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皇帝為何可以叫「官家」?這是一種蔑稱嗎?

2020-12-24 騰訊網

有段時間,古裝劇《知否》、《清平樂》的收視率居高不下。巧合的是,這兩部作品的背景都是發生於北宋時期。

看過此劇的人,可能也會注意到一些細節。比如,裡面的皇帝被稱之為「官家」,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皇上」或者「陛下」等稱謂。

有人就懷疑,是不是編劇弄錯了?其實不是。在宋代,皇帝確實也可被稱呼為「官家」。

宋朝,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經濟最為繁榮,文化底蘊頗為豐厚的朝代。

自宋太宗趙光義登基為帝之後,將每兩年的殿試改為一年一次,且宋朝的國策基本上就是「士大夫共治天下」。

縱觀兩宋一朝,皇權很多時候還不如宰相或者其他大臣的話語權高。

宋神宗在位期間,一位官員因工作失誤,按照律法被判處死刑。宰相蔡確認為定刑過重,屢屢上諫宋神宗,希望能免除這位官員的死刑。

《宋史》:「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可想而知,宋朝皇帝連手下官員犯了錯,都不能將其隨意處以刑罰,君王的權力也不過如此。

說到這裡,可能有不少同學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不是兩宋一朝的皇帝說話不管用,所以用「官家」取代這些稱謂,而「官家」就是對宋朝皇帝們的蔑稱?

當然並非這樣,首先,「官家」這個稱呼並非宋代獨有。

《漢紀》:「「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

《三國志》:「且又「官家」不能久為人養老也」。

《喜罷郡》:「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

從以上三段記載便可以明確得知,早在漢代,便有「官家」這樣的稱謂。

大家想想,君王集權高度集中的漢朝以及唐朝,官僚集團還敢用「官家」作為皇帝的蔑稱嗎?這是不現實的。

與之同理,「官家」這個詞代表的是朝廷、官府、公家,只不過在後來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從南北朝時起,官家就有了皇帝的意思。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這兩位皇帝,也曾詢問過臣子,為何要稱呼自己「官家」?

大臣們給出的回答,也是各有不同之處。

《湘山野錄》記載:「上(真宗)乘醉問之:何故謂天子為「官家」?遽對曰: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從容數杯。上又曰:正所謂君臣千載遇也。李亟曰:臣惟有忠孝一生心。縱冥搜,不及於此。」《國老談苑》:徐鉉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鉉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

以上記載顯示,在宋太宗趙光義時期,便有管家的稱呼。

而細細追究,其實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官家」這個稱呼的由來。

《漢書·蓋寬饒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堯舜時期,天子便是大地上最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天子去世前,需要將權力轉交給其他賢能之人,這便是「官以傳賢」的意思。

夏、商、周封建集權時期,「官以傳賢」習俗被打破,而是變成了「家以傳子」,從「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皇權只限於帝王的直系後裔間流傳。

那麼,從堯舜再到夏商周君王專權傳襲制度不同,便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經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官家」已經成為封建時期,帝王或者皇親貴胄之間的特殊稱呼。

這就好比秦始皇登基稱帝之前,華夏大地上並沒有皇帝這兩個字。秦始皇則是從「三皇五帝」當中取出「皇帝」二字,用其作為對君王的專屬稱呼。

「官家」也是從「官以傳賢」加「家以傳子」中取出的兩個字,用作特殊稱呼。

《禮記·禮運篇》中也有類似記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大家也可以這麼認為,皇權慢慢變成傳給直系親屬,天下專權尚如此,何況國家呢?

還有一點,秦國滅亡之後,漢朝統一華夏大地,晉朝劉裕北伐滅亡後秦之後,大臣將皇帝稱呼為「公家」,「公家」與「「官家」」的意思就非常接近了。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鹹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欲何之?

可見,宋朝之前的「官家」並不是簡簡單單用來稱呼皇帝,而是對整個朝廷(政府)的統稱。

按記載來看,皇權從夏、商、周開始,逐漸變成了皇帝家族專屬稱謂。到了西漢以及東漢這兩朝,皇權達到鼎盛,但隨之沒落。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政權不勝枚舉。因此,皇權由盛轉衰。

加上各種思想家提出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姓之私」的理念。到了漢代之後,皇帝則有了「公家」或「官家」等不同稱呼。

上古時期,根本沒有對君王專屬稱謂,三皇五帝也好,王權至上也罷,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才有了皇帝這個君王的專屬稱謂。

所以說,皇權的強弱與「官家」由來有必然聯繫。

到了宋朝,皇權又再次被削弱,更是沒有任何神聖性。宋朝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提高,各種新潮思想快速崛起。

重視文化的宋朝,底層士人能更多的接觸和學習關於君王專權由來的史書。

此外,宋朝寒門學子晉升仕途被徹底打開,底層士人成為社會中堅力量。

久而久之,導致皇帝這一層次統治者們,在普通民眾心中並沒有那麼神聖而不可仰望,皇權觀念也有了世俗化的傾向。

「官家」的稱謂在宋朝,便得以傳播開來。

總的來說,對於君王的稱呼,是隨著各個朝代皇權的強盛而發生不同轉變。

比如秦始皇嬴政想作為千古一帝,他便取用三皇五帝當中的皇帝當作專屬稱謂。

東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再次沒落,這就讓「公天下」的政治理念,變得更加理想化。

「官家」一詞,代表的是宋朝政治環境寬鬆,市民文化得到空前發展的縮影。「官家」也取代皇帝,成為大眾心中容易理解的詞彙,和對君王及政府的統稱了。

參考資料:《宋史》《湘山野錄》《國老談苑》《漢書·蓋寬饒傳》《漢紀》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都把皇帝叫「陛下」或者「皇上」,為何宋朝卻要叫「官家」?
    因此,他自稱「官家」,不稱「天子」。 宋朝的那些後繼者們,為了表達與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願,也未改變「官家」這一稱謂。宋代開科取士後,庶民階層向上流動,「官家」這一世俗稱謂就逐漸流行開來了。 一、宋初皇權的衰落 唐末藩鎮割據之亂世,五十三年間,中原輪換五朝、八姓十三君。
  • 皇帝又稱「縣官」?各朝代稱呼皇帝五花八門,許多影視劇都叫錯
    接觸影視劇以來,發現許多古裝劇,不管是什麼朝代,皇帝都籠統地被大臣、嬪妃們叫做「皇上」或者「聖上」,殊不知,皇帝的稱呼各個朝代有各個朝代的叫法,不分青紅皂白一概稱為「皇上」顯然是不對的。隨著《清平樂》的熱播,我們已經知道宋代皇帝被稱為「官家」,那麼其他朝代皇帝都被稱作什麼呢?我們這就來列一列。
  • 為何《清平樂》中宋仁宗被叫「官家」?盤點皇帝稱呼進化史
    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劇中,宋仁宗被人稱呼為「官家」。這個稱呼對不對呢?答案是對,宋時確實可以稱呼皇帝為官家。那麼自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對皇帝的稱呼究竟有哪些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吧。縣官縣官是西漢時期對皇帝的尊稱,一說出自《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即帝王所居之地稱為「縣」。普天之下之下莫非王土,縣由此又可以引申為國家。另有一說,出自《史記》「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 你知道嗎?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叫皇上
    你知道嗎?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可以叫皇上說到皇帝,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清朝的歷史劇中的皇帝,常常一大幫臣子跪倒一片,口呼萬歲,或者是皇上冤枉啊。但是,你知道嗎,「皇上」這個稱呼用的最多的確實清朝,其他的朝代一般不這樣稱呼。
  • 為什麼有關宋朝的電視劇,大臣都稱皇帝為「官家」?
    「官家」一詞,實際上在唐朝就開始被用作指代皇帝,只不過這個時候,官家還可以指公家,指朝廷。看「官家」一詞,最早出自西漢文獻《西漢會要》:「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這句話裡面的「官家」並不是皇帝的特殊稱謂,而是多數古人對當時官府,即公家的代稱。從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石虎稱當時的後趙皇帝石勒為「官家」開始,南北朝時期一直到隋唐,「官家」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 尊稱、蔑稱、自稱、謙稱、雅稱、暱稱:這些稱呼不簡單
    比如,在古代對皇帝的稱呼顯然都是「尊稱」,如「大王」、「陛下」、「皇上」、「萬歲爺」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皇帝面前,「尊稱」可不單單只是表示尊敬那麼簡單,若是不使用「尊稱」,哼,那可是大不敬,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 皇帝叫官家,皇后是二婚:關於宋朝,這些常識你應該知道!
    也許是看多了清朝劇,或是受到小時候看古裝劇的影響,很多人表示:這怎麼跟印象中的宋朝不一樣。臣子面對皇帝竟然不是唯唯諾諾的,還能當面指責?叫皇帝不叫皇上,也不叫陛下,而是叫官家?還有,皇后竟然是二婚,說好的封建禮教呢?
  • 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傳18帝,國禎319年,宋朝有一點和別的朝代不一樣,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對於這個疑問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也很好奇,《國老談宛》中記載:「徐鈺為散騎常侍,太宗謂曰:官家之稱,其義安在?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蓋皇帝之謂也。」
  • 古代皇帝,唐朝稱聖人,宋朝稱官家,其他朝代都叫什麼?漲知識了
    記得去年《知否知否》那部劇剛出來的時候,許多人對於劇中大宋皇帝的稱呼很疑惑,因為它不像人們一直以來看的影視劇中所說的一樣,稱呼當朝皇帝為「皇上」或「陛下」,而是顛覆性的稱呼皇帝為「官家」,這可是勾起了無數人心中的好奇。 無獨有偶!
  • 《長安十二時辰》紅了「聖人」,《清平樂》火了「官家」!
    《長安十二時辰》紅了「聖人」,《清平樂》火了「官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才德全盡謂之聖人」。聖人是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但是在古代,聖人也是皇帝的尊稱。唐代文人杜甫有一篇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
  • 細數宋仁宗趙禎的「三大罪狀」,他是大宋好「官家」嗎?
    細數宋仁宗趙禎的「三大罪狀」,他是大宋好「官家」嗎? 目前正在網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將宋仁宗趙禎塑造成很好的一個皇帝。在電視劇中,作為大宋「官家」的他也有著七情六慾,他曾經年輕過,曾經衝動過,但始終是理智最終戰勝了衝動和非理性,給人的感覺他就是天下第一好「官家」。
  • 從泛稱到專稱:北宋「官家」稱謂的神聖化,是君權的回歸和重塑
    但唯獨趙宋一朝的皇帝在稱謂上顯得獨樹一幟,人人都稱他們為「官家」,有時皇帝也自稱「官家」。官家這一稱謂,並非宋代獨有也不是宋代首創。根據史料記載,至少東漢末年就已有用「官家」來指代朝廷、政府,後來又一度用於泛稱位高權重之人。然而趙宋皇帝為何會將「官家」一詞定為自己的專有稱謂呢?
  • 從宋代的誕節制度入手,來看看古代皇帝怎麼樣過生日
    可以說自秦始皇創造出「皇帝」這二字以後,之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默契對於皇帝進行神化,以突出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諸如史書上記載很多皇帝出生的時候,是天降異象,紅光滿天疑似著火什麼的,反正總之就是一句話,皇帝跟普通人不一樣,皇帝是天子,是上天的代言人,是上天在人世間的代表!
  • 建盞·宋代鬥茶第一茶盞 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宋徽宗為何如此獨愛
    ——宋徽宗 上面這首詩,意為用兔毫建盞烹煮建溪上好的茶餅,過程中香雲繚繞,在一旁的美女聞到香氣都紛紛陶醉入夢。 建盞是什麼?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讓中國史上最全才的皇帝如此獨愛?在談論建盞之前,讓我們先走近宋徽宗。 趙佶在位26年,在太上皇位1年零2個月。
  • 《清平樂》中皇帝被稱「官家」而太后不稱「哀家」,原因很簡單
    看過《清平樂》這部劇的朋友,想必有不少人都會對「官家」這個稱謂感到陌生。畢竟,平時看的劇都是稱呼皇帝為「皇上」、「陛下」、「萬歲爺」等,太后一般都是自稱「本宮」或是「哀家」等。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官家」這個詞。三國曹魏蔣濟《萬機論》云:「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宋代官員退休後能享受哪些待遇?
    官員致仕的程序大概是:文武官員年滿七十歲,準備告老退休,即可撰寫表、狀或扎,經所在官府,向朝廷提出申請,可享受致仕蔭補的中、高級官員,還須同時呈報受蔭人的家狀、保狀等,由有關銓選部門審核。可否致仕,一般高級官員由皇帝特批或中書門下審定,其他官員則由吏部核准。
  • 皇帝的子女真的叫皇帝為父皇嗎,事實上稱呼有很多,遠不止一種
    一般來說,這都是皇帝的子女對皇帝的稱呼。不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皇帝的子女對皇帝的稱呼不僅僅是父皇這麼簡單。秦始皇創建皇帝制度的時候有很多規定。皇帝的自稱、皇帝的權力、皇帝的大印等各種方面都有明確規定,不過對於皇帝子女對皇帝的稱呼並沒有特殊的規定。這就說明一件事,最初的時候皇帝的子女並不是叫皇帝父皇,那麼當時都叫什麼呢?
  •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在許多電影、戲劇和電視劇裡(比如走向共和),大家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光緒皇帝每次見到慈禧太后,就立即下跪請安,並以「親爸爸」稱呼她。 慈禧太后明明是女的,光緒皇帝卻喊她「親爸爸」,這是為何?
  • 古代皇帝為何穿龍袍,有什麼說法嗎?
    皇帝為什麼要穿龍袍?說法很多,講究也很多近年來,很多歷史宮廷電影和電視劇被熱播和追捧,我們在追劇時其中一個角色令人羨慕,這就是皇帝。吃香喝辣,甚至擁有后妃佳麗無數。當然我們在羨慕古代皇帝的同時,會發現皇帝穿的服裝與眾不同。皇帝都是穿著帶有龍紋的古裝,這是皇帝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