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愣嚴山人所作,本著以畢生精力為繼承並弘揚中國畫而努力奮鬥的決心,為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己之所學。
唐朝女性以胖為美?放大10倍,看看古畫中唐朝美人長什麼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古至今皆是如此,試想有那個人不愛美呢。
尤其是在追求美的藝術領域,畫家們對於女性之美的觀點其實和藝術之美都是有一定聯繫的,愛美其實是所有人的天性,有人曾經說女性身體之美濃縮了世界上所有的美,這話倒是有點道理,如果說是誰在驅動世人的愛美之心,但答案一定不是女人,應當是藝術家和男人驅動了世人的愛美之心。
回顧唐代,好多人說一胖為美可能是有一定誤解的,試問很胖的人誰會喜歡,打開唐代畫卷,看看就知道,其實並不是以胖我為美。哪裡所謂的胖,只是長得比較壯實而已,假如沒有男人對美的趨之若鶩、若是沒有藝術家總想畫下美好的一切,美不美對女生的重要性也就要直線下降了,所以,歷史上對於女性審美有著不同要求的原因,也就在於男人和藝術家的眼光是何標準了。
當今的審美同樣也是以瘦為美,古代更是如此,現今的以瘦和網紅臉為主流審美,這也是大勢所趨,人們都這樣,再者大多人都有從眾心理,加上商業的趨勢,自然就流行了,人這種動物有時候很奇怪,早在唐代這種美卻不一定能迷倒眾生,據說在那時候居然是以胖作為美之標準,當然這個胖是有一定標準的,不是說胖的沒有形體了,她也不是臃腫,人們說唐代以胖為美,這可能會讓現在的男人非常懷疑唐太宗的審美。
這個疑問就來了,唐代的審美究竟是啥樣的呢,眾說紛紜,但是唐朝的女神們是否真的就是以胖為美呢?那時候以唐太宗為代表的男性又是否真的會為一個個又肥又壯的「重量級女神」而著迷呢?我們其實可以從繪畫當中可以探究一二,從唐代留下的三幅千古名畫中其實就可以看到,但是從壁畫中看到的確不一樣,技藝人確實以瘦為美,不同的階段對美的標準都不一樣,也許可以從畫中可以揭開這個謎。
由於現在媒體時代的盛行,媒體幾乎代替繪畫畫肖像的作用,但是唐代並沒有視頻或者影像科技存在,想要看到唐朝美女的真容除開穿越之外,也就只能靠著幾幅千古名畫來揭開唐朝美女的真模樣,因此,愛美的藝術家有時候的確還是有點現實貢獻的,至少能讓咱們了解下在唐朝藝術家們眼中的美女到底是什麼模樣。
我們先看看《搗練圖》這幅畫,把它放大十倍看看畫卷右側的四位搗衣婦人,她們身著典型的半露式唐風衫裙,從著裝和頭飾人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四位搗衣女並非底層女傭,而是宮廷中專司織造的仕女,算是唐代帶編制的高級女技工了,她們儀容華貴高梳髮髻,體態勻稱又顯豐腴——俗稱微胖,這可以說明是胖,以讓我為美是有可能的,再者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貴族,提現雍容華貴之美。
不過好好看。沒有經過仔細分析,還得仔細研究,您再看畫卷左側,這裡卻有四個身材纖柔苗條的執絹仕女,在畫卷中部有一蹲下生碳的女子,用於熨燙絲絹,炭火熾熱,仕女們身著薄質衫裙更顯纖瘦。再回頭看畫卷右側的搗衣仕女,只見她們手中都高舉木杵用力搗衣,這種力氣活顯然不是身材苗條的瘦弱仕女能吃得消的,其實看起來還是稍微的胖一點。
傳說中的唐代以胖為美,並不可靠,世人都是以瘦為美,但也不能太瘦,屬於那種穿上衣服顯瘦,脫下衣服有肉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