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無論在《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中,對於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都有著同一個描述詞,便是「玉豔」,意在形容楊貴妃體態美豔。眾所周知,楊貴妃雖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只有她的體型微胖。也正是由於她的存在,唐朝才有了「以胖為美」的標準。
唐朝「以胖為美」的定義
因此,很多現代的胖女孩,會美名其曰,若我回到了唐朝,便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人。但事實上,唐朝的人們並不是刻意的以胖為美。盛唐時期,國家昌盛,國人心態大氣,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一般女子在有了充分的營養保障之後,便會呈現一種自然的豐盈體態。但這種胖在當時來看,也只是社會的常態,並非故意為之。
除此之外,由於唐朝海納百川,加強了很多對外交流,因此國風開放,人們在生活富裕之餘,也開始追求自身的個性。隨著以胖為美趨勢的流行,人們不再對美的觀念有所定義,而是接受了這種新式的美。長此以往,這樣的潮流也就逐漸流傳開來。
楊貴妃是胖是瘦有待考證
頗受微詞的是,在後世絕大多數人的眼中,楊貴妃正是微胖界的代表美女。但在唐代小說《長恨歌傳》之中,楊貴妃卻被如此形容:
「鬢角發膩理,纖稱中度,如漢武帝李夫人。別疏湯泉,詔賜澡瑩。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任羅績。」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楊貴妃不胖不瘦身材適中,洗完澡後,身體更加纖弱無力。如此描述,已經完全推翻了人們對楊貴妃的固有印象。或許,楊貴妃並不胖,只是受史書的影響,被人們誤以為是胖美女而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楊貴妃胖不胖還有待考證,而唐朝是否真的以胖為美,也是需要認證才能確定的事情。
但在一些唐代的仕女圖上,絕大多數女性都是以胖乎乎的形象出現的。這似乎又一次驗證了唐朝以胖為美的潮流。然而,在風氣開放的唐朝,用胖身材描繪女子的畫像,或許只是為了體現唐代女性內心的豐富和充實,並非直接體現女性的身材。
唐朝各階段對胖瘦的看法不同
那麼在唐朝的不同階段,人們對胖瘦的看法是一致的嗎?初唐的詩作《和趙王觀妓》中,稱「宮裡束細腰」,很顯然,此時的唐朝依然偏愛瘦弱女子。但到了盛唐時期,唐朝的統治階級中已經出現了胡人血統,因此,這一時期的唐朝逐漸建立了以「豐腴、健康」為美的審美觀念,不過,這時也沒有提到以胖為美的相關描述。
雖然,在很多敦煌的壁畫中,畫中的女子也都是以胖胖的額形象出現的。但敦煌壁畫實際上是廣受佛教影響所作。仔細一想就能想到,在我們看到的很多佛教的菩薩畫像中,菩薩都是以體態豐滿的形象出現的,其神情嚴肅,面相莊嚴。所以敦煌壁畫上的女子體態豐腴也是正常的。
歷史認為,縱觀整個唐朝的審美變遷,雖然漸漸摒棄了之前「以瘦為美」的傳統觀念,但後來的胖也並非肥胖的意思。而是在經濟、文化發展繁榮的唐朝,胖代表了人們內心的富足,也逐漸成為了唐朝的代名詞。因此,「以胖為美」的標準才被人們口口相傳至今天。對此,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