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69歲的老人火遍了整個網絡。
他的名字叫馬保國,自封的頭銜是,混元形意太極門掌門。
從微博到B站,從抖音到知乎,只要鄉村網還在繼續,你就能刷到馬保國。
從他約戰被打,到退役僅一天便高調復出投身影視,短短幾個月,馬保國憑藉一己之力成為翹楚,讓無數鮮花鮮肉、經紀公司汗顏。
人們嘲笑馬保國的背景,買斷他的作品,註冊他的商標,嘲笑他的口音和功夫,幫助他建立自己的商業版圖。
馬保國生氣了,恐怕不是因為你喜歡他。
而是因為你需要他。
馬保國宇宙
馬保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如何把生活一步步變成笑話。
2008年,馬保國出版了一本名為《我在英國教功夫》的書,現在已經脫銷。
原本29.8元的價格在二手平臺上被炒到了近200元。
《我在英國教功夫》封面
全書分為"國內篇""國外篇"和"問答篇"三個部分,馬保國在其中提到了很多自己的人生經歷。
馬保國的爺爺名叫馬忠義,是家鄉方圓百裡的武術名家,卻在解放戰爭中犧牲了。父親自幼跟爺爺學習武術,練的都是硬功夫。
五歲時,他在小學裡交了一群朋友。七歲開始跟隨父親習武。初中時通過挑水練習臂力,高中時用泥巴和腳練習腳功,為武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高中畢業後,馬保國參軍入伍,當過工人,1977年參加高考,考入南陽師範學院。
求學期間,馬保國在家人的啟發下,首創了一套1秒11的拳法,並在隨後的幾年中功夫大有長進。
娶妻生子,因兒子出國留學產生高額學費,馬保國隨兒子一起去英國。
他在英國成立了"英國混元太極拳協會",招收徒弟,為兒子掙學費。
至此,馬保國的人生配得上"勵志"二字。
接下來的故事,似乎充滿了魔力。
回國後,馬保國和兒子成立了公司,開辦了武術學校,繼續以養生的名義投身教育事業,無論他在自己的世界裡收穫了多少,那時候,他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網友的世界裡。
今年1月,一段名為"少壯派在健身房不講武功,偷襲馬老師,擦了馬保國老師的眼睛"的視頻在B站走紅,不是因為長達31個字的標題,而是因為內容。
在這段播放了2000多萬次的視頻中,馬保國瞪著腫脹的眼睛,操著歪歪扭扭的普通話,解釋了自己被打的原因:
「年輕人不講武德,回去要好好反思,耗子尾汁(好自為之)。」
「二百多斤的英國大力士搬不動我一根手指頭。」
「我大意了,沒有閃。」等金句皆出自那條視頻。
可能那次約架,也讓馬保國紅透了半邊天。
在山東的一個拳臺上,馬保國和一位業餘搏擊愛好者見面交流,結果在30秒內馬保國三次被擊倒,最後直躺在場地上,躺得很平。
當所有人都以為馬保國翻車時,他緊接著發布了一系列視頻,甚至分解了他的武術動作"閃電五鞭",這一波操作,看傻了網友,也點燃了他們的熱情。
網友通過剪輯、變臉等技術手段充斥各大社交平臺,讓馬保國的形象出現在無數影視改編中。
在鬼畜視頻中,他痛扁了鋼鐵俠、哥斯拉,甚至還有容嬤嬤。
有人統計過,在B站,網友平均每小時會上傳48.5個馬保國視頻,平均每分鐘0.8個。
"馬保國宇宙"誕生了。
就在大家玩得開心的時候,馬保國發布微博稱退出江湖,遠離是非。
但僅僅一天後,他就高調復出,聲稱要參與一部功夫片的拍攝。
他為什麼著火了?你應該知道。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國民就娛樂了他,消費了他,戲稱他為"馬老師",甚至"馬師傅"。
起初,人們對馬保國的質疑,是從相對有專業門檻的傳統武術領域開始的。
人們討論他的功夫和實戰能力,就像曾經的排雷公和閆芳一樣,罵馬保國是騙子。
7月,中國武術協會發布《關於加強行業自律弘揚武術文化的倡議》,倡導習武者不能自封"大師"大師"正宗"傳承"稱號,不得以武術、拳術、學校等名義參加綜合格鬥、自由搏擊比賽,不分項目,性別和年齡。體重級別和其他非標準事件。
但事實上,自從5月份馬保國"躺平"之後,網友們對"馬保國的功夫能不能打贏他奶奶"這樣的話題已經沒有了討論的興趣,儼然成了一場網絡狂歡。
"無武德"不閃"不閃"老鼠尾巴汁"等金句為鬼畜等短視頻創作者提供了大量二次創作素材,而作為素材創始人的馬保國也成為二次創作的一部分。
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曾提出自己的理論,稱為"社會模仿理論",其核心是:
沒有超越個體心理經驗的實體,一切社會過程無非是個體之間的互動。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對某種東西的重複,是一種模仿。模仿是最基本的社會關係,社會是一群相互模仿的個體。
透過這一理論不難發現,網際網路給了彼此模仿的機會,而短視頻平臺的崛起更是加快了模仿的速度,無論是曾經的"每因都有果,你的報應是我"給我giaogiao"Ollie",還是如今的"不講武德"耗子尾汁"。
模仿,作為另一種形式的重複,可能確實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曾經,第一年出現的金句,會被馮鞏老師包裝呈現在下一屆春晚的舞臺上,而他自己的一句"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好想你們"成為了模仿的另一個來源,成為了別人的素材。
人們在不斷地模仿,模仿誰也許並不重要,在超高速的傳播中,大數據分析帶來了信息的繭效應,人們甚至來不及思考,就被困在其中。
在這樣的環境中謀生的企業或個人,都在研究數據和算法遊戲,削尖腦袋創造新的梗,換取流量,從而尋求變現的可能。
馬保國似乎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許多MCN公司憑一己之力無法取得的成就。
這就是傳統武術常說的四兩撥千斤嗎?
信不信由你,我不信。
馬保國,完美滿足您的需求。
每個孩子從小就被教導,不要通過嘲笑別人來建立優越感。
在道德上,沒有人會認為嘲笑別人是一種美德。
但實際上,對於人的心理而言,這是一種需要或者說是一種本能,即使不訴諸於內心的言語想像,也能獲得滿足和愉悅,而不會有道德綁架或上綱上線。
正是由於倫理道德、公序良俗等文化影響,人們很少在公共場合嘲笑別人。
網際網路給了人們機會。
馬保國在其中成功塑造了一個失敗者的形象,他自吹自擂,被打得鼻青臉腫,卻繼續認真解釋。
在人們看來,馬保國這樣一個沒有背景、沒有資本、沒有非理性粉絲團的失敗者,然後嘲笑他、攻擊他,甚至謾罵他,非實名ID的背後,似乎接近於零成本。
《烏合之眾》中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話,"我們的潛意識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會釋放出太多本能的衝動力量。"
在某一個時刻,人們內心的苦悶,無論是家庭的不幸,還是學習工作的艱辛,似乎都可以通過嘲笑馬保國來得到安慰,因為從表面上看,他什麼都不是,從哪個角度來消費他都沒有問題。
同時,馬保國現象不屬於當下社會新聞範疇,人們不必擔心稍不留神站錯了隊就會有一連串的反轉打臉。
當大家都在攻擊馬保國的時候,站出來直面他的過去,解構他的言論,分析他的未來,可以間接吸引流量,滿足人們更多的心理訴求。
除了網友自己,平臺不是希望馬保國更紅嗎?真實的用戶、真實的使用時間、真實的流量和真實的金錢。
從這樣一個維度來思考,馬保國是完美的。
在這條成功的道路上,馬保國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不難看出,馬保國並不是第一個在網絡上塑造這種形象的人,S曲線的芙蓉姐姐,古人的鳳姐,民間藝人的藥水哥,說唱新貴的基奧哥,鬥法之王盧本偉。
這與過去馬戲團的奇怪表演不同——沒有自由和控制。
這些人願意這麼做,而且樂在其中。
當傳武的榮耀不復存在,大師們的名聲一個個被糟蹋,只有馬保國及時反應,捕捉到了解構時代的財富密碼,娛樂至死,失去了"一代宗師"的金身,變成了娛樂的網紅。
在這樣的江湖裡,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歸隱和復出。
馬保國的成功是因為他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填補了時間線上的空白。
至於他宣布參演的電影,我們可能不會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