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浩瀚,哪部是諸經之王?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

2021-01-09 法華三昧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佛經浩如煙海。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所以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富貴的華嚴」之說,足見這三部經的重要性。後世有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也有說《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經中之王,網絡上也有過爭論,那麼究竟如何呢?

佛有沒有說過哪部經是經王?有的,就是《法華經》,佛在《法華經》裡反覆說到,略摘比較直白的幾處: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共十個比喻,中間八個略)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也有一些大德極為推崇《大方廣佛華嚴經》,尊為經中之王。《華嚴經》是佛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在定中為諸大菩薩、諸大神、天龍八部所說的一部經,沒有地球人參會,直接講了比較高深的法,也是現存佛經中篇幅最浩大者,講了許多的法門。若是從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判教來比較,華嚴時是判為一權一實,法華涅盤時判為唯實無權。權,就是方便權宜,不了義。實就是真實,究竟了義。《華嚴經》權實並有,權多於實。比如比較有名的那句「一切唯心造」和《楞嚴經》中的「唯心所現」相比,「現」字就是圓教境界,「造」字是別教境界(參看我前一篇文章)。《法華經》呢?是佛作了四十一年的鋪墊,眾生根性成熟後收尾的一部經,三乘歸一乘,萬法歸宗,純圓獨妙。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法華經》佛知見地,佛兜了一大圈,最終目的就是說《法華經》。

那麼究竟哪一部是經中之王?《法華經》是佛欽定的經中之王,經王就是《法華經》!如果王可以有兩個,說《華嚴經》是經王也未為不可。

其實呢,《楞嚴經》也是經王,因為《楞嚴經》就是《法華經》,懂得這兩部經就知道,兩部經其實是一部經,《法華經》為綱,《楞嚴經》為目,綱舉目張,矚目歸綱。《法華經》從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體,《楞嚴經》從各個側面,以「肯定」與「否定」交錯進行,一點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淺入深來闡述宇宙人生本體。

很多人在讀《法華經》的時候,總感覺佛只是在讚嘆、譬喻,而沒有具體說什麼法,所以無從著手。其實從經題「妙法蓮華經」到正文,每一句都是在講法,所以你看經中動輒多少人當下證得什麼境界,那是聽懂什麼證到什麼。如果我們先懂了《楞嚴經》再看《法華經》,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從《楞嚴經》裡的一些語句也能感覺到和《法華經》說的差不多,略舉幾處: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楞嚴經》說的就是一朵妙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彈指超無學」與《法華經》裡的氣氛也一樣,眾生聞法當下成就。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除了有「妙蓮華」外,「佛知見地」也與《法華經》裡說的一大事因緣一樣,說「佛之知見」。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楞嚴經》的另外一個名字:「妙蓮華王」,還說是王,《楞嚴經》不就是《妙法蓮華經》嗎?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法華經》裡說的是「蠲除諸法戲論之糞」,說其它不了義經是戲論,突出圓教法的重要。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直接就是《法華經》裡的「衣珠喻」,只是語句比《法華經》裡說得更概括簡練。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這又和《法華經》是一樣的,眾生當下聽懂當下成就,不歷俢證,即悟即證。還說,「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這就是一佛乘的不可思議,經王的威力!

《佛說法滅盡經》中說,「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佛說的那麼多經典都要在人間滅去,首當其衝的就是《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明心見性的寶典,把天地萬法的來龍去脈說得太清楚了,天魔外道在這部經面前也無所遁形,怎麼會不遭嫉恨呢,肯定要想方設法滅之而後快。只要《楞嚴經》在,正法就在,因此我們要護持《楞嚴經》、學習《楞嚴經》、弘揚《楞嚴經》!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 法華經:佛所說的諸經典中,此經最為第一(57)
    【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應當以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等人中最上妙的供具來供養他們。
  • 《法華經》四大名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
    《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在諸佛經中,有「成佛的法華」的美譽。《法華經》中認為,人人皆能成佛。只是由於每個人,被自己的煩惱所覆蓋,就像自己的衣裡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所以讓自己仍然處於貧窮的地步。此經最殊勝廣大的地方,就是龍女雖然只有八歲,但是聽聞宣說此經後,以女身即身成佛,顯示不可思議境界。證明了《法華經》的廣大功德。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的四大名句,這四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讓人隨緣開悟!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 讀佛經為什麼能開智慧?其中的道理究竟在哪裡?
    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關於為什麼讀佛經可以開智慧的解答,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是佛經中所蘊含的道理極多,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涉人世,都涵蓋其中。而佛經中所蘊含的道理,幾乎涵蓋了世間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掌管國家的首領,還是販夫走卒都能從佛經中得到裨益。關於記錄治國方法的經典就有很多,比如《佛說諫王經》、《佛說孛經抄》、《金光明經》、《大般涅槃經》、《仁王護國經》等等。關於對居士居家、交友、孝親等等的經典就更多了。
  • 《法華經》得見恆沙佛
    (第一百三十段)【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如人渴須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溼土泥,決定知近水。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 「佛經」的意義是什麼?
    ▲佛經,是諸佛的甚深妙語,聖言之量學佛,必須要聞思佛經,恭敬佛經。佛經,是佛的聖言量,可以除障礙,破違緣。更重要的是,學佛的解脫智慧和緣起空性,皆在佛經之中。「經」梵文叫做「修多羅」,漢語又翻譯作「契經」,「經」原意是「線」的意思,叫做「如線貫華」,用線把美麗的花瓣貫穿起來,使之不散、不亂、不墮。佛經就是佛所說的甚深法義。「修多羅」有一層重要的意思,就是說佛經義趣無窮,頗具攝受力,愈讀愈有法喜輕安。世間典籍雖然也有價值,可與佛法妙義相比,自然形絀。佛在世之時,曾慈悲宣說無量妙法。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此外,諸佛菩薩攝化眾生的法門也稱「師子法門」,即以獅子王來彰顯諸佛菩薩的功德。《涅槃經》中,以獅子吼列舉21事,一一配以菩薩的法門。《寶雨經》則列出菩薩的10種善法,一一比喻獅子王。 牛在佛教中也象徵高貴的動物,具足威儀與德行-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就有一項是「行步安平,猶如牛王」 佛陀的德號中也有以」人中牛於」來稱讚佛陀的德行廣大無邊。
  • 法華經:真法不可言傳,勿著文字相,佛經所指才是真理(19)
    而這開悟的緣起種,有從桃花開悟的,有從渠水影子開悟的,如此種種歸納起來,無外乎就是《楞嚴經》中的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二十五種。此二十五類包含了無量緣起種。佛種從緣起,只能是不著相見的一佛乘。比如,同樣求見真月,能順著佛的手指頭抬頭向上者,能見到真月,得佛之覺悟淨種;而研究佛指頭找真月者,依然是修世間之染緣業種。
  • 法華經:菩薩末世說此經,成就忍辱功德行(75)
    【時諸菩薩敬順佛意,並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 法華經:真正的佛法是解結,佛陀談五千人離開的原因(16)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佛陀列舉了教化眾生的九種形式和方法。分別為:第一修多羅,譯為契經,指佛經經文的長行部分。第二伽陀,,指佛經中單獨成篇的偈頌。第三本事,即本來事,為諸佛菩薩因地修行的種種公案。第四本生,即釋迦牟尼佛自己因地修行的故事。
  • 這部佛經,你只看一眼,就已經功德無量!
    在佛教中有一部佛經,你只需要看一眼,哪怕只是看一眼經名,就已經可以獲得無量福報和功德。這部佛經就是《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也叫《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從這些經名中就可以看出,這部佛經是一部了義經。提到大方廣、了義經這幾個字,我們可能會想到華嚴經和楞嚴經。
  • 佛陀宣示得《法華經》之四法,普賢菩薩說神咒護佑持經者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之「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此品為勸化眾生當奉持《法華經》。普賢啟問如來滅度後,如何能得《法華經》,佛陀宣示若能成就四法,當得斯經。普賢菩薩說陀羅尼神咒,並發願當於未來護持此經,及受持眾生。
  • 有聲佛經——李罕誦《妙法蓮華經》卷六 上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闢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
  • 淺談《妙法蓮華經》的文學審美,見者法喜充滿,閱者增福增慧!
    印度長期流傳的民間文學,如寓言、神話、傳說、傳奇,保留在佛經中。佛教文學一般分為本生、傳記、譬喻、讚頌、寓言等種類。這些寓言與譬喻傳到中國及翻譯出來後,影響中國通俗文學作品,六朝的志怪小說,以佛經故事為提材的變文,甚至《西遊記》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魯迅曾說: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為華言之佛經中,亦隨在可見。
  • 努力依《法華經》修習,就是轉經
    在禪詩中,就是一種審美的體驗,無論是哪一種審美體驗的獲得,都依靠自身內在的感悟與外在的體悟。《蓮經》就是《妙法蓮花經》,也叫《法華經》,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默持」的意思,這裡代表默默修持的意思。《壇經》記載,六祖弟子法達持誦《法華經》七年,而無法獲得其中的要旨,於是向六祖請教。六祖告訴他說:「努力依法修習,就是轉經。」可見「轉蓮花」就是依照《法華經》的經旨修行。」
  • 《法華經》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舍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 《法華經》法華奧秘猶如挖井
    (第一百二十八段)【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
  • 佛教中什麼樣的典籍可稱為「經」?
    前段時間網上有部《平安經》引起了軒然大波,拋開事件本身不談,在中國人的語境中,確實常能聽到「經」字,比如儒家有四書五經,道家有《道德經》、《南華經》,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最熟悉的當屬佛經。弘揚佛法要講經,廣結法緣要印經,學習佛法要聽經,日常功課要誦經,調和心性要抄經……以至於提及寺院、佛法、出家師父,總會自然聯想到佛經。那麼,依照佛法,究竟什麼樣的典籍可以被稱之為「經」呢?「經」之字義首先要理解「經」字在佛法中含義。
  • 佛教:末法時代何處尋找善知識呢,其實每部經都是佛菩薩化身
    並非這樣,「善知識」其實有很多,只是我們太多人沒有找到方法而已,如果說現在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維摩詰居士,阿彌陀佛,釋迦佛等諸佛菩薩都出世說法了,大家是不是都欣喜若狂呢?至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就更不用說了,三藏十二部的佛經不都是他老人家言傳身教麼?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大涅槃經》等等,無一例外。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關於文殊菩薩的身世,傳說很多,但他早已成佛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他被公認稱為七佛之師、諸佛之母。日月燈明佛的八個王子,都拜妙光就是文殊為師,經妙光細心施教後都成佛了,其中最後成佛的叫燃燈,據《金剛經》記載,燃燈佛就是釋迦佛的授記老師。八王子在妙光菩薩的施教下成佛後,還有莊嚴劫中三佛,賢劫中四佛,共有七尊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