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唐朝是一個崇尚「豐頰肥體」的朝代,然而,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唐朝女子確實「以胖為美」,但「胖的程度」並非肥胖臃腫,「胖的時間」也非整個唐朝。
首先,唐朝女子雖「以胖為美」,但這裡的胖並不是肥胖臃腫,而是一種富態的豐腴,其體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間,譬如,在唐代流傳下來的名畫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女子體態豐腴,但沒有任何臃腫的感覺。
其次,「以胖為美」也不是整個唐朝的審美取向,正如大多數人喜歡的唐朝其實只是初唐的「貞觀之治」至盛唐的「開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喜歡藩鎮割據的晚唐一樣,「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實際上只是盛唐時期的審美取向,而餘下三個階段(初唐、中唐和晚唐)還是以清瘦為美的。
圖:唐·張萱《搗練圖》
例如,畫家閻立本以文成公主和親為題材的《步輦圖》中,圖中仕女個個苗條消瘦;而且在唐朝的詩詞中,也可以看到這一審美取向,在唐代文人的筆下,吟詠女子肥美的文字並不多見,所見者如元稹《鴛鴦傳》詩中稱鴛鴦「膚潤玉肌豐」,也只說女子豐腴,反觀吟詠女子纖細尤其是細腰之美的詩詞則是隨處可見,比如「楊柳小蠻腰」、「皓齒歌,細腰舞」、「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等等。
因此,唐朝女子雖「以胖為美」,但「胖」並非臃腫肥胖,而且「以胖為美」只是盛唐女子的審美取向,並非整個唐朝都「以胖為美」。
圖:唐·閻立本《步輦圖》
那麼,盛唐女子為何「以胖為美」呢?
第一,受胡人審美觀念的影響。
隋唐的統治集團來自漢化了的鮮卑人,也就是所謂的關隴集團,承襲北魏——西魏——北周一線。鮮卑人屬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也是「五胡亂華」中的一大主力,而遊牧在北方大草原上的胡人,其風俗和審美與中原地區的漢人有很多不同,例如,胡人女子以健壯為美,因為和遊牧民族生活相適應的,就是剽悍和健碩的體魄。而來自於鮮卑人的唐代統治集團,在審美上也繼承了這一傳統。
除了胡人審美觀念的影響外,佛教中的菩薩造像也對唐朝女子的審美意識產生了極大影響,我們知道,佛教在唐朝(特別是武則天時期)得到了極大推崇和發展,而佛教中的菩薩形象都是寶相莊嚴,顯得富態豐滿,這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互為表裡,也讓盛唐時期的女子產生了「以豐腴為美」的觀念。
第二,唐朝有充足的物質基礎。
「以豐腴為美」,僅僅有觀念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物質基礎,而唐朝國力強盛,並且由於前朝的隋煬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歡大興土木,給百姓造成極大負擔,這就讓唐初的統治者不得不減輕百姓負擔。初唐是處於一個恢復和發展的階段,因而就缺乏「以豐腴為美」的物質條件,等到了盛唐,就有了「以豐腴為美」的物質基礎。
充足的物質基礎的一大體現是飲食,相比於漢人的麵食文化,胡人的吃羊肉、喝羊奶的飲食(高脂肪、高蛋白)更容易變胖,而唐朝國力的強盛,則給老百姓吃羊肉和唐朝女子「以胖為美」的審美傾向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三,戰亂和基因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有許多人「遭人討厭」,比如有的人怎麼折騰都不會近視,有的怎麼吃都吃不胖。如果一個人具備長不胖的體質,那麼儘管有「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念,也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也是很難成為胖子的。
而唐朝人,則具有長胖的體質。
從漢末到唐初,中國大概經歷了近四百年的戰亂,人口從東漢末年的近6000萬,經過東漢末年的動亂和三國時期的徵伐後,到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時,人口才只有3500萬人左右,後來又經過隋煬帝大興土木和數次徵伐,以及隋唐之際的戰亂,到唐朝建立之初,人口只有1235萬左右。
在這四百年裡,中國人口數量的起伏是非常明顯的,而人口數量銳減,其原因無外乎天災人禍,在戰亂年代,傷亡和屠城是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在戰亂之後,饑荒則成了大多數人喪生的主要原因。有研究顯示,正常人只靠水和維生素,也可以存活兩三個星期,其中脂肪就是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所以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那麼多的戰亂和饑荒裡,胖子基因相較於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傳,換句話說,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所佔人口的比例會高於其他朝代,因為更容易長胖,豐腴的人太多,所以唐朝就更容易形成「以豐腴為美」的審美觀念。
總的來說,唐朝(主要是盛唐)確實有「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但「豐腴」不是肥胖,只是體型富態豐滿,最多算是「微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