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瘦為美呢

2020-12-14 李老師歷史大講堂

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點可謂不分朝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這點上可以說從未產生過本質上的變化。

不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觀和現代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大多數朝代中,人們的審美觀都是以胖為美,哪裡聽說過有人會想著減肥。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我們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稍微胖一些都會感覺很難看,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選擇藥物減肥。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古今的這種審美差異呢?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要瘦為美呢?

首先,在古代的時候,人的胖瘦代表著這個人是否健康,在古人眼中,只有體型肥胖的人,才是健康的,才是富態的。為啥這麼認為呢,要知道古時候人們吃飯基本靠天,一旦遇上點自然災害,很容易就會鬧饑荒,吃不上飯自然就會消瘦,自然就會顯得不健康。

在古代能不為吃飯發愁的,那可都是有勢力有背景的大家族,只有這樣的「貴人」,才能保證自己的體型,吃的白白胖胖,這才叫「富態」。而生活困難的人,一天三頓都吃不飽,自然瘦弱。

其次,古人的衣服都非常寬大,很容易遮蓋住身體的輪廓,也恰恰是因為如此,只有體型胖的人,才能將那時候的衣服撐起來,才能顯得更加美觀。

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現在可沒有身材瘦弱就是吃不起飯的道理,而且現如今人們的穿著,都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身形進行特別定製的,更加不存在能不能撐起來一說,故而為了凸顯美好的身材,很多姑娘還是習慣比較瘦弱的身形。

另外,現代社會的明星效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受到這些明星們的影響,大家自然也都認為瘦的身材才是美的。

相關焦點

  • 從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經歷了哪些沿革?談談宋代女性的減肥妙招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現代人所追求的「美」,不僅僅是衣著光鮮亮麗,還追求皮膚的細膩、白皙。現在女性更注重形體美,正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小蠻腰盈盈一握、身材火辣、皮膚粉嫩,才是找男朋友的資本。現代人都喜歡「瘦」,因為體型較瘦者,穿衣服比較好看。
  • 唐朝為什麼以胖為美?專家揭秘真正原因,原來我們都誤解了古人口中...
    眾所周知,唐朝是以胖為美,甚至在拍攝唐朝的電視劇時,演員會刻意增重,以此來達到塑造人物的真實性,尤其是唐朝的第一美人楊貴妃的飾演者更是如此。
  • 女人到底該以瘦為美還是以胖為美?公布答案:保持在這個體重即可
    現代社會,往往是女性以瘦為美的審美佔據上風,生活中也是常常說「一胖毀所有」,而且胖的女性確實在生活中不是特別受到歡迎,知名的女性中幾乎也很少有胖子。不過其實還有是有一些女性確實在秉持著以胖為美的想法,每天是想吃就吃,絲毫不在意自己的體重,畢竟美食最重要,而且也有「養生專家」指出,胖的女性更健康。當然不過畢竟是少數,總的來說還是瘦的女性比較多一點。那么女性究竟應該是胖一點好,還是瘦一點好呢?
  • 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別被楊貴妃給騙了
    2、大唐「以胖為美」代表人物——楊貴妃的真實體態不過,說是「以胖為美」,在胖這件事上,還真的不是越胖越美,從楊貴妃的體態上,我們就能知道大唐看似放低了對於女子審美的要求,實則,想要達到這一審美標準的美女還真的不在多數。
  • 唐朝以胖為美?豐滿和胖的區別太大,楊玉環200斤能跳舞?
    轉眼間,時間一下到了5月份,而5月份則代表著夏季的來臨,這個季節著實是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大家可以吃西瓜和啤酒,可另一方面,胖女孩兒又要有煩惱了,這要是生在以胖為美的唐朝,該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啊。唐朝以胖為美,這幾個字看起來似乎流傳了很久,可在歷史當中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 以瘦為美的時代,胖就是醜嗎
    「女性更愛美」「更願意為美貌投資」就像是一種「思想鋼印」。「苗條」,「年輕」,「白皙」這些概念一個接一個地壓制著廣大女性,靠著這些詞語營銷的媒體們更善於將女性的自身意志抽離,為其裹上一體化標籤,然後扔到「主流審美」的油鍋裡烹炸。
  • 以胖為美?放大10倍,究竟是什麼模樣?
    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愣嚴山人所作,本著以畢生精力為繼承並弘揚中國畫而努力奮鬥的決心,為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己之所學。唐朝女性以胖為美?放大10倍,看看古畫中唐朝美人長什麼樣?回顧唐代,好多人說一胖為美可能是有一定誤解的,試問很胖的人誰會喜歡,打開唐代畫卷,看看就知道,其實並不是以胖我為美。哪裡所謂的胖,只是長得比較壯實而已,假如沒有男人對美的趨之若鶩、若是沒有藝術家總想畫下美好的一切,美不美對女生的重要性也就要直線下降了,所以,歷史上對於女性審美有著不同要求的原因,也就在於男人和藝術家的眼光是何標準了。
  • 這個世界再也不是以瘦為美才是主流
    結果大張偉在綜藝中再爆金句:「女的要瘦這事這事到底是誰說的,是不是因為雜誌上一直在說女孩一定要瘦。首先辦雜誌跟設計女裝的那幫男的,就不喜歡女的你們明白嗎?大張偉真的人間真實,站出來為這個追求以瘦為美的時代「打抱不平」。其實在唐朝和西方中世紀都是「胖美人」的天下。
  • 胖女人和瘦女人,哪一個更美
    從外形來看,有胖女人和瘦女人,從內在來品,有溫柔的,有火爆的,有內斂的,有性感的。不同類型的女性,有不同的美麗。那麼多人都追求著變瘦,瘦了有什麼好處呢?胖瘦女人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咱們光從胖瘦的角度來看看有哪些不同。先說一下瘦女人的好處:1、吸引異性更快聚光。
  • 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嗎?當得知楊貴妃的真實體重後,你就知道原來並...
    那個年代的審美也不再是清一色的瘦,而是帶有豐滿的美。只不過現代人卻對唐朝的審美一直都有誤解,那就是以胖為美,其實並不如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唐朝是以豐腴為美,從楊貴妃的真實體重就可以看出,據歷史記載,楊貴妃的體重有一百二十斤,但她的身高卻有一米六五,因為有身高撐著,所以一切都恰到好處,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胖。
  • 全球以胖為美的4個國家,越胖越被人尊重,太瘦會被嫌棄
    中國很多女孩子都喜歡以瘦為美,而且尤其是覺得瘦到一種閃電,這會心情特別的好。而且,在我們國家,很多地方對「胖都會有一種歧視,」覺得胖很難看。但是,其實,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像我們國內這樣,很多地方,都是以胖為美的,小編帶大家來看看,哪些地方有這樣的風俗吧?
  • 唐朝盛行的以胖為美,並不是現代的胖,其實是有標準的
    其實,根據對歷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唐朝的介紹,並沒有說明唐朝欣賞豐腴的女性,而我們現在理解對唐朝「以胖為美」,事實上是我們後人根據楊貴妃的事件以及相關名畫的拓展解釋,而唐朝的「以胖為美」究竟是從何而來呢?下面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吧!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看到楊玉環真實體重,心塞了
    而我們身邊有很多胖一些的女生,總會在被人嘲笑肥胖的時候懟回去一句:「我胖礙著你什麼事?放在唐朝,我也是美人兒啊!」 那麼問題來了,世人都道「唐朝以胖為美」,可唐朝時候究竟是喜歡多胖的美人兒?
  • 唐朝以胖為美?看了楊貴妃的體重,原來有誤解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強大富饒的朝代,尤其是現在很多女孩子為了減肥吃盡苦頭,在這個以瘦為美的現代,她們都想回到以胖為美的唐朝。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而這幾位美女中,要數楊貴妃最胖,人們不禁感慨到,究竟是怎樣的一名女子能讓皇上三千寵愛在一身,能讓李白稱讚:「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能讓白居易寫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 盤點那些「以胖為美」的國家和民族
    很多人認為我國唐朝是」以胖為美「的,其實這是對唐朝文化和審美的一種誤讀。唐朝只是更欣賞體態豐腴的女子,這和」以胖為美「還是存在不小差距的。那世界上有沒有真正」以胖為美「的國家和民族呢?當然是有的!今天就讓我們盤點一下吧。
  • 唐朝真是「以胖為美」?看到楊玉環的真實體重,才知我們誤解了
    比如說我們現代人大多都以「瘦」為美,很多雜誌上的封面明星,大多都是比較瘦的,一個個骨骼突出菱角分明。而且在古代人們的審美觀也多是如此,這一點從畫像上就能看出了。不過似乎只有唐朝不大一樣,唐朝居然是以「胖」為美的?其中的代表就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
  • 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看看楊貴妃的真實身高體重,這才是美女
    導語: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看看楊貴妃的真實身高體重,這才是美女唐朝是中國古代繁盛的朝代之一,整體文明程度高,風氣開發。不過呢,說到唐朝,應該會有很多女孩子想到這麼一個說法,唐朝以胖為美,就有很多女孩子想要在唐朝生活。現代的女孩子都想要瘦一些的身材,但又常常想吃美食,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樣就很難維持好身材,如果在唐朝就沒有這個煩惱了。事實上,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嗎?
  • 唐朝以胖為美,是事實還是謠言?
    這是現今生活中經常侃笑的一段話,當在以瘦為美的普遍的現代觀念中,唐朝的以胖為美成了胖美人的理想之域。而說到唐朝的胖美人代表就不得不提及四美之一的楊玉環,關於這位胖美人還有一個眾所熟知的詞,也就是「環肥燕瘦」。這是說趙飛燕的瘦和楊玉環的胖,各有各的美。唐朝以胖為美的觀念幾乎在世人心中已經紮根定型,但是近來一些觀點卻對此表示了否定,並且拿出一些有理有據的證明。
  •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
    大唐女性真是「以胖為美」嗎?看看楊玉環真實體重,這才是美女這些年,幾乎是網紅臉的時代,大家推崇喜歡的模樣,無一不是瓜子臉雙眼皮、高鼻梁櫻桃嘴,千篇一律,不知是時代的變化,還是人們的審美觀已經到了疲勞期。
  • 有人說古人每天吃兩頓,那麼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古人吃兩餐?富人餓不著,窮人兩餐難續古代談一日三餐的概念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民國時期要早得多,至少可以往前推到明朝中後期,證據就是明朝時期的小說《牛郎織女傳》中有一段:馬氏以家產完全獨享,心中甚是滿意,一日三餐隨茶便飯,金郎稍減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