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中國學會並發揚光大的建築做法-庭院。
什麼是庭院?在學術上,院落一般是指由前後建築和兩側走廊或牆壁圍成的空間,前面是「院」,後面是「院」,所謂的「前院後院」。根據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建築是實體,主體是陽;庭院是虛的,主體是陰,這種虛實結合的「合院」,形成了中國建築幾千年來穩定的室外空間布局。從寺廟、宮殿到小民居,「四合院」一直是中國建築綜合體的核心。
從公元630年開始,日本先是派使節到唐朝與唐朝建立正式聯繫,後又派使節到唐朝18次,日本吸收和借鑑了中國文化。結果,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首都宮殿的建設和建築方面,不僅採用了唐代的建築風格和結構體系。由此,日本正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來發展出了這一「東方式空間」,甚至影響了贊德的現代主義建築巨人弗蘭克·賴特的空間觀。
武士當權後的鎌倉時代,從中國到日本禪宗佛教的發展都很好,他們喜歡禪宗和尚的生活態度,他們來到日本的同時,茶和山水畫等對日本上層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最終導致了日本居住和園林的變化。禪、茶、畫合一,使日式庭院自然具有一種苦行僧的風格。當時,最著名的園丁是禪宗僧人疏失石,他修建了京都西芳寺、天龍寺、等庭院,這對日本園林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室町時代,禪宗依然興盛,禁欲主義風格進一步向前發展,出現了枯山水式庭院。這類庭院,花園的石頭為山,用沙子代替水,或用簡單的樹木,或沒有綠色植物。比如,龍安寺方丈院的乾涸景觀全部鋪上白沙,不種樹,面向方丈房呈弧形布置了五組白沙中綴石。這個庭院是日本枯山水式景觀庭院的傑作。佩服日本人對文化的改造能力,現在的中國在面對外來文化時,表現出一種軟弱感,與我們深厚的文化根基不相匹配,各行各業只能照搬,卻無法創造,心痛不已。
說起日式園林和中式園林的區別,如果你去過拙政園、留園等私家園林,你會發現中式園林是活的,它有兩層含義:1。意向是活的。樹、鳥、獸、魚、蟲、水,都是實實在在的,活生生的,中國人認為是「天人合一」的境界。2。空間是活得:通過各種處理景物的方法,有限的空間變得無限,這就要求觀者在花園裡行走,所謂「一步一景」,面對同樣的景物,站在不同的角度,景物是不同的。
然而,日本園林的面積往往很小,景觀是靜態的。然而,這種靜態景觀與西方古典園林中人工雕刻的靜態景觀有著本質的區別。日式的靜是需要一個人坐在室內,拉開門,同時品著茶領悟——思考人生。
相比日本地理環境,中國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以前無論是中國的私家園林還是日本的庭院設計,都是有錢權的人能夠享受到的福利。現代的中國普通人能夠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小別墅。相信過不了多久,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能夠重新結合中國和日本兩方面的優勢形成新的居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