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印度洋(12) 科欽市內遊(上)

2021-01-18 老沈瞎兜兜

點上面的藍字「老沈瞎兜兜」即可直接關注這個公眾號。

這是我這個號的第48篇原創圖文。這個號是老沈自己的私人公眾號,以自娛自樂,寫寫遊記為主。將不定期把自己這些年去過的將近50個國家,慢慢整理成遊記和攻略,供朋友們參考。


這篇繼續寫我們去年5月乘坐皇家加勒比郵輪「海洋光譜號」,航行印度洋的系列遊記。上一篇《航行印度洋(11) 船抵印度科欽》寫到,我們在2019年5月11日上午抵達印度科欽港。事先通過印度朋友聯繫了當地旅行社,坐上巴士,科欽一日遊。

先放一張科欽地圖:

圖中藍色箭頭,就是文伯納德湖的瀉湖入海口,我們的郵輪就是從這裡駛入到達圖中五角星處的郵輪碼頭。上午我們去遊覽的科欽堡地區(圖中橢圓紅圈),科欽的古蹟多在科欽堡地區,就在阿拉伯灣的海邊,這裡是喀拉拉邦西向海洋的門戶。紅色箭頭下方約50公裡處,是我們這天下午去的位於阿勒皮地區的文伯納德湖主湖區。


科欽是印度西南阿拉伯海和拉克代夫海邊上的一座重要港口城市,從16世紀開始,科欽先後被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佔據,之前主導的印度教,也漸漸演變成目前的印度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分天下。當地的語言是馬拉雅拉姆語,與北印度的主要語言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南印度主要語言泰米爾語完全不同(印度憲法好像規定的22種語言為聯邦官方語言,還規定英語為行政和司法用語)。不過對遊客來說,也沒多大問題,當地人的英語水平非常不錯,溝通完全沒有問題。


從碼頭出來,車行約20分鐘,就到聖弗朗西斯教堂附近。早上還是陰天,這會兒出太陽了。地面也蠻幹淨的。


聖弗朗西斯教堂(St. Francis Church,也譯作聖方濟堂)

聖弗朗西斯教堂目前屬於南印度教會的北喀拉拉教區。它是整個南亞次大陸最古老的教堂,1524年12月24日,當時身為葡屬印度總督的達·伽馬在科欽去世,最初就安葬在這個教堂裡,14年後遺體運回裡斯本。

該堂最初由葡萄牙人建於1506年,1923年該堂成為保護文物,向遊客開放。

教堂內部非常儉樸

教堂一隅的達·伽馬原墓地和墓碑

上圖中,下面的三張小圖,就是我在《法國葡萄牙半自駕遊(六) 再回裡斯本(3)貝倫區漫步(上)》和《法國葡萄牙半自駕遊(七) 再回裡斯本(4)貝倫區漫步(下)》中提到的:位於裡斯本的貝倫塔、熱羅尼莫斯修道院和聖瑪利亞騎士團教堂。達·伽馬的遺體,現在安葬在聖瑪利亞騎士團教堂內。


這是聖弗朗西斯教堂和右邊的聖十字聖殿主教座堂、

左邊的Fort Emmanuel(埃曼紐爾城堡)、Fort Kochi Beach(科欽堡海灘)都在步行幾分鐘的範圍內。這一片,是去科欽遊人必打卡之地。


聖十字聖殿主教座堂(Santa Cruz Basilica Church

聖十字聖殿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科欽教區的主教座堂,哥德式風格,是印度的8座「宗座聖殿」之一。目前被列為該堂為喀拉拉邦的歷史遺產建築。

該堂1505年由葡萄牙人興建,1558年升格為主教座堂,葡萄牙人被荷蘭人打敗之後,由於荷蘭人大多數信奉基督教的加爾文派,所以摧毀了許多天主教建築物,但該堂得以倖免。1887年主教 D·若昂·戈麥斯·費雷拉改建新堂,1905年祝聖。1984年,教皇若望保祿二世將其封為宗座聖殿。

這些年歐洲跑多了,進去過的教堂也不少,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天主教教堂的等級,看到教堂的名字:Chapel、Church、Cathedral、Basilica,也大致知道這座教堂的等級。

簡單地說一下在天主教的「宗座聖殿」:在天主教用詞中,拉丁文Basilica是授予擁有特殊地位的教堂的稱號,中文翻譯為「宗座聖殿」,這與教堂的實際建築式樣、風格等都無關,而是一種教堂在天主教會內的地位的稱號。其中位於羅馬市內的四座聖堂,被授予特級宗座聖殿(Major Basilica)的稱號,這四座聖殿是「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城外聖保祿大殿」和「聖母大殿」。其他宗座聖殿為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科欽的這座聖十字聖殿主教座堂,就屬於乙級宗座聖殿。

目前,全世界共有1500餘座宗座聖殿,其中大部分在歐洲,特別是在義大利。中國大陸唯一的一座「宗座聖殿」。是位於上海佘山的「聖母進教之佑聖殿」。佘山教堂1871年建立,1942年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冊封佘山教堂為乙級宗座聖殿,這是遠東第一座受到教皇敕封的聖殿。只不過好像目前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不承認佘山教堂的這個地位。

這是2015年,老沈登佘山時拍的


跑題了,還是回到科欽,這是教堂內的壁畫

這位美女在裡面很嗨地自拍,不知是否違反教會的規定


二座教堂間的街景

媽媽和她的閨蜜,在途中和當地女孩合影


路邊的香辛料店,通過玩遊戲《大航海時代OL》,早就知道科欽和旁邊的卡利卡特港,特產就是胡椒、小豆蔻和芥末(截圖自大航海巴哈大百科)

交易所老闆本尊,不是NPC哦

只認出八角茴香,另外一個貌似是桂皮吧,其他都不認識


途中路過這座叫:Le Colonial 1506 - Exclusive Luxury Hideaway的酒店,裡面的環境極為整潔,草坪一塵不染。

可惜牆外的草坪上,就丟了不少垃圾。老沈二次去印度,經常發現這種情況,酒店圍牆內外,往往天壤之別。


旅行中的花絮:

路過這個收費洗手間,門口寫著一次收費5盧比(差不多相當於0.07美金吧),我們身邊沒有盧比,老闆居然開價1人1美金!最後討價還價,我們整個親友團17人,身邊也沒有美金零錢,最後付了2美金老沈就協助老闆,在門口點人數了


今天就寫到這裡,之後我們繼續前往海邊的埃曼紐爾堡,散步在科欽海灘,再去了默丹傑裡宮。然後又坐車50公裡,去了位於阿勒皮地區的文伯納德湖主湖區,包了條當地特色的「屋船」湖上遊。下期繼續更新。


部分舊文連結(點擊可直接閱讀)

英國遊記的部分連結:

英倫散記(15) 老特拉福德球場

英倫散記(14) 曼徹斯特 伊蒂哈德球場

英倫散記(9) 周杰倫的婚禮舉辦地—塞爾比修道院

英倫散記(1)  張國榮的母校—利茲大學


今年1月在歐洲自駕的部分遊記連結:

法國葡萄牙半自駕遊(十六) 清晨的科英布拉

法國葡萄牙半自駕遊(十二)  開車,從裡斯本出發。。。。。。

法國葡萄牙半自駕遊(四)再回裡斯本(1)


航行印度洋系列:

航行印度洋(5) 海上生日

航行印度洋(4)海上母親節&阿曼首都一日遊(上)

航行印度洋(1)行前準備和出發


如果看了之後,覺得還行,麻煩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並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的「...」,轉發和分享到朋友圈。

你點的「在看」和你的轉發分享,就是對老沈的最大鼓勵,謝謝!


相關焦點

  • 印度洋上的德軍王牌潛艇長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沃爾夫岡·呂特都算得上是最成功的U艇艇長之一,他先後指揮過5艘U艇,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的16次出海作戰中擊沉了總噸位近23萬噸的46艘敵方艦隻。本文將聚焦呂特在印度洋的作戰歷程。真正讓呂特在U艇部隊乃至整個戰時德國聲譽鵲起的是他的U-181生涯。
  • 中國測量船進入印度洋,印媒指控:他們在尋找鄭和寶藏!
    印度媒體懷疑中國調查船表面上是為了尋找鄭和寶藏,實際上是在收集印度洋的水文資料,特別是關於軍事方面的,比如說潛艇行動數據。所以,印度媒體認為這是兩艘「間諜船」。印度媒體的猜測讓人笑掉大牙,這兩艘中國調查船的真實身份是「遠望系列」中國航天測量船。它們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找寶藏,也不是為了收集潛艇數據。它們的目的是執行遠洋航天測控任務,保障中國衛星的成功發射。
  • 麥哲倫在環球航行過程中是怎麼解決淡水問題的?
    麥哲倫雖然出身於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但10歲就入皇宮服役,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非常熟悉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25歲參加葡萄牙海軍橫渡印度洋去印度作戰,1519年(39歲)開始進行環球探險航行。麥哲倫的成長經歷,使他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驗。
  • 12級狂風,10米高巨浪,軍艦是如何安全航行的?看看052D怎麼應對
    軍艦外出航行,除了完成既定任務外,航海安全同樣重要。一般情況下,艦隊出海前都會提前獲知任務區域的海況、氣象條件,達到航行標準後才會出發。因此,如今的航海任務,很少出現二戰時期美軍航母被颱風摧毀的那種尷尬情況。
  • 海島假期躺在印度洋上
    這個島國位於印度洋的西南部,綠寶石一樣的海面上散布著115個美麗的島嶼。來到這裡,海島的熱情和魅力會讓你一見如故,長達4公裡的博瓦隆白沙灘是旅遊者的勝地。塞席爾大部分的豪華酒店也在馬赫島上,比如悅榕莊偎依在迷人的Intendance灣,面臨印度洋壯麗的景色,粉末沙灘、搖曳棕櫚樹以及鬱蔥的熱帶森林,讓人有如置天堂的感覺。60棟別墅在茂盛的山坡上及叢林中,絲毫沒有破壞大自然原有的風貌。
  • 斯裡蘭卡,閃耀在印度洋上的寶石王國!
    位於印度洋海上的斯裡蘭卡,是個熱帶島國,舊稱錫蘭,也曾被古時的中國稱為獅子國、師子國、僧伽羅。斯裡蘭卡在僧伽羅語中意為「樂土」或「光明富庶的土地」,有「寶石王國」、「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稱,被馬可·波羅認為是最美麗的島嶼。
  • 中國2.7萬噸塢登艦現身印度洋 印派P-8I反潛機全程追蹤
    印度媒體從相關渠道獲取的照片顯示,中國艦艇編隊在本月早些時候進入斯裡蘭卡海域並由此穿過印度洋,預計將赴亞丁灣執行護航換防任務。消息人士稱,中國艦艇編隊在靠近印度專屬經濟區時,「全程受到印度海軍的監控」。
  • 位於印度洋上的「馬爾地夫」,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馬爾地夫位於印度洋上,是一個群島國家,組成馬爾地夫的島嶼數量超過1190個,是真正的「千島國家」,整個群島呈南北走向,分布在廣闊的印度洋洋面上,南北距離大約為820千米,分布在總面積超過9萬平方千米的廣闊大洋上。
  • 獨臂船長徐京坤完成環球航行,破紀錄!
    你又是否有過 環球航行的冒險夢想呢? 青島的獨臂船長徐京坤 在剛剛過去的6月 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雙體帆船環球航行挑戰 圓夢難嗎?
  • 印度洋上的明珠,神秘的國度,斯裡蘭卡遊記
    一帶一路上的島國,中國古代稱其為獅子國,盛產錫蘭紅茶,當提到這幾個關鍵詞時,大家可能就會想到這個平時不太起眼的印度洋小國---斯裡蘭卡。可能錫蘭(1978年前)大家會更加熟悉一點,在地圖上看像嵌在印度洋上的一顆珍珠。她歷史文化悠久,甚至影響了古代的中國宗教文化,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循法經典的來源。
  • 三年完成環球航行!獨臂船長徐京坤回青,四年後挑戰「海上珠峰」
    2020/12/16 9:07:21   來源:齊魯晚報       海上航行3.4萬海裡
  • 南非開普敦好望角,非洲大陸最南端,聆聽來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風
    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水流在溫水,阿古拉斯流與冷水相遇的地方相遇,本格拉流 - 在好望角以東的厄加勒斯角和開普角之間波動的一個點。長期以來,好望角一直對水手具有特殊意義,其中許多人將其簡稱為「海角」。當浪與流相遇時,整個海面如同開鍋似的翻滾,航行到這裡的船舶往往遭難,因此好望角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地段。來這裡旅遊的基本上都是國內的旅行團,中國大媽們習慣穿著五顏六色的防風衣站在海岸邊撿石頭,然後就往山頂上進軍。現在有點後悔,當初我為什麼不選擇爬到山頂上去拍攝?站得高看得遠,這句話現在才想起來。
  • 殺死幾十個婦孺的大航海家:1502年2月12日伽馬再次出發前往印度
    殺死幾十個婦孺的著名航海家:1502年2月12日瓦斯科·達·伽馬再次從裡斯本出發前往印度。 他們只需要在迪亞士的基礎上,繞過好望角繼續航行,進而進入印度洋即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達伽馬船隊花費長達4個月時間,才繞過好望角,到達了東非的莫三比克。在阿拉伯嚮導馬吉德的帶領下,達伽馬船隊又花費4個月,到達了印度西南部最強大的港口城市卡裡卡特(今天的科澤科德市。
  • 他只有一隻手臂,卻完成6萬3千公裡環球航行
    在得到「饋贈」之前,徐京坤帶著太太阿九和他的青島夢想號雙體帆船,經過海上35天的連續航行,從南半球回到北半球,抵達亞速爾,完成了為期三年的環球航行,他的航行軌跡也已經在地球上畫了一整個圈。徐京坤完成環球航行留念。
  • 呂特傳:印度洋喋血 從冷血的攻擊中獲得殘忍的滿足感(十四)
    德國王牌艇長沃爾夫岡·呂特上回提要:經過上次深海遇險,沃爾夫岡·呂特同他的U-181一樣,修整完畢。這艘貨船航速並不快,也沒有護航軍艦伴隨,他們以為南印度洋是一片樂土。枯燥的航海偶爾也有點樂趣我頓時暴跳如雷,之前的積怨湧上心頭,我命令潛艇快速上浮。並命令幾個艇員一起出艙,用三門甲板炮向貨船開火。
  • 歷史上的今天,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啟程前往印度
    瓦斯科·達·伽馬,葡萄牙航海家。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1498年)該航路繞過地中海沿岸及危險的阿拉伯半島,為日後葡萄牙對外殖民擴張鋪平道路。達伽馬的第一次航行是在1497年7月8日駕駛了4艘船啟程,由葡萄牙裡斯本往非洲的黃金海岸航行。1497年12月16日,達伽馬的船隊通過了魚河,進入了在歐洲航海紀錄上仍是空白的水域(東非沿岸)。1月時,他們抵達了今日莫三比克的所在地,在1498年,當地屬於阿拉伯的疆土,也是印洋海上貿易網的一部分。
  •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極子變化規律
    Nature:近千年印度洋偶極子變化規律印度洋偶極子(Indian Ocean Dipole, IOD)是指印度洋西部和東部海表溫度差,通過海氣耦合作用,對印度洋盆周圍地區氣候和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簡單的類比,可以把IOD看作是印度洋的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
  • 首次環球航行!38歲男人的偉大夢想,到最後還因夢想而死
    此時,歐洲人到亞洲走的都是歷代葡萄牙探險家開闢的印度洋航線。 麥哲倫帶領手下,屠殺島上的土著,放火燒了土著的房屋。 一周後,麥哲倫和他的手下有了新鮮的食物,他們到達了菲律賓。 麥哲倫的馬來奴隸,在島上聽到了馬來方言證實船隊已經穿過了太平洋,同時也證明地球是圓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 今日航行通告與航行警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日航行通告與航行警告 2020-12-14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黑石號」出水文物看印度洋視角下的藝術變化之循環
    隨著公元9世紀穆斯林商圈的擴張,印度洋貿易迅速繁榮,各地的物資在這個複雜的海洋貿易體系中流通,進而轉至歐洲,促進了歐洲經濟的復興。沉沒於印尼海域的勿裡洞阿拉伯沉船,首次以大量生動的藝術品,印證這一時期印度洋之間活躍的商業往來。本文擬由黑石號出水文物為源點,在印度洋視角下繪製這一體系引發的藝術變化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