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建87年以來,憑藉鮮明特色,躋身國內高職院校第一方陣,文理類、藝術類高考錄取分數線均高於本科控制線。亮眼成績的背後有哪些秘訣?近日,校長盧坤建作客「教育名家面對面」,予以解析。「職業院校必須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他指出,僅強調雙師型隊伍的比例是很不夠的,而應該以產教科的有效融合倒逼教材、教學和教法改革。
校企合作就像談戀愛
廣州日報:對於職業教育的遠期發展,您怎麼看?
盧坤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創新發展的新時代。我們要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創新發展,需要讓產教融合成為社會的基本生態。不僅是職業高等學校,其他類型的高校,也要聚焦技術和知識創新,通過產教融合,讓知識和技術發展跟產業發展和諧、同頻、同步,整個社會才能產生新的創新動力機制。「十四五」 規劃建議中提到要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也是要求職業教育要更多跟社會、產業緊密結合,其本質還是融合的要求。職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聚焦技術知識,順應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即使像北大這樣的名校,非常多名教授都喜歡跑企業。我在深入企業的過程中發現,產業一線才是知識創造、技術創新的源頭,專家、學者必須在回答產業一線問題的過程中履行自己的責任。
廣州日報:在這樣的產教融合背景下,我們如何定位校企合作雙方的角色?
盧坤建:產教融合就像婚戀關係。結婚之後的短時間內還只是一起生活的兩個單獨的個體,一般等到有了孩子,兩口子之間的關係就會突然改變,彼此逐漸成為各自生命的一部分。對一個家來說,孩子是重要組成部分;對校企合作中的學校來說,有企業能用得上的人才、企業需要的研發成果也尤為重要,否則校企合作關係穩定性差、更難以持久。大企業做產教融合更多是出於社會責任的考量,但更多中小企業的現實性、發展性的研發訴求非常迫切,難以做到投入太多的研發資金,他們必須考慮投入產出比。這種情況下,有實力的高職院校就成為他們的首選對象。以我們學校為例,學校鍛造了產教融合的「152模式」:打造一大平臺,即產教科有效融合多元協同一體化智能平臺;形成五大合作,即做優混編師資團隊、構建共享教學資源、提質學生就業創業、增值多元社會培訓、做實技術研發服務;實現兩大提升,即提升學校人才培養水平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提升學校滿足和導引企業利益訴求的能力。良好且特色的產教融合模式是落實校企雙方角色密切關係的重要載體。
探索中高等職教一體化
廣州日報:大家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縱向貫通與橫向融通討論相當熱烈,學校在這方面有什麼計劃?
盧坤建:今後產業的發展,需要本科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要想適應社會,從學歷角度來講,大專和中專肯定是不夠的,否則一些高精尖的技術你學都學不進去。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類型,應該是由上到下的整體體系。職業教育目前沒有碩士、博士,我們必須創辦本科層次以上的職業教育,真正把職業教育的上頭打通,學生經過10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而且很有出息,家長就願意把孩子送進來讀。我們計劃未來展開中高等職業教育一體化,也就是7年制的職業教育,以這樣的模式來培養人才。
廣州日報:但是職業教育都升格為本科以後,各個學校如何不迷失方向?
盧坤建:這個要分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有一定基礎的傳統本科院校,立足點始終還是基礎創新,但產教融合的出發點和歸屬是不一樣的。
其次,職業教育始終是密切面向行業和崗位培養人的,不同教育類型具有不同的辦學特點。職業院校如果有明確的辦學定位、清晰的發展思路、堅定的職教操守和強大的職教傳統,是不會迷失方向的。
以產教科融合倒逼「三教」改革
廣州日報:高校吸引優秀教師競爭激烈,您怎麼看雙師型隊伍的建設成效?
盧坤建:這裡面有些誤區,絕大多數學校都會講雙師型的比例,這沒有意義。我認為核心的問題是基於產教科的有效融合來抓「三教」改革。職業教育的發展,不能缺少專業群建設的歷史沉澱和專業師資隊伍的沉澱。如果高職院校變成了產業發展的跟班,就沒有辦法為之開展有效服務。以前講產業發展到哪裡,專業建設就到哪裡,導致有的學校有100多個專業,這很嚇人。專業長時間以來沒有形成合力,所以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比較弱。有了產教科的有效融合,那麼校內的教師跟企業的工程師,就能在這個平臺上共同進行研發。在這個過程當中,校企的混編教師的雙師素質自然就提高了,企業的研發周期頻率跟你的人才培養周期頻率同頻共振。同時,從企業帶回來的場景對教法教材改革帶來巨大推動。產教科的有效融合,能倒逼「三教」改革,否則永遠是在學校裡面打轉,根本就走不出去。
廣州日報:近來,教師評價改革受到熱議,學校會有哪些措施?
盧坤建: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一是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在職稱評審、職務晉升、考核評價中把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情況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實行教師考核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二是改進教師科研評價。按照教學型、科研型和教學科研並重型對教師分類評價,突出質量導向,以能力、質量、貢獻評價人才。三是強化教師一線學生工作,要求教師參與到班主任、招生就業工作中,利用教師的專業優勢服務學生。四是堅持「以評優教」,將課堂教學評價改革作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推動課堂教學評價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激發課堂教學活力,帶動教師隊伍成長,帶動教學質量整體提升,為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創造了更多新動能。
服務國家戰略打造「三個高地」
廣州日報:學校在服務區域發展方面有什麼設想?
盧坤建:學校立足粵港澳,服務國家戰略,面向廣東「雙十」產業集群,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持。具體表現在打造「三個高地」。
一是人才培養高地,橫向上對接輕工業全產業鏈聚焦建設「2+8」專業集群,縱向上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技術教育,聚力培養行業轉型升級急需的「高素質、重基礎、強能力、善創新」技術技能人才。二是科研與社會服務高地,打造「國際數字創意谷」「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輕工協同創新中心」等集科技研發、技術孵化、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產教科融合創新服務平臺和高端智庫,強化面向粵港澳中小微企業的應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服務。三是打造職業教育培訓高地,聚合廣東「一帶一路」職教聯盟資源,成立「國際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面向粵港澳「雙十」產業員工開展高水平教育與培訓服務,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外國企業及中資企業開展國際化職業培訓,輸出「廣輕職教」模式。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曾俊
圖: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吳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