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展開激烈海戰。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其以唐朝、新羅聯軍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這讓日本見識了大唐帝國的綜合實力。此後數百年間,日本一直不斷派使臣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
日本遣唐使中留學生較多,譬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中國本土的士子十年寒窗苦讀,都不一定能夠考中進士,而一個日本人卻做到了,足見阿倍仲麻呂確實出類拔萃。阿倍仲麻呂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他跟李白互相唱和,留下一首《望鄉》:「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像阿倍仲麻呂這樣的留學生、學問僧還有不少,他們如饑似渴地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在古代日本人心中植下了深深的中國情結。千年古城奈良,據說完全就是古長安在日本的翻版。日本人文景觀向中國看齊倒也罷了,就連完全不受人類操控的自然風光亦要向中國學習。室町時代後期,「近江八景」一說開始流行,八景包括:堅田落雁、矢橋歸帆、粟津晴嵐、比良暮雪、石山秋月、唐崎夜雨、三井晚鐘、瀨田夕照。
這些景觀看上去是不是很眼熟?你沒有產生幻覺,因為這的確是模仿中國的「瀟湘八景」——平沙落雁、遠浦歸帆、山市睛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夕照——而來。當時的日本僧人看著近江國的琵琶湖,遙想著唐土的洞庭湖,他們懷著無限憧憬,依葫蘆畫瓢,硬是為近江國找了八個與瀟湘洞庭相似的景觀出來。
從此,東瀛人模仿「瀟湘八景」就上了癮,先是在各地選八景,比如「江戶近郊八景」「金澤八景」,後來甚至在紅燈區中也選起了八景,比如「吉原八景」。吉原乃是江戶時代的妓院集中地,並無什麼自然風光,如何選出八景?別擔心,有志者事竟成,江戶時代的浮世繪畫師們就從青樓女子的舉手投足間看出落雁、歸帆、晚鐘和秋月來。
1853年7月8日,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後,日本迅速地拋棄閉關鎖國政策,在隨後開啟了明治維新,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行列。誰強,我就向誰學習。日本人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族群,國人應該見賢思齊,努力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彭 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