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奧運史上最強逆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排姑娘們激戰俄羅斯,拿下冠軍?還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蘇聯男籃短暫終結美國霸權?
中國女排雅典奧運會奪冠
都不是。
1980年奧運會女子曲棍球比賽,16個辛巴威女孩在莫斯科迪納摩競技場4-1擊敗奧地利,拿下了奧運史上首塊女子曲棍球金牌。
這並非說說而已,最強自然有最強的道理。
參賽的16名球員全部都是業餘選手,其次她們在比賽前35天才臨時組隊,如果這還不能稱之為最強,那麼看看她們平日所從事的職業吧。
一支由家庭主婦、銀行職員、秘書和圖書管理員組成的業餘球隊,在比賽前35天才開始第一次合練,卻在正式比賽中接連擊敗強手成功登頂。
那麼確實是黑人的種族優勢發揮了作用嗎?錯,代表辛巴威參賽的16個姑娘全部是白人選手,她們曾是短暫的民族英雄,但很快便成為了種族主義的受害者。
這一切都要從那屆被抵制的莫斯科奧運會說起。
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
預料之外的金牌
1979年12月24日平安夜,蘇聯大舉出兵阿富汗。
戰爭的原因很是複雜,但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正處在美蘇爭霸中期的蘇聯成為了國際輿論的眾矢之的。
而半年後即將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成為了這次戰爭的犧牲品,美國率先退出當年的奧運會,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僅派出了小規模的參賽團體,並且拒絕在奧運會中手持本國國旗、演奏本國國歌。
1980年1月《新聞周刊》封面:我們是否應該抵制奧運會?
政治陰霾下,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成為史上運動員最少、含金量最低的一屆奧運會,幾乎成了蘇東陣營的自嗨。
這讓國際奧委會十分為難,女子曲棍球將首次亮相奧運舞臺,原本首金應該是荷蘭或德國的囊中之物,偏偏兩隊都在賽前退出了奧運。一時間竟連參加資格賽的隊伍都湊不全。
就在女子曲棍球賽即將泡湯的最後關頭,國際奧委會盯上了1980年4月剛剛宣布獨立的非洲國家辛巴威。
辛巴威獨立日
這個剛成立的新國家沒有深度參與到美蘇爭霸中,更別說加入什麼陣營了。國際奧委會隨即向辛巴威發出了曲棍球參賽的邀請函,但辛巴威當局卻有自己的考量,這個成立的國家確實急需在國際舞臺上刷刷存在感,但又不想因此得罪美國。
權衡之下,辛巴威僅答應派出女子曲棍球隊去解決國際奧委會的燃眉之急,順便混個臉熟。
當時確實沒人想到這支「屌絲隊」能奪冠,辛巴威國家的上一個白人政權下曾有過喜歡打曲棍球的女孩子,不過這些業餘愛好者從來沒有參加過正規比賽。
辛巴威女子曲棍球隊
但在國家要求下,這些白人女孩被重新搬上檯面,為國出徵,這時距離奧運會開幕僅剩35天。
1980年辛巴威新政權成立時,整個國家一窮二白。為了能讓這些女孩子出國比賽,辛巴威政府先把她們送去了尚比亞,又從尚比亞改道安哥拉,這才找到一架航空運輸凍肉的小型飛機。
後來球隊隊長格蘭特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她說:「飛機裡的惡臭味真的糟透了,整架飛機裡沒有一個座位,我們所有人都坐在地板上,系上那也不知道是否安全的安全帶,然後飛去一個未知的國家。」
獨立之初,辛巴威國內一窮二白。
來到莫斯科以後,小隊一行人的命運仍然未知,但考驗已經開始。為了儘快適應國際比賽,辛巴威女曲與當地球隊進行了一系列熱身賽。不過從沒見過標準的曲棍球體育場的她們最開始還是露了怯,整個球隊沒有一個人聽說過曲棍球還有專用的球鞋,她們第一次踏上場地就遭到了對手的嘲笑:「沒見識的鄉巴佬。」
隊員奇克後來回憶:「當時我們每個人都很沮喪,我們從沒指望自己能贏,哪怕其中一場比賽。我們都認為自己是鐵定的loser,是無足輕重的小配角。」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辛巴威的業餘隊似乎放下了全部包袱。7月25日,辛巴威迎來了它們在奧運史上的第一場比賽,帕特-麥克基洛普為球隊首開紀錄;隨後帕特-戴維斯、琳達-沃森和利茲-蔡斯也各有一球入帳。辛巴威居然4-0贏了波蘭。
戰勝波蘭後,辛巴威女曲激動相擁。
比賽結束後,辛巴威總統穆加貝的妻子親自來到了更衣室向姑娘們表示祝賀,她激動的大喊:「如果能拿下冠軍,球隊的每個人都能得到1頭牛作為獎勵。」
「當時我們所有人都懵了,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才清醒過來:原來冠軍並非遙不可及。」
隨後的比賽中,靠著「無所畏懼的拼搏」和一點兒運氣,在4-1戰勝奧地利之後,辛巴威登上了最高領獎臺。
被歧視的黑人
「那種感覺真的太好了,一下子所有人都開始注意到我們,都開始關注辛巴威,新聞間裡每個記者都想採訪我們。」一夜之間,辛巴威的16個女孩就從無人問津變得家喻戶曉,來的時候她們連運動鞋都沒有一雙,走之前這16個女孩卻踏進了克裡姆林宮接受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接見。
回到辛巴威後,姑娘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總統穆加貝親自到機場迎接,給了這些女孩們一個響亮的稱呼:golden girls(黃金女孩)。
全國民眾夾道歡迎,雖然他們沒有電視,沒辦法親眼一睹女孩們奪冠時刻的風採,但幾乎所有辛巴威人都通過收音機聽到了最後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
如同當年中國女排一樣,辛巴威女曲也成為了當時他們國內「拼搏精神」的代名詞。
不過好景不長,因為很快辛巴威國內就不再一派祥和,曾經幻想著英國白人後裔和非洲土著黑人能在辛巴威和諧生活的總統穆加貝很快敗給了現實。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辛巴威的前身羅德西亞,這個常年不受國際社會認可的殖民政府是個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政府。當年英國白人來到非洲大陸後,跟還處在部落時代的辛巴威部落首領們籤署了不平等的土地條約,圈佔了辛巴威國內的大部分土地。並發表獨立宣言,宣布成立羅德西亞國。
好萊塢電影《血鑽》中萊昂納多飾演的就是「羅德西亞」商人
隨著白人後裔在辛巴威紮根下來,憑藉著早已完成工業革命後帶來的新技術和更為先進的分配方式,羅德西亞成為非洲數一數二的強國,農業尤其發達,被稱作「非洲的麵包籃」。僅佔全國人口5%的白人卻擁有70%的土地,這些白人成為大農場主,在哈雷拉這樣的大城市興建城堡一樣的豪宅。
據報導,當時辛巴威白人的人均GDP遠超英國,完全在非洲再造了一個「歐洲上流社會」。
羅德西亞時期的城市建設
不過,這樣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結構很快引來了當地黑人的不滿,當時辛巴威白人農場主僱傭部分黑人苦力,這些黑人幾乎就是白人農場主的私有物。政府統計人口時不會將黑人算在內,換言之這些黑人的死活,政府根本不關心。
辛巴威白人警察虐待黑人
黑人們最初懷疑被白人殖民者圈走的土地都是最肥沃的土地,留給他們的土地不僅面積小,而且十分貧瘠。
在國際社會支持下,辛巴威原住民黑人開始組織起遊擊隊,用著中國援助的武器開始了反抗鬥爭,甚至連鬥爭策略也是「農村包圍城市」。
白人政府的武裝也不甘示弱,不過有趣的是,當時白人農場主的私人武裝中有數量不少的黑人,他們自願為白人僱主戰鬥,在他們心中,並不存在所謂的「種族歧視」,他們與農場主之間是僱傭關係,甚至會感激白人富豪賞自己一口飯吃。
羅德西亞政府軍中的黑人
但在1979年,這一切都改變了,在英國政府的主持下,羅德西亞白人政府的代表和非洲人民聯盟的黑人代表進行了一次談判,這次談判徹底改變了辛巴威的命運。
1980年初,辛巴威召開了面向全國的議會選舉,以黑人領袖穆加貝為首的非洲人民聯盟大獲全勝。至此,辛巴威徹底結束了白人政權,土著黑人成為了自己家園真正的領袖。
穆加貝與柴契爾夫人
穆加貝最初的政治理想是共建一個黑人與白人和諧共存的非洲國家,跟南非的曼德拉一樣,穆加貝自己就是種族歧視的受害者,他本人對種族主義深惡痛絕。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白人女孩代表辛巴威出徵,回國後依然受到了全國民眾的熱烈歡迎。
但是很快,事情就發生了改變。
被歧視的白人
榮登大寶的穆加貝並不能輕鬆過上土皇帝的日子,他面前最棘手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辛巴威黑人的生存問題。
白人政府當道時,黑人死活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如今黑人翻身做主人,就必須給黑人們一個交代。原本白人農場主+黑人長工那一套模式肯定不能繼續了,於是穆加貝當初與英國政府協商的土改沒有明顯收效後,他開始了一刀切的快速土地改革——將白人農場主的地都劃為非法所得,暴力沒收後分給當地黑人原住民。
白人農場主被攔在自己的莊園外
這個政策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辛巴威的白人農場主被大批趕走,曾經希冀種族和諧的穆加貝政府對著不願離開的白人農場主掏出了槍。
為了更好的實行土改政策,穆加貝政府開始大肆鼓吹殖民仇恨,向全國民眾宣揚白人在殖民時代的種種惡行,鼓勵沒有土地的黑人強佔白人農場。
不少幾代都忍飢挨餓的黑人土著開始衝進農場打砸燒殺,這些原本該受到法律懲罰的行為被列入模糊地帶,大多數白人農場主開始逃跑,但也有不願交出土地的白人慘遭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宣誓效忠白人農場主的黑人長工)。
被打傷的辛巴威白人農場主
截至2000年,辛巴威已經沒收了全國大大小小1200個白人農場,但此舉並沒有收到穆加貝希望的效果。拿到土地的黑人們並沒有如想像中一樣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被趕走的白人農場主掌握著更先進的技術和更適合的方式,他們並沒有,也不願意留給強佔土地的黑人們。
當年16個辛巴威女曲的白人姑娘幾乎都卷進了這場殘酷的土改中,她們的父輩都曾是辛巴威的「貴族」,如今面對政府政策,多數人選擇舉家逃離,有些人逃去了南非,還有人逃跑之後徹底銷聲匿跡。
《泰晤士報》曾在2008年統計過這16個姑娘的下落,她們中的絕大部分移民去了對白人更加友好的南非,少數幾人定居澳大利亞和紐西蘭,16人中年紀最小的博克斯哈爾從回到辛巴威那一年就再也沒有了音訊,只有3人選擇了終生留在辛巴威。
荒謬的是,土改失敗後,政府又開始號召被逼離開的白人重回辛巴威建設家園,並答應對他們進行一系列賠償。
網絡上曾經流傳著,辛巴威當地黑人痛哭流涕歡迎白人僱主回來的視頻,黑人們願意將土地重新分出去共同創造財富,但在白人農場主看來所有事情都發生了變化。
白人農場主重回辛巴威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當我回到我曾經的那片土地時,它已經貧瘠得如同我不長毛的禿頭了。」辛巴威白人農夫戴夫在接受BBC採訪時說到,他表示當年約有3000白人逃離了辛巴威,其中600多人早已過世無法再享受政府的賠償。
而自己曾經土地成為了黑人的農場,如今他只得租用其中的一部分種植一些土豆和玉米:「很難想像已經72歲的我要在沒有退休金的壓力下從頭開始。」
戴夫回到自己的農場發現已經一片貧瘠
黑人弗洛伊德遭到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喪生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幾乎全民開始支持黑人平權,衍生出的遊行幾近變味。
種族主義從來不是白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歧視,它更像一種循環,在不同種族和膚色的人們之間散播那一顆仇恨的種子。
資料來源:
Caught in Time: Zimbabwe win hockey gold, 1980 Moscow Olympics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caught-in-time-zimbabwe-win-hockey-gold-1980-moscow-olympics-8czcd0ppmth
Zimbabwe women's national field hockey team at the 1980 Summer Olymp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imbabwe_women%27s_national_field_hockey_team_at_the_1980_Summer_Olympics
Golden Girls, 40 years later https://www.herald.co.zw/golden-girls-40-years-later/
Causes for hope in Zimbabwe https://www.si.com/olympics/2008/08/01/zimbabwe
EL GOLPE DE ZIMBABUE https://thelinebreaker.net/zimbabue-hockey-moscu-1980/
The Quiet Olympian https://www.forbesafrica.com/focus/2012/08/01/the-quiet-olympian/
Zimbabwe's white farmers: Who will pay compensation?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frica-48264941
Zimbabwe Gives Land Back to White Farmers After Wrecking Economy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3-13/zimbabwe-offers-land-to-recompense-dispossessed-white-far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