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相信,這世界上真的有龍貓存在,它們就在樹枝上坐著吹著它的笛子,成年人看不見,所有小孩子可以看見。
——宮崎駿
吉卜力工作室在2007年5月的官方日誌上鄭重否認謠言:「關於龍貓是死神和小梅的死亡的事實與環境,根本不存在於電影中。」
曾經可以看見龍貓的小孩子長大了,成年以後的我們,失去了那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東西也變得不一樣了,但能將一部治癒、溫馨的動畫看成恐怖小說,不得不說,成長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裡面摻雜著太多的懷疑和猜疑了。
最近在閒時又回顧了一遍這部動畫以後,我又回想起了去年有人將「龍貓是死神」的謠言再次搬出來散播到網絡上的這件事情,所以我就打算將《龍貓》的觀後感和當年的謠言結合起來說道說道:
如果沒有人撒播謠言的話,我可能永遠都不會將《龍貓》動畫和日本駭人聽聞的「狹山事件」聯繫到一起,當初我在看了網上的謠言以後,個人覺得這個謠言說的還是有那麼一丁點道理的,因為我當時在回顧了一遍《龍貓》後便發現,我的第一感覺竟然有點相信這個謠言了。
好在當時相比於散播謠言,站出來闢謠的人要更多一些,而且宮老也曾明確地表示過,自己對這個臆測感到十分的憤怒,因為他所創作的兒童故事已經被硬生生的說成了恐怖故事了,這哪能行呀,所以當年吉卜力才會在官方日誌上鄭重否認謠言,真是人言可畏呀。
但也難怪宮老會那麼憤怒,畢竟自己辛辛苦苦創作出來的兒童故事變成了子烏虛有的恐怖故事,換誰都會憤怒的吧,所以經過了這件事的反思以後,我不僅更加地清楚了「流言止於智者」這句話的含義,而且還意識到了成年人確實很喜歡把美好的東西複雜化,這或許就是成年人看不見的「妖怪」吧。
事實上,《龍貓》的原型本就和「死神」沒有半毛錢關係。
1986年,在《天空之城》動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後,宮老便向德間書店提交了他下一部電影的企劃——一個少女與怪物的故事。這個日後被稱作「龍貓」的大怪物,早在十年前,宮老還在A Production時就開始構思了。
因為當初在與高畑勳共同製作《熊貓家族》的時候,宮老就被這部動畫中單純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所觸動了,所以他便下決心自己也要設計出一個如熊貓般憨態可掬、樂於助人的怪物形象。
然後我們再回顧一下宮老曾經在接受採訪時所說過的話:
宮澤賢治的童話故事裡面,我最喜歡《橡果與山貓》,巨大的山貓呆呆的站著遙視遠方,腳邊的小橡果嘎吱嘎吱作響的轉圈滾動著......是我心目中的山貓形象。
相比於網絡上那些以訛傳訛的謠言,宮老的這些往事難道不更加真實一些嗎?
宮老的動畫作品大多涉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還有和平主義及女權運動,而且取材也大多來源於童話故事和神話傳說,並沒有刻意地用動畫去影射一些社會的陰暗面。
所以我們應當重拾第一次看《龍貓》這部動畫時的初心,那個時候的我們才是最純真的。
宮老之所以一直強調只有小孩子能看見龍貓,大概是因為他在感懷自己過去的經歷吧,或許正如勘太的婆婆所說的那樣:
我小時候也能看見,想不到你們兩個也能看見啊。
宮老在小時候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在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是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發展軌跡和歷史作用的,日本民俗學的奠基者柳田國男認為,日本妖怪最大特徵就在於它具有兩面性,善惡可以互相轉換;比如怨魂,如好好供奉,也可以成為保護神。
所以日本人對妖怪的態度才會那麼地友好,看見妖怪也不會感到害怕,因為妖怪本就不是想看見就能看見的,而能與妖怪接觸那就更是一件值得令人羨慕的事情了,所以小梅的爸爸才會說:
其實爸爸跟姐姐也沒有說你是在騙人啊,小梅剛才一定是遇到森林的主人,這就表示小梅運氣很好,不過這種機會並不常有哦。
而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小時候所看見的妖怪很可能只是我們在兒童時期逐漸適應一個人睡覺的過程中,為克服對黑夜的恐懼或者是因為害怕而產生的幻想而已,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只有小孩子才能看見妖怪的原因吧。
所以在動畫中,皋月和小梅才會在晚上明明親眼看見龍貓用自己的力量使橡果樹變成了參天大樹,而當第二天醒來時卻只看見發芽的橡子,然後便大喊:「像是在做夢,可又不是夢。」
曾在吉卜力工作室做了十幾年廣告文案的糸井重裡,回憶起自己與宮老關於《龍貓》的一段對話,他問宮老:「像《龍貓》裡面這樣的村落,現在大概早已不存在了吧。」
沒想到宮老堅決地回答說:「雖然可能如此,但我仍堅信這樣的地方還存在著,如果不這樣堅信的話,我大概沒法做出這部電影吧。」
看到這番話,我仿佛想起了動畫中的小梅也正是因為堅信龍貓還存在著,所以才能再次看見龍貓。
這大概就是宮老想用《龍貓》來告訴觀眾的事吧:即使是經歷過了很多事情,我們依然可以重拾藏在心底的那份純真,依然可以堅信,生命中的那些美好依然存在著。
那正被遺忘的,那未曾在意的,那本以為已經消失的東西,至今仍存在著,我堅信。
——宮崎駿
本文由八幡出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