話在動畫片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成為了佩奇一家的「口頭禪」。
因為他們總是用「淘氣、糊塗、焦躁」這樣略顯幽默的詞來代替「笨死了、你怎麼這麼蠢、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這些有侮辱性的負面詞彙,所以我們看動畫片時,總會被他們一家平和、輕鬆、愉快、包容的氛圍所打動,都想擁有像豬媽媽這麼溫柔、和善的媽媽。
我們可以借鑑豬媽媽,當孩子出於模仿、好玩,想引起你的關注,或者發洩不滿而說出一些不雅的話時,給他培養一個你可以接受的「口頭禪」,效果一定會很不錯。
02 語言的魔力:幫孩子學會自控
有段時間,小樣一生氣就會對我們說「我要打你了!」家裡人把這句話解讀成是一種威脅,所以一聽到這句話,就會馬上批評小樣。
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樣從動手打人,到用語言表達情緒,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表明他對「憤怒」的情緒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不再用本能的方式(打人)隨意發洩。
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在《魔法歲月》一書中提到語言的發展對孩子自控力的影響。
她說,「之所以只有人類能夠做到控制、延遲甚至放棄滿足生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語言讓高級心理過程成為可能。」
「一旦孩子開始學說話,他有時會通過對自己說出父母的禁令來控制自己的衝動或避免危險。」
比如嬰兒時期,就算你告訴寶寶不能碰熱水,他也管不住自己的小手。
直到他會說「燙」這個詞,在頭腦裡有了對應的抽象概念,才會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一邊說「燙」,一邊縮回想要伸出去的手,克制自己想觸摸的衝動。
同樣的道理,在孩子會說話前,有情緒都是直接發洩出來的,想要控制非常困難。
但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當他能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太生氣了/我好難過」,他就走向了更高層次的心智水平,懂得用語言來調控情緒了。
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些簡單、順口的口頭禪。
比如生氣時引導孩子說「我太生氣了/好氣哦」,摔倒了可以說「勇敢」,想要批評別人可以說「糊塗的XX/淘氣的XX」,開心或者難過可以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只要多加練習,我們自己也經常使用這些口頭禪,孩子就會習慣成自然,不僅控制情緒的能力會提高,一些不禮貌、不得體的話也會不知不覺被替換掉。
小樣現在生氣時已經不說「我要打你了」,受我的影響,他學會了《蠟筆小新》裡的口頭禪「真是的!」
每次他說這句話,全家人都會被逗得哈哈大笑,也就不會批評他了。
03 用「口頭禪」改變孩子的思維方式
語言對思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家長經常給孩子貼「笨蛋、懶惰、沒用」這樣的負面標籤,孩子的自尊水平就會比較低,遇事容易放棄。
反之,如果經常誇獎孩子「認真、專心、努力」,他們的表現也會越來越好。
就像《小豬佩奇》裡,豬媽媽經常用「別擔心/沒關係」這樣的口頭禪引導孩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我們也可以用積極的「口頭禪」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
孩子失敗時可以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遇到困難時可以說「來想想有什麼辦法」;
遇到不幸的事時可以說「幸好沒有更糟糕」;
取得成績時可以說「你是怎麼做到的」。
假如我們可以經常使用這些積極的句子,把它變成全家人的口頭禪,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也會發生可喜的改變,變得更有韌性,更懂得感恩,更積極樂觀。
你們家有「口頭禪」嗎,看完今天的文章,你打算給孩子創造什麼「口頭禪」呢?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