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野釣的黃金季節,更多指的是驚蟄之後。與早春「倒春寒」不同,仲春、晚春水溫提升顯著,且穩定。絕大部分的淡水魚不管是果腹的需要,還是為交配、產籽做準備,攝食慾望強烈。不過每個地方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魚情、水情有所區別,筆者以所在的北方為例,聊一聊驚蟄之後,春季垂釣值得注意幾個要點。
仲春、晚春野釣的兩個顯著變化
之所以強調春季是野釣的黃金季節,而不是夏季、秋季都是有原因的。像釣魚人口口相傳的或釣魚節目紀錄片中所展示的大魚,基本是都是春季斬獲的,這都說明春季相對其他季節相比,有明顯的優勢。而關鍵的問題在於幾個重要因素的作用。
首先是水溫的影響。仲春、晚春水溫處於冬季、夏季之間,溫度適宜,對於北方常見的鯽魚、鯉魚而言,是再適合不過的,魚的活性增強,四處遊弋、覓食。再者氣溫、水溫的回升,河流、湖泊岸邊的綠色水草復甦、成長,最終豐盛,浮遊生物、藻類植物、軟體小蟲活躍在水草附近水域,對魚群的聚集,也有明顯的吸引作用。
其次是魚的交配繁殖期。鯽魚、鯉魚等淡水魚產籽的原因,對產籽水域條件要求高。通常選擇水草密集的水域,或者水底有障礙物或不平的水域,兩者都利於魚籽的附著,避免被流水衝散。所以淺灘、水草處是常有大魚的棲息,不過作為一名純粹的釣魚人,還是建議將目魚放生,放生是為了更好的垂釣。
仲春、晚春野釣需要注意的幾個細節
上文對仲春、晚春影響野釣的兩個重要因素,水溫及魚的交配做描述,而這是直接關係到野釣方案、技巧的選擇。下文分享幾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問題。
首先仲春、晚春如何「釣淺、釣灘」
河流、湖泊的岸邊淺水,並非都有魚的棲息,如果人眼可視水底的情況,那麼魚照樣也能發現岸邊的人,甚至更清楚,所以選擇的淺水,最好水質略渾濁、清澈度低。同時水底不宜光滑、平整,最後有緩坡、溝壑、土坎等,利用魚的嬉戲、逗留。比如最常見的鏵尖,水底緩慢向水中央延伸,這樣的水底如果一直是平坦的緩坡,並不利於魚群長時間逗留,所以多選擇在左右兩側的灣子揚竿,這裡因流水常時間的衝擊,水底環境複雜,也有食物的堆積,窩魚更容易些。
其次前文提到魚交配的原因,多選擇水草產籽,所以選擇水草處垂釣。筆者的經驗是鉤餌入水點,不宜距離水草叢太近,潛伏在水底的大鯽魚或鯉魚會緩慢向水草靠攏,通常會徘徊一段時,確定安全後,在鑽入水草深處。如果在岸邊碰觀察到水草劇烈晃動或聽到魚拍的水草的聲音,此時不建議追逐這類魚,處於交配、產籽期的魚通常比較躁動,而釣魚人的目標魚多是處於交配前期或產籽後期,這兩個時間段的魚,覓食更積極。
其次仲春、晚春如何巧選垂釣時間
與其他季節不同,需要專門挑選合適的垂釣時間,比如夏季多選擇上午10點之前,下午4點以後;冬季多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仲春、晚春則不同,幾乎一天內哪個時間段,都會有不錯的魚情。不過筆者這次重點要說的是容易被釣友忽略,魚情卻突出天微微亮,通常在5點以後這個時間段。
水體溶氧量與氣溫有關係,氣溫越低,水體溶氧量越高。一般北方一天內最大氣溫就在清晨4/5點左右。而仲春、晚春清晨的水溫並不太低,對魚的活性影響有限,但此時溶氧量相對豐富。再者魚有趨光、逐食的特點,天微微亮起,會趁著周圍安靜無人的情況下,遊弋到岸邊瘋狂覓食。等到天完全亮開,又會向遠離岸邊的水域遊動。所以有經驗的釣魚人常利用這個短暫的時間段揚竿,通常會有不錯的魚情。
最後是仲春、晚春餌料使用的技巧
正因為水溫的回升,魚的食性發生了明顯變化。早春水溫接近冬末,像鯽魚、鯉魚依然以腥味的商品餌料或葷餌為主,不過到了仲春、晚春,需更換為香腥或香甜的商品餌料,腥味佔比逐漸減少,乃至消失。另外像鯉魚,特別是大體型的鯉魚,這種魚的食性變化最明顯。冷冬偶爾攝食,也是以腥味濃鬱的商品餌或鮮腥的紅蟲為主,但到了仲春,尤其是晚春,對穀物類食物興趣大增,特別大的鯉魚則對以些本味餌料敏銳。所以晚春野釣時,需要結合目標魚選擇恰當味型的餌料。
前文也提到,水溫回升,魚可攝食的食物量大增,食物充足自然變得挑剔,對於像鯽魚這裡的小體型魚,商品餌料更注重狀態,蓬鬆、適口性佳是目標。
寫在後面
本文從仲春、晚春水情、魚情變化最明顯的因素入手,對3個容易忽略、且有重要的垂釣細節做了描述。正如前文所說,影響最終漁獲的因素很多,但發生的頻率、作用效果有大有小,所以釣魚人這種關鍵的細節應格外注意,但並非不留心其他細微之處,相信筆者在接下來的仲春、晚春會有不錯的漁獲。
原創:野釣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