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社論說,五二○連任就職前,蔡英文的「國安」及「內閣」人事布局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蘇貞昌確定續任「閣揆」,目前敲定「國發會」、「科技部」、「文化部」、「金管會」、「客委會」都將換上新人。「國安」體系方面,「國安會」動向未定,較受爭議的「國防部」、陸委會則按兵不動,近年缺乏作用的海基會反將改組。整體解讀,蔡英文雖挾八一七萬高票連任,但此次布局的眼界寬度已遠不及四年之前,更多心力反而用在派系制衡。
蔡英文二○一六年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這是她第四次改組「政府」人事,每一次都因內外環境而有不同思維。比較四次改組,可以發現她用人的眼光越來越向內限縮,幾至「用人唯綠」的地步;也因此,向民間社會求才甚或向「在野黨」借將,皆不在其考慮之內。此外,為了因應民進黨內派系的權鬥傾軋,乃至二○二四接班人的爭逐,蔡英文用於扶植或削弱特定派系的用心,顯已超乎她對「政事」的經營。
二○一六年林全的首度「組閣」,以他和蔡英文的良好默契,加上有四個多月的部署期,他組建了可能最最符合蔡英文理想的「內閣」隊伍,容納了最多的社會菁英和非黨籍專業人才。誰料,綠營內部冷冷一句「老藍男」的評語,迅即否定這個「超越黨派」布局的價值,新潮流系更不留情地攻擊林全。加上「勞基法」「一例一休」的反覆,八一五大停電的衝擊,林全的「閣揆」生涯短短十五個月即告終結。
蔡英文是在黨內外撻伐聲中,接受新系力拱的民進黨「明日之星」賴清德接替林全「組閣」。在民進黨政治人物中,賴清德是一個自律甚嚴的人,愛惜羽毛到近乎道德潔癖,因此享有良好的公共形象。賴清德的問題是,他的政治歷練與其政治企圖顯有相當距離,他的思維厚度又和其政治角色不成正比,因此不時有突兀之言行。賴清德「組閣」,是蔡英文對黨內派系和綠營「獨派」的妥協,其後,「老藍男」陸續被掃除,陳菊和賴清德的人馬則大量前進蔡當局任官,整個當局隊伍和公營事業即變得「綠油油」一片了。
賴清德為「九合一」選舉的大敗請辭負責後,蔡英文邀競選新北市長失利的蘇貞昌「組閣」,原是不得已的選擇;不料,這個「復仇者聯盟」竟打下令人刮目的江山,取得2020「大選」之役的大勝,如今對抗新冠病毒也是戰功彪炳。但是,要說「蘇內閣」的戰鬥力如何了得,則恐怕未必如此。原因很明顯:第一,民進黨的「大選」勝利,恐怕得力於「反中」和網軍操作的因素更多,國民黨的內訌更是火上添油;第二,抗疫有成主要是陳時中及醫療體系的專業貢獻更大,至於其他涉及紓困振興的工作,「內閣」團隊的表現實令人不敢恭維。第三,從「大選」至今,蔡當局一方面動用大量公家資源進行補貼收買人心,另一方面祭出各種「國安」為名的棍棒威嚇民眾和在野人士。這種胡亂撒錢和威權管制雙管齊下的手法,終非治理的正常方式,也難以維持民眾的長久信任。
不可諱言,林全下臺之後,「內閣」團隊變成「政客」和「法家」當道,一切循政治掛帥原則,專家官僚幾乎失去聲音。尤其財經團隊,更任政客予取予求,一切只求配合演出。「經濟部長」沈榮津未曾留下任何驚人政績,竟因被譽為「口罩國家隊」推手一炮而紅,進而榮耀留任,這是多麼諷刺的事。至於「國發會」由龔明鑫接任,是否會比門外漢操盤的陳美伶更出色,我們難以預言;但「龔上陳下」,暗藏著民進黨派系推移的布局,應該是很清楚了。
比較蔡英文任內的四次「政府」人事改組,一次比一次「排外」,一次比一次「綠化」,也一次比一次更淪為臨時性布局。為了蘇嘉全要擠進蔡辦,因此須把「監察院」交給陳菊掌舵,處處可見這類「島內政黨化」的變調演出。也許蔡英文並無自覺,因此我們要特別提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