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吃一塹長一智」,也有「吃虧是福」諸如此類。
被社會毒打的經歷,究竟能不能讓人變得更有深度,變得更成功?老王看來,事物皆有因果,斷不能以偏概全,過於刻板和教條。
被社會毒打,其實是一個很有代溝的話題。
老輩人口中的「年輕人,要多摔跤,才知道路該怎麼走」,說的其實是如何去「混」社會,指的思想領域的內容更多一些,是待人之法、是處世之道,是一種「形而上」的思維。
但是分析這個問題還是很有趣的,老王不妨也辯證地聊一聊。
1、首先,我們將生活的硬幣拋向空中——硬幣的正面是被毒打卻意志不催,愈挫愈勇,前路坦蕩,收穫頗豐的人們。
「毒打」 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要嚴師出高徒。
學習肯定比聊天、打哈哈困難,攀登高山也一定比原地休息要艱難得多。有人適當地鞭策,會激發人的潛能,讓你在挑戰重重的職場之路上會堅持更久一些,這無疑是好事。
初步入社會這個大熔爐,免費的教誨變得很稀少,更多地是作為成年人應當承受的挫折和磨難,以及一次一次所謂的「毒打」。
一次毒打,可以讓你銘記一個坑;兩次毒打,可以讓你認清一個人;三次毒打,可以讓你關上一扇門;n次毒打,或許可以讓你走上一條經驗豐富,感受深刻的康莊大道。
前提是,你得有避坑的技能、有識人的水平、有分析「毒打」原因的能力,並必須擁有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來的勇氣!
能夠自我反思和分析,在錯誤和失敗中摸索規律,最終掌握規律,這樣的「毒打」便是有價值的,也是真正能讓人成長的。
人的思想深度,有幾個基本層面的來源,最基本的自然就是教育程度了,學校系統的教育本來就是在教育你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完美避險。
還有一個則是生活給你帶來的思考。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不斷去在生活中磨礪,自然會產生日益增多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都是寶貴的資源,也能讓人思想深度不斷向縱深和橫向拓寬。
於是,「閱歷」這個詞就有了一層熾熱的光環。它讓我們知道了,知識來自於書本、來自於第三方傳播,更來自於實踐。
不惑之年之後的你,站在高位,面對新人小白,可以坦然的說出經驗至上的理論,這是無可厚非的。
誠然,我們不要過分粉飾「毒打」的功效,所謂「毒打」其實就是失敗和苦難的代表名詞。「毒打」本身無用,真正對你有益的永遠都是面對失敗和苦難你積極的人生態度,你不斷領悟、總結的經驗教訓。
剛上大學的年輕人,仿佛從牢籠的禁錮中放飛的鳥兒,每日生活豐富多彩,花銷自然也變得不可控。有些同學去做兼職,到街頭髮傳單,得到的白眼和嘲諷比他二十幾年加來都多,這算不算「毒打」呢?
當然算的。可是如果你體會到了賺錢的不易,知道了父母的艱辛,也知道了要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這次「毒打」就是有價值的,也是能讓你變得更深刻的。
這裡老王要提醒大家,我們要認清,被社會「毒打」的人,是沒有年齡分別的,而毒打也一定有優有劣。
2、當硬幣的反面揭開時,我們看到的是——那些生來就困頓潦倒、命運波折之人。對他來說,毒打他的生活仿佛從未離開過,逆境中的絕處逢生,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生活不易,我們都知。但是,對每個人來說這個「不易」的內涵是有十萬八千裡差距的。
這些年輕人,你想讓他贏在起跑線上已經是不可能了,還要不斷給他絆腳石,去體會被毒打的滋味,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堅持到終點。思想的深淺恐怕不會成為他們的關注點,活著才是。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裡有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那倘若,餓到極限呢?累到極限呢?芸芸眾生的耐力極限或許也沒有古籍中那麼遙不可及。每個人都會有向生活妥協的一瞬間。
近來,總是在新聞中看到好多這樣的內容。
鏡頭一:一個外賣的小哥,在大雨滂沱中歇斯底裡,旁邊是被路人撞倒散落一地的外賣和倒下的摩託車。這個瞬間可能真的不是別人口中的「幾十塊錢外賣,大不了賠你唄!」這樣的風涼話能安撫的。
鏡頭二:一個西裝革履滿身酒氣的中年男子,在地鐵車站跪坐在地放聲大哭,後邊的妻子半跪在地,安慰著自己委屈的丈夫,既埋怨又心疼。
鏡頭三:連著加班一周的女孩,生日當天終於可以在六點下班了。一個人孤單的打車回家,突然被領導電話喊回去繼續加班,女孩在計程車上痛哭流涕。
壓死駱駝的不是身上的重擔,可能只是那最後一根稻草。
是的,當生活的重拳打在年輕人的胸膛上,期待他一次次站起,一次次昂首,這多美好。但實際情況或許就像上面那個外賣小哥、那個醉酒男子和那個孤單的女孩一樣,被打垮只是一瞬間的事。
被社會毒打的越慘的人,有時候真的是那些對痛苦感知力低的,或者說沒有辦法從毒打中有所獲取的人。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中對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窘狀,描寫得淋漓盡致。可是真正有深刻感悟的是什麼樣的人呢?是那些和小說裡一樣的被迫賣血的人麼?當然不是,餘華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前25的知名作家,餘華的生活遠優於常人,更是不可能去體驗許三觀的生活。那種給予許三觀的「毒打「只是一種情感的遷移。
許三觀之類的人,會去讀《許三觀賣血記》麼?不,他們有需要可能真的會去賣血,他們不會對這種痛苦的毒打有任何反應,那種麻木,是讓人心痛的。
所以說,你以為被毒打這些人就會變得思想深刻?他們渴望改變生活,但是他們已經漸漸喪失了抵抗的能力,更多地是退化。
話已至此,其實討論的無外乎是社會的「毒打」兩種形式,一種是心靈上、思維方式上的,一種是真實的擊垮和失敗。
寫在最後
對任何人來說,經驗都是好的,但是,「毒打」真的不是對任何人都合適的方式。因為,不管是有人愛的花,或是沒人憐的花,都會同樣經歷一場花開花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