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3003,閱讀時間:約8分鐘

歷史提問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答: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

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比如春秋年間的齊晉「鞌之戰」,齊頃公開打前就放話「餘姑翦滅此而朝食」,雖然接著就被揍得稀裡譁啦。但這「打完就好好吃一頓」的強烈願望,也彰顯「朝食」的豐盛與重要。

相比之下,「下午這頓」就相對簡單了些,通常叫做「餔食」,又叫「飧食」,常是「朝食」吃剩下的,基本就是湊合一頓。現代人習慣了的「一日三餐」生活,對於兩千年前的中國老百姓,那真是相當遙遠。

當然,對於兩千多年前的貴族階層來說,「一日三餐」卻是真不遠。比如以《周禮》的記載「王齊日三舉」,也就是周天子一天要吃三頓飯。以唐朝人賈公彥的觀點,當時的周天子「一日食有三時,同食一舉」。也就是周天子每天「後面兩頓飯」,吃的都是「朝食」的剩飯,卻實實在在「一日三餐」。《左傳》《戰國策》裡的貴族們,每天也多了「日中之食」,權貴門下的「門客」們也是「日三食」。有錢有地位,就能「多吃一頓」。

至於帝王們,那自然吃的「次數」更多。漢朝年間起,中國歷代皇帝就有了「四食」的傳統,分為「旦食」「晝食」「夕食」「暮食」,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各一頓。「吃幾頓」這事兒,就是身份象徵。

而從唐宋年間起,「一日三餐」的範圍,也終於漸漸擴大。比如在唐朝時,那些留下膾炙人口詩篇的詩人們,也大多過起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就連一生「苦吟」的賈島,也能「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賈島所說的「中餐」,在唐朝又被稱為「晝食」,也是唐代士大夫階層們每天「吃得最好」的一頓。

到了城市經濟空前發達的宋朝,汴京等「一線城市」裡,正店七十二家,腳店上萬家,各種小吃琳琅滿目,夜市裡的夜宵也熱熱鬧鬧,還出現了被稱為「宣索」的「外賣服務」,想吃了就「點外賣」。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宋朝人來說,「一日三餐」當然也就更流行。

但對於人口更多的農民們來說,這事兒就是兩樣了:生活在「仁宗盛世」年間的司馬光,就哀嘆當時的農民「所食者糠籺而不足」。以宋代學者陳淳的說法,宋朝農民何止是吃得差?頓數也少。哪怕在富裕的南方,「不能營三餐之飽」是常事兒,許多地方的農民一天吃一頓飯,還有人每天勞動到黃昏,居然都吃不上一頓。「一日三餐」對於他們,依然很遠。

發展到明清時期,「一日三餐」的範圍,終於開始擴大了。小說《三言二拍》裡的明朝市民生活裡,「一日三餐」已十分常見,還有「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的詠嘆。明代畫家文徵明每天的夥食,早晨吃現吃現做的點心,中午還能喝上酒,晚飯吃麵飯。這樣的「餐飲水平」,也被當時的明朝人稱為「素儉」。而在當時的江南地區,就算是城市的工匠傭人,每天都是三頓飯。

當然,要論吃什麼,不同的階層,「講究」也不同。且不說帝王家的飲食,那些號稱「清流」的士大夫們,有時一頓飯就「水陸已過百品」。傳教士利瑪竇筆下的明朝「清流」們,一天何止要吃三頓?深夜裡更要有「加餐」。每次宴會都無比豪華,桌子上堆滿各種美食,「簡直會使人覺得在修建一座小型的城堡」。各位大明「清流」們圍著「城堡」大快朵頤,往往要吃一個通宵。這類「加餐」的費用,基本「全部由公家支付」。

看過這震撼的「士大夫加餐」,就能知道這「飯桌如城堡」的大明,到底是咋亡的了。

當然,放在尋常百姓家,吃的自然不同。比如明代中期,浙江地區的自耕農家庭,每天早晚都是喝粥,中午這頓才能吃上米飯,下飯往往是水產品。每年也就是端陽節時,才能「喝酒賽樂」。這今天看上去寒酸的一日三餐,卻已是古代生活的一大步。

而從明朝中後期起,東南百姓的一日三餐,也豐富了很多。以《沈氏農書》記載,江南地區的佃農們,都能「春冬一日葷,兩日素,夏秋一日葷,三日素」。不但能吃上一日三餐,隔些天還能吃上些葷菜。而以《亂離見聞錄》記載:萬曆年間的廣東沿海城鎮,一鬥米才要20錢,一斤肉才六七文錢,生活「百般平易」。這樣的「一日三餐」,自然也更好些。

如此進步,其實也有賴於明清年間,中國農業生產的大踏步前進。明清年間的農業畝產量,比宋代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八左右,而且「二年三熟輪作制」日益普及,小麥水稻推廣南北,中國的耕地面積也達到了八百萬頃以上。特別是在「百般平易」的廣東地區,僅在明朝年間就興建了一千六百多處水利工程,翻車水車等農具大量應有,畝產三四石都成為常事。強大生產力,正如當時利瑪竇的感慨:「產量遠超過西班牙」「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也正是隨著從明至清,一場場「農業革命」,當時中國人的糧食佔有量也大幅度增加:以學者郭松義的推算,從明朝中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拋開戰亂年代,「和平年月」裡的每個中國糧農,可以向社會提供400市斤以上的糧食。這個數據有多了不起?比比清末就知道:清末一個糧農,平均每年提供的糧食數量,不過50市斤。

那老百姓「多吃一頓」的景象,就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縮影。

不過即使如此,哪怕明清年間,在中國大多數地方,「一日三餐」對於農民來說,依然是個難事:明代時的北方農村,依然對每日兩餐「習以為風」。清代哪怕是毗鄰京城的直隸地區,農村裡「中人日僅兩食」,也就是中等家庭的農戶,每天也是兩頓飯。而且「良夕佳節七八口之家割肉不過一二斤」,想吃好點,都是如此難。甚至一直到了民國年間,以《馮玉祥日記》記載,河南農戶依然還是每天兩頓,「一頓稀飯,一頓乾飯,均是小米。」

這「吃幾頓」的問題,除了見證了歷代農業的發展,更縮影了歷代平民百姓的不易。「多吃一頓」甚至「吃好一點」,都是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看懂這句話,也就能深味一句古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參考資料:辛羽《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倪方六《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由來》、張顯清《明朝後期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徐浩《清代華北農民生活消費的考察》、胡新生《談古代生活中的「一日三餐」》、 蔣祖緣《明代廣東農業的飛躍發展》、長安街讀書會《明清時期家庭的食物消費》、杜車別《明冤》、講歷史的王老師《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趙家三郎《微歷史:宋朝人》、李開周《宋朝的日常生活》、商傳《走進晚明》、李根蟠 《中國古代農業》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原標題:《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
  • 古時候講究過午不食,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但以前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聽說過一天只吃兩頓飯,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因為光照時間比較短,很多人就把飯菜做成了一天兩頓。究竟是一天吃兩頓飯,還是一天吃三頓飯更好了?食物是我們人體獲取營養素的主要途徑,即使我們一天什麼飯也不吃,我們的身體也是在消耗能量。能量的消耗量,隨著我們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增加,也隨之增加。
  • 貓每天只吃一頓更好?等等,以前你們不是這樣說的呀!
    過去寵物主被告知,貓每天應該餵3~4次,少吃多餐對貓身體有好處,但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似乎不是這樣。動物營養學家做了一個測試,他們找來8隻5歲以下的年輕成年貓咪,分別用兩種方法各餵了它們三個星期。在前三個星期裡,這些貓每天早上只吃一頓,在後三個星期裡,這些貓每天有四頓飯可以吃。貓身上配備了監測器,營養學家們可以隨時關注每隻貓的活動意向。貓咪們每天吃下的食物量都被登記下來,每周稱一次體重,還要通過它們的呼吸頻率和血液情況推測貓咪們新陳代謝的效率。
  • 有人說古人每天吃兩頓,那麼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據考證古代一天吃兩頓的事情非常的普遍,商朝時期人們大多是早上7到9點間吃一頓,下午3點到5點之間吃一頓,分別叫做大食、小食,也叫做朝食、夕食。我們現在對於吃飯常說的是一日三餐,而在古代一首打油詩中有這樣兩句"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 周末兩頓飯:「早午餐」和「晚午餐」
    周末愛睡懶覺的夥伴們多半都不會像平時一樣按點吃三頓飯,而是把三頓合成兩頓,在三頓飯之間的時間解決。上午時段的早午餐(brunch)我們已經很熟悉了,那麼下午時段的午晚餐或晚午餐,你知道該怎麼說嗎?Dunch指在午餐之後、晚餐之前吃的飯,跟早餐和午餐之間的早午餐(brunch)類似。
  • 長沙一社區為高齡老人開設暖心廚房,7元兩頓飯5年未漲價
    「喜歡在這裡吃飯,像家」 長沙一社區為高齡老人開設暖心廚房,7元兩頓飯5年未漲價 這不是誰家裡,而是赤嶺路社區為二機小區「空巢老人」開設的「暖心廚房」,在這裡只要7元就能吃兩餐,且5年來從未漲價。 二機小區「空巢老人」比較多,高齡老人身邊無子女照顧,行動不便,吃飯成了問題。於是,赤嶺路社區決定開設「暖心廚房」,為社區高齡老人低價提供「暖心餐」。 老人圍坐等待「暖心餐」 「開飯啦!」
  • 看一個女人情商有多高,一起吃頓飯就知道了!
    而看一個女人情商有多高,一起吃頓飯就能曉得謎底。由於高情商的女人,甚至可以經由過程一頓飯的時辰獲得別人的認可。1 不主動點菜或者會賜顧幫襯別人的口胃看一個女人情商有多高,用飯時看她若何點菜就能曉得謎底。
  • 中國人為何「敬神」卻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前幾年,批評國人的時候,一定會提起「中國人缺乏信仰」這個論點。西方人,甚至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一向自詡「有信仰」,他們或者相信上帝,或者相信真主,亦或者相信釋迦摩尼,似乎只有中國人,敬神卻又不信神。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
  • 新兵入伍第一頓,老兵退伍前最後一頓都要吃什麼?意義非常特殊
    在中國人眼中,參軍報國是高尚的,值得所有人尊敬的。反觀某些國家,參軍入伍很明顯被「職業化」,幾乎與拿錢上班無異。但在中國軍人眼中,保家衛國是夢想,更是己任。從懵懂少年到正式軍人,中間不僅是角色轉變,還有心態上的變化。而從進入軍營,到服役期滿離開部隊,除開對一身戎裝的不舍,對軍營的不舍,對戰友的不舍,也會對軍隊夥食的懷念。
  • 每頓只吃一塊代餐餅乾,就能甩掉脂肪?「管住嘴」恐怕沒有捷徑
    這些代餐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方便快捷,精準控制熱量攝入,減肥人士不用每天計算各種食物的熱量,也不用每頓想著換花樣做飯,省了不少麻煩事。代餐真的能一勞永逸嗎?瀟湘晨報曾經報導,湖南婁底一名女子每頓只吃一塊代餐餅乾,頂多再吃一些蔬菜水果,堅持兩個多月後,瘦了30多斤。但某天早晨,這名女子突然暈倒,心臟驟停,經搶救後恢復了心跳,但仍然處於昏迷狀態。經醫生診斷,該女子因為長期不進食導致了嚴重的低血鉀,從而引起心臟驟停。
  • 浙江舟山:吃一頓便飯花1900元,最新反轉來了,看下網友們怎麼說
    11月18日,浙江舟山一位市民爆料:自己在普陀山景區隨便吃了一頓便飯,價格竟然高達1900元的天價,很多網友也認為對方肯定是遇到「黑店」了。近日,當地的官方回應來了,看下網友們怎麼說!11月18日,在當地市場的介入之後,到達了網友舉報的「黑店」進行調查,據餐館的工作人員稱:他們一共七八個讓點了差不多十個菜左右,點了魚,點了蝦,點了螃蟹,還點了好多炒菜,喝了一箱多的酒,還送了她菜的,都是明碼標價的,而且真的沒有那麼貴!很多網友也覺得,舉報者嘴裡說的這頓「便飯」,吃了海鮮喝了酒,還是在景區裡,1900元真覺得貴嗎?
  • 出道就被調侃的Uie,8年來每天吃一頓:以為大家都喜歡我的病
    她甚至誤以為自己體弱多病的樣子更受歡迎。8年來,她每天只吃一頓飯,導致健康出現問題。Uie剛出道時就因為身材被網友嘲笑,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陰影。於是,她主動減肥,一天只吃一頓飯。這部劇很受歡迎,她的人氣也隨之上升。但她卻誤以為:「我以為人們喜歡我的戲劇(有病)的樣子。」UIE因為扮演了一個有病的角色而人氣飆升,但她誤以為自己因為體弱多病的外表而受到愛戴,於是八年來一直保持著每天只吃一頓飯的壞習慣。
  • 一天三頓咖喱拌土豆,不吃洋蔥渾身難受
    到印度想要吃東西,那可是個技術活,除非你能找到快餐店,否則你就只能吃印度特色的咖喱飯,任何好東西,吃多了也會膩,更何況印度一天三頓都是咖喱拌土豆,不少人不喜歡吃的洋蔥,在印度簡直是每頓飯的必備,一頓不吃就渾身難受。印度之所以有如此奇葩的飲食習慣,還是跟當地氣候有很大關係。
  • 世界上最大的4隻龍蝦,最後一名都夠我吃兩頓了,更不用說第一了
    世界上最大的4隻龍蝦,最後一名都夠我吃兩頓了,更不用說第一了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鮮現在雖然不在像是以前那麼的珍貴,很多的海鮮我們都是可以承擔得起的。就像龍蝦,就是一種高檔的食材,現在出現在人們面前的頻率也是越來越高了,而且龍蝦的的肉質是非常鮮嫩的,所以還是很多人喜歡吃的。
  • 老爹:這頓飯吃的我肉疼
    老爹:這頓飯吃的我肉疼一:父親生日各位童鞋們大家好,父母養育我們很不容易,從小不懂事到現在明白道理,他們都任勞任怨,尤其是父親,你看著平時他不怎麼照顧你,但是你要明白他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這不衰衰的老爹要過生日,衰衰就親自下廚,想給老爹做一頓大餐。
  • 杭州多家火鍋店開始營業!第一頓火鍋你會和誰一起吃?
    3月2日下午5點多,來到杭州大廈負一樓哥老官火鍋店,號子已經全部取完了。店員說,每天都採取限號措施。每一個顧客進店都要出示健康綠碼、戴口罩、測體溫。店門口等客區的小方凳分成三個區,每一個區域兩排,每張小凳左右隔了大概半米,前後隔了一米。
  • 三亞美食策略:做一頓像樣的飯,火鍋,海鮮,特色菜
    旅途中,當然有美食的誘惑,除了走走停停,看看美麗的風景,你不會錯過當地的特色美食,因為這次時間充裕,我們挑選了幾道有代表性的海南特色菜,一個個打卡,來三亞,讓我們做一頓像樣的飯。當時,我選擇了這家餐廳老字號,我突然發現,如果我不知道吃什麼,我選擇這些帶有老字號的餐廳也不會錯。後來得知,沿江的海南雞餐廳始於至今流傳至今必須點菜招牌菜糟粕醋海鮮火鍋,這個火鍋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定要喝這裡的湯,超新鮮,有點泰國菜的味道。
  • 林青霞前家廚曝富豪飲食:買一斤青菜只吃二兩,每頓至少八道菜
    林青霞前家廚曝富豪飲食:買一斤青菜只吃二兩,每頓至少八道菜可能也是像一個富豪所說,當年他請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大廚給他做飯,他給大家做出的解釋是不想讓大廚的廚藝失傳,沒想到還是為了這個大廚好。一般都是一個月到三個月,沒想到林青霞夫婦,也可能是吃過的美味太多了,所以嘴巴就會比較挑剔,試用期就是半年多的時間,才決定正式錄用他。他也說林青霞的家裡做飯的時候也是不計成本,比如說買了一斤的青菜,最後只挑最好的差不多也就只剩下十分之二,所有的肉類也要是頂尖的,每一頓飯至少要8道菜,還必須得是健康的食材。
  • 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牛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增加一些幸福感,美食是治癒心靈最好的良藥,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牛排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來兩頓!小王笑著解釋道,不是忽然間發現的渠道,這是她年前認養的小牛,現在到期了,得到了牛肉,同事這才想起來,年前小王找過她,說自己要認養一頭牛,還問她要不要一起,當時她覺得不靠譜就沒答應,還勸小王不要相信之類的,可誰能想到結果居然超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