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古代一天吃兩頓的事情非常的普遍,商朝時期人們大多是早上7到9點間吃一頓,下午3點到5點之間吃一頓,分別叫做大食、小食,也叫做朝食、夕食。我們現在對於吃飯常說的是一日三餐,而在古代一首打油詩中有這樣兩句"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除此之外有一句詩詞寫道「太妃兩膳開蟾鎖,留守雙丸走蠟書」,說明古代吃兩餐是部分達官貴人和普通平民的。
古人吃兩餐?富人餓不著,窮人兩餐難續
古代談一日三餐的概念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民國時期要早得多,至少可以往前推到明朝中後期,證據就是明朝時期的小說《牛郎織女傳》中有一段:
馬氏以家產完全獨享,心中甚是滿意,一日三餐隨茶便飯,金郎稍減苦痛。
當然如果多去翻看一些同時期的小說或其他古籍,也能從其中看到一日三餐的說法。據一些古籍看來,北宋以前皇帝一天吃兩餐也是定例,而明朝時期朱元璋一天吃兩頓,還不吃其他的點心,而清朝的康熙皇帝還在一些他的自傳或後來的繼承者們為他出的傳記中提到他曾自述,說他一日兩餐,在塞外打戰的時候更是一天一頓。如果真的把這些都信了那真是太年輕,先不說皇帝每天主要就是坐著處理朝政,出行靠人抬著,鞋子沾灰都難,吃的還是各種山珍海味之類的,最起碼頓頓有肉,除非不想吃,這樣的即便一天兩頓都是營養過剩。再有每天給他供著的那些水果、甜品都能在餓的時候充飢。到了晚上就說說皇帝的那些受寵的妃子,基本上都有小灶的,能餓著他們?一天吃兩頓那說的是正餐,各種點心、小吃什麼的沒算進正餐,皇帝是這樣,那些有錢的官人、地主們肯定也能好好的養好自己的五臟廟的。
至於說民間普通人,那就是沒辦法的事情,古代糧食產量本來就不高,遇到不好的年月,賦稅還高,苛政猛於虎導致有的老百姓年年種地還年年饑荒。這種情況別說兩頓了,能一頓活命就不錯了,偏偏古代家庭人口數量一般還多,三四個小孩是很平常,普通的家庭一天兩頓還有很多家庭是吃稀飯,所以不能用我們現在糧食高產、農作物種類豐富的情況來考慮古代,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體現的就是古代貧富差距之間的情形。
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吃得少是並不是古人的意願,以胖為美只是一種審美觀念,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或許也有一定的關聯。你可以想像一下,長期挨餓營養不良的人,肯定面黃肌瘦的,弱不禁風的,而那些營養飽足養大的孩子,肯定面色紅潤,身材也珠圓玉潤,一看就是有福人家的孩子,這個福也可以說是富。我們知道唐朝女子有一種妝容叫做「紅妝」,是一種很濃的妝,或許正是在當時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掩蓋面黃肌瘦而興盛起來的。
(唐朝畫作《步輦圖》部分)
在唐朝時期的一些畫像或唐傭中,並沒有真的發現很多那種非常胖的女子形象,還有一點就是唐朝人的「胖」和我們認為的胖或許是兩回事,唐朝人或許只是不喜歡「蛇精病」而已。上面這幅唐朝閻立本的畫作《步輦圖》中可以看到,太宗李世民和吐蕃使者祿東贊就屬於那種壯實接近胖的身材,而唐太宗身邊的宮女則是環肥燕瘦,各有不同,反觀祿東贊的手下們瘦骨嶙嶙的。這幅畫無非就兩種可能一種是寫實,一種是刻意的去醜矮化祿東贊方。要說是寫實,說明當時的食物有多麼的短缺,連祿東贊的手下都個個好像能被風吹起來一樣,何況吐蕃那些更底層的民眾呢?而唐朝方面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唐朝畫作《搗練圖》部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閻立本借畫矮化吐蕃,來宣揚大唐的國威,讓看畫的人認為唐朝的國力強盛,個個養得白白胖胖的,吃得好睡得好的,儘管當時表明事實就是這樣,但可以想到唐朝肯定也有大量的溫飽成問題的人存在,盛世不出城可能是當時的真實狀況。因為有這樣的區別,那麼體態圓潤的肯定一般都來自於城市,最起碼也是地方村裡的富貴人家,這就是兩種階層的對比了。和現在一樣很多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並不是農村人真的衝撞到這些人,而是一開始他們就帶上了有色眼鏡。唐朝的等級觀念更加深刻,所以肥胖的人、珠圓玉潤的人代表的是富人,形銷骨立代表的是窮人,以胖為美其實背後是貧富之間的隔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