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哪些?揭秘英年早逝真正的原因

2021-01-11 古今奇聞雜談

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是北魏時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於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北魏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不解的謎團,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北魏孝文帝的死因。

北魏孝文帝介紹:

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

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他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士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恂,這一舉動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政治

1.整頓吏治

公元472年,政以久任,滿一年升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2.變革稅制

公元475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鬥、長尺、重秤。

3.頒俸祿制

公元484年,頒布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準買,離職時移交下任。

4.改革官制

太和年間,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5.遷都洛陽

為了便於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拓跋宏決心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

二、經濟

1.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穀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2.創三長制

公元486年,以三長製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裡、黨 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

3.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三、文化

1.禁胡語

孝文帝實施漢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將語言改變,規定不再說鮮卑複合語,而須改說單音節的漢語,《魏書鹹陽王禧傳》記載孝文帝言:「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2.改漢姓

孝文帝下令把鮮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複姓),改為單姓,比如說:拓跋改姓元,獨孤改姓劉,賀樓改姓樓。

3.尊孔子

孝文帝遷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緊修建孔廟祭孔。又給予孔子後裔土地與銀錢,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這位祖先。

北魏孝文帝的死因:

1.拓跋氏皇族有早婚早育的傳統,拓跋宏之前的數代嫡祖,如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歲生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十五歲生獻文帝拓跋弘,拓跋弘十四歲生孝文帝拓跋宏,皆在十多歲時便已生子,因年幼,精子質量不高,很容易造成後代遺傳性先天不足。

同祖輩一樣,拓跋宏也是早婚早育者,他十六歲生長子元恂,十七歲生次子元恪,而且在生元恪之前,還生有華陽公主、蘭陵公主兩個女兒,可見拓跋宏從十多歲時就開始涉獵後宮,寵幸女人了。十多歲正處身體發育初期,這個時候過度行房事,很容易造成氣血虧損,體弱多病。

2.早年經歷,對拓跋宏身心影響很大,拓跋宏三歲喪母,十歲喪父,受過寒冬「單衣閉室,絕食三朝」的責罰,遭過「食中得蟲穢物」的恐嚇,挨過杖打「數十」的體罰,險些被權欲極強、生性猜忌的馮太后廢黜。親生父母的痛苦死亡,在位前期的膽顫心驚,這一系列悲苦遭際,使拓跋宏的幼小心靈遭到嚴重打擊和傷害,很不利於其健康成長。

3.寵幸馮氏,使拓跋宏感染肺病,早年,馮太后的兩個內侄女入宮,其中一女馮氏,即後來給拓跋宏帶綠帽子的馮皇后,不久,馮氏因有病,被馮太后「遣還家為尼」。

馮氏得的不是一般病,而是可怕的「素疹」,在古漢語中,「素疹」即「宿疢」,也就是熱病,多指肺病。這種病傳染性極強,且極難痊癒,讓人避之不及,馮太后死後,拓跋宏打著馮氏「素疹痊除」的幌子接其回宮,拓跋宏身體本來就很差,在與馮氏親密接觸中,最終染上了肺病。

4.心力交瘁,使拓跋宏病情加重,拓跋宏獨掌大權後,勵精圖治,勤於政務,掀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改革浪潮。特別是在遷都問題上,拓跋宏力排眾議,軟硬兼施,甚至不惜自編自演了一場冒雨「南徵」鬧劇,可謂殫精竭慮,耗費心智。

遷都後,拓跋宏不作停歇,御駕親徵,發動伐齊之戰,恨不得畢其功於一役,結果幾次倉促出徵,均無功而返。急功近利,加之疲憊焦躁,使拓跋宏於太和二十二年再次親徵時「其疾大漸」,幸虧徐謇救治才好轉。

拓跋宏之死,在於他明知自己「心容頓竭,氣體羸瘠」,還繼續忘我的創業,希望有生之年能夠一統天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皇帝。

作為一個重病之人,拓跋宏這是在拼命,處理完皇后出軌一事後,太和二十三年三月,拓跋宏為了實現政治抱負,再次強撐病體親徵伐齊,途中鞍馬勞頓,「疾勢遂甚,戚戚不怡」,御醫回天無力。四月,提前耗盡畢生精力的拓跋宏在取得馬圈城大捷後,因操勞過度,病入膏肓,抱憾而死,令人扼腕。

拓展:首位被太監戴綠帽的皇帝

孝文帝一生中只有兩位皇后,分別是廢皇后馮清、幽皇后馮潤孝文帝所有的妻子中,他最情有獨鐘的是馮清的異母姐姐馮潤。馮潤14歲入宮,不久卻得了慢性病,被馮太后送出宮外當了尼姑。

馮潤病好之後,忍受不了念佛讀經的寂寞,曾經與人有私情。孝文帝自馮潤出宮之後,一直忘卻不了她的音容笑貌,在得知馮潤病癒的消息後,馬上將她接回了宮中。馮潤回宮後,孝文帝對她寵愛如初。

孝文帝雖然寵愛馮潤,卻更加重視統一大業,太和二十二年,他發兵20萬進攻南齊,皇上領兵在外,在後宮做主的新皇后馮潤水性楊花的本性又顯現出來。

當時宮中有一位宦官叫高菩薩,儀表堂堂,是靠欺騙手段混進宮中的,仍是個沒淨身的真男子。在孝文帝出徵期間乘虛而入,馮氏不久便與他勾搭在一起...【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這一方面是為了保命,另一方面也是馮太后對他有養育之恩。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大哭三日,表達了他對馮太后的真實感情。而且,孝文帝全面繼承並發展了馮太后的改革路線,比馮太后更加徹底地進行了漢化改革。具體改革措施為: 第一,遷都。孝文帝破除重重阻力,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 北魏帝國衰亡三部曲:且看孝文帝改革後的北魏,一步一步走向崩潰
    01六鎮起義:孝文帝的早逝、後繼者的無能,使得北魏的社會矛盾徹底爆發公元499年年初,南齊發兵進攻北魏,北魏孝文帝抱病出徵在指揮了幾場戰鬥之後,北魏孝文帝病情迅速惡化,被迫率軍北還,不久病死於撤軍途中,時年三十三歲。北在此前的「太和改制」(又稱「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因為孝文帝在改革中展現出來的強勢,北魏的社會矛盾都暫時的隱藏了起來。如果孝文帝能夠長命或者是後繼者能夠有著足夠的魄力,解決掉這些太和改制的遺留問題,或許統一天下就沒有隋朝什麼事了。
  •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換門庭式的變革,帶來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通過內外朝,直接促進了二元化帝國政權的發展。但是在這一過程當中,胡漢矛盾因為政治因素的幹預似乎在潛藏中顯露危機。這時候就逼迫著北魏統治者需要真正進一步的改革融合兩者文明,以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這就使得北魏政治改革過程當中,草原文明和華夏文明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在這一趨勢之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真正實現了兩者初步的融合。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非要實行漢化改革?日本學者:不改國就沒了
    說起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實行的「漢化改革」,你一定都不陌生了,至於說他為什麼要推行漢化改革,通常的解釋就是拓跋宏非常青睞漢文化,想學習漢文化。其實這一點也沒錯,但這也只是表面原因而已。實際上,在這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動因」。用日本著名歷史學家谷川道雄的話來說就是:不改革不行,不改國就沒了!
  • 第三章 第二節 也論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自幼接受儒學教育,並深深喜愛,以至於「手不釋卷」。這為他以後大力推進漢化改革,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礎。當然,馮後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孝文帝的改革,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如:遷都洛陽,著漢服,講漢語,改漢姓,胡漢通婚。還有一項改革不能不提,那就是以鮮卑貴族和漢族高門的門第出身,確定其子孫後人的官職高低,也即北魏版的門閥制度。
  • 做北魏最偉大的皇帝,帶北魏最綠的帽子
    孝文帝雕像北魏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在位時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得北魏的軍事、文化、經濟等領域得以長足發展,然而,元宏卻在事業處於巔峰時期,染上惡疾,英年早逝,那一年僅三十三歲。
  • 文化剪影丨北魏的漢化改革,為華夏文明的再次統一打下了基礎
    北魏從建立以後,從未有官祿之制,許多官員都過得很窮苦。像高允這樣的大臣,也只是擁有草屋數間的家產而已。官員如果沒有恆產,那也便無恆心,而且容易滋生腐敗。故而,在孝文帝當政初年,才正式下詔,要求「置官班祿」,不準百官從事經商,他們的一切收入皆由國家財政負擔。這使北魏的官僚制度走向了正規化。要施行文治,就得尊崇儒學,重用儒生。
  • 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專家初步判斷孝文帝「觀雲川」就在這
    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專家初步判斷孝文帝「觀雲川」就在這時間:2020-10-30 10: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專家初步判斷孝文帝觀雲川就在這 近日,考古人員對呼和浩特武川縣境內的北魏皇帝祭天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民族矛盾激化,漢化改革成果付諸東流,北魏政權應該何去何從?
    鮮卑貴族以及高級官員最終在這次反漢化的鬥爭中笑到了最後,雖然漢化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應當知道,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化政策推行中,有不少的漢族文明是已經深入人心的,這對於日後北魏再度出現了漢化風潮有著重要意義。
  • 夢回北魏:我,一名普通小僧眼中北魏佛教的發展
    公元386年,就在前秦內憂外患、四處兵荒馬亂之際,鮮卑族的部人拓跋珪趁機在牛川自稱為代王,還重新建立了代國,不過四月份,拓跋珪又將稱號改為了魏王。時間軸轉到公元389年,代國被正式改為「魏國」,拓跋珪建立北魏。而拓跋珪也搖身一變成為道武帝,建立北魏後,他實施了許多漢化強國的措施。
  •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拋棄鮮卑武將,令他們舉起屠刀,狂殺大臣
    北魏末年,軍閥爾朱榮主導,殺害皇族、大臣、士人二千多人的殘酷殺戮,被史書稱為河陰之變,與唐末年軍閥朱溫殺害朝臣人的白馬之禍一樣,是歷代史書公認的兩個軍閥武人之禍。這場災難的原因不僅僅是爾朱榮這個胡族軍閥的個人兇暴,還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從30年前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開始。
  • 我國首次發掘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孝文帝曾在此「觀雲川」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一個大青山上的大土包,困擾了考古人員40年。近日,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了這個大土包蘊含的歷史文化密碼——1500年前的北魏皇家祭天遺址。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494年遷都洛陽之前,「行幸陰山,觀雲川」,即來到陰山祭天觀天象。
  • 這有個規律:北魏與劉宋,帝王更迭幾乎神同步
    拓跋珪是北魏的開國者,公元386年,他趁著前秦崩潰的時機復立代國,不久後改稱魏王,此時的他年僅十五歲。接下來的十餘年裡,少年英雄的拓跋跬,對內對外兩手抓,一方面勵精圖治、推進改革,促使拓跋鮮卑從遊牧部落邁入封建社會;另一方面,親自四處徵戰,先後吞併賀蘭、鐵弗、高車、柔然等草原部落,其後擊敗雄踞中原的後燕、後秦,為後代統一北方夯實了基礎。
  • 蝴蝶效應:為推行全面漢化,孝文帝遷都洛陽,意外斷送北魏基業
    經過不斷的鬥爭,北魏在少數民族中閃亮登場,成了北方的"老大哥",他們也算是因此看盡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一個王朝總歸要滅亡,滅亡就要有原因,那麼北魏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還是北魏貴族的過度消費,蛀空了這個強大的國家。
  • 《洛陽伽藍記》是北魏散文家楊炫之的曠世傑作,你讀過嗎?
    到了孝文帝(471—499年在位)時期,北魏更是大力推行「全面漢化」的改革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軍事的全面發展。494年,北魏遷都洛陽。524年,孝文帝死後二十五年,北魏爆發了以反對漢化改革為藉口的「六鎮起義」。之後,洛陽連招兵亂,燒殺擄掠,昔日繁華的都市淪為一片廢墟。永熙三年(534),統治者被迫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
  • 遊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裡,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前面給朋友們科普一下龍門石窟的輝煌歷史和在我國石窟界的顯赫地位。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期間從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為止,北魏歷經十七帝,共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