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許多的抗日神劇中,日軍總是顯得非常的笨,似乎對抗他們很容易,但並非是這樣。這個鄰居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偵查我們,處心積慮的考慮著將來的入侵,並非如同劇中所表現。就這麼來說,早在全面侵華之前他們便出過一系列的《中國各省兵地誌概說》,裡面主要分成三塊,分別是用兵觀察、統治資料和國民性。他們非常認真,起碼對比起當時的地圖來說,尤其是沿海地區,都派出了大量的人偽裝進行實測。
甚至於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樣的俗語他們都清楚,一般來說,還會用觀察到的現象來總結某個地域的人。像說到廣東人,在日軍的資料中寫了這樣的一個現象,廣東的轎夫閒下來時會看報紙。相比北方人,廣東人更喜歡實幹而非口論,並且將廣東人革命失敗的十次都記錄在案。但日本人對廣東廣西人幾乎沒啥好話,這兩個省是1938年那份《中國各省兵地誌概說》中評價最「差」的。
先來看看原話,廣東省兵要地誌概說這樣描述:比北方的中國勇敢富有團結力,頑強、狡黠,甚至性情殘忍,同時排日思想旺盛。廣西省兵要地誌概說寫道:質樸彪悍,忍耐力強,刻苦勤勉。(體格)比中國北方人身材短,體重輕。最後還補上了一句,歷來兩廣地方惡漢兇徒四處為盜,在此處作戰要特別注意後方的戒備。
從中可以看出,這兩個地方對於日軍都極為痛恨,他們自己也察覺到了,所以特別標記排日思想旺盛。這一帶從很早就開始抵抗侵略者,革命思想強烈,而廣西忍耐力強也是正常的。這一帶的環境使得他們從小便養成了彪悍的性格,不然怎麼活得下來,這些國民性的調查都是為了將來的統治。但相較於評價最差的兩廣,湖南的評價反而是最好的,說得上是吹上了天。
原文如下:古來富有尚武風氣,好學,士多,世利淡,慷慨進取。本省自古以來有出武將及碩學之士的傳統,今日當地居民軍人和海外留學生比其他省多。其商人缺乏機敏......質樸勤勉為本省人的特長,農夫勤於耕作,勞動者、船夫、轎夫等下層堅忍力行。瞅瞅這誇得,估計中國人自己都沒這麼誇過,不過要說日軍為何這樣誇讚湖南,其實也不奇怪。湖南在那個年代出過不少偉人,比如說譚嗣同、蔡鍔、賀龍、彭德懷等等,再有便是戰場。
薛嶽曾說湖南人在抗日中做出的貢獻是最大的,這樣說也無可厚非,首先日軍在湖南就此止步不前。根據統計,抗日期間的正面戰場一共是22次,其中六次在湖南,第一次便讓日軍的士氣大受挫敗。這六次,贏了四次,一次打平,僅是輸了一次。就連最後投降的地點都是在湖南,因為最後一次大會戰在這裡結束,在那個日軍多次想要摧毀的空軍基地附近。
當然,這段敘述還是有一些誇張成分在的,誇讚也無非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能。不管是誇獎也好,還是貶低,他們都是侵略者。對於中國人來說,日軍對兩廣的評價並非是貶低,性情殘忍不過是因為他們堅決抵抗。就像那句話所說,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只有獵槍。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全國人民的誓死抵抗,當初湖南的守軍也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並非只有湖南人。
參考資料:《中國各省兵地誌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