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古建築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較為頻繁的進行著文化互動。但限於航海技術、自然條件等原因,又會發現在某一時段內兩國的交流和影響又較之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頻率處於較低的狀態。進入唐代後,中日「文化圈」的交流陡然提升。日本在大量吸收唐文化之後發生了全方面的轉變,產生了被稱做「奈良文化」的社會提升,也由此影響了日本之後的歷史。
大唐盛世下,對外的開放政策其實很豐富
唐代在建立以後,繼承了自隋代起的雄厚經濟基礎,並在數代統治者的開明治理之下實現了國力的極大提升,在擊敗了對中原產生極大威脅的突厥後建立了遼闊的疆域。對於境內及外部的各民族、各國家實行了開放式的民族、外交政策。
同一時段歐洲的羅馬帝國全面崩潰、瓦解,使得唐帝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世界性大國。其他國家的商隊、僧侶、學者不斷進入長安、洛陽等城市,貿易和文化上的交流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頂點。
長安城
唐太宗李世民曾直接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代的統治者不僅對於友好往來的國家密切聯繫,對那些抱有成見和敵意的國家也是以感化為主。如大食的使臣在覲見時依照本國禮儀實行「真主插手禮」,依舊被李世民接受。遠遠勝過一千一百年之後的乾隆。
在許多被徵服的部落民族中,統治者更是以「興滅繼絕」的胸懷進行安置。不僅允許被徵服的民族繼續存在,還允許他們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當時與唐帝國往來的國家與地區多達七十餘個,遍布歐、亞、非。
日本積極「偷師」唐朝的制度、文化
1、日本學習唐文化及態度的轉變
日本於大化二年、公元六四六年頒布《改新詔令》,開始對唐的律令、制度等方面進行學習,以期完成對國內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但在大化改新伊始,日本國內的貴族勢力不願自己的利益被損害,阻撓、破壞改革的情況屢屢發生。加上長期以來日本的盲目自大,改革措施舉步維艱。
大化改新
唐高宗時,日本插手朝鮮半島的戰事,並派遣軍隊直接參與。公元六六三年,日本與唐的軍隊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發生水戰,雖然當時唐軍的數量處於劣勢,但憑藉著堅船利艦和火箭擊敗了日本軍隊。這一戰不僅擊碎了日本的迷夢,也打破了日本國內政治勢力的均勢。改革派在日本佔據主動,加強效仿唐進行改革。
2、日本遣唐使的目的發生了變化
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是在貞觀年間,人數不足三百人。當時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僅僅是外交需求。遣唐使的成員也以官員為主,還有一些商人混跡其中。其後的幾次遣唐使也大都與此相同,直到高宗時的白江口之戰。自詡為「日出國」的日本在白江口之戰中看到了與唐的差距,也終於將國內反對改革的聲音徹底壓制。日本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形成了舉國的共識。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向唐開始大規模的派遣遣唐使和文學僧,並從唐主動吸收、接納學者、僧侶到日本本土。此時日本的遣唐使發生了變化,不僅使團的人數開始增加,從二、三百人急劇增加到七百人左右,使團成員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
除了少數的官員和翻譯外,遣唐使的主要成員由國內的學者和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貴族子弟組成。這種改變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到唐學習各方面的先進文化,以便日後回到日本進行文化教育的傳播。
晁衡劇照
3、遣唐使為中日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在唐玄宗時變得十分密集,佔到日本總派遣次數的四分之一。既說明了當時日本對於唐文化的渴求,也反映了玄宗在位時對外部環境的巨大影響。當時日本遣唐使在中國的活動十分廣泛,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許多遣唐使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得以參加科舉考試,並藉此擔任大唐的官員。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阿倍仲麻呂,中文名為晁衡。他在玄宗朝長期擔任編修等職務,對唐朝廷的典章制度十分熟悉。由於自身極高的文化素養,與王維、李白等著名詩人頻繁往來。
阿倍仲麻呂的漢化程度相當高,就連他在唐所生的兒子都一直以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唐人,直到阿倍仲麻呂向玄宗提出回國的要求後才知道自己父親日本的身份。以阿倍仲麻呂為代表的遣唐使有相當一部分最終回到日本,為日本帶回了先進的文化和制度。
此外這些遣唐使還積極收集中國的典籍、文章,甚至直接邀請中國的學者、僧侶東渡赴日。當時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是文化圈的中心,每當有著名學者、詩人的作品問世就會引來搶購,其中就包括這些日本的遣唐使,洛陽紙貴的故事也有著日本的參與。在揚州、長安、洛陽、益州等大城市,都有學者和僧侶被邀請去往日本的情況,最著名的就是鑑真法師東渡,不僅帶去了佛教的真法,還將中醫、草藥等各種知識帶到了東瀛。
鑑真法師東渡
4、奈良文化緣起
隨著大量遣唐使的歸國和被邀請眾多學者、僧侶來到日本,唐文化不斷被傳播到日本本土,當時的日本上層效仿大唐的生活習俗和文化風氣蔚然成風。尤其是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到平城以後,將平城改名為奈良,新首都的一切都是按照唐朝的風格而建造。城市的布局上效仿長安城,將皇宮、市、坊整齊的排列開來,儼然是「小長安」的面貌。
文人雅士們與長安城的官員一樣,喜歡在梅花盛開的時候舉行宴會,席間通過詩文對梅花進行讚美,當時的《萬花集》記錄了日本文人的主要詩作,對於描寫梅花的詩篇多達一百一十八篇,成為奈良時代詩文的風向標。婦女間流行唐朝的妝容,花佃妝、黛眉妝等以重粉敷面、腮紅點眉為主要特點的妝容至今仍是日本婦女出席正式場合的主要裝扮。
通過對於唐文化的效仿,在結合日本本土的風俗習慣,終於誕生了在日本歷史上影響極深的「奈良文化」。以至於到了後世,受唐文化影響極深的奈良文化,進一步的影響了日本人的思維活動。明代洪武年間,日本派往大明的使者嗐哩嘛哈以中文詩句的形式描述了日本當時的社會狀況,其中「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幾句生動的道出了日本和中國的唐代很像,在數百年後依舊保持著唐代流傳過去的制度和習俗。
遣唐使
唐朝政府的助力造就了蒸蒸日上的日本奈良文化
1、奈良文化是日本積極仿效唐的結果
在東亞文化圈裡,唐文化和與之相對應、深受影響的日本奈良文化,都呈現出與其他時代的保守所不同的開放性和接納性。唐文化包容、吸收並整合,不斷的融入新的異域文化,又向外擴散著自身的文化,形成了一個內外循環的文化氛圍。日本的奈良文化正是在唐文化的影響之下而產生的。
在唐影響下產生的奈良文化,先天的與唐文化相似。經濟上日本幾乎照搬了當時的均田制,確立了班田制,同樣由國家擁有土地再對農民授予耕種;政治上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天皇開始作為實際的權力擁有者對國內發布政令,並建立了官僚體制;文化上更是全面學習唐朝,文字上仿效漢字創立了日本的「平假名」,建築、音樂、歌舞、書法等方面也是至今仍有唐文化的影子。
2、奈良文化使日本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奈良文化的產生對日本的社會結構、生活習俗、文化教育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奈良文化促使日本形成了社會階級的固化,即使在天皇不掌握真正權力的時期也不會被其他人取代。天皇的「萬世一表」使得日本的政權更迭出現了典型的「下克上」形式,就是權臣控制天皇,再到權臣被屬下控制權力進而控制天皇。這種局面直到近代明治維新後才被打破。
日本櫻花「花見」活動
日本特色濃厚的櫻花「花見」活動也是在奈良時代由觀賞自中國傳入的梅花時而產生的。對於稻米和豆製品的偏愛更是在奈良時代形成的。唐代的詩文文化和唐傳奇文學作品對日本的影響更是巨大。許多詩人和作者的作品一經公開就被日本的遣唐使重金購買回國,對日本的文風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作品如張鷟所作的《遊仙窟》都是在中國本土早已失傳,近現代時在日本發現還有流傳才又傳回中國的。
結語
藉助中日「文化圈」的交流,奈良文化對唐文化積極地學習,造就了奈良時期日本的飛速發展,也為日本確立了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使得日本在接下來的歷史時期可以統一日本列島。儘管從元代起中日的文化交流開始隔絕,但唐文化通過奈良文化在日本本土依舊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還在發揮著作用。
參考資料:
1. 《海內華夷圖》
2. 《東亞文化圈全史》
3. 《奈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4.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