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圈」:蒸蒸日上的日本奈良文化,離不開唐朝的開放政策

2020-12-14 羽昕天

奈良古建築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較為頻繁的進行著文化互動。但限於航海技術、自然條件等原因,又會發現在某一時段內兩國的交流和影響又較之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頻率處於較低的狀態。進入唐代後,中日「文化圈」的交流陡然提升。日本在大量吸收唐文化之後發生了全方面的轉變,產生了被稱做「奈良文化」的社會提升,也由此影響了日本之後的歷史。

大唐盛世下,對外的開放政策其實很豐富

唐代在建立以後,繼承了自隋代起的雄厚經濟基礎,並在數代統治者的開明治理之下實現了國力的極大提升,在擊敗了對中原產生極大威脅的突厥後建立了遼闊的疆域。對於境內及外部的各民族、各國家實行了開放式的民族、外交政策。

同一時段歐洲的羅馬帝國全面崩潰、瓦解,使得唐帝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世界性大國。其他國家的商隊、僧侶、學者不斷進入長安、洛陽等城市,貿易和文化上的交流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頂點。

長安城

唐太宗李世民曾直接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代的統治者不僅對於友好往來的國家密切聯繫,對那些抱有成見和敵意的國家也是以感化為主。如大食的使臣在覲見時依照本國禮儀實行「真主插手禮」,依舊被李世民接受。遠遠勝過一千一百年之後的乾隆。

在許多被徵服的部落民族中,統治者更是以「興滅繼絕」的胸懷進行安置。不僅允許被徵服的民族繼續存在,還允許他們自由選擇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當時與唐帝國往來的國家與地區多達七十餘個,遍布歐、亞、非。

日本積極「偷師」唐朝的制度、文化

1、日本學習唐文化及態度的轉變

日本於大化二年、公元六四六年頒布《改新詔令》,開始對唐的律令、制度等方面進行學習,以期完成對國內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但在大化改新伊始,日本國內的貴族勢力不願自己的利益被損害,阻撓、破壞改革的情況屢屢發生。加上長期以來日本的盲目自大,改革措施舉步維艱。

大化改新

唐高宗時,日本插手朝鮮半島的戰事,並派遣軍隊直接參與。公元六六三年,日本與唐的軍隊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發生水戰,雖然當時唐軍的數量處於劣勢,但憑藉著堅船利艦和火箭擊敗了日本軍隊。這一戰不僅擊碎了日本的迷夢,也打破了日本國內政治勢力的均勢。改革派在日本佔據主動,加強效仿唐進行改革。

2、日本遣唐使的目的發生了變化

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是在貞觀年間,人數不足三百人。當時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僅僅是外交需求。遣唐使的成員也以官員為主,還有一些商人混跡其中。其後的幾次遣唐使也大都與此相同,直到高宗時的白江口之戰。自詡為「日出國」的日本在白江口之戰中看到了與唐的差距,也終於將國內反對改革的聲音徹底壓制。日本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形成了舉國的共識。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向唐開始大規模的派遣遣唐使和文學僧,並從唐主動吸收、接納學者、僧侶到日本本土。此時日本的遣唐使發生了變化,不僅使團的人數開始增加,從二、三百人急劇增加到七百人左右,使團成員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

除了少數的官員和翻譯外,遣唐使的主要成員由國內的學者和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貴族子弟組成。這種改變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到唐學習各方面的先進文化,以便日後回到日本進行文化教育的傳播。

晁衡劇照

3、遣唐使為中日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在唐玄宗時變得十分密集,佔到日本總派遣次數的四分之一。既說明了當時日本對於唐文化的渴求,也反映了玄宗在位時對外部環境的巨大影響。當時日本遣唐使在中國的活動十分廣泛,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許多遣唐使通過學習中國文化得以參加科舉考試,並藉此擔任大唐的官員。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阿倍仲麻呂,中文名為晁衡。他在玄宗朝長期擔任編修等職務,對唐朝廷的典章制度十分熟悉。由於自身極高的文化素養,與王維、李白等著名詩人頻繁往來。

阿倍仲麻呂的漢化程度相當高,就連他在唐所生的兒子都一直以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唐人,直到阿倍仲麻呂向玄宗提出回國的要求後才知道自己父親日本的身份。以阿倍仲麻呂為代表的遣唐使有相當一部分最終回到日本,為日本帶回了先進的文化和制度。

此外這些遣唐使還積極收集中國的典籍、文章,甚至直接邀請中國的學者、僧侶東渡赴日。當時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是文化圈的中心,每當有著名學者、詩人的作品問世就會引來搶購,其中就包括這些日本的遣唐使,洛陽紙貴的故事也有著日本的參與。在揚州、長安、洛陽、益州等大城市,都有學者和僧侶被邀請去往日本的情況,最著名的就是鑑真法師東渡,不僅帶去了佛教的真法,還將中醫、草藥等各種知識帶到了東瀛。

鑑真法師東渡

4、奈良文化緣起

隨著大量遣唐使的歸國和被邀請眾多學者、僧侶來到日本,唐文化不斷被傳播到日本本土,當時的日本上層效仿大唐的生活習俗和文化風氣蔚然成風。尤其是日本恆武天皇遷都到平城以後,將平城改名為奈良,新首都的一切都是按照唐朝的風格而建造。城市的布局上效仿長安城,將皇宮、市、坊整齊的排列開來,儼然是「小長安」的面貌。

文人雅士們與長安城的官員一樣,喜歡在梅花盛開的時候舉行宴會,席間通過詩文對梅花進行讚美,當時的《萬花集》記錄了日本文人的主要詩作,對於描寫梅花的詩篇多達一百一十八篇,成為奈良時代詩文的風向標。婦女間流行唐朝的妝容,花佃妝、黛眉妝等以重粉敷面、腮紅點眉為主要特點的妝容至今仍是日本婦女出席正式場合的主要裝扮。

通過對於唐文化的效仿,在結合日本本土的風俗習慣,終於誕生了在日本歷史上影響極深的「奈良文化」。以至於到了後世,受唐文化影響極深的奈良文化,進一步的影響了日本人的思維活動。明代洪武年間,日本派往大明的使者嗐哩嘛哈以中文詩句的形式描述了日本當時的社會狀況,其中「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幾句生動的道出了日本和中國的唐代很像,在數百年後依舊保持著唐代流傳過去的制度和習俗。

遣唐使

唐朝政府的助力造就了蒸蒸日上的日本奈良文化

1、奈良文化是日本積極仿效唐的結果

在東亞文化圈裡,唐文化和與之相對應、深受影響的日本奈良文化,都呈現出與其他時代的保守所不同的開放性和接納性。唐文化包容、吸收並整合,不斷的融入新的異域文化,又向外擴散著自身的文化,形成了一個內外循環的文化氛圍。日本的奈良文化正是在唐文化的影響之下而產生的。

在唐影響下產生的奈良文化,先天的與唐文化相似。經濟上日本幾乎照搬了當時的均田制,確立了班田制,同樣由國家擁有土地再對農民授予耕種;政治上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天皇開始作為實際的權力擁有者對國內發布政令,並建立了官僚體制;文化上更是全面學習唐朝,文字上仿效漢字創立了日本的「平假名」,建築、音樂、歌舞、書法等方面也是至今仍有唐文化的影子。

2、奈良文化使日本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奈良文化的產生對日本的社會結構、生活習俗、文化教育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奈良文化促使日本形成了社會階級的固化,即使在天皇不掌握真正權力的時期也不會被其他人取代。天皇的「萬世一表」使得日本的政權更迭出現了典型的「下克上」形式,就是權臣控制天皇,再到權臣被屬下控制權力進而控制天皇。這種局面直到近代明治維新後才被打破。

日本櫻花「花見」活動

日本特色濃厚的櫻花「花見」活動也是在奈良時代由觀賞自中國傳入的梅花時而產生的。對於稻米和豆製品的偏愛更是在奈良時代形成的。唐代的詩文文化和唐傳奇文學作品對日本的影響更是巨大。許多詩人和作者的作品一經公開就被日本的遣唐使重金購買回國,對日本的文風產生了重大影響。許多作品如張鷟所作的《遊仙窟》都是在中國本土早已失傳,近現代時在日本發現還有流傳才又傳回中國的

結語

藉助中日「文化圈」的交流,奈良文化對唐文化積極地學習,造就了奈良時期日本的飛速發展也為日本確立了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使得日本在接下來的歷史時期可以統一日本列島。儘管從元代起中日的文化交流開始隔絕,但唐文化通過奈良文化在日本本土依舊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還在發揮著作用。

參考資料:

1. 《海內華夷圖》

2. 《東亞文化圈全史》

3. 《奈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4.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

相關焦點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文化對現今日本的影響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小說,當屬今夏熱播第一電視劇,豆瓣評分高達8.6分,通過這部劇,給我們展示了盛唐時的狀況,說到盛唐,不得不提及我們的鄰國日本,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盛唐時的影子。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服飾走「唐風化」路線,服飾與等級制度並駕齊驅
    平安時代日本的飛鳥奈良平安時代,在中國恰好是最為鼎盛的、擁有強盛的國力和高度文明的唐朝時期。唐朝時代除了開放包容對待各種外來文明,兼收並蓄,也向四方廣泛傳播唐文化。而且這個時期無論是經濟、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唐朝都對世界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日本奈良博物館,珍藏無數藝術珍品,讓人「夢回唐朝」
    奈良,初名平城京,是日本七代天皇建都之地,七世紀初建造時,仿照了唐朝長安城的規劃。當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長安學習中國文化、藝術和各種技術。來華的日本僧人,除佛教教義外,還把不少的佛教美術帶回日本。公元754年,鑑真東渡之後,隨著佛教的進一步傳播,又帶去不少佛教美術和民間藝人。奈良逐漸成為日本佛教傳播和佛教藝術品集結的中心。奈良博物館,就是為了專門研究佛教藝術而建立的。
  • 唐朝時期,我國與朝鮮、日本的關係是怎樣的?
    再加上唐朝一向奉行開放的外交政策,因此這一時期有許多東亞國家都與唐朝建交,其中就有朝鮮和日本。朝鮮與日本可以說是唐朝的鄰國,朝鮮和日本也屬於唐朝的朝貢國,是中國古代唐朝時期朝貢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唐朝與這兩個國家的交往在促進東亞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促進文化交流方面貢獻巨大。
  • 日本為何不像唐朝時與宋朝交往?從貿易發展對政治影響的角度分析
    導言:唐朝與日本最早發生海上戰爭——「白村江之戰」,在這一戰後,日本不斷地往唐朝派「遣唐使」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同時官方之間亦展開貿易往來。唐代的貿易由官方掌控因此政治色彩比較嚴重,商客的住所亦受到官方的限定;但在宋朝,這種貿易的情況則與唐朝相比商業色彩濃於政治色彩。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服飾文化隨文化的繁榮同步發展,特別是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起來並日益繁榮,不僅建立起完善的服飾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公元3世紀前後,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形態比較落後,文化領域發展緩慢,服裝、服飾非常簡陋。
  • 日本奈良:秋色美如畫(圖)
    國家旅遊地理日本奈良8月31日訊(通訊員 梁鳳英)奈良,是日本歷史文化遺產的寶庫,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城市和國際觀光城市。奈良還縣是日本的發源地,在日本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日本人譽為「精神故鄉」。奈良位於日本本州島島中西部,與京都和大阪成等腰三角形。從古至今,奈良是日本文化的搖籃,特別是在工藝、文學和產業方面。
  • 「和服|款式、花紋、色彩,日本服飾到底吸取了哪些」唐文化「?」
    引言「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把唐朝的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提高了一個層次,故在此基礎上唐朝進行了一系列對外政策,以此來彰顯大唐盛世下的國威和榮耀,尤其在經濟上 減輕了百姓的徭役、賦稅等,同時協助百姓進行農業生產,將租庸調製落實在每一個普通百姓家。
  • 日本奈良正倉院:一睹盛唐風採,細節超驚豔!
    日本正倉院,即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是用來保管寺內財寶的倉庫,建於公元八世紀中期的奈良時代。日本正倉院收藏有服飾、家具、樂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樣的寶物,總數約達9000件之多。
  • 中日關係源遠流長,那麼唐朝和日本友好關係是如何發展的?
    中日兩國的隔海相望,淵源其實還挺深的。我們熟知的秦始皇派徐福帶五百童男童女去求長生不死藥。雖然歷史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但在日本的確有大量的祭祀徐福的廟宇和碑文。但確實的說,從西漢開始,就與日本有了聯繫,到了東漢時期,日本還曾派出過使者。
  • 無錫拈花灣,雖然建築很像日本奈良,但卻是唐朝風格建築!
    奈良是中國遊客在日本最受歡迎的目的地之一,渴望與小鹿互動,熱愛這裡的古建築。最近在網上聽說無錫的拈花灣很受歡迎。走進一個小鎮,就像走在奈良的大街上。拈花灣小鎮的整體建築風格確實和日本奈良很像,但其實這個建築結構起源於中國的唐朝,是名副其實的唐風古建築。除了雅典的古建築之外,小鎮的設計還融入了中國江南水網密集的特點,創造出獨特的小鎮風格。景區內的建築,無論是街區還是庭院,基本保持了風格的統一。春天的下午走在街上,可以遇到很多穿著漢服來開業的遊客。
  • 天涯比鄰: 兩千年來中日兩國交往史_鳳凰網
    隋唐兩朝,日本派「遣隋使」和「遣唐使」達19次之多。公元608年,開創了隨團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先例。這不僅僅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日本留學生們在中國學習幾年甚至幾十年,再回到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 文化掠影|為何街頭霸王的春麗是現在這個造型?
    中國作為大國又是日本的鄰國,對其文化影響不言而喻。歷史上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拜訪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唐朝為盛。遣唐使在次數、規模、時間和內容方面的中日文化交流都是史無前例的。日本古墳時代男裝而日本到了奈良時代,因為日本派遣的遣隋使和遣唐使,讓前開襟的唐朝服飾傳入日本
  • 「大遣唐使展」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開幕
    奈良(資料圖片)    4月2日,由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與奈良國立博物館、讀賣新聞大阪本社、NHK奈良放送等聯合主辦的紀念平城遷都1300年「大遣唐使展」在奈良國立博物館開幕。    2010年,是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平城京」建都1300周年。日本以「平城京」所在地奈良縣為中心,舉辦「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整個紀念活動自2010年1月1日開始,截止12月31日,為期一年。    公元710年,日本大和國將都城遷至大和北部的平城京暨奈良,由此開始了奈良時代。
  • 就現代日本的「混合文化」聊聊外來文化對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
    近代以前,漢文化對日本潤物無聲說到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那應該是不勝枚舉。由於此前日本處於中華文化圈內,而自身又缺乏特色文化,這樣漢文化便潤物無聲,影響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徐福東渡的故事廣為流傳,至今在中日兩國傳為美談。正是這一不朽的壯舉,促成了日本早期彌生文化的橫空出世。
  • 中日文化本就相互借鑑,日本人一度認為他們優於中華,如何被打臉
    為什麼日本最難接受中國崛起?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復興的速度讓全世界人民都驚掉了下巴。很多十年前來過中國的外國人,十年之後再回到同一個地方,他根本不敢相信他來過。別說外國人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滄海君對家鄉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年一個模樣!兩年不回家,估計我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啦!
  • 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化、服裝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奈良時代的人們穿著什麼樣的衣服,吃著什麼樣的飯呢?奈良時代的文化,奈良時代的文化源自聖武天皇時代的元號「天平」,被稱為天平文化。特色是:佛教和中國的影響很強對,除東大寺等建築物大大地反映以外,日本書紀等書籍中也出現了這種情況。這個時代,除了日本書紀以外,還寫了古事記的歷史書。
  • 日本漢詩:產量與質量並重,得益於其優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日本漢詩,是指其用漢字,並遵守中國傳統詩詞韻律創作的詩歌。漢詩文化,在日本一度繁榮空前。明治維新之前,漢詩一直佔據著日本詩文化的主導地位。哪怕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明治維新時期,不會漢詩的日本人,絕對不好意思自稱為文人。日本漢詩的發展,始於奈良時期而衰於明治維新時代。
  • 奈良唐招提寺:高僧鑑真主持建造的最具唐代風格的寺院
    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下位於海外的這樣一座最具有盛唐風格的寺院唐招提寺,這是位於日本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奈良的一座唐代風格的寺院,也是日本律宗的祖庭,而且這座寺院是在唐代高僧鑑真主持下建造的,所以它也是一座歷史非常悠久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