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生活在唐朝肯定就不用考慮減肥的問題,說不定還是個美人。」這是現今生活中經常侃笑的一段話,當在以瘦為美的普遍的現代觀念中,唐朝的以胖為美成了胖美人的理想之域。而說到唐朝的胖美人代表就不得不提及四美之一的楊玉環,關於這位胖美人還有一個眾所熟知的詞,也就是「環肥燕瘦」。這是說趙飛燕的瘦和楊玉環的胖,各有各的美。唐朝以胖為美的觀念幾乎在世人心中已經紮根定型,但是近來一些觀點卻對此表示了否定,並且拿出一些有理有據的證明。不同觀念之間的交織碰撞也讓今人產生了疑惑,唐朝以胖為美究竟是事實還是謠言,唐朝以胖為美是不是今人的刻板印象?
在唐代的一些壁畫和陶俑這種,可以看到對女性的刻畫都是比較圓潤的。而且尤以楊貴妃為代表,在《開元天寶遺事》還有貴妃「素有肉體」這一記載。因此在後世的印象中,唐朝都是以胖為美的。但僅從這些得出唐朝以胖為美的觀念似乎有些片面。因為雖然在這些遺留下來的畫作或者文字典籍當中,唐朝的女子雖然臉龐稍顯圓潤,但是四肢仍舊是十分纖細。唐朝以胖為美這種胖,更傾向於一種豐腴和勻稱。
暫且不說唐朝是否真的以胖為美,至少在唐初期的時候,從詩文中可得知當時還是以纖細為美的。譬如《春女行》中有「纖腰弄明月」一說用來形容初唐時期的女子。不過隨著唐朝國力的強盛,原來的審美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唐朝對外交往的頻繁,外來的文化也逐漸匯集唐朝,對唐朝的審美文化產生了影響。比如女扮男裝在唐朝屢見不鮮,而男子的身形是比女子更為高大的。而唐朝女子本身所受的束縛較少,所以也不再足追求纖瘦的審美。而且唐朝的經濟蒸蒸日上,社會資源也比較富足,生活水平提高,唐朝女子的體態也較為豐腴。而其體態也是唐朝富足、國力強盛的體現,再加上唐朝的繪畫作品等,所以盛唐時期以豐腴為美是站得住腳的。
不過唐朝的胖並不是我們現在固有印象中的肥胖,其實結合一些史書記載以及繪畫的描繪就可以得出。最典型的還是楊貴妃,雖然世人一直將其稱為胖美人,但這美人還真不胖。楊貴妃深得恩寵,她尤善歌舞。在當時的社會,舞蹈要凸顯女子柔軟的身段,這樣才能展現出舞姿的美,所以楊貴妃應當是個四肢較為纖細,身段較為勻稱的美人,而並非是胖。白居易詩作《長恨歌》中形容唐朝女子用到了「侍兒扶起嬌無力」一句,就是在體現女子的纖細柔弱。
因此不管唐朝是否真的是以胖為美,但這種胖的標準都不是我們腦海中對唐朝胖美人的刻板印象。現今我們從史書或者古畫當中尋找蛛絲馬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更多的是關於唐朝宮廷的作品,並沒有太多關於唐朝民間女子的描述,也很難說明唐朝民間和宮廷一定是相同的審美觀念。就算是宮廷女子,我們也只是從畫作中較為豐腴的女子體態中得到的直觀印象,但或許這只是畫家的藝術化處理,藉以宣揚大唐生活的富足。
而環肥燕瘦也只是一種對比之下的結果,並不意味的唐朝的胖是今人所謂的胖的標準。只是相比其他朝代,唐朝的女子稍顯豐滿,所以才被歸入了胖的行列。其實美與醜,胖與瘦並沒有標準的界限,每個人對此的標準和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很難界定唐朝是以胖為美,還是只是對女子的形體並沒有那麼苛責。
現今大很多人為了追求瘦的體態,總是費盡各種心力。不過審美觀念的形成其實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從眾現象,多數人認為什麼才是美,因此這種審美就成為了一種固化的標準,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但每個都應該活出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不管胖還是瘦,最重要的是在健康化的審美理念中形成符合自身的審美觀念。
參考文獻
《春女行》
《長恨歌》
《開元天寶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