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同則不繼——解讀《源氏物語繪卷》中的中國繪畫技法

2020-12-22 三絕緯編

魯迅在他的文章裡說過,對於文化,要做一個「拿來主義」者,而日本人可以說將這種「拿來主義」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今他們的繪畫以自己的民族傳統聞名於世,與他們祖輩當初認真學習中國繪畫藝術是分不開的。

在日本,最初將模仿的中國畫稱為唐畫,畫家只是臨摹唐朝的人物風景,很少加入個人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創作思維的活躍,他們逐漸把本土文化加入畫作當中。到九世紀末,日本新生了一種繪畫藝術叫大和繪,其中繪卷就是它的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而繪卷,就是用繪畫描繪物語的長幅橫卷,與連環畫相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堪稱日本紅樓夢的《源氏物語繪卷》。當我們細細剖析它的繪畫風格時,可以發現中國的繪畫技法被很好地融入畫中,那它是怎麼融合的呢?

《源氏物語繪卷》局部

《源氏物語繪卷》裡的中國元素

一、構圖——散點透視

首先,《源氏物語繪卷》採用了中國傳統構圖的橫卷式構圖,也就是散點透視。在十二世紀的日本平安時代,物語文學十分繁盛,有許多事件都被編成了物語而流傳,供貴族社會消遺。起初由僕人讀故事,主人們翻閱配套的畫冊,後來藝術家們把二者結合在了一起,將故事場景插圖同敘述故事的文字一起裝裱在一個橫軸卷子上,《源氏物語繪卷》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比如,在繪卷的《闕屋》中,從左邊牛車前行到右邊人物走出畫面,畫家的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近處畫有山,同時山後遮擋住的人物與山也能看得見,不受眼睛視線的限制,畫家把在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景象,統統都放到畫面中

《源氏物語繪卷》中的《闕屋》

其次,《源氏物語繪卷》採用了中國古老雛形山水畫的「人大於山」、「逆遠近」的構圖處理手法。畫面根據結構均衡、故事情節需要,將人物畫得比山大,在其他畫面場景中男女主人公也比僕人大一些。我們可以從中國後世《洛神賦圖卷》的摹本看到,當時顧愷之對洛神和曹丕的描繪比山和樹大的例子。

《摹顧愷之洛神賦圖》 北宋 佚名

再次,繪卷利用屏風、障子等物件,將畫面分割成多個空間的同時,又藉助這些物件將圖中各單元組織成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比如在繪卷的《早蕨》中,右下側三位女僕在整理布料,她們被身邊立障壁面隔在一個空間裡,而左上角人物中君被面前兩個障子隔在一個獨立空間裡,左下角人物也同樣被障子隔到另一個空間,畫面形成了三個不同的獨立空間。但是右上角繪有植物內容的壁面又把中君和整理布料的女僕無形地聯繫在一起。包括圖中盛有紅白布料的木匣子,也將中君同左下角兩個人物聯繫起來。這種構圖樣式與我國五代《韓熙載夜宴圖》非常類似,夜宴圖中用屏風將畫面分割成五個空間的同時,又藉助屏風將它們組織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源氏物語繪卷》中的《早蕨》

《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十國 顧閎中

但是,古代日本人並不拘泥於「拿來主義」,而是結合自己民族特色進行構圖方面的創新。比如在《源氏物語繪卷》中,為了觀者的觀感,畫家創新了一種脫頂鳥瞰式的構圖,繪卷中沒有畫房子的屋頂,觀者可以看到室內室外發生的故事情節,不受特定視點的制約

脫頂鳥瞰式的構圖

二、用線——以線立骨

早在中國六朝時期,繪畫理論家謝赫便提出「骨法用筆」,而其中的「骨法」就包含運用線條作為骨架來表現形象的含義,即用線條勾勒出畫面骨幹,形成最基本的「形似」。中國傳統繪畫本身在空間構造方面,就是通過線條的穿插、疏密、濃淡、虛實,表現物象的輪廓和面與面的相接、轉折、起伏的變化

這種以線造型的手法在《源氏物語繪卷》中也有所體現。比如《源氏物語繪卷》的《夕霧》中,正在讀信的夕霧右手寬大衣袖用線疏散,而左臂衣袖用線卻密,包括身邊雲居雁的右臂衣袖用線比左臂要密一些,這樣自然引導出了視覺的主次空間。同時通過衣袖線條之間穿插,把人物結構前後的關係交待清楚。

《源氏物語繪卷》的《夕霧》

另外,中國傳統的鐵線描和遊絲描,是《源氏物語繪卷》中最常用的描法,前者起收用力均等、強固,後者柔細飄然。還是以《夕霧》為例,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畫家已經對遊絲描應用得很熟練了。人物線條緊密連綿且富有節奏感,頭髮圓轉、縹緲、如行雲流水,服飾褶皺自然流暢,給人一種強烈的「風動」感,頗有中國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風」的韻味。

同時,《源氏物語繪卷》在對人物服飾大的轉折上,應用了鐵線描。例如在繪卷的《鈴蟲一》中,右邊人物源氏的袖子用一根中鋒圓勁的線條畫出,遒勁有力,使人感覺服面料富有重量與硬度質感。

《源氏物語繪卷》的《鈴蟲一》

通過以上的剖析,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在繪畫用線方面,對傳統中國繪畫元素所進行的吸收與借鑑,同時日本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例如繪卷人物形象用線簡潔概括流暢,富有程式化的效果。研究中,我們也發現《源氏物語繪卷》的用線形態稍顯單一,追求的還是輪廓式的線條塑造,線條的裝飾性較強。很明顯,古代日本人已將中國線描元素同本民族的繪畫元素巧妙的「融合」在繪卷中。

三、設色——隨類賦彩

隨類賦彩,簡單的來說,就是指色彩的應用,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使用不同的色彩,這是傳統中國畫的設色觀念。

在《源氏物語繪卷》中,是如何以客觀物象為依據進行設色的呢?以繪卷中女性人物頭像為例,人物的膚色頭髮都根據對象固有色設色,比如繪卷中的人物臉部粉白、頭髮烏黑、嘴唇朱紅,這種設色酷似唐代仕女畫中的人物臉部色彩。

《源氏物語繪卷》中的人物

《摹張萱搗練圖》 北宋 趙佶

同時,在欣賞繪卷中,我們可以品味到,繪卷的賦彩更多是畫家主觀賦予的,根據劇情的需要來表現人物和場景,通過適當的色彩變化來烘託藝術效果和主題思想。比如在繪卷的《橋姫》中,左邊人物在彈唱琵琶,氣氛很是熱鬧,畫家用鮮豔的紅色做主色調,宣示場面的熱鬧的氣氛。又如在繪卷的《柏木二》中,夕霧探望臨終的柏木,畫家運用青紫灰冷色調,把嚴肅悽涼又悲哀的氣氛描畫出來,甚至連屏風、人物衣著都刻意用冷色調處理,暗示著畫面中主人公的宿命。

《源氏物語繪卷》的《柏木二》

這種利用色彩本身具有的思想感情,如紅色預示熱鬧等來表達畫家情感的色彩理論,早在中國五代荊浩所著的《畫說》中便有記載,「紅間黃,秋葉墜;紅間綠,花簇簇;青間紫,不如死。粉籠黃,勝增光」,說明中國古人早已知道將紅色作為暖色,來表示快樂、富有活力一類的感情,這些技法規律被充分地運用到日本繪畫的創作中。

《源氏物語繪卷》的《橋姫》

另外,在《源氏物語繪卷》中,畫家採用中國的平塗法對畫面進行著色。著色過程中,運用勾勒、勾填地方法,所謂勾填,是著色時不讓石青、石綠、白粉等覆力強的顏色蓋住墨線,也不要讓顏色和墨線之間留有空隙。這點我們在繪卷中可以看出,圖中凡是用色蓋染的地方,線條明顯。

而且,通過X射線對《源氏物語繪卷》進行調查時發現,畫中人物皮膚所著白色並不是一次塗成,而是逐次塗成,這種方法就類似於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技法中層層疊加的多次罩染法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源氏物語繪卷》的畫師們掌握了「隨類賦彩」原理,並熟練地利用染色技法,創作出的繪卷才熠熠生輝,時過千年仍光彩耀人。

四、裝飾——別具匠心

傳統中國畫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裝飾意味,用線、色彩、造型等方面都是構成傳統中國畫裝飾意味的元素。

裝飾色彩方面考究,畫家在設色時,不拘泥於對象受光影響下的色彩變化,而是大膽加入畫家主觀思想使畫面色彩幾乎平面化。同時多採用獨具裝飾意味的豔麗對比色,來表現畫面,例如誇張濃黑的長髮與厚重粉白的肌膚色形成對比,人物服飾面料的綠色與紅色的冷暖對比,以及黃色與藍色的對比,這些都成為畫面搶眼的裝飾點,尤為引人注目。

服飾花紋方面考究,畫中人物服飾上大量使用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圖案,例如與唐代周昉、張萱所繪的人物服飾圖案非常類似的大團花紋樣,還使用到了龜背紋,以六邊形為骨架組成的四方連續幾何圖案,是一種中國傳統裝飾紋樣,因其像龜背的斑紋而得名。

另外,《源氏物語繪卷》中對人物面部造型進行概括、提煉,具有濃厚的抽象裝飾意味。不論男女,其臉型都是上小下大的「蠶豆式」造型,雖類似於唐代仕女畫中人物臉型。但又感覺這是在吸收唐代工筆人物畫臉部造型基礎上,更加概括提煉出來的造型。五官造型更具裝飾特色,所有人物眉毛都濃黑厚粗,兩頭小中間大,向左右兩邊微微上翹,與統一櫻桃式小嘴遙相呼應。除了粗眉、小嘴,還有線眼、勾鼻,這種程式化的表現,都使繪卷獨具裝飾效果。

總結

日本平安時代的《源氏物語繪卷》是撒滿金銀箔的畫卷。從右往左打開,先是小說重要的內容文字,再配上色澤明快的圖畫。

其畫法不同於中國古代的平視法,在運用中國式散點透視構圖的同時,創新了脫頂鳥瞰的俯視畫法。人物形象的塑造開始變得程式化,「一抹眉」、「勾子鼻」、「蠶豆臉」和不加裝飾的黑長髮成為平安時代的審美標誌。用色既增加平面感,又富有裝飾性,大塊的綠色,儲色形成對比,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增添裝飾感。

也許我們在感受這幅畫卷獨特之美的同時,也可以學習借鑑他們吸收外來藝術的態度和精神。

相關焦點

  • 《源氏物語繪卷》:日本連環長卷對中國古畫藝術手法的借鑑與創新
    《源氏物語繪卷》200年前,中國已經有幅名畫《韓熙載夜宴圖》,通過比較會發現,兩者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本文就從兩幅畫作各自特點,解讀它們在故事演繹藝術手法方面有什麼異同,以及日本在發展變化中反應了怎樣的學習觀。 一、在畫面分割和人物表現上,《源氏物語繪卷》做了大量借鑑 《源氏物語繪卷》對畫面分割和人物表現的處理,同《韓熙載夜宴圖》有異曲同工之處。古代的日本人,用客觀的態度去學習、借鑑外來文化藝術。
  • 2000日元紙幣上的「源氏物語繪卷」
    而這塊長15.4釐米、寬7.6釐米的「畫布」卻將建築和書畫融為一體,與眾不同:正面「矗立」著現存於衝繩、原琉球王國首裡城的守禮門,背面左上方是《源氏物語繪卷》「鈴蟲」帖的第二個場景局部,下面是「詞書」(畫面對應的原文段落),右下角則是《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的頭像。 傳統文學藝術竟能以現代紙幣為載體流傳至今,皆因紙幣設計巧妙而廣受追捧。
  • 《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源氏物語:全譯彩插珍藏版》(全2冊)作者:(日)紫式部 譯者:康景成 版本:紫圖圖書|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年7月有所依靠的優雅 《源氏物語繪卷·鈴蟲一》復原圖 近代 平安時代女子的宿命:除非依靠男子愛護照顧,女子才能生涯安穩。
  • 從學習中國元素,到自成風格體系,日本是如何對待外來藝術的?
    其中,《源氏物語繪卷》是大和繪中最傑出的代表作,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元素,和中國畫《韓熙載夜宴圖》都是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早期長卷連環畫。兩幅作品雖然遠隔萬裡,但在題材、構圖、用線、造型等方面都有著很多相似點。對它們進行分析可以以小見大,了解古代中國繪畫對日本繪畫的影響。
  • 七月十五,我們來說說日本百鬼夜行繪卷
    《百鬼夜行繪卷》有很多版本,在日本真田寶物館就收藏了三個版本,其中有狩野元信的後人狩野乘信在江戶時代所繪的,雖然同是以描繪器物妖怪為主的作品,但此作品中出現了如吊鐘、三味線等許多新式的妖怪,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全新的器物妖怪繪卷。而這一版本以雞鳴報曉的場面作為結尾,在眾多版本中實屬不同。
  • 平安時代流行物語的小說,和敘事長捲圖畫,漲知識了
    繪卷物的作者是一群御用畫家,大多出身貴族,由他們選擇題材,提供構圖草稿,標色,接著由另一群藝人完成調色和上色的工作。長捲圖畫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源氏物語繪卷》,主題是日本宮廷的羅曼史,文字作者是紫式部,完成於10世紀末期。紫式部(式部是一個官名)其實並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她父親或哥哥在宮廷當中的職位。
  • 《源氏物語》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被譽為日本《紅樓夢》之稱號的《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時代為背景,成書於公元1001-1008年之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是三千萬日本家庭不朽的國民文學,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亦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 被稱作日本《紅樓夢》,豐子愷譯《源氏物語》出版
    《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是日本不朽的「國民文學」,開啟了「物哀」的時代,對後世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堪稱東瀛《紅樓夢》,和《平家物語》並稱日本古典文學雙璧。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豐子愷先生經典譯本《源氏物語》。
  • 日本紅樓夢《源氏物語》,男主私生活辣眼睛,卻是物語文學的頂峰
    《源氏物語》誕生於平安京時代的日本。「平安京時代」又簡稱「平安時代」。「平安京」指的是現在的「京都」。平安時代起自於桓武天皇把都城從奈良遷到平安京,結束於鎌倉幕府的建立,中間一共有四百多年的時間。「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的中晚唐時期一直到南宋初期這個歷史時段。
  • 在魔與佛之間 既愛又恨千年文學《源氏物語》
    天海佑希 《源氏物語之千年之戀》劇照 少女漫畫?! 傳承千年的《源氏物語》是紫式部在侍奉一條天皇中宮·藤原彰子期間完成的。它的首批忠實「粉絲」便是彰子和女官們,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源氏物語》近似平安時代的少女漫畫!或許是因為頗受「粉絲」好評,紫式部才決定將其寫成長篇巨著?!
  • 《源氏物語》心得體會
    前幾天讀了《源氏物語》,覺得不是很懂。起初讀到銅壺那一章時,心裡想這個可能講的會是和中國的宮鬥劇一樣。後來發現原來自己錯了,一直都認為日本的文化和我們中國的文化差不多應該讀起來容易一點,於是就去試著了解了這本書。
  • 周作人對豐子愷譯《源氏物語》的意見
    豐子愷像因為重印豐子愷先生的譯著的緣故,這些年斷續注意到,一些散漫的議論,拿他譯的《源氏物語》同林文月先生譯本比較,借著若干明面上的詞句差異,暗示豐先生的翻譯「不可靠」。更有甚者,還以周作人的片言隻語為憑據,說豐先生「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麼書也」(1964年7月13日致鮑耀明信),仿佛他翻譯這部名著的資格,竟然也要畫上問號。事實上,豐先生作為翻譯《源氏物語》的合適人選,是毋庸置疑的。而關於自己和這部名著的因緣,他曾經在香港報端發表過文章。他說:記得我青年時代,在東京的圖書館裡看到古本《源氏物語》。展開來一看,全是古文,不易理解。
  • 紫式部《源氏物語》,堪比《紅樓夢》的皇家絕唱
    紫式部,生卒年月及真實名字不詳,一般認為她生於公元978年,「式部」源於父親的官名「式部丞」,後因在《源氏物語》中著重描寫紫姬的緣故,被稱為「紫式部」。她從小出生在一個詩書世家,父親藤原為時擅長漢詩與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也很有研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薰陶下,對於幼時喪母、內心孤獨的紫式部而言,文學便是填充她心中空缺的慰藉。
  • 怎樣去讀日本的《紅樓夢》-《源氏物語》
    《源氏物語》是日本平安王朝時期的女作家紫式部寫的,供宮廷貴族娛樂讀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全書共五十五章,逾百萬字;人物則涉及三代,時間跨度70餘年。它比中國的《紅樓夢》還早幾百年,被喻為是世界上最早的 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源氏是人名,物語則是故事和傳奇的意思。
  • 《源氏物語》給你答案
    紫式部家道中衰,被迫嫁給地方官員為妻,丈夫死後,紫式部因精通漢學的名聲在外,所以被當時的攝政藤原道長聘用入宮給道長的女兒一條章子講解《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的詩文。紫式部借教學接觸了朝廷的內幕,這是《源氏物語》創作取材的直接來源。
  • 終於一讀仰慕以久的日本紫式部寫實小說《源氏物語》
    倘使不了解成書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不易理解的。多見《源氏物語》被說成「日本的《紅樓夢》」《源氏物語》成書於公元1001年一1008年,相當於中國北宋(960年一1127年)年間,中國稱之為小說的,按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早於《源氏物語》的「小說」是漢志怪,唐傳奇,宋話本,更早的是神話與傳說。
  • 淺談物語文化《輝夜姬》與《源氏物語》
    世界上的每部文學作品,都是所對應的年代的最直觀的描寫,而日本文學史中的每部作品,也絲毫不例外。例如家喻戶曉的《輝夜姬》,便是日本當今現存最古老的物語——《竹取物語》的化身。而隨著對日本文化的深入學習,以《源氏物語》為主要代表作品的物語文化,使人對日本文學史中的物語文化產生了興趣。在日本文學史上,物語主要指自平安時代(794 ——1192)至室町時代(1336——1573)的傳奇小說、和歌式小說、戀愛小說、歷史小說、戰記小說等。日文「物語」一詞,意為故事或雜談。
  • 品讀《源氏物語》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愛與欲
    直到紫姬因源氏過於濫情而積鬱成疾,最終香消玉殞,源氏才幡然醒悟。他仿佛又變成了那個孤獨的孩子,此時才明白自己一生的摯愛原來是紫姬。這時的源氏,回想過去犯下的種種過錯,體會到此刻是在為曾經的不倫與不忠付出代價,他的思想開始逐漸傾向於佛教,遠離塵世,寄託於宗教的解脫。書中不乏政治鬥爭的筆墨,從側面表現出平安社會政治鬥爭對源氏命運的影響。
  • 《源氏物語》|光怪陸離的貴族生活記載及中日合璧的藝術特色
    出身中層貴族家庭,因其長兄任式部丞,而當時宮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銜為名,以顯其身份,所以稱為藤氏部;後來因她所寫《源氏物語》中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傳誦,世人遂稱之為稱紫式部。紫式部祖父等輩及兄長都是當時有名的歌人,父親更是長於漢詩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