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入夜,聞隱隱雷聲;麗日乍雨,南國氣溫微涼。若是循十四類皆已成佛道者來觀察身邊人,他們有的供佛像,有的常念經,有的知道「南無佛」,如此等等,儘管他們本身可能並不敢相信此事,但他們卻是佛口親授的皆已成佛道者。
他們就好比剛出生的皇家嬰兒,蒙昧無明中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身在皇家。想一想,如果過去世沒有遇到佛,今生怎會歡喜在家中供養佛像?如果過去世沒有遇到《法華經》,今生聞到法華義理為何會莫名歡喜信受?
這些人都是有淨業因緣的,或許還可進一步地稱之為蒙昧狀態的明心見性者。因為在晝夜六時的某些時候,他們總有那麼一點明心見性的意思,乃至微弱得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淨業因緣,他們內心深處常顯得比一般人清淨一些,淡薄名利一些,乃至有出離世間的願望。但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幾分,則隨各自的業力。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
過去世值遇諸佛者,今生尋業發現中會有十四類現象。而未來值遇諸佛者,諸佛同樣以一佛乘教導,而令眾生入佛之無漏智。
無漏智是不著相見的真實智慧。因為不著相見,故而不隨相的生滅而有生滅,因此無漏,是常樂我淨的真實智慧。它就好比站在大海外看大海,無論大海怎麼浪花翻騰,皆萬變不離其中,絲毫不受境相的影響。
相比之下,有漏智是依相而產生的智慧,因為一切相有生有滅,故而該智慧在妄相的生滅無常中亦是生滅無常的。比如,醫學家研究疫病,剛剛發現了治療方法,不久病毒又變異了,又得繼續研究。有漏智總是被境界法相牽著鼻子走,隨妄相的變化而變化。病毒怎麼變異折騰,知見隨之而產生變化,這是一種隨妄相而產生的知見,是苦空無常的,根本談不上是真實智慧。
諸佛以無漏智行道,亦以無漏智來教化眾生。眾生解讀佛法亦應與無漏智相應。
比如,同樣修行四聖諦法門,住在「滅掉分段生死」的證果相中,則是有漏凡夫智;不住「滅掉分段生死」證果相,則是無漏聖者智。比如,在《金剛經》中,佛陀問:「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因此,《金剛經》的智慧,實質是無漏的智慧。
諸佛度脫眾生入佛無漏智,此智並不是諸佛的賜予,而是眾生的本具。
比如,同樣顯化生活在人世間,心念住在「衣食住行」相上者,則是有漏智的凡夫;知其幻相,心念不住「衣食住行」之相,能夠隨緣任運而在世間行走者,則是無漏智的聖人。只因用心不同,則聖凡境遇兩別。
雖然聖凡兩別,實則皆是無漏,就好比一葉障目者的見性和其他人根本沒有區別一樣。
眾生一個妄念接著一個妄念,就好比天空中一片雲剛去剎那又有一片雲來。如果眾生誤認為這些雲都是真實相,就很難覺知到天空的虛明空性。但實際上,雲彩的來去皆是依託在此虛明空性的,就好比搬運東西,總要有空地才能轉圜。
這裡的虛明空性就好比自性真心,眾生妄念與妄念亦是在自性真空中剎那發生,只不過是時間太短,眾生根本不能覺察。《大唐玄奘》中一長者云:「凡是眼睛能看見的,都比一剎那慢。」如果眾生能夠見到從穿衣妄念轉換到下一個吃飯妄念的剎那,這就是明心見性。
【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聽聞到這個不著相見之法,入佛無漏智慧的人沒有不成佛的。而諸佛的根本誓願亦必須是普令眾生皆成佛。因此,未來世諸佛也將宣說百千億無數法門,這些法門都要以無漏智作一佛乘解。
諸佛兩足尊,此「兩足」可以理解為空有二足。諸佛空有二足中,實則性空相幻,性相如一。法相雖非真性,但佛種要從緣而起。而這開悟的緣起種,有從桃花開悟的,有從渠水影子開悟的,如此種種歸納起來,無外乎就是《楞嚴經》中的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二十五種。此二十五類包含了無量緣起種。
佛種從緣起,只能是不著相見的一佛乘。比如,同樣求見真月,能順著佛的手指頭抬頭向上者,能見到真月,得佛之覺悟淨種;而研究佛指頭找真月者,依然是修世間之染緣業種。只待他何時不著手指相,願意抬頭看真月時,何時就能成佛道種。
唐末五代僧人靈雲志勤禪師有詩云:「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不著相了,抬起頭來,便由桃花為緣見到了真性。此「佛種從緣起」也有這個意思。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有什麼樣的法就住什麼樣的法位。真法住真位,妄法住妄位,惡法住惡位,善法住善位。
比如,踩高就低者如果沒有踩高就低的法,則不名為踩高就低者,更不會有踩高就低之行為造作。善心者如果沒有但願眾生得安康的法,則不名為善心者,更不會有善行造作。同樣的,諸佛若是沒有普令眾生皆成佛的法,則不名為佛。因此,佛說的一切法,皆是一佛乘。
由一佛乘觀察眾生所住的妄相位,這些世間妄相的還無可還處,其真性是常住的。當眾生契入佛的無漏智慧時就會發現,真法不可言傳、不可思議。佛陀的一切說法都是接引眾生的方便說。佛經文字相本身不是真理,佛經所指才是真理。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過去諸佛、未來諸佛都以一佛乘度眾生。天人供養現在十方佛亦是同樣教導眾生第一義諦寂滅法。
現在佛在當下的妙覺中,知道眾生種種業行以及深心之所念,知道眾生過去的種種業力、種種欲望以及根性利鈍,佛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隨順感應而為眾生方便說法。可見,能夠逢佛出世、隨佛修行這是決定成佛的大因緣。
明心見性的佛菩薩度眾生是先觀眾生,後用法藥,故而常常顯得很圓滿。而沒有明心見性的學佛者行法布施時,往往是先嘗法藥,後介紹給眾生。比如,他修念佛法門很有感應,就使勁推廣念佛法門,別人不念還不行。他修禪坐有輕安感受,就使勁勸人禪坐,別人不坐太可惜。若是遇到了相應根性的人還好;若是遇到根性不相應的人,反而令對方產生反感,自己也覺得很受傷。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明心見性者就不能行法布施。法布施功德殊勝,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殊勝的修行方法。當傳法者不明白對方前生後世、種種根性的時候,所傳之法應該更多的偏重於自我覺悟,就像那麼多古大德的佛經論述一樣,與其說是教導他人,不如說是教導自己。這些古大德們很多並不是明心見性後才寫作,往往是寫著寫著就明心見性了。而閱讀大德論述的意義就在於:他明心見性的心路往往能啟發我明心見性的心路。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慾,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間,他同樣也是以種種法門、種種方便為眾生宣示一乘佛道,令眾生歡喜接受。
下面偈言中,釋迦牟尼佛詳細詮釋了他剛成佛時的心路歷程。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弊,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當時,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察六道眾生,發現他們皆貧窮而沒有福慧,在生死險道中苦惱相續不間斷。他們深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種欲望,就如同犛牛愛惜自己的尾巴,而不惜以身犯險一樣。他們在貪愛中沉淪欲相而自弊妙明真性,如同盲人一樣瞑然,見不到一切欲相本質的虛幻。他們不求自身大勢覺悟以及斷除一切苦惱的方法,反而深入種種邪見中,妄圖以苦行欲望來捨去諸苦,無明得實在是可憐。佛陀因此而生起了引領眾生走出無明黑暗的大悲心。
「犛牛愛尾」是佛經中一個著名譬喻。據說犛牛非常愛惜自己的尾巴。如果尾巴掛在掛在荊棘上,它會為了尾巴不受傷害而停在荊棘叢中。獵人就利用犛牛的這個特性,想方設法纏住犛牛的尾巴而捕殺之。
這個比喻非常形象,令我想起了商人常見的招數。比如,女人愛美就如同犛牛愛尾。商家利用女子這個特性,常製造一些美麗的名相以吸引女子無理性消費,乃至發展到了在臉上動刀動針的手術整容。又比如,正在發生的這場大瘟疫起源於口腹之慾,世界上總是有人如犛牛愛尾般,為了口腹而不惜身命。
廣義講,一切著相者皆如犛牛愛尾,只因著於相見,而遺失了本具的真性。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面對這樣的眾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後,三七日中都在考慮:「要怎樣才能救度這些眾生呢?」
佛陀所證得的智慧,是不著相見的微妙最第一的智慧。而眾生著在相見中,喜樂相見,痴於相見,如同盲者一般,根本見不到相見背後的真性。
開示著相見者不著之法這是很難的。釋迦牟尼時代如此,現代亦是如此。眾生總是在偏有、偏空中失去中道。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餘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在釋迦牟尼佛思考救度眾生的時候,色界天諸梵王,欲界天帝釋、四大天王以及大自在天、以及諸位天眾、眷屬有百千萬數量皆來到佛前,請佛轉法輪,為眾生指示覺悟之道。
這裡沒有提到人道眾生。因為天道眾生有神通,能覺知聖人出世這樣的大事;人道眾生於昏昧中懵懵懂懂,全然不覺。
有的人讀佛經,見到佛經中提到的一些殊勝境界就認為是瞎說。實際上,如果此人在泰山門前對一隻螞蟻描繪泰山的模樣,這隻螞蟻很可能也會說他是瞎說。一個總是站在樓下的人如何能明了樓上人的眼界開闊?當樓下人以自己能看到的身邊景色,來質疑樓上人看到的大海時,豈不可笑?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在天人的請法下,釋迦牟尼佛當即思維:如果他只贊一佛乘,直接講第一義諦,眾生本來就沒溺在苦惱相見中,很難相信此不著相之法。或許會因為破法不信的緣故而墜入三惡道中。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寧可不說法,馬上進入涅槃,以免眾生因為謗法而更增罪障。
佛陀說法或者不說法,其出發點皆是為眾生著想。而世間許多人卻不是這樣,他覺得自己有道理,他就一定要講。可惜世間事並不是你佔理就是合適的。再好的道理如果不當機,就有可能引發怨懟。比如,有時候老師或家長所講的道理都對,但孩子為什麼逆反不受教呢?這是因為他們在教育的時候,出發點並不是真正為這個孩子著想,但他們卻以為自己是為孩子著想,由此而產生了溝而不通的逆反。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天人請佛轉法論,佛之本願亦 不舍眾生。他尋念過去諸佛教化五濁惡世眾生都是以三乘法來教導的。此心感召諸佛紛紛以梵音慰喻:「善哉,釋迦文佛,眾生第一之導師。我等亦得最妙第一法,為了濟度眾生的緣故,將一佛乘分別說三。」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智慧少的人樂於相見小法,不自信自己是佛,因此要以方便法來分別說種種證果事,令這些少智眾生以為有一個修行目標可循。佛陀雖然方便說了三乘法,但實際上教化的皆是菩薩修行的一佛乘。
「南無佛」即皈依佛,皈依自性真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返聞聞自性,其實就是「南無佛」。過去諸佛聖師子以種種深淨微妙音令眾生歡喜皈依佛,皈依自性真覺,如今的釋迦牟尼佛亦同樣這樣教化五濁惡世眾生,將眾生從相見的淤泥中救拔出來。
【思惟是事已,即趨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從久遠劫來,贊是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釋迦牟尼佛思維完畢這個事情後,即馬上前往波羅奈(恆河流域地名,譯為江繞城,鹿野苑在此地)鹿野苑。由於諸法寂滅相是無法言傳的,因此佛陀以方便力為五比丘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這就是初轉法輪。
從此,世界上便有了涅槃法音,以及四果羅漢、闢支佛等修何法、證何僧果等差別名相。這些法從久遠劫以來就有,無論怎樣宣講,都不離贊涅槃法、說生死苦永遠滅盡這個主旨。由於佛陀常常這樣說,眾生薰習久了,早晚都會聽出言外之意。
佛陀贊生死苦永盡的涅槃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對於有的世間眾生,他聽到這個法,心裡想的是:應該讓我沒有貧窮,我要有富貴的生活。
對於一些世間行者,他想的可能是,我不要生死苦,我要追求生命的永恆。
對於一些菩薩,他可能想的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滅掉自他一切苦惱。
對於佛陀,他見眾生如他一樣皆是佛。他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喚醒。眾生夢醒了,自然就會發現原來夢境中所遭受的一切生死苦惱皆是虛幻。
方便品第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