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僧,日本遣唐使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到底在大唐幹了什麼

2020-12-05 柴犬遇上秋天

高麗的《三國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此時倭國船兵,來助百濟。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戰,唐朝、新羅聯軍以少勝多,大勝倭國(日本)軍隊,打破了百濟國王妄圖復國的夢想,也讓日本見識到了唐朝的強大,徹底奠定了唐朝在東北亞地區的霸主地位,此後的一百多年,日本人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前後派出19批遣唐使來華,全方位學習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豐富璀璨的文化,可以說,白江口之戰,打出了唐帝國的威風,也打出了遣唐使

日本書本上的白江村之戰示意圖

在日本遣唐使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佛門中人,所以也被稱為留學僧,這些人以學習佛法為主要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學習唐朝文化的重任,那麼留學僧是怎麼產生的,他們在唐朝又是怎樣學習的呢,下面小柴就帶你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

遣唐留學僧的選派

要想成為赴唐留學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們不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還代表著日本政府的形象,所以能成為留學僧的往往是學識淵博,地位較高的僧人,普通僧人是不可能被日本政府選中的

日本古代官位和中國的品階差不多,最高級為正一位,然後是從一位、正二位、從二位,以此類推,一直到從八位下,遣唐的留學僧一般是四位官或五位官,社會地位較高,遣唐正副使一般是文章博士或文章學士,均為飽讀詩書之人,《唐書》中曾說留學僧"容止溫雅",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日本政府對留學僧人選的重視

每次遣唐使出發之前,日本天皇都會親自主持名為"賜節刀"的歡送儀式,為使團踐行,天皇一般會賞賜遣唐正、副使每人御衣一件、黃金二百兩,還有數量不等的絲綢、棉布等物品,留學僧們同樣可以得到不少賞賜,據《延喜式》記載,每個留學僧可以得到絲綢40匹,棉100屯,布100端,幾乎和遣唐副使的待遇相當,現在看起來這些東西並不算多,但這對當時還處於小國寡民階段的日本來說已經是一筆巨資了,當使團學成歸來時,天皇會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遣唐使向天皇歸還節刀,天皇對使團成員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還要對那些身死異鄉的人追贈榮譽官職或法號,撫慰亡靈

日本古代僧人形象

在日本的遣唐使團中,留學僧的人數要遠遠多於留學生,據《日中文化交流史》統計,能夠查到姓名的留學僧有108人,而留學生卻只有20人,兩者人數差距如此懸殊,與當時日本的國內形勢有很大關係,日本在646年實行大化革新,廢除奴隸制,開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並以佛教為國教,教化人心,派遣大量的留學僧去唐朝學習,不但可以促進日本佛教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留學僧相比於留學生,對政治的影響相對間接,他們歸國後還要繼續修行,弘揚佛法,極少直接參與政治,這有利於日本朝廷的世家大族掌控朝政,在加上留學僧在唐朝學習期間可以依靠寺廟生活,留學費用相對低廉,所以日本派遣大量的留學僧就不足為奇了

留學僧的離國和入境

留學僧跟隨遣唐使一起前往唐朝,他們的出發地名為難波三津浦,位於現在的大阪三津寺町,他們從這裡出發,乘船南下,在博多大津的鴻臚館(日本外交機構)辦理完相關手續,然後揚帆駛向大唐

使團的航線大致有三條,最初的幾批遣唐使走的是北線,從日本出發後,穿過對馬海峽,經濟州島,穿越黃海沿朝鮮半島向北,最後在山東半島的登州登陸

後來朝鮮半島的新羅逐漸強盛起來,滅了百濟和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新羅和日本的關係很一般,對日本使團設下了重重阻礙,日本人只好另覓航線,也就是南島線,他們從本土出發後,沿著天草島、薩摩國沿岸向南航行,經過種子島、屋久島等一串島嶼,選擇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地方橫跨東海,在長江三角洲一帶登陸

還有一條航線就是南線了,從日本出發以後,在平戶島、福江島直接向西航行,穿過東海,在明州、楚州等地登陸,這條航線的海路比較長,所以也最危險,經常會遇到暴風雨致使船毀人亡,歷代遣唐使走南線期間沒有發生事故的就只有第九次遣唐使,看來日本遣唐使要想完好無損的到達中國也很不容易啊

日本遣唐使航線圖

在中國登岸以後,使團要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向當地政府報告,當地官員會安排使團在驛館住下,然後上報中央,唐朝中央政府派專人來驗證他們的身份,唐朝負責對外事務的機構是鴻臚寺,其職責之一就是接待外國使團,因此鴻臚寺在這方面很有經驗,他們會認證驗證使團的符信,並且根據朝廷的政策核定入京人數,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留學僧都能夠前往長安,唐朝政府在這方面有詳細的規定,不同時期允許日本遣唐使團進京的人數不等,平均為50人左右,那麼能分配給留學僧的名額就更少了,其餘無法前往長安的留學僧會被安排在沿途的其他城市生活,繼續等待第二年的入京名額

從登州登陸的留學僧們會跟隨使團走陸路,經兗州、曹州、洛陽,然後到達長安,而走南線的留學僧們就省事多了,他們一般會在揚州上船,走大運河一路直達長安,雖然消耗的時間比較長,但是一路上可以欣賞風景,還不受車馬顛簸之苦,真是好不自在,不管哪路使團,他們在回程的時候基本上也是按照原路線返回,而他們在大唐期間產生的吃穿費用全部都由唐朝政府買單,再想想唐朝屬國之多,各國出使之頻繁,大唐深厚的經濟實力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留學僧的求學生活

留學僧到達長安後,會由鴻臚寺統一安排,與其他國家的使團一起進行禮儀方面的學習,在接受大唐皇帝的宴請後就正式開始在唐朝的學習生活了

來到大唐朝貢的各國使團

唐朝政府規定,入唐的留學僧在唐朝停留時間不得超過九年,如果超期,留學僧就要被編入唐朝僧籍,但實際上唐朝政府在執行政策的時候採取了比較靈活的態度,他們知道這些僧人只能在下一批遣唐使來訪後才能回國,而各批遣唐使來訪的間隔時間有長有短,有的甚至需要等待三四十年才能等到下一批遣唐使,所以對於超期的僧人,他們的生活費要麼由鴻臚寺負擔,要麼由所在寺院負擔,所以留學僧的日子雖然過得比較清苦,但是起碼不愁衣食,可以在唐朝安心的學習生活

留學僧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佛法,所以他們會被安排到指定的寺廟學習,長安的西明寺就是唐朝接待外國僧侶的主要寺院,日本留學僧圓珍、圓載、真如、宗睿等都曾在西明寺學習生活過,當然他們也可以自己選擇寺廟,哪個寺廟有佛法精湛的得道高僧,他們就會選擇到哪裡去拜師學習

西安西明寺

玄奘法師自天竺歸來後,帶回了大量佛教經典,一時間長安僧眾雲集,求法之人絡繹不絕,日本留學僧對這些佛經自然是求之若渴,他們求取佛經的方法有三種:金錢購買、向寺院求取、手抄佛經,鑑於留學僧的購買力不高,想來他們採取的主要方式還是向寺院求取和手抄,留學僧圓珍在其所著《行歷鈔》中就有求經和抄寫經卷的記錄:唐大中十年,圓珍在離開天台山開元寺時與座主告別,座主當時就送給他《法華玄義》一部和《妙樂剡祀水》一本,同年十月,圓珍又來到長安青龍寺,借大儀軌一部抄寫,有的留學僧為了得到心儀的佛經,往往要跋山涉水走出上千裡,足可證明留學僧求法意念之堅定

在歷代留學僧的努力下,傳回日本的經卷數量十分巨大,延曆年間入唐的最澄,僅他一人就帶回了經卷230部、460卷,同期入唐的空海也不遑多讓,帶回經卷216部、461卷,還有一些留在大唐的留學僧也託人將佛經帶回日本,延曆年間入唐的靈仙后來定居於五臺山靈境寺,他曾託渤海國僧人貞素將兩部新譯經和一萬顆舍利轉獻給天皇,以謝天皇賜金之恩,在這些留學僧的努力下,大量的佛經流傳到日本,對日本本土佛教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留學僧不但要抄佛經,還要對佛教教義進行學習研究,圓仁曾攜延曆寺未決疑義三十條入唐,請求唐朝的高僧給予解釋,前文提到的兩個留學僧空海和最澄被日本佛家並稱為"二聖",他們入唐後還涉獵了大唐佛教的不同流派,空海先在長安西明寺求法,然後又到青龍寺拜惠果為師,惠果十分看重他,傳授了真言和密宗兩種佛法給空海,空海回國後就創立了真言宗,也就是日本的密宗,最澄入唐後,先在天台山學習天台宗,後來又到越州龍興寺學習密宗,回國後創立了日本佛教的天台宗,有人甚至將天台宗稱為"日本文化之母",可見中國佛教對日本文化影響之深

青龍寺的空海受教雕像

除了學習佛法這項主業,留學僧在大唐的業餘生活也格外豐富多彩,空海在求法的同時,還跟隨唐朝書法家韓方明學習書法,他的書法深得中國歷代書法家精髓,後來與日本的橘逸勢、嵯峨天皇並稱為日本"三筆"

最澄在天台山學習佛法期間喜歡上了那裡的茶葉,他不但從大唐帶回了天台宗的典籍,還帶了很多天台山的茶籽,最澄將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這裡也就成為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今天的京都比睿山上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據說石碑旁遺留的幾棵茶樹就是最澄當年親手種植的

留學僧永忠也很喜歡喝茶,他回國時也攜帶了不少茶籽,後來他仿照唐朝的習俗請嵯峨天皇飲茶,給天皇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天皇還留下了"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便宜聽雅彈"的詩篇,嵯峨天皇下令在稷內、近江等地種植茶樹,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飲茶逐漸成為當時日本上流社會的新風尚,並漸漸發展並形成了一整套技藝流傳至今

日本茶道

留學僧在中國還留下了不少交友的記錄,圓載在大唐生活了近四十年,在圓載離開大唐返回日本時,大詩人皮日休揮筆寫下了《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一詩以贈,陸龜蒙也寫出了《聞圓載上人挾儒書洎釋典歸日本國,更作一絕以送》:

九流三藏一時傾,萬軸光凌渤澥聲。從此遺編東去後,卻應荒外有諸生。

從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詩人的不舍之情,有的留學僧回到日本之後還與唐朝友人保持著聯繫,圓珍就曾經委託唐朝商人帶禮物給天台山開元寺的常雅和尚,常雅寫下了回信表示感謝,不單單是圓珍一人,留學僧空海、義真等人均有此舉

唐朝政府對留學僧雖然很好,但也並非一味的縱容,天寶二年,四名日本僧人為迎接鑑真東渡,意圖勾結海賊作亂,揚州政府將這個幾個人扣押監禁了四個月,其中一個名為榮叡的僧人,被釋放後賊心不死,仍想迎鑑真東渡,"時山陰縣尉遣人於王亟宅,搜得榮叡師,著枷遞送京",最後落了個押解入京的下場,說明唐朝政府對留學僧的管理還是相當嚴格的

結語

唐朝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期,以日本佛教精英為主的留學僧,在跟隨遣唐使來到中國後,將包括佛經在內的大量文化典籍輸送回日本,推動了日本佛教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發展,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電影《天地英雄》中的日本遣唐使,在當時的大唐是怎樣的地位呢?
    日本遣唐使 來栖( 中井貴一 飾 )影片中由日本演員中井貴一出演的來栖,是一名日本遣唐使,唐朝皇帝手下的一名侍衛,他是一位能力出眾、令罪犯喪膽的侍衛,而且還是個感情豐富的紳士,但是當他找到校尉李的時候,校尉李正在一個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駱駝隊中當看守,而後他們發現他們看守的駱駝隊運輸的是一種具有神秘力量的文物。而這文物正是要獻給唐朝皇帝。此時此刻來栖不得不開始重新考慮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經過一番針鋒相對的討論之後於是他們決定推遲了決鬥,來栖答應幫助校尉李保護駛往大唐的馱隊,但是校尉李承諾來栖回到長安之時便是他們決鬥之日。
  • 高中大唐進士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到底幹了些什麼事
    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日本人,由於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而來,考中的大唐進士,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都是好朋友,甚至與鑑真和尚,也有一定的來往。那麼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在大唐到底幹了哪些事情呢。開元四年,日本下達了一個消息,讓阿倍仲麻呂興奮不已。原來,日本準備派遣第八批遣唐使,此次與以往不同,日本政府準備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到大唐學習。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一名「遣唐留學生」。
  • 生於日本,死於大唐!來看看貓妖傳中日本遣唐使阿部的真實原型!
    近日,隨著妖貓傳的上映,其中日本人阿部和空海的角色又勾起了人們對那個時期日本遣唐使的興趣。在電影中,阿部是一個中國通,他居住在中國將近40年,甚至對皇帝的女人楊貴妃都心存念想。電影前半部分所埋下的種種謎團也正是在他辭世之後留下的那本日記裡得到解開……那麼,真實的阿部到底是什麼樣呢?阿部出生在日本奈良,從小喜愛、崇拜大唐文化。
  • 遣唐使的文化&飲食流傳,了解古今被塑造的日本
    相傳烏龍麵的由來便是日本的弘法大師(空海大師)從中國帶過來的。在他到達唐朝的都城後,看到了烏龍麵的原型,並將小麥帶回了日本。空海大師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將烏龍麵傳入日本的人。公元807年,空海從大唐學成歸來,在自己誕生地模仿長安的寺廟,修建了善通寺以宣揚佛法。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阿倍仲麻呂(網絡圖)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著獨特而傳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求學;他躋身大唐廟堂,廣交文人名士;他詩作流傳至今,長眠唐土長安。然而,年輕的阿倍仲麻呂抱著對中國文化的仰慕,不顧艱險,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前往大唐留學,以便將中國先進的制度與優秀的文化傳回日本。翌年三月,阿倍仲麻呂隨多治比縣守押使以及遣唐使吉備真備、留學僧玄昉等一行500多人分乘4艘船,從難波(今大阪)起航,橫渡蔚藍而深邃的東海,向大唐進發,踏上自己夢想的旅程。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阿倍仲麻呂官至二品,與李白等人交好,日本遣唐使總共有幾次?
    阿倍仲麻呂最為遣唐使中最為人熟知的一位,他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異國士子卻憑藉著聰明才智考中了大唐的進士,在唐長達五十四年,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一直待到了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期間歸國探望雙親不幸遇險又折返大唐。
  • 「尊強凌弱」是日本傳統民族心態,我們只有走向強大才能受人尊重
    大唐帝國是日本的標杆,當時,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漂洋過海赴大唐拜師,學習製造工藝、建築美術、典章制度,等等。日本對中國唐朝的尊重,一方面顯示了這個民族善於學習的長處,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其「尊強凌弱」的民族傳統:
  • 中日關係源遠流長,那麼唐朝和日本友好關係是如何發展的?
    雖然歷史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但在日本的確有大量的祭祀徐福的廟宇和碑文。但確實的說,從西漢開始,就與日本有了聯繫,到了東漢時期,日本還曾派出過使者。尤其是大唐時期,兩國的關係更為緊密。那麼唐朝和日本的友好關係到底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 遣唐使,對推動日本政治社會的發展,促進中日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
    使團中還有到中國學習的留學生、留學僧等(曾看過一本日本人寫的關於遣唐使的好書,據說獲得了《讀賣新聞》圖書大獎),反正這批考察人員不僅學識淵博還要精通漢語,甚至連相貌也有要求,因為是代表國家榮譽的嘛。據史料記載,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知識,曾先後向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
  • 《只狼》狼學家,破戒僧和源之宮的秘密,破戒僧到底破了什麼戒?
    今天這篇文章來聊聊破戒僧和源之宮。破戒僧破了什麼戒?佛門有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依漫聊君所見,他出現在水生村的最後入口,此時他是以幻影出現的;第二次出現在源之宮入口,此時才是真身。他明顯被當成了源之宮的守門人,作為一個會殺生的僧兵,顯然是一個強力的守門人。
  • 來自東瀛的13次遣唐使——解讀大唐主導體系下的國際交流
    日本遣唐使的構成大致有四類,一類是使者四等官,一類是航海人員,一類是譯、廚、藝等專業保障人員,最後便是擔負學習重任的留學生、學問僧。為了鼓舞留學人員積極性,日本朝廷對留學生的賞賜僅次於大使和副使,此後歷次遣唐使無不因循此例,有效地激發了學子入唐的熱情。
  • 來自東瀛的西行取經人,法師空海,對於日本文化做出了什麼貢獻?
    唐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鼎盛的歷史階段,而唐王朝興盛的一個主要表現在於其對外影響力的擴大,而這個時期對外交流現象又非常頻繁,而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與中國的鑑真東渡就是典型的案例。當中國處於唐朝時期時,隔海的日本正處於飛鳥時期,著名的大化改新局發生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開始進入封建時期,為了加強國家實力開始積極向唐王朝學習。而除了官方人員的互相交流外,此時宗教傳播也是重要的歷史現象,最讓我們所熟悉的案例就是著名的鑑真東渡了,鑑真法師數次東渡日本傳播佛教,並且將唐朝許多優良技術帶到日本,非常有利的促進了日本的發展。
  • 外國人為什麼死乞白賴留在大唐不回去?唐代的財富和機會
    他們之所以高興,因為鴻臚寺裡那些外交官本來沒工作,供應是朝廷給的,朝廷一旦困難,便會拖欠。外交官們沒有收入,在長安城吃吃喝喝,就欠錢,但是商鋪不幹拖欠賦稅,叫苦連天。這時候,他們有了工作,大唐省了開銷,豈不是皆大歡喜。
  • 日本哪個城市是中國古長安的翻版建築?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這讓日本見識了大唐帝國的綜合實力。此後數百年間,日本一直不斷派使臣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
  • 遠赴重洋求學大唐的日本學子阿倍仲麻呂
    導語:中華民族綿延了五千餘年的歷史中,隨著對邊境以外的地區的探索,先祖們知道這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其他的民族存在,於是,一直以來,中國都在與境外的文明進行交流。不論是文化還是科技,一直以來,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溝通交流。不僅中國如此,日本文化更是如此。
  • 「大遣唐使展」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開幕
    奈良(資料圖片)    4月2日,由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與奈良國立博物館、讀賣新聞大阪本社、NHK奈良放送等聯合主辦的紀念平城遷都1300年「大遣唐使展」在奈良國立博物館開幕。    2010年,是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平城京」建都1300周年。日本以「平城京」所在地奈良縣為中心,舉辦「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整個紀念活動自2010年1月1日開始,截止12月31日,為期一年。    公元710年,日本大和國將都城遷至大和北部的平城京暨奈良,由此開始了奈良時代。
  • 日本留學專科生何去何從?
    如果我們把目標群體擴大,轉為所有在日中國人總數的話,其中包含定居者、永住者、工作籤證等所有在留資格。截止2018年底,在日中國人總數已經達到了958257人,即將突破100萬大關。 95萬在日中國人,是什麼概念呢? 根據日本最新人口數據顯示,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相當於中國直轄市和省級規模)中,有10個縣總人數不足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