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北魏:我,一名普通小僧眼中北魏佛教的發展

2020-12-22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01引言

北魏是鮮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權,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公元386年,就在前秦內憂外患、四處兵荒馬亂之際,鮮卑族的部人拓跋珪趁機在牛川自稱為代王,還重新建立了代國,不過四月份,拓跋珪又將稱號改為了魏王。時間軸轉到公元389年,代國被正式改為「魏國」,拓跋珪建立北魏。而拓跋珪也搖身一變成為道武帝,建立北魏後,他實施了許多漢化強國的措施。

北魏

拓跋珪重視發展農業以及畜牧業,甚至還將二者相結合,進一步地促進經濟改革。同時,他還按照人口授予田地,將那些被俘虜的人口作為「新民」進行內遷。拓跋珪還大規模地招收漢朝的士大夫參與中央行政管理,漸漸地將北魏建立成了一個強大的封建強國。值得一提的是,拓跋珪除了對政治經濟進行改革外,還十分重視思想文化的傳播。自道武帝起,佛教就開始被扶持和推廣。

統治者將佛教思想深深地融入到執政理念中去。北魏時期的佛教思想和統治思想就像兩輛並駕齊驅的馬車,誰也離不開誰。由於北魏的皇帝十分信佛和推行佛教,他們甚至覺得自己不是天子,而是佛的轉世,因此他們也被僧人們尊稱為佛祖,當時北魏的寺廟裡,除了有很多傳統的佛祖雕塑外,還有以皇帝為原型的塑像。總之,佛教在北魏的發展達到了巔峰。

這讓人不禁生疑,為什麼北魏皇帝會如此推崇佛教?

02北魏時期佛教興盛的原因

我是北魏末年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僧,在僧侶等級中可以算是居於末等。每天都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偶爾和其他師兄弟聚在一起傳教,也會被官府通緝。因為像我們這樣等級低的小僧在官府的眼中就是異類,是該被嚴厲打擊的存在。大家應該覺得非常奇怪,不是說北魏時期的非常重視佛教文化的傳播嗎?僧人的地位應該很高才對。這點確實沒有錯。

但是人分三六九等,僧人之間也是有等級劃分的。統治者非常重視佛教,甚至還把佛教思想與政治思想綜合起來執政,因此他們為了能夠利用佛教鞏固統治,就專門挑選和扶持那些等級高的、有影響力的且根基很深的僧侶以及門派,對於我們這些無名無姓、沒啥根基的小僧視而不見。所以我常常很羨慕那些地位高、威望高的高僧,因為朝廷給他們的待遇非常好。

他們可以經常到皇宮裡去覲見帝王、傳播教義,每次都能拿到賞賜以及地位的提升。據說皇帝還會擴建他們所在的寺院,甚至還贈了一些私宅給他們,這些高僧可以購買許多奴僕來服侍自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說多了都是淚,像我們這樣低等的僧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都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從不傷人,從不殺生,但凡事都有例外,由於朝廷的區別對待。

有部分僧人心理不平衡,開始拿起武器,去攻擊那些官府所扶持的寺院,燒毀裡面的佛經。到了後來,越來越多僧人以及底層百姓加入他們,很快就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這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僧人起義,叫作「大乘教起義」。法慶是領導起義的僧侶,他非常有軍事才能,還建立了軍功獎勵制度,使得那些從來沒殺過人的僧侶也變得無所畏懼。

佛教傳入中國示意圖

不過最後這場起義還是被鎮壓了,這些事情都是寺裡的老僧跟我講的,起義發生的時候我還小,不諳世事。後來,老僧又跟我談論起了佛教的起源以及北魏帝王如此重視佛教的原因。佛教從東漢明帝時期就從古印度傳到了中國,由於佛教的思想文化與帝王的統治思想以及社會發展十分契合,於是開始慢慢地傳播開了。北魏初建立時,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

政權割據嚴重,且每個政權都在接連混戰,使得百姓們紛紛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如果再不想辦法阻止這種行為或是安撫百姓,無數的農民起義將會接踵而來。而佛教思想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甚至消除百姓心中的壓力,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知道這一點後,帝王就開始大力扶持、宣揚與推廣佛教,因為這樣可以鞏固北魏的政權。道武帝還建立了以佛舍以及佛教活動為宗旨的修為道場。

裡面聚集著成百上千個民間力量,形成了以佛教為中心的強大勢力,這個組織可以為皇帝服務從而有效鞏固北魏政權。此外,佛教如此興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避世」。像我們僧人,一入空門,四海皆空,世間任何俗事都沒辦法困擾到我們。而北魏初期那些文人墨客、世族大家以及平民百姓都對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大失所望,於是就像逃避那樣的環境,通過信奉佛教來獲得內心的一份平靜。

北魏和尚畫像

03北魏皇帝扶持佛教的相關措施

說起北魏皇帝對佛教的扶持,體現在諸多方面。這些統治者會派像我們這樣的僧人到處去傳播教義、推廣佛教思想。然後他們還大力建造我們的住所——佛寺,據說他們還在山西等地區開鑿石窟,雕刻許多金尊佛像等。當時無論是寺廟還是僧人的地位都很高,當然這是個北魏早期與中期,我是體會不到那種美好的待遇了。道武帝從建立北魏初期就非常重視對於佛教的宣傳,大力建造寺廟。

而後期的北魏成帝以及孝文帝也非常熱衷於修建寺廟,尤其是孝文帝,修建了許多著名的寺廟,比如建明寺、思遠寺、鹿野寺等。這些寺廟都對當時的佛教思想以及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孝文帝時期,僧人的等級分化還沒這麼嚴重,且孝文帝還是一位非常英明賢良的皇帝,如果生活在那個時期,我的生活應該也能舒服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寺廟數量的增加,我們的僧人群體也在不斷擴大,信奉佛教的民眾也越來越多。因此,寺院開始累積財富,沒過多久,寺廟的經濟力量就非常強大了。我偶爾和僧友去遊歷那些知名的佛寺,每次看到都不得不驚嘆一下建築之奢華。比如,文成帝時期建造的五級寺,用兩萬五千斤的銅建造了五座一丈六尺高的釋迦摩尼像。

北魏寺廟嵩嶽寺

還有獻文帝時期的天宮寺,用十萬金銅以及六百斤黃金來修建四十三尺高的釋迦摩尼像。總之,我們北魏時期的寺廟還是比較有錢的,畢竟寺廟建築既恢宏又華麗,裡面還有許多鍍金的銅像。不過,這裡還僅僅是寺廟財產的一部分而已,寺廟手中握著的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大量的勞動者和土地。這些土地一部分來源於農民的土地兼併,一部分是皇帝賞賜的。

04北魏佛教對後世的影響

而眾多勞動者裡的大多數來源於農民,這些農民是沒有剃度的,被稱為僧祗戶。每一個寺廟都有寺主,他們是佛教的統治階層,接下來就是僧尼,主要負責種田、挑水等勞動。北魏帝王大興佛教,對僧人也是極好的,因為這些統治者本身就是信佛、禮佛之人,所以對僧人也禮遇有加的。有幾個例外,就是北魏太武帝等人滅了幾次佛。

不過,像我這種無名小僧,在佛教廣為推崇的時期,也享受不到被帝王關照的待遇。其實只要不被捲入滅佛事件中,我就阿彌陀佛了。前面提到過,佛教裡面的僧侶也是有等級劃分的,要是能成為那種可以隨意出入皇宮的高僧,可以普通富貴人家的公子強多了。此外,北魏的佛教對後世也有著比較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藝術方面。

北魏石窟

北魏石窟中的天竺番僧形象漸漸轉變為了漢僧的形象,而且至今都保留著。聽說南朝的梁武帝蕭衍也是個沉迷佛教的帝王,他還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活脫脫成為了一個素食主義者,把一道素菜做成了十幾種口味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不過至於他為什麼後來又滅佛,這裡就不多說了。總之,北魏時期的佛教奠定了現代佛教的基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05結語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教導人們從善,並化解內心的苦悶。大多數人信奉佛教就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寄託,以求釋放內心的壓力。但是像北魏這樣將佛教與政治相互融合的情況,佛教思想就並不單純了,更多的是變成了一種君主制衡百姓的政治手段了。北魏時期之所以會尊佛禮僧,最重要的原因帝王要利用佛教來鞏固北魏政權的穩定。

其次是為了讓那些貧困勞動百姓找到精神寄託,釋放壓力。不得不說,北魏的幾個皇帝確實非常有思想和政治手腕。不過無論如何,如果沒有北魏大力推崇佛教,佛教也不會在我國有如此高的地位,因此,北魏對佛教的發展是不容忽視的。

06參考文獻

賴永海,《中國佛教通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魏收,《魏書》,中華書局,1994年

相關焦點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於恭帝三年被權臣宇文護逼迫禪位於其侄宇文覺,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期間從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孝武帝被宇文泰毒死為止,北魏歷經十七帝,共150年。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57年宇文覺廢掉西魏,北魏歷經二十一帝,共172年。
  • 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在此之前,西域胡僧入華,奉敬其佛,無須禮拜皇帝;而東晉十六國以後,出家漢人成為主流,原本是天子的臣民,現在變為釋迦門徒,因此沙門拜不拜皇帝?即是否承認和接受國家管理?成為南北佛教必須回答的問題。對此,隱居廬山的慧遠和尚著有《沙門不敬王者論》,代表了南方釋子的立場;法果的言行,則表明了北方僧人的態度。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而且,孝文帝全面繼承並發展了馮太后的改革路線,比馮太后更加徹底地進行了漢化改革。具體改革措施為: 第一,遷都。孝文帝破除重重阻力,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孝文帝遷都遇到很大阻力,他不得不假借打擊南方蕭齊的名義,率大軍向南方進發,三十萬大軍來到洛陽,使在平城不走的原鮮卑貴族不得不尊從孝文帝遷都的決定。
  • 北魏帝國衰亡三部曲:且看孝文帝改革後的北魏,一步一步走向崩潰
    北魏,這是我們國家南北朝歷史中一個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國家。北魏帝國的歷史上,出現過太武帝拓跋珪、道武帝拓跋珪、孝文帝拓跋宏等傑出君王,在他們的努力下,北魏帝國一步一步完成了統一,國力達到巔峰。這個國家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段,一段是定都平城的時候,另一段則是定都洛陽的時候。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石窟造像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遷都平城(今大同)後,為弘揚佛教而開鑿的石窟。5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十六國,結束了北部中國紛戰270餘年的戰亂局面,與南朝的劉宋對峙。鮮卑原是遊牧民族,習俗喜愛歌舞,不但喜歡觀賞樂舞表演,更愛以舞自娛,他們欣賞的是豪健粗放之美。
  • 大同:原創歌舞劇《北魏長歌》即將亮相,再現風雲時代
    由大同市歌舞劇院打造的文旅融合演藝新劇目《北魏長歌》日前在市歌舞劇院排練廳完成了前期的分角色練習>分幕合排等排練程序6月11日起進入大同大劇院開始排練6月16日將進行全劇驗證性項目驗收原創歌舞劇《北魏長歌》是大同市傾力打造的一部北魏題材的重點文化藝術項目,該劇以弘揚北魏歷史文化為主線,致力於打造一部恢弘的史詩力作,由中國著名導演、表演教育家
  • 北魏時期:有寺三萬之巨,僧二百餘萬,他們是如何養活自己的
    北魏都城:平城(大同)附近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最早傳入我國約在西漢後期,而以東漢明帝時於洛陽雍關西立白馬寺為中國建造佛寺之始。魏都平城.大同而宣傳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佛教恰好滿足了這種社會心理的需要,於是佛教便快速的發展起來了。
  • 第六節 鮮卑稱雄——北魏之初
    當六日後北魏騎兵追上他們時,其正駐紮於山河相夾的參合陂以東。拓跋圭率軍登山後,向山下燕軍發動衝擊。燕軍驚潰,被斬殺、或因人馬踐踏而死、或在河中溺死者近半數。慕容寶帶數千士兵逃走,四萬餘燕軍投降,後被坑殺。後燕對北魏的軍事優勢不復存在。公元396年三月,七十歲高齡的慕容垂被迫親徵北魏以復仇。駐守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北魏守將拓跋虔,悍勇異常,為其國人所倚重。
  • 民族矛盾激化,漢化改革成果付諸東流,北魏政權應該何去何從?
    也正是因為拓跋燾時期過於激進的漢化改革,逼迫眾多鮮卑人民放棄其原來篤信的佛教信仰,將道教和儒學思想強制在民眾之間推廣,由此也引發了眾多民眾的強烈不滿。中央方面,那些鮮卑貴族和重要軍事將領,都是通過與拓跋家族出生入死的戰爭中一步步成為統治集團成員的,而拓跋燾此刻卻在漢人崔浩的建議下,不斷扶持漢族官員,打壓鮮卑貴族,必然會遭到強硬反對。
  • 《洛陽伽藍記》是北魏散文家楊炫之的曠世傑作,你讀過嗎?
    作者楊銜之在重遊北魏舊都洛陽之後,追憶洛陽城往日的繁華景象,借記敘佛寺建築的興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歷史、社會變革和風俗人情。全書共五卷,分別按洛陽的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幾個方位區域,記述佛寺七十餘處。可以說,每一處寺廟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換門庭式的變革,帶來了民族大融合
    他藉助自己母親部落的勢力,又進一步發展自己在亂世中的軍隊。公元386年,拓跋珪正式復興自己的國家;而在12年以後,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政權,展示了從一個草原政權向中央帝國發展的歷史轉變。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鮮卑族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 北魏佛造像,紫檀木清刀復刻
    小葉紫檀 | 北魏佛 規格:15*15*33.5cm 1968g 北魏佛像是北魏時期的佛像造型,造像反應了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下令以漢服為官服,大規模推行漢化政策、吸收南北朝文化精華之後,對北魏晚期佛像樣式所產生的影響
  • 從北魏到隋唐,據說盧舍那佛就是武則天
    伊河邊上修建始於北魏龍門石窟從北魏時期開始建造。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後。深信佛教的北魏皇室貴族們看中了龍門這塊風水寶地,不惜人力物力在堅硬無比的石灰巖石上雕琢佛像,石窟群全長一公裡多,將近有1500多座大大小小的佛像。雖然說從從北魏時期就開始建造,但是北魏時期所建造的佛像的數量只佔到30%左右隋唐時期佔到了60%左右,剩下那10%是各個朝代的補充,雕刻的佛像很少。基本上維修和維持現狀。
  • 蝴蝶效應:為推行全面漢化,孝文帝遷都洛陽,意外斷送北魏基業
    經過不斷的鬥爭,北魏在少數民族中閃亮登場,成了北方的"老大哥",他們也算是因此看盡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一個王朝總歸要滅亡,滅亡就要有原因,那麼北魏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還是北魏貴族的過度消費,蛀空了這個強大的國家。
  • 劉裕大敗北魏的「卻月陣」到底啥樣的?
    在古代軍事戰爭史上,劉裕創造發明的「卻月陣」則是有明確記載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說:劉裕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義熙十二年劉裕揮師北伐,以王鎮惡為先鋒直取後秦都城長安,劉裕自己帶著大將朱超石等人從淮、泗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
  • 英圖武略,事駕前古:拓跋嗣死後,北魏太武帝是如何穩住朝局的?
    我認為,這句話放到歷史長河之中也非常有道理。翻遍南北朝的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南朝與北朝的王朝更迭特別有一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劉義符慘死之時,正是拓跋燾登基之日,這一死一生之間,直叫人感嘆歷史興衰的波瀾與無奈。辛棄疾有一首「水調歌頭」的詞,其中寫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汙,風雨佛貍愁」。其中的佛貍(bì lí)指的就是拓跋燾(tāo)。
  • 宋代錢幣「穿越」到北魏?初中生指出教科書錯誤,網友求科普!
    『宣和通寶』不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貨幣,書中配圖和說明都錯了,中小學教材更需要科學嚴謹。」北魏孝文帝年號有延興、承明、太和,沒有「宣和」。太和五銖錢始鑄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青銅質。面文『太和五銖』,篆書,對讀」。宣和,是北宋宋徽宗第六個年號。宣和通寶錢鑄於宣和年間(公元1119年至1125年),有青銅、鐵兩種材質。
  • 極品|香豔的美感:朱拓北魏《程暐墓誌》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香豔的美感:朱拓北魏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 做北魏最偉大的皇帝,帶北魏最綠的帽子
    孝文帝雕像北魏第七任皇帝孝文帝元宏在位時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使得北魏的軍事、文化、經濟等領域得以長足發展,然而,元宏卻在事業處於巔峰時期,染上惡疾孝文帝異母弟北海王元詳、長秋卿白整等奉遺詔監視馮潤自殺,馮潤不願死去,大喊大叫說:「皇帝是不會賜我死的,是諸王要害我啊!」白整衝上前強行灌藥,馮潤不久死去。孝文帝異母弟鹹陽王元禧等諸王得知馮潤已死,相視說:「就算是沒有遺詔,我們兄弟也應當設計除掉她,豈能讓這個不要臉的女人主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