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倍仲麻呂最為遣唐使中最為人熟知的一位,他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異國士子卻憑藉著聰明才智考中了大唐的進士,在唐長達五十四年,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一直待到了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期間歸國探望雙親不幸遇險又折返大唐。
當然,阿倍仲麻呂最為我們知道的是因為「詩仙」李白為其寫的一首「悼亡詩」,當然這裡邊我們知道有著誤會,阿倍仲麻呂險象環生又逃回了大唐。
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是阿倍仲麻呂的漢名,此後便是由於「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成了兩國傑出的文化交流使。十九歲的阿倍仲麻呂作為第八批遣唐使入唐學習,此後進入了最高學府國子監深造,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參加科舉進士及第。在當時有著「五十少進士」的說法,而阿倍仲麻呂能夠以異國人士考得功名實屬不易,也只有這份才華才得以與李白、王維、儲光羲等大家交往。
阿倍仲麻呂的家族是當時日本的官宦世家,從飛鳥時代到奈良時代都是達官貴族,如叔父便是正三位的大納言。正因此,阿倍仲麻呂才有著出使大唐且學富五車的資本,不過身為官宦公子哥卻仕唐幾十年,也側面反映了大唐的優越性。
事實上,日本直到公元四世紀才建立有首個統一的政權大和國,在文化經濟各方面自然比不得大唐的繁榮富強,645年的「大化改新」便學習借鑑了大量的唐朝律令。而阿倍仲麻呂所處的奈良時代也是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時期,這裡邊便有著遣唐使前僕後繼的積極作用。
阿倍仲麻呂自二十七歲開始便正式擔任大唐的官員,這時還只是正九品下的校書郎,可誰能想到此後會被追贈為從二品的潞州大都督呢。以朝袍來說,就是綠衣小吏到大紫高官的巨大飛躍了。阿倍仲麻呂的朋友圈中不只是有「詩仙」李白的「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還有著「詩佛」王維王右丞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作為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無疑是成功的。
由於遣唐使的友好謙虛,唐玄宗稱讚道:「聞彼國有賢君。今觀使者,趨揖有異,乃號日本為禮儀君子國。」,並將其使者升為了東班首位。那麼,當時大唐兩百餘年有著多少批次的遣唐使呢。
日本的史學界認為共19次遣唐使,我國學者則認為是18次,而這其中又有5次未能如願出發,因此正式的遣唐使應當為13次,時間跨度共264年,由630-894年(唐太宗貞觀四年至唐昭宗乾寧元年)。遣唐使來華自然是為了學習知識,兩百餘年的學習已經足以滿足國內情況,而大唐此時的國勢衰微混亂且加之渡海入唐費用極大,自然便宣告終止。
遣唐使所對應的日本歷史時代:飛鳥時代(593-710年)奈良時代(710-794年)平安時代(794-11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