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人每天吃兩頓,那麼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2020-12-14 何金泉fsdf

據考證古代一天吃兩頓的事情非常的普遍,商朝時期人們大多是早上7到9點間吃一頓,下午3點到5點之間吃一頓,分別叫做大食、小食,也叫做朝食、夕食。我們現在對於吃飯常說的是一日三餐,而在古代一首打油詩中有這樣兩句"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除此之外有一句詩詞寫道「太妃兩膳開蟾鎖,留守雙丸走蠟書」,說明古代吃兩餐是部分達官貴人和普通平民的。

古人吃兩餐?富人餓不著,窮人兩餐難續

古代談一日三餐的概念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民國時期要早得多,至少可以往前推到明朝中後期,證據就是明朝時期的小說《牛郎織女傳》中有一段:

馬氏以家產完全獨享,心中甚是滿意,一日三餐隨茶便飯,金郎稍減苦痛。

當然如果多去翻看一些同時期的小說或其他古籍,也能從其中看到一日三餐的說法。據一些古籍看來,北宋以前皇帝一天吃兩餐也是定例,而明朝時期朱元璋一天吃兩頓,還不吃其他的點心,而清朝的康熙皇帝還在一些他的自傳或後來的繼承者們為他出的傳記中提到他曾自述,說他一日兩餐,在塞外打戰的時候更是一天一頓。如果真的把這些都信了那真是太年輕,先不說皇帝每天主要就是坐著處理朝政,出行靠人抬著,鞋子沾灰都難,吃的還是各種山珍海味之類的,最起碼頓頓有肉,除非不想吃,這樣的即便一天兩頓都是營養過剩。再有每天給他供著的那些水果、甜品都能在餓的時候充飢。到了晚上就說說皇帝的那些受寵的妃子,基本上都有小灶的,能餓著他們?一天吃兩頓那說的是正餐,各種點心、小吃什麼的沒算進正餐,皇帝是這樣,那些有錢的官人、地主們肯定也能好好的養好自己的五臟廟的。

至於說民間普通人,那就是沒辦法的事情,古代糧食產量本來就不高,遇到不好的年月,賦稅還高,苛政猛於虎導致有的老百姓年年種地還年年饑荒。這種情況別說兩頓了,能一頓活命就不錯了,偏偏古代家庭人口數量一般還多,三四個小孩是很平常,普通的家庭一天兩頓還有很多家庭是吃稀飯,所以不能用我們現在糧食高產、農作物種類豐富的情況來考慮古代,杜甫的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體現的就是古代貧富差距之間的情形。

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吃得少是並不是古人的意願,以胖為美只是一種審美觀念,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或許也有一定的關聯。你可以想像一下,長期挨餓營養不良的人,肯定面黃肌瘦的,弱不禁風的,而那些營養飽足養大的孩子,肯定面色紅潤,身材也珠圓玉潤,一看就是有福人家的孩子,這個福也可以說是富。我們知道唐朝女子有一種妝容叫做「紅妝」,是一種很濃的妝,或許正是在當時營養不良的情況下掩蓋面黃肌瘦而興盛起來的。

唐朝畫作《步輦圖》部分

在唐朝時期的一些畫像或唐傭中,並沒有真的發現很多那種非常胖的女子形象,還有一點就是唐朝人的「胖」和我們認為的胖或許是兩回事,唐朝人或許只是不喜歡「蛇精病」而已。上面這幅唐朝閻立本的畫作《步輦圖》中可以看到,太宗李世民和吐蕃使者祿東贊就屬於那種壯實接近胖的身材,而唐太宗身邊的宮女則是環肥燕瘦,各有不同,反觀祿東贊的手下們瘦骨嶙嶙的。這幅畫無非就兩種可能一種是寫實,一種是刻意的去醜矮化祿東贊方。要說是寫實,說明當時的食物有多麼的短缺,連祿東贊的手下都個個好像能被風吹起來一樣,何況吐蕃那些更底層的民眾呢?而唐朝方面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唐朝畫作《搗練圖》部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閻立本借畫矮化吐蕃,來宣揚大唐的國威,讓看畫的人認為唐朝的國力強盛,個個養得白白胖胖的,吃得好睡得好的,儘管當時表明事實就是這樣,但可以想到唐朝肯定也有大量的溫飽成問題的人存在,盛世不出城可能是當時的真實狀況。因為有這樣的區別,那麼體態圓潤的肯定一般都來自於城市,最起碼也是地方村裡的富貴人家,這就是兩種階層的對比了。和現在一樣很多城裡人看不起農村人,並不是農村人真的衝撞到這些人,而是一開始他們就帶上了有色眼鏡。唐朝的等級觀念更加深刻,所以肥胖的人、珠圓玉潤的人代表的是富人,形銷骨立代表的是窮人,以胖為美其實背後是貧富之間的隔閡而已。

相關焦點

  • 唐朝為什麼以胖為美?專家揭秘真正原因,原來我們都誤解了古人口中...
    眾所周知,唐朝是以胖為美,甚至在拍攝唐朝的電視劇時,演員會刻意增重,以此來達到塑造人物的真實性,尤其是唐朝的第一美人楊貴妃的飾演者更是如此。
  • 唐朝時期真的「以胖為美」嗎?淺談唐朝人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而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開始認為"以胖為美"是唐朝人的普遍審美,認為唐朝的男人都喜歡豐腴的女人。可事實上卻並未如此,"以胖為美"只是代表了唐朝一段時期的審美觀而已。唐朝的審美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洗禮,變換過很多次,並不只是"以胖為美"。唐朝也曾如漢朝一般"以纖瘦為美"過,那麼唐朝究竟為什麼會"以胖為美"?
  • 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瘦為美呢
    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點可謂不分朝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這點上可以說從未產生過本質上的變化。不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觀和現代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大多數朝代中,人們的審美觀都是以胖為美,哪裡聽說過有人會想著減肥。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我們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稍微胖一些都會感覺很難看,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選擇藥物減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古今的這種審美差異呢?
  • 胖和微胖能一樣嗎?唐朝的適中選拔標準,怎麼就成了以肥為美
    人們提起唐朝,總會有一個觀念:唐朝人喜歡豐腴的美人。於是,一些微胖的女孩子總是會感慨,我要是生在唐朝,怕是國色天香了吧?其實唐朝人的審美和其他時代一樣,有人喜歡瘦的,有人喜歡微胖的,但多數還是喜歡胖瘦適中的女孩子。有人說唐朝的人一天只吃兩頓,為何還以胖為美?其實這個問題不存在。因為唐朝從來沒有以胖為美過。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看到楊玉環真實體重,心塞了
    而我們身邊有很多胖一些的女生,總會在被人嘲笑肥胖的時候懟回去一句:「我胖礙著你什麼事?放在唐朝,我也是美人兒啊!」 那麼問題來了,世人都道「唐朝以胖為美」,可唐朝時候究竟是喜歡多胖的美人兒?
  • 唐朝以胖為美,但不是滿宮大胖子,也曾有過骨感美女
    關於唐朝的影視劇非常多,尤其是武則天,現在人看電視總會吐槽說電視劇的女人太瘦了,不符合當時的審美,那麼唐朝,真的整個皇宮都是大胖子嗎?唐朝以胖為美並沒有錯,但是胖是什麼標準?我們欣賞唐朝女人只能從唐朝畫作去看,首先來看閻立本的《步輦圖》所畫,其中有一個部分是九位纖弱美女抬著唐太宗李世民,這九位女子沒有一點胖樣,甚至可以說是瘦弱,身材修長,李世民怎麼捨得讓這樣九個美女抬著他,她們抬得動嗎?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胖是不存在的,李世民初期肯定不是以胖為美的,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這幾位女子長的瘦,不受待見,所以讓他們去抬轎子,這樣說似乎也有些道理。
  • 唐朝女子「以胖為美」?楊貴妃:豐腴不是肥胖!
    其次,「以胖為美」也不是整個唐朝的審美取向,正如大多數人喜歡的唐朝其實只是初唐的「貞觀之治」至盛唐的「開元盛世」而已,很少有人喜歡藩鎮割據的晚唐一樣,「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實際上只是盛唐時期的審美取向,而餘下三個階段(初唐、中唐和晚唐)還是以清瘦為美的。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
  • 唐朝以胖為美?豐滿和胖的區別太大,楊玉環200斤能跳舞?
    轉眼間,時間一下到了5月份,而5月份則代表著夏季的來臨,這個季節著實是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大家可以吃西瓜和啤酒,可另一方面,胖女孩兒又要有煩惱了,這要是生在以胖為美的唐朝,該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唐朝以胖為美,這幾個字看起來似乎流傳了很久,可在歷史當中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答: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 唐「以胖為美」到底是多胖?看到楊貴妃真實體重,也許誤會古人
    唐朝是一個非常發達的朝代,當時有很多國家都會向唐朝進貢和學習,大唐盛世,泱泱大國。當時唐朝在各方面都發展得非常的好,特別是文化方面。 唐朝也完善了科舉制還有三省六部制,是一個國力十分強盛的時期。當時的女性社會地位也較高,說到當時的女性,就不能不說到唐朝美人楊玉環。
  • 為什麼唐朝時期人們普遍「以胖為美」?原來居然和這件事有關
    為什麼唐朝時期人們普遍「以胖為美」?原來居然和這件事有關我們常說一句話叫做「一胖毀所有」,也就是說,在很多人的心裡,胖已經成為了醜的代名詞,不僅僅如此,胖還容易讓人聯想到好吃懶做,好逸惡勞,因此,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女人,開始想方設法的減肥,健身,無外乎就是想要擁有一副苗條健康的身體。
  • 有詩為證:唐朝從未以胖為美
    甚至一些胖乎乎的女孩得意地說:「要是在唐朝,我一定是個大美女!」這恐怕是你想多了。實際上,唐朝的主流審美觀裡從來沒有「以胖為美」,我們可以從很多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詩歌來證明這一點。楊玉環深得皇帝寵幸,在宮中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再加上她又愛吃荔枝,也可能,中年以後的貴妃,有些發福,這也只是美人胖了而已,而不能說唐人以胖為美。不管是初唐、中唐還是晚唐,我們都可以從大量的詩詞中讀到,唐朝的人,或者說是文人階層、中上階層,從來就不曾有過「以胖為美」的審美觀。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看到楊玉環的真實身高體重,網友:扎心了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看到楊玉環的真實身高體重,網友:扎心了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就會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人們的審美也會有所不同!比如現在,大多數人還是以瘦為美,就像女生每天都要想著如何去減肥。同時,大家還都會認為我們中國存在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唐朝,那麼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嗎?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大唐盛世要說中國歷史上哪些朝代比較強盛,唐朝肯定能有一席之地,唐朝的經濟非常發達,各個國家都向唐朝來進貢,將唐朝當做天朝,我們後代也稱唐朝為大唐盛世!
  • 在以胖為美的唐朝,楊貴妃到底有多胖?她的體重說不準比你還輕
    自古以來女子對於美的追求都是永無止境的,但每個時代對於美的標準又有些許不同的,像是當今社會便是以瘦為美的時代,而唐朝便是以胖為美的時代,這讓不少人不禁感嘆自己要是能夠生在唐朝那不就是大美人嗎?但真相往往卻不是你想的那樣,唐朝的以胖為美並不是越胖越美。
  • 唐朝以胖為美?看了楊貴妃的體重,原來有誤解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強大富饒的朝代,尤其是現在很多女孩子為了減肥吃盡苦頭,在這個以瘦為美的現代,她們都想回到以胖為美的唐朝。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而這幾位美女中,要數楊貴妃最胖,人們不禁感慨到,究竟是怎樣的一名女子能讓皇上三千寵愛在一身,能讓李白稱讚:「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能讓白居易寫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自己對美的要求,主要源於男人的眼光,男人喜歡胖的,女性則不斷的增肥。如果他們喜歡瘦的女人,女人就會立刻減肥,以此來達到男人對自己的青睞。荀粲曾說「婦女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這就是古人對女人的看法。人們不要求女人有多麼好的品德和內秀,只要長相清麗秀美,就能夠得到男人的喜愛。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專家表示同意,楊貴妃:你才胖!
    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更是達到了空前繁盛,史稱「開元盛世」。直到今日,在外國的中國人還被稱為唐人。除了這些之外,說起大唐盛世,不得不提唐朝美女,也不得不說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習慣。現代中國大多都以苗條為美,在網上也經常看到有些女生自我調侃,「別看我這麼胖,我要是到唐朝,那麼就是大美女」。甚至一些專家還經過考證表示唐朝就是以胖為美,並且頭頭是道的分析出若干原因: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較高,能保持豐滿的體格;唐朝文化開放,兼容並茂,心寬體胖;李氏皇族有胡人血統,喜歡形體健碩的女性等等。
  • 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麼?也許你真的誤會唐朝了
    炎炎夏日又到了,走在街上,到處可見漂亮的小姐姐露著雪白的大長腿,有句話這樣說,大海啊全是水,夏天啊全是腿,對於那些身材苗條的我們總會忍不住多看上幾眼,但是在中國古代,卻又一個朝代背道而馳,想必大家都知道,沒錯,那就是唐朝,一個傳說中以胖為美的時代,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唐朝以胖為美,是事實還是謠言?
    「要是我生活在唐朝肯定就不用考慮減肥的問題,說不定還是個美人。」這是現今生活中經常侃笑的一段話,當在以瘦為美的普遍的現代觀念中,唐朝的以胖為美成了胖美人的理想之域。而說到唐朝的胖美人代表就不得不提及四美之一的楊玉環,關於這位胖美人還有一個眾所熟知的詞,也就是「環肥燕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