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
公元630年,是唐朝的貞觀四年。這一年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登基後,最開心的一年。因為持續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結束了,全國上下迎來了久違的糧食大豐收;也因為唐軍擊敗了他最大的敵人突厥,並為李世民贏得了「天可汗」的稱呼;這一切的一切,讓李世民的地位變得更加鞏固,也讓整個大唐展現出「盛世強國」的苗頭。在這一年有很多周邊的國家前來朝拜,其中就有唐朝建立後,第一次派人前來的日本。
在公元630年,日本派出使團拜訪大唐之後,後續的年月裡,日本又曾多次派人前來大唐拜訪,後人給這一部分人,起了一個專有的名字,叫「遣唐使」。日本的「遣唐使」一般由一百多人組成,這裡面有前來拜大哥的官員,有其前來學習宗教的僧人,有前來學習各種先進技術的行業代表,有前來尋求商機的販夫走卒,也有前來學習知識文化的留學生。
這裡面最有名的一個,不是官員也不是僧人,不是行業代表也不是販夫走卒,而是一個留學生,他的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
對日本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日本有正統姓氏的家族,大都來歷不凡,阿倍仲麻呂也是一樣。阿倍的另一種寫法是「安倍」,這個姓氏起源於日本的傳說「帝王」孝元天皇,孝元天皇的長子大彥命是這個姓氏的先祖。因為有「皇室」血統罩著,「安倍」這個姓氏的後人,大多身居高位,在阿倍仲麻呂之後,大家比較熟知的有「日本天師」安倍睛明,還有喜歡田園犬的日本首相安倍。
其實論起阿倍仲麻呂當時在大唐的名頭,卻一點也不比他兩人差。阿倍仲麻呂是第八批「遣唐使」的一員,當時和他一起來的人足有五百多人。當時的大唐的掌舵人,是「梨園祖師」唐明皇李隆基,因為仲麻呂在唐朝帶的時間足夠久(50多年),加上楊貴妃有逃往日本的傳說,所以「日本魔幻小說超級大師」夢枕貘,曾在自己的名作《 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中,讓兩人有了一些情感羈絆。
這本書後來被陳凱歌改編成了電影,名字叫《妖貓傳》,因為很多人不了解日本「神僧」空海的背景,所以這部有趣且魔幻的電影,只在豆瓣上得到了6.9分的評價。不過鑑於陳凱歌把一個70歲的李隆基,給拍成40歲的腹黑男,這個分數也算是死得其所。
晁衡
晁衡是阿倍仲麻呂的中國名字,這個名字由李隆基賞賜給他(也有說李隆基給他起了一個,後來他自己又優化了一下)。眾所周知,能讓一國之君賜名字的人,一般都不不是一般人,晁衡就不是一個一般人。晁衡能作為留學生來大唐,除了因為家世顯赫之外,還因為他自小聰明。他來到大唐後,把自己的聰明用在了學習上,在經過日復一日的刻苦學習之後,他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他決定參加唐朝的科舉。
唐朝科舉的難度有多大,相信經常看駱駝碼文的大大都知道,聰明的李白、勤奮的杜甫,在面對唐朝科舉時,前面的形容詞只能換成悲催。而晁衡不光考了,還考過了,不光考過了,竟然還中了進士。他是第一個在唐朝拿到進士學位的外國人,也是唯一的一位,所以李隆基對他青睞有加,也非僥倖。
晁衡的第一,並不止這一項,他還是唐朝國家圖書館(秘書監)的第一任外國館長,第一位以進士身份入職,並能鎮守一方,軍政一把抓的外放大員(安南節度使);第一位憑藉個人實力,榮封國公(開國公)的外國人;第一位在大唐工作了一輩子的外國人……
除此之外,精通大唐文學的晁衡,還擅長吟詩作對,他和當時的李白、王維等人都有著深厚的友誼。要知道王維和李白,雖然同在李隆基執政時期,但是他倆並不是一個圈子的人,他倆基本沒有什麼交集。但是晁衡卻能和他二人都有交集,這就非比尋常了,說明晁衡的為人,和朋友圈,都足夠給力。
李白和王維跟晁衡的友誼,本來不會出現在史籍中,但是因為一場事故,才讓他們的友情千古留名。當時晁衡在大唐已經呆了很久,他決定回家去看望父母,然後回歸故土。但是一場海上的風暴,卻把他給卷離了方向,當時的船隊共有四艘船,其中三艘登陸點被刮到了安南(今越南)附近,其中一艘船上就有晁衡,而唯一沒有受影響,到達日本的船上,坐著一個第六次東渡的大和尚,他的名字叫「鑑真」。
事故發生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晁衡已經去世,長安很多人都自發悼念他。李白寫了一首《哭晁卿衡》以為祭奠,而王維曾經為晁衡寫的送別詩《送秘書晁監還日該國》,也因此而被流傳了下來。但是誰也沒想到,晁衡在經過長達兩年的跋涉後,又重新回到了長安,並再也沒有回過日本。
小結
駱駝之所以寫阿倍仲麻呂,不是想宣傳什麼國家大義之類高大上的東西,只是因為個人喜歡唐朝的歷史,不希望大唐的榮光,只屬於那些光耀千秋的主角。駱駝想儘可能多地挖掘唐朝的歷史人物,尤其是那些本該有一席之地,卻日漸被後人淡忘的「小人物」。
有大家想了解,或者想提醒駱駝去了解的,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