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戰國時代,各勢力集中的近畿地區為何毫無作為?
公元794年,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這就是京都的前身。自此以後,京都逐步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隨著人口的不斷湧入,京都周邊地區快速發展,近畿地區自此以京都為中心,擁有長久的歷史傳統,這也造成各方勢力在此扎堆出現。
不過隨著貴族政治結束,武士逐步掌權後,近畿地區的舊有勢力被新勢力取代,隨著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的接連出現,穩固了武士統治日本的局面。但進入室町時代後,大部分幕府將軍手中無權,圍繞幕府的近畿地區名門同樣日益衰敗。
特別是隨著應仁之亂的爆發,京都化為一片火海,整個近畿地區同樣成為東軍、西軍的交鋒之地。直至應仁之亂結束,整個近畿地區一片凋零。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逐漸沒落的有力守護大名苟延殘喘著。
當時,近畿地區除小部分例外外,其他全由號稱三管領的細川氏、畠山氏、斯波氏,以及號稱四職的赤松氏、京極氏、一色氏、山名氏等有力的守護大名統管。但正如上文所說,在長期內鬥的影響下,上述勢力的統治能力已衰退到極限。取而代之的,是被稱為國人眾的地方小型領主,以及一向宗、法華宗等宗教勢力。
由於勢力交雜,也不時有新的地方勢力出現,就在這樣的局面下,這些國家狀況有了改變:伊勢的北畠氏、丹後國的一色氏、播磨國的赤松氏等少數勢力勉強可以維持國家存在,其餘勢力只能就掙扎求生。
山城國的統治者時常更換,戰鬥同樣頻繁;河內國畠山氏的實權則掌握在守護代遊佐氏手中;丹波國有內藤氏、波多野氏,近江國有淺井氏、六角氏等戰國大名出現,佔據了原領主的領地,成為獨立勢力出現。
非武士勢力同樣不甘人後,成為強大的勢力出現。紀伊國是由僧兵集團根來眾、傭兵集團雜賀眾、一向宗共事。他們極大威脅了周邊勢力,使得戰國大名對於這些勢力極為警惕,並一直試圖將其消滅。伊賀國則是由國人為中心自行經營的國土。
這種紛亂的局勢下,拔得頭籌成為近畿地區新統治者的是阿波細川氏的細川晴元及其家臣三好元長。他們在公元1526年舉兵,成功驅逐當時統治山城國的細川高國後,佔據和泉國與攝津國,建立了臨時政權。
不過這個政權在細川晴元認為三好元長功高震主,命令其切腹後,也就隨之瓦解了。接著,細川晴元陷入與細川高國的養子細川氏綱爭奪近畿地區霸權的局面,雙方一度在此陷入拉鋸局面。
不過,這種局面同樣沒有持續多久,被逼自殺的三好元長之子三好長慶先進入細川晴元的麾下,再於公元1548年跳槽到細川氏綱的旗下,同時放逐細川晴元。自此以後,三好長慶樹立以細川氏綱為管領的傀儡政權,成為近畿地區真正的霸主。
不過,這正是三好氏盛極而衰的時刻。三好長慶為了穩定主家的統治,開始清洗原本的三好家臣,弟弟同樣被逼身亡。三好氏的家臣更是殺害將軍足利義輝,重創了三好家的威望。這個從四國地區跨海而來的家族自此陷入即將滅亡的前奏中。
儘管有諸多勢力意圖前往京都,但拔得頭籌的卻是尾張的織田信長,這位靠著下克上的戰國大名,以護送將軍足利義昭為名成功上洛。不過相比前輩,織田信長擁有更強硬的政治觀點,他並非以控制京都為目的,而是以武力統一全日本。
不過織田信長和將軍足利義昭的不和為其帶來了信長包圍網,織田信長陷入全面收縮狀態,對於近畿地區的控制大幅衰弱。不過,無論是近畿地區的傳統勢力還是其他勢力,同樣未能徹底掌握局勢複雜的近畿地區。
隨著信長包圍網的失敗,織田信長重新掌控近畿地區,直到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這個局面仍然沒有改變。之後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同樣牢牢掌握近畿地區,沒有給其他勢力任何機會。
整個戰國時代,近畿地區一直處於被外來者統治的局面中,本土勢力在之前的混亂中過早消耗實力,造成這個原本應該擁有最強實力的地區提前「掉隊」,徹底退出爭霸日本之路。也讓各地方勢力,對於上洛始終充滿著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