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在網上看到一個動漫的不同版本譯名,有的是港版譯名,有的是臺版譯名。而官方使用一般都是大陸譯名。而在這些不同版本的譯名中,有很多讓人忍俊不禁的名字。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那些已經超神的譯名。
魔卡少女櫻
魔卡少女櫻的日語是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大陸之前翻譯為百變小櫻魔術卡,簡稱百變小櫻,後官方統一了正式版是《魔卡少女櫻》。而香港的譯名為《百變小櫻Magic咭》,臺版譯名為《庫洛魔法使》。不看介紹,還真的不知道這是同一部動漫。
數碼寶貝
作為童年回憶的數碼寶貝,名字是Digimon Adventure,在大陸和臺灣的譯名都是《數碼寶貝》或是《數碼寶貝大冒險》。但是在香港,就被翻譯成了《數碼精靈》和《數碼暴龍》。數碼精靈還好理解,翻譯成「暴龍」真的不怕嚇到小朋友們嗎?
精靈寶可夢
同樣作為童年回憶動漫的寶可夢,也被翻譯了很多的版本。港譯為《寵物小精靈》,臺版譯名是《神奇寶貝》,而最後大陸官方定名為《精靈寶可夢》。名字的區別倒是不大,只是具體到了某一隻的話,就是千差萬別,這裡就不列舉了。
航海王
不知道霸佔多少人童年、青年甚至是中年的經典之作,航海王這個名字反倒沒有海賊王深入人心。而航海王的日語是ワンーピス,本意為「連衣裙」,也被翻譯為《ONE PIECE》。這要是被某個不知道的妹子看到了,怕是以為這是個教做衣服的動漫吧。
灌籃高手
愛好籃球的小夥伴一定不會錯過這部動漫吧。在最初的時候,臺灣譯名為《籃球飛人》,而港版譯名是《男兒當入樽》,咋不說男兒還要當自強呢?名字暫且還好,港版和臺版的人名翻譯簡直不能吐槽,像什麼櫻木花道被翻譯成於正升、劉傑、梁志達......真的很想問一問,這個姓氏是根據啥來的?
中華小當家
這部動漫在引進時的名字是叫《中華一番》,後來因為統一的贊助,導致了名字的「扭曲」。劉昂星變成了小當家(乾脆麵),劉昂星的嶽父趙瑜變成了及第師傅(水餃),好基友唐三傑變成了阿Q(蜜瓜甲魚凍)。哦,對了,動漫還有其他版本的一個譯名,叫做《神龍第一刀》。
進擊的巨人
進擊的巨人的英文名字叫做Attack On Titan,被很多人吐槽說翻譯的不準確。但其實不必要那麼準確,只要大家理解而且喜歡就夠了不是嗎?另外,進擊的巨人也曾被翻譯成《自由之翼》,可以說很有代表性了。只不過,要是沒看過的小夥伴看到這個名字,會不會以為是講在天空飛翔的故事。
阿童木
不得不說的就是阿童木了。大陸有《鐵臂阿童木》,而臺版有《原子小金剛》,港版有《無敵小飛俠》。嗯…可以說這很港臺了。我可以說這可能完全就不是同一部動漫麼?原子小金剛和無敵小飛俠加上鐵臂阿童木,桃園結義三兄弟。
看了這麼多版本的譯名,麥麥只想說,曾經我一定看了假動漫。
那麼,你還知道哪些動漫的譯名比較好玩呢?留言跟麥麥聊聊吧!
關注麥麥,我們一起探討二次元裡那些好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