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佛經浩如煙海。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所以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富貴的華嚴」之說,足見這三部經的重要性。後世有人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也有說《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經中之王,網絡上也有過爭論,那麼究竟如何呢?
佛有沒有說過哪部經是經王?有的,就是《法華經》,佛在《法華經》裡反覆說到,略摘比較直白的幾處: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共十個比喻,中間八個略)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而於其中,此經第一,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也有一些大德極為推崇《大方廣佛華嚴經》,尊為經中之王。《華嚴經》是佛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在定中為諸大菩薩、諸大神、天龍八部所說的一部經,沒有地球人參會,直接講了比較高深的法,也是現存佛經中篇幅最浩大者,講了許多的法門。若是從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判教來比較,華嚴時是判為一權一實,法華涅盤時判為唯實無權。權,就是方便權宜,不了義。實就是真實,究竟了義。《華嚴經》權實並有,權多於實。比如比較有名的那句「一切唯心造」和《楞嚴經》中的「唯心所現」相比,「現」字就是圓教境界,「造」字是別教境界(參看我前一篇文章)。《法華經》呢?是佛作了四十一年的鋪墊,眾生根性成熟後收尾的一部經,三乘歸一乘,萬法歸宗,純圓獨妙。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法華經》佛知見地,佛兜了一大圈,最終目的就是說《法華經》。
那麼究竟哪一部是經中之王?《法華經》是佛欽定的經中之王,經王就是《法華經》!如果王可以有兩個,說《華嚴經》是經王也未為不可。
其實呢,《楞嚴經》也是經王,因為《楞嚴經》就是《法華經》,懂得這兩部經就知道,兩部經其實是一部經,《法華經》為綱,《楞嚴經》為目,綱舉目張,矚目歸綱。《法華經》從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體,《楞嚴經》從各個側面,以「肯定」與「否定」交錯進行,一點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淺入深來闡述宇宙人生本體。
很多人在讀《法華經》的時候,總感覺佛只是在讚嘆、譬喻,而沒有具體說什麼法,所以無從著手。其實從經題「妙法蓮華經」到正文,每一句都是在講法,所以你看經中動輒多少人當下證得什麼境界,那是聽懂什麼證到什麼。如果我們先懂了《楞嚴經》再看《法華經》,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從《楞嚴經》裡的一些語句也能感覺到和《法華經》說的差不多,略舉幾處: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楞嚴經》說的就是一朵妙蓮華,就是《妙法蓮華經》。「彈指超無學」與《法華經》裡的氣氛也一樣,眾生聞法當下成就。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除了有「妙蓮華」外,「佛知見地」也與《法華經》裡說的一大事因緣一樣,說「佛之知見」。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楞嚴經》的另外一個名字:「妙蓮華王」,還說是王,《楞嚴經》不就是《妙法蓮華經》嗎?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法華經》裡說的是「蠲除諸法戲論之糞」,說其它不了義經是戲論,突出圓教法的重要。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這直接就是《法華經》裡的「衣珠喻」,只是語句比《法華經》裡說得更概括簡練。
「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恆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這又和《法華經》是一樣的,眾生當下聽懂當下成就,不歷俢證,即悟即證。還說,「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這就是一佛乘的不可思議,經王的威力!
《佛說法滅盡經》中說,「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佛說的那麼多經典都要在人間滅去,首當其衝的就是《楞嚴經》。因為《楞嚴經》是明心見性的寶典,把天地萬法的來龍去脈說得太清楚了,天魔外道在這部經面前也無所遁形,怎麼會不遭嫉恨呢,肯定要想方設法滅之而後快。只要《楞嚴經》在,正法就在,因此我們要護持《楞嚴經》、學習《楞嚴經》、弘揚《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