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有寺三萬之巨,僧二百餘萬,他們是如何養活自己的

2020-12-19 龍山大先生
北魏都城:平城(大同)附近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最早傳入我國約在西漢後期,而以東漢明帝時於洛陽雍關西立白馬寺為中國建造佛寺之始。東漢時佛教雖然已在內地流傳,但百姓出家為僧是朝廷明令禁止的。東漢一直至曹魏,漢人即不許出家為僧,立寺亦僅許西域人為之。從晉代開始,由於戰爭頻繁,社會動蕩,佛教因此而乘時興盛了起來。

隨著西晉滅亡,北方陷於分裂,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建立政權,一時間小國林立,彼此攻伐不止,甚至達到了無月不戰的地步。民不堪命,萬姓嗷嗷,廣大人民生命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役調租課的負擔又日加繁重,現實生活得不到保護,看不到出路,便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來世生活的憧憬和信仰上。

魏都平城.大同

而宣傳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佛教恰好滿足了這種社會心理的需要,於是佛教便快速的發展起來了。一時間,上至國家、王公、權貴,下至黎庶草民,為了表示對佛教的信仰和提倡,皆競相建造佛寺,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尚。僅後趙因佛圖澄之故,在境內建寺就達八百九三所,弘法之盛,莫與先矣。

至北魏佛教更有驚人的發展,魏國家大寺十四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而百姓所造寺高達三萬餘所,自古佛事圖塔之盛,無出於此。如此眾多的寺院,必然使僧、尼隊伍同步膨脹。《魏史》記載:北魏太和元年全國僧尼為七萬七千餘人,至北魏末年,短短五十餘年的時間裡,僧、尼暴增為二百萬人。如此龐大數量的僧尼們,他們吃、穿、用度是從哪裡來的呢?

魏都平城.雲岡石窟

首先,來自朝廷、官府的賞賜,十六國以及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除了極個別者以外,都大力提倡和尊崇佛教,而且遍布各地的無數寺廟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是封建國家出資興建的。如《續高僧傳·護法篇》載:西魏文帝於京師立大中興寺,尊為魏國大僧統,又於昆池之南,置中興寺莊,池之內外,稻田百頃,並以給之,」由此可知,封建國家賜的土地,是構成寺院僧眾糧食的重要來源。

其次,寺院僧侶的侵吞佔奪,是寺院擴充田產的又一來源,如文帝遷都洛陽之後,佛寺強奪民田的事層出不窮。《魏書》:「自遷都以來,年逾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北魏神龜元年任城王元澄上疏說:「天下州、鎮僧寺亦然,侵奪佃民,廣佔田宅,有傷慈矜,用長嗟苦。利用高利貸的形式奪取貧民土地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寺院出貸的對象,不僅僅是廣大的貧苦百姓,也有豪家大族,達官顯貴。

魏都平城.大同

廣大的貧苦百姓還不了借貸,往往是出家為僧或者淪為沙門,成為寺院的附戶,以供寺院掃灑,營田輸粟,其地位類似於世俗的奴婢,處於寺院的最底層。而達官顯貴們往往是用地產做抵押,而寺院所放利率極高,一般是償利過本,甚至十倍償之,也正是此種原因,為後來的北魏太武帝滅佛留下了伏筆。

在其次,除了通過買賣獲得土地田產外,還有下層貧苦人們的「投獻」,由於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給予寺院以種種特權,在經濟上享有免稅免勞役的優待。在北朝天下多虞,王役優甚的社會條件下,對於不堪賦稅勞役負擔的貧苦農民來說,遁入沙門是急劇誘惑力的。《魏書.釋老志》稱:「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便是當時真實的寫照。

大同地區

最後,還有世俗地主的布施,也是當時寺院經濟重要的來源之一。在兵禍連天,政局不穩的形勢下,貴族、富戶在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同時,為了彌補精神的空虛,寄託對死後及來世幸福的嚮往,紛紛崇信佛教,捐產寺院,除了大量營造佛寺外,把自己的土地、奴役布施給寺院,也是當時常見的社會現象。另外官府也會把犯罪的官奴無償地送給寺院當勞作役工,成為「佛圖戶」。

北朝的寺院在不斷的擴展和其對勞動人民佔有的過程中,不僅具備了當時世俗地主的特徵,而且處於較世俗地主宗主的地位,養活眾多僧尼理所當然是不在話下,小菜一碟了。

相關焦點

  • 劉裕卻月陣大放光彩,兩千七百車兵大敗三萬北魏騎兵
    辛棄疾寫詞喜歡掉書袋用典,這裡的典故是東晉終結者、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兩次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之事。魏晉南北朝長期南北對立,北方軍隊以騎兵為主,南方因為產馬地域有限,主要以步兵、水軍為主,在長期軍爭中,北方佔據了巨大的兵種優勢。那麼在北強南弱的局面下,何以劉裕北伐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軍事上如何對付北方騎兵優勢呢?
  • 夢回北魏:我,一名普通小僧眼中北魏佛教的發展
    由於北魏的皇帝十分信佛和推行佛教,他們甚至覺得自己不是天子,而是佛的轉世,因此他們也被僧人們尊稱為佛祖,當時北魏的寺廟裡,除了有很多傳統的佛祖雕塑外,還有以皇帝為原型的塑像。總之,佛教在北魏的發展達到了巔峰。這讓人不禁生疑,為什麼北魏皇帝會如此推崇佛教?
  • 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太延中,涼州平,徙其國人於京邑,沙門佛事皆俱東,象教彌增矣。」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所轄河西走廊,自古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也是西域胡僧進入中土的第一站;四世紀初,張軌任涼州刺史,河西奉佛已成民風。417年,東晉大將劉裕攻滅姚氏後秦,長安僧眾奔逃四散,河西佛教遂為中華一枝獨秀。
  • 朝廷如何養活自己(二):官營經濟,以利代稅
    除了徵取一部分農業財富之外,朝廷同樣也會徵取一部分社會工商業財富,以作為自己的財政來源,供養自身運轉。朝廷獲取工商業財富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對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的勞動者徵稅,即間接獲取;二是朝廷自身作為一個市場主體,直接參與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並從中獲利,即直接獲取。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登國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後燕,被後燕扣留,以求名馬。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開始聯合西燕對付後燕。同年北魏徵服了佔據陰山北麓的賀蘭部。登國七年(391年),又徵服了佔據河套以西的匈奴鐵弗部。
  • 第六節 鮮卑稱雄——北魏之初
    燕軍卻因魏軍的避戰放鬆了警惕,殿後的三萬燕軍還邊行軍邊打獵。當六日後北魏騎兵追上他們時,其正駐紮於山河相夾的參合陂以東。拓跋圭率軍登山後,向山下燕軍發動衝擊。燕軍驚潰,被斬殺、或因人馬踐踏而死、或在河中溺死者近半數。慕容寶帶數千士兵逃走,四萬餘燕軍投降,後被坑殺。後燕對北魏的軍事優勢不復存在。公元396年三月,七十歲高齡的慕容垂被迫親徵北魏以復仇。
  • 魏晉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
    佛教從東漢末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到三國時期已經遍布大江南北。曹魏建國開始,西域諸國遣使納貢,不少西域僧人進入魏國翻譯佛經傳播佛法,推動了佛教的發展。這一時期南方,佛法也從海路傳來,受到康僧會等傳法西僧的影響,東吳政權在江南地區大興佛法,創建寺廟,建業也成為一大佛法中心。西晉時期,佛教逐漸深入到士族階層,竺法護等僧人大規模翻譯佛經,佛教的義理精妙逐漸超脫於傳統的方士之術。當時玄學大興,僧人多與名士相結參與清談,並藉助玄學概念傳播佛法。孫綽的著作《道賢論》中收藏了許多名僧。
  • 英圖武略,事駕前古:拓跋嗣死後,北魏太武帝是如何穩住朝局的?
    宋書上寫他:英圖武略,事駕前古,雖冒頓之鷙勇,檀石之驍強,亦不能及也。那麼,文韜武略一樣不差的太武帝拓跋燾是如何在繼位之初穩住北魏的?對拓跋嗣一生的功績進行蓋棺定論,穩住朝局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在北魏西宮駕崩,結束了他三十二年的短暫一生。
  • 洪濟寺,俗名前寺,與後寺本為一寺,殿宇頹廢,逐有前後寺之稱
    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與後寺(即舍利寺)為一寺。據清光緒元年《正定縣誌》記載:「洪濟寺,俗名前寺,與後寺本為一寺,殿宇頹廢,逐有前後寺之稱。唐為金牛寺,因金牛禪師葬舍利塔而名之也。金為十方定林院,元代重修後改為萬壽(歲)禪院,蓋寺之別院也。元□□年莊產碑已斷,字多剝落,常山貞石志有虞集書萬壽禪院碑,或即此乎。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重修。
  • 雄武膽大智慧超人的北魏皇帝拓跋燾為何在壯年死於非命?
    營衛志》《史記》中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也就是說上古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很強盛,與中原王朝屢屢發生戰爭。拓跋鮮卑強大南下,君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也就是相對於劉宋政權而言的北朝。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被兒子拓跋紹所殺。
  • 【能力建設年】入寺聯僧,推進寺廟管理規範化
    【能力建設年】入寺聯僧,推進寺廟管理規範化 2020-12-05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劉裕大敗北魏的「卻月陣」到底啥樣的?
    在古代軍事戰爭史上,劉裕創造發明的「卻月陣」則是有明確記載的,《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八》說:劉裕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義熙十二年劉裕揮師北伐,以王鎮惡為先鋒直取後秦都城長安,劉裕自己帶著大將朱超石等人從淮、泗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
  • 留學僧,日本遣唐使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到底在大唐幹了什麼
    ,最高級為正一位,然後是從一位、正二位、從二位,以此類推,一直到從八位下,遣唐的留學僧一般是四位官或五位官,社會地位較高,遣唐正副使一般是文章博士或文章學士,均為飽讀詩書之人,《唐書》中曾說留學僧"容止溫雅",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日本政府對留學僧人選的重視每次遣唐使出發之前,日本天皇都會親自主持名為"賜節刀"的歡送儀式,為使團踐行,天皇一般會賞賜遣唐正、副使每人御衣一件
  • 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徵伐,本願寺是如何進入歷史舞臺的
    日本戰國時代的本願寺雖然屬於宗教勢力,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國大名。那麼,日本戰國時代,本願寺是如何進入歷史舞臺並參與到大名間的徵伐殺戮的呢?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徵伐,本願寺為了保護寺院財產,甚至建立自己的武裝部隊,所以根本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
  • 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名將,賀拔嶽之兄
    -544年),字破胡,神武(今山西省山陰縣)尖山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名將,賀拔嶽之兄。賀拔勝年輕時以騎射聞名北方,曾任懷朔鎮軍主,後投靠爾朱榮,擔任大都督,封真定縣公。北魏永熙元年(532年),賀拔勝在爾朱家族與高歡決戰時投降高歡,被孝武帝元修任命為荊州刺史,但由於立場偏向孝武帝,最終不為高歡所容。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勝被侯景擊敗,投奔南梁。
  • 參合陂之戰後燕「小鮮肉」敗給「老油條」,北魏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西晉滅亡後,北方多年動亂混戰,直到北魏的出現,北魏成為南北朝對立時期,第一個北方的王朝,而在北魏建立之初並不是最有實力一統北方的,在前秦經歷淝水之戰的打擊後,逐漸分崩離析,後燕北魏先後立國,相對來說,當時後燕成為了前秦之後,最有底氣統一北方的,北魏在軍事和國力上處於劣勢。
  • 明代有少林武僧抗倭抵禦外侮,抗戰時期少林寺武僧為何卻恰恰相反
    有關嵩山少林的傳奇自古以來便層出不窮,文人墨客筆下的少林功夫超群,所向披靡,金庸作者筆下的少林寺更有七十二項絕技等更精彩絕倫的故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寺在中國乃至世界可謂仰慕者眾多,地位非同一般。少林寺從北魏時期(495年)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 卻月陣大破甲騎具裝,讓劉裕滅南燕破北魏,為何後人用這招不靈?
    編者按: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由於戰馬匱乏,在戰場機動方面,總是處於劣勢,然而,這其中劉裕等人以戰車為屏障,組建的卻月陣一度成為南方克制騎兵的神器,根據《2000強弩軍如何戰勝三萬鮮卑鐵騎?看後腦洞大開》基本分析了卻月陣擊敗魏軍的原因。但是,以戰車為依託構建的移動陣型,卻只在劉裕等人手中發揮作用,後人卻難以效仿,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