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人們對於審美是有著不同的標準的。就比如說唐吧,那時候人們崇尚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個例子,"豐肥濃麗、熱烈放姿"她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例子。那時候人們無比的喜歡和愛慕這種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唐朝的審美。
其實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辦法去確定這貴妃當時是怎麼樣的一種體態。只能從一些資料藝術作品中找到一些相關的信息。人們有的說她身高一米六四,體重一百三十八斤;也有的說她是一米五五,體重一百二十。這些其實都真真假假,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就是一些這種唐的壁畫,書畫詩詞歌賦什麼的作品。從這些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那時候的女子人像,他們習慣把人臉畫的圓一些。
但是就算這樣,也看不到有那種超級得胖胖。這就可以看出來,唐朝其實是以豐滿為主的,而不是說真的胖。所以那時候的楊貴妃才能讓"春宵若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句詩出現,並且"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當然也有很多的人知道。那時候人們的審美確實不太一樣,因為在這之前有一個趙飛燕。她是漢朝的皇后,以纖細為美。這兩個人其實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但是在蘇軾的筆下竟然能被聯繫起來成了書法的代名詞。 "環肥燕瘦"這一成語的出處就是這裡了,與楊貴妃的美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蘇軾老先生曾在詩中用杜陵評書的延伸來談個人觀點,他認為:單純的評論一個人,如果只是注重自己的看法和主見,顯得並不公正,而不同的人各有姿色,沒有誰能說誰比誰更美了。這美人的胖瘦看似與書法八竿子打不著,但是,在蘇先生的筆下,卻巧妙地將兩者聯繫了起來。後來,"環肥燕瘦"這一成語逐漸流傳了下來,隨著世事變遷、歷史演變,才漸漸褪去了跟書法的聯繫,最終,回歸到其最本真的含義:"女人的身材"上。
還有就是詩詞裡的考證,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面其實也寫到了楊貴妃的體態。裡面有一句"溫泉水滑洗凝脂"讓人不禁想到那種成熟的女人的如凝脂般的美麗,雖然沒有描寫胖但是那種富態一下就出來了。後來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被稱作"唐朝女子的符號"。他們將當時那種女子豐滿描繪得淋漓盡致。
當然了,那時候豐滿的不只是女孩還有男的。舉個例子:安祿山,他就很胖,那時候胖得太多了。《舊唐書》裡就寫了:安祿山老了之後非常的胖,肚子上的肉都快到膝蓋了,大概都有三百多斤了。但是,他還能跳舞,而且非常的輕盈靈動,真的是讓感到震驚啊那你肯定就更好奇了,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們就非常喜歡胖呢?其實這一點跟他們當時統治者的血統有關係!因為他們那時候身上流著鮮卑族的血,所以他們身上還保持著很多之前的習俗和傳統。
根據歷史資料來看,李唐王室是鮮卑族的後代,自然的他們身上就有很多遊牧民族的習俗是改不掉的,在此之後,他們也是對健碩的豐滿的身材偏愛的。對於戰馬是這樣,對於人他也是這樣,以健壯為主。而且當時他們生產力很好,糧食也多,人們也沒什麼大的煩心事,所以就大家都吃吃喝喝,自然而然的就胖了。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這樣。
那時的唐朝繁華昌盛,非常的開放。長安被全世界公認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一時間有很多的外來的人來學習遊玩啊什麼的,很多的外國人也被吸引到了這裡來,所以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就被帶了進來。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但是不管怎麼說,那時候胖其實並不是肥,而是健康壯碩的象徵,你看他們不也是照樣很美嗎,甚至是迷倒了帝王,留下來傳奇。
參考文獻:《舊唐書》
文:追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