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票房突破50億元,樹立起國產動畫電影新標杆。《哪吒》之後,《姜子牙》《鳳凰》《西遊記之大聖鬧天宮》《深海》《最後的魁拔》《大護法2》等多部國產動畫電影蓄勢待發。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這些動畫作品不得不按下暫停鍵。最近影院重開,動畫電影市場隨之恢復生機,目前預定國慶檔的7部電影中,4部為動畫電影,其中《姜子牙》「貓眼想看」人數超過118萬。
動畫劇集方面,今年更是佳作頻出、驚喜不斷。先是唐朝背景的國風動畫《大理寺日誌》在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拿下1.2億播放量;隨後,《霧山五行》引爆網絡,豆瓣上7萬餘人給出了平均9.0的高評分。
爆款頻出,國產動畫崛起之聲不絕於耳,動畫產業繁榮背後的真實生態究竟如何?讓我們來聽聽專業人士怎麼說。
爆款帶動行業整體發展
儘管疫情之下,許多動畫公司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但從市場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業界普遍對國產動畫充滿信心。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李劍平認為,國產動畫確實是在崛起過程中,這些爆款作品具有一定的引領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動畫產業的整體發展。無論是作品數量、題材選擇、內容表現手段,還是市場影響力,國產動畫進步明顯。「現在的國產動畫從題材到內容全面升級,面向各種年齡段的作品亦有所增加,而且對於傳統題材的創新也投入了更多的思考。此外,國產動畫多年來與美國、日本等動畫強國開展技術合作,如今也已掌握成熟的動畫技術。」
電影觀眾調研和創投平臺聚影匯創始人、《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報告》主編朱玉卿也認同國產動畫的進步,但同時表示目前整個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並未形成真正的規模化和工業化發展,「動畫市場的長遠發展,需要眾多具備穩定輸出能力的製作公司。只有每年批量產出在一定水準之上的、可『複製』的作品,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續的市場。」
《姜子牙》導演王昕曾有留美經歷,接觸過很多國內外的創意團隊、中期團隊,他認為當動畫市場能有持續穩定的輸出,一年出現至少十部像《哪吒》這樣相對來說質量比較穩定的作品,才是真正崛起了,「以國產動畫現有的工業化水平還難以實現這一點,當然我相信之後會越來越好。」
成人向作品異軍突起
國產動畫質量的提升業界有目共睹。朱玉卿表示,2019年是國產原創動畫開始蛻變的關鍵年份,「去年是國產動畫特別清晰的分水嶺,也是國產動畫尤其是動畫電影迎來豐收的一年。」
2019年,在34部影片的共同助力下,國產動畫電影總票房突破70億元,遠遠超過往年表現。除了《哪吒》,《熊出沒·原始時代》《白蛇:緣起》《羅小黑戰記》也都取得超3億元的票房收入。動畫劇集尤其是網絡動畫市場同樣一片繁榮,在頭部視頻平臺,國產動畫逐漸佔據主流。比如,2019年,B站國創區上線作品數量首次追平日本番劇的供應量,國產動畫月活躍用戶數量也首次超過番劇區,總播放時長破3億小時。
國產動畫分眾化趨勢明顯,成人向作品異軍突起。《哪吒》的橫空出世助力成人向國產動畫迅速成長,也讓業界看到了以成年人為目標觀眾的動畫作品的市場潛力。相較兒童向,成人向作品對內容、成本都有著更高要求,既要承載跌宕起伏的故事,又要反映深刻的思想主題。朱玉卿認為,國產動畫的一大進步就是不再盲目追求「合家歡」,成人向動畫慢慢從邊緣走向主流,也是去年動畫市場發生的一大顯著變化。他預測,隨著動畫電影創作理念的成熟與市場機制的完善,未來成人向將主導動畫市場,並將不斷拓寬中國動畫電影的內容邊界。
平臺和資本是重要推手
在國產動畫產業不斷升級進化的過程中,平臺和資本是重要推手。骨朵數據統計,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B站四大平臺2019年新上國產動畫數量累計104部,較2018年的75部有較大幅度增長,和2016年的52部相比翻了一倍。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泛娛樂化概念興起,視頻平臺不斷構建並完善與動畫工作室的合作生態,嘗試培養用戶的付費觀看習慣,一些優質動畫IP得以挖掘、孵化。以B站為例,2019年有73部動畫作品參與付費觀看,同比增長接近3倍。
「以內容搶用戶」是平臺的慣用打法,如今,平臺在內容上的布局已經從購買新番引流,逐漸延伸至對國產網絡動畫的投資,並圍繞動畫IP進行深度開發,實現「一魚多吃」。觀察騰訊最新發布的2020年動漫片單,不難發現,60多個動畫項目中,多數都是根據閱文旗下頭部網絡小說和騰訊動漫頭部漫畫改編,在推出動畫的同時,真人影視劇、遊戲的後續開發也都同步展開。
此外,各大平臺也開始切入更早期的創業孵化階段,不僅從網文、漫畫平臺發掘IP,也從新銳創作者及學生創業團隊中收集項目。比如愛奇藝的「晨星計劃」、B站的「小宇宙新星計劃」均挖掘了大量優秀人才和項目。
朱玉卿認為,平臺的推動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平臺在會聚受眾和培養觀看習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平臺會聚了大量創作和製作人才,鼓勵創作,讓國產原創動畫的內容及表現形式日益豐富;第三,平臺對有潛力的企業和個人工作室團隊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
網際網路平臺更易捕捉受眾的消費習慣和口味偏好,同時更廣泛的線上傳播渠道和更多元的營銷結構也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李劍平表示,「平臺根據受眾需求,提出對動畫作品的需求,然後才有投資,才有人做作品。平臺為各種需求提供了出口。」
《大理寺日誌》導演槐佳佳對平臺和資本助力帶來的變化有著切身體會,「10年前,像我們這樣的動畫人很難有渠道去展示自己的作品,網際網路平臺給了我們更大的舞臺和空間。整個行業的大環境、商業氛圍,以及動畫人的生存環境都變得更好,持續的作品產出也讓更多資本注意到中國動畫,大家對動畫這種表達形式越來越有信心。」
在趨利的商業市場中,爆款的出現必定會引發投資熱潮,光線影業、阿里影業、萬達影業等競相布局動畫市場。李劍平表示,動畫產業並非「高效的」投資行業,一部動畫電影的創作和製作周期一般要兩到三年,如果算上前期策劃等過程,時間可能會更長。比如《哪吒》的創作歷時近5年;《大聖歸來》更是耗時8年。李劍平提醒創作者及投資者要保持理性,切勿急功近利,「冷靜下來了解情況後,再選擇投資的人,就會有思想準備,也會願意等待。令人欣慰的是,現在這種投資者有很多,他們對國產動畫都很有信心。」
專業人才的培養
在市場態勢良好的情況下,國產動畫要想獲得長遠發展,關鍵要看能否儘快培養起自己的人才隊伍。李劍平介紹,目前國內的基礎團隊配備與歐美動畫製作公司比較相似,「不管是動畫電影,還是動畫劇集,一個項目都需要動用幾百人,而且需要多個公司共同參與,同時製作。國外該有的流程,國內一流公司也都能做到,相關流程也是按照國際化模式制定的,但國內分工確實沒有迪士尼、皮克斯那麼細緻。」
實際上,國內現階段的人才供給也無法支撐如此細緻的分工,一是因為國內動畫人才匱乏,二是分工太細會導致相應人員無法適應其餘公司的工作節奏(通常一個項目是由多個公司聯合完成的)。「人才短缺不是人數問題,而是經驗問題。」李劍平透露,目前國內大型製作公司的體量能達到200人左右,但更多的還是幾十人的小作坊式團隊。比如,近期的口碑作品《霧山五行》製作團隊僅有6人,導演一人承擔了包括出品人、編劇、分鏡等16個職位。對此,李劍平認為,一個人負責多份工作,這種精神值得鼓勵,這樣會節省溝通成本與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個人可能無法做到面面俱到。
朱玉卿倡導社會化分工,認為不需要每個動畫公司都去做全產業鏈,「可以每個團隊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彼此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
「中國其實不缺有潛質、有天賦的人才,只不過大多數人還需要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術。」 王昕表示,傳統觀念會認為導演和團隊的協作方式是正金字塔式的,導演是塔尖,生發出項目的所有想法,但更成熟的協作方式其實是通過合理有效的方法,批量生產高質量、高完成度的作品。導演的價值更多的是賦予作品個性和風格。「《姜子牙》就是在這樣的製作理念下完成的,我們希望不只是依靠導演或者主創的個人能力,更要通過團隊的合理搭配和協作,讓這個項目的工業化標準或者質量達到新高度。」
槐佳佳認為中國動畫的製作能力沒問題,「其實很多優秀的國外動畫作品都有中國人參與,但是中國在動畫高端人才的培養環節仍存在短板。希望以後培養出來的人才,能更有原創力,而非一味地去學習、去模仿。」
李劍平也強調要充分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扶持和支持,「培養,是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去學習;扶持,是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去積累經驗;支持,是對已經具備創作條件的人員,要給予信任和發展空間,鼓勵他們去創作不同類型的作品。」
「中國風」或成未來一大趨勢
崛起是為了早日步入巔峰。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曾對下一個十年做出三個預言:到2022年,國產原創動畫的產量和數量將數倍於日本番劇,成為動畫市場、電影市場的主流;到2026年,動畫將成為娛樂產業的主流;到2030年,中國原創動畫將走向世界,領先於世界,流行於世界。
談及國產動畫的發展趨勢,「中國風」在採訪中被反覆提及。李旎表示,中國動畫市場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就是以海外動畫為主要供應類型,以海外風格為主要創作取向,「這遠遠不能滿足國內主流消費者需求,我們需要更加關注中國人自己的生活,講述植根於中國土壤的文化故事,不再簡單翻拍熱門IP,不再簡單照搬海外套路。」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美學風格,二十世紀的國產動畫能夠風靡全球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故事內容與文化符號融合形成了中國風格。如今,「中國風」再次成為國產動畫的創意源頭,很多突出重圍的爆款作品也都帶著濃鬱的「國風」氣質。對此,李劍平分析,這與當下的現實環境有關係,「中國人越來越有自信,對中國文化也更有自信,『中國風』作品趕上這一潮流,自然大受歡迎。」
朱玉卿也認為,「中國風」會成為未來動畫市場的主流和方向,「在文化領域,各種藝術形式皆以中國風格、傳統美學風格為主流,未來不光是動畫電影,其他藝術形式也一樣,只會越來越注重中國文化。但運用傳統元素講故事也要講究創新,要找到與當下觀眾的共鳴點,賦予它們契合時代的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讓作品、觀眾、時代同頻共振。」
特別策劃|中國動畫 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