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賈不妙(特約評論人)
在最新民調支持度跌破四成,且深綠及「獨派」看衰執政前景,呼籲只做一任的情況下,蔡英文被迫正式站在第一線,主導每周一召開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使行政、立法、地方能夠形成一條鞭的決策模式,不要再出現政策髮夾彎。這看似是小英為了施政順暢,其實是防止「逼宮」,因為綠營已有一股勢力正在集結準備對小英進行「移鼎」,要求撤換林全則是個起頭。
兩位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與吳澧培,日前相繼對蔡英文喊話,辜呼籲小英「做四年就好」,吳則點名「林全不下臺,蔡英文沒有明天」,陳水扁創辦的凱達格蘭學校校長金恆煒則隔空呼應,在親綠紙媒撰文說,綠營內部已開始尋覓2020「大選」候選人,並稱小英如果不聽「老人言」,絕對「吃虧在眼前」,意即把先發的 「老藍男」換下場,改由「老綠男」登板救援,民調才會觸底反彈,否則馬英九花五年時間才淪為「九趴總統」的紀錄,小英將輕易地在一、二年之內打破,勢必重蹈國民黨2014年九合一大選的慘敗,進而對2020「大選」產生骨牌效應。
蔡英文人氣下滑是事實,之所以如此,金恆煒認為,蔡當局的問題不在林全,而是蔡本人。蔡英文2012敗選後成立「想想論壇」,意在廣徵大眾智慧,但也只有 「想想」而已。今年初勝選後,小英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標榜她的執政當局是最會溝通的當局。然而,從近日為了一例一休的修法,朝野爭吵不斷,勞團抗議四起,便可看出,小英是一位「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的領導人,這就導致「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後事」。
檢調偵辦兆豐金洗錢案,拖拖拉拉一個多月沒有下文,不僅親藍媒體指為泛政治化,親綠媒體也毫不留情的狂批說,糟蹋了這個從天上掉下來可以清算前朝的禮物。蔡英文遲疑不斷的結果就是無法立威,而她在勞工休假問題上的不果決,則給自己及「行政院」、「立法院」衍生出許多麻煩事,該如何善了,恐怕不是靠每周一次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就能解決。
英全體制的老藍男是「物以類聚」的產物,和馬英九喜用學者從政如出一轍,都深受儒家學而優則仕的薰陶,但這與綠林草莽出身的民進黨人風格不同,打天下時要不拘小節,臨機決斷,治天下則是通權達變,而不是再想想或再溝通、溝通,因為時局不斷變化,機會稍縱即逝,這從蔡英文2012、2016兩次大選不擅主導議題可以看出,林全「內閣」上任之初也從不喊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內閣」(財經「內閣」或安心「內閣」等等),沒有拋出一個可以令人期待的願景,難怪民眾無感,民調直直落。
相信蔡英文對於上述這些現象絕對有感,但她為何要跳到第一線直接就重大政策拍板定案,原因有三:第一,小英深知,這些老綠男對她的執政不信任,也沒有信心,當初之所以願意支持,是因為只願給她一任而已,私下運作新的人選來挑戰2020,而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人選就是從「綠四都」中出線,換言之,從此刻起,小英已有影子對手,所以必須不顧「憲法」規定,將「總統府」變成「太上行政院」,刷存在感。
第二,鼎在古代是王權的象徵,在現代則意指執政權力,老綠男對小英發動攻勢——只做四年、不換林全蔡沒有明天,就是在為新的綠色執政權鋪路,辜寬敏將新臺灣「國策智庫」交給凱校經營,是深綠與獨派的大結合,也是金錢與人才的匯流,最直接受益的是扁家,阿扁的勢力在綠營仍有強大號召力,從今年6月的凱校募款餐會有兩千多人湧入可知,一旦特赦扁,綠營內部挺扁勢力將會師,小英恐將因此成了光棍黨主席,三足鼎(府院黨)缺了一足,小英對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也將難以駕馭,等於提前跛腳,所以她必須一方面表現執政魄力,另一方面,力挺林全,只要換了「閣揆」就表示英全體制失敗,勢將面臨黨內派系在重新組閣時對權位的鯨吞蠶食。
第三,小英的領袖魅力,不如高雄市長陳菊,花媽對綠營支持者有磁吸效果,她也屢遭點名12月25日後將接任「行政院長」,這是老綠男的期待,只要花媽成為新「閣揆」,新「內閣」將全面綠化,加上新蘇連(新系與蘇系聯盟)的「立委」劉世芳與吳秉叡,分任書記長及幹事長,是「立法院」民進黨團三長之二(另一位是總召柯建銘),「行政院」、「立法院」都掌握在新蘇連手中,可以相互通氣,小英將無插手「行政院」餘地,一旦府院對施政看法相左,「立法院」民進黨團又站在花媽這一邊(新蘇連「立委」合計近三十位),英菊大戰的結果,將對小英的權力產生「移鼎」作用,請花媽北上組閣,豈非請鬼開藥單?於是乎,陳明文等十五位英系「立委」4日召開記者會力挺林全,表態不歡迎花媽接任「閣揆」。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展開官渡大戰前,曹操謀士荀彧分析兩人的「十勝十敗」,斷定曹操必贏,曹操的十勝之一是:見好即刻執行,謀略決斷勝,對照的則是袁紹的多謀少決。不幸的是,蔡英文也有多謀少決的缺點,上任四個多月後,眼見雪崩式民調深不見底,才挺身站在第一線,這是迫於無奈,而非她有用人之明,小英的「老藍男」不像荀彧,是曹操的張良(荀彧從袁紹投奔曹操),否則也不會有髮夾彎。若請花媽組閣,則有移鼎之險,權衡之下,保 「全」是她最安心的選擇,英全是執政命運共同體。(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 華夏經緯網特約評論人)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