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初名平城京,是日本七代天皇建都之地,七世紀初建造時,仿照了唐朝長安城的規劃。當時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長安學習中國文化、藝術和各種技術。來華的日本僧人,除佛教教義外,還把不少的佛教美術帶回日本。公元754年,鑑真東渡之後,隨著佛教的進一步傳播,又帶去不少佛教美術和民間藝人。奈良逐漸成為日本佛教傳播和佛教藝術品集結的中心。奈良博物館,就是為了專門研究佛教藝術而建立的。
奈良國立博物館是日本著名的三大國立博物館之一,座落在美麗的奈良公園之內。綠樹環繞,草地青青。公園裡馴養的鹿群,出沒在它的周圍,是個很幽靜的環境去年五日,我們去奈良博物館參觀。副館長齋藤先生說,這個博物館分新舊二館,舊館建於明治二年(1869年)新館是近代才建的,兩館之間用130米長的地下走廊連接起來該館的主要任務是收集、保管和研究佛教藝術。他們一方面要對各博物館進行指導和分派研究任務,另方面要向國內佛教藝術的研究者提供研究條件。
為了加強「佛教藝術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能力除在日本聘請研究員外,還在中國和朝鮮等國聘請精通佛教藝術的學者作客籍研究員奈良國立博物館,每年要舉行多次展覽。平常陳列多半是小型的,如以「飛鳥」到「鎌倉」時代的木雕佛像為中心的陳列:金銅佛像、乾漆佛像的陳列;作為了解中國佛像製作為內容的佛像製作方法的陳列;以及寺院的模型、出土文物,如佛典、文書、記錄等。在每年春秋二季各舉行一次特別展覽,這是比較大的專題展覽。如197年春季舉辦了「觀音菩薩專題展覽,共展出觀音菩薩的各種畫像,塑像二百八十件。
1978年舉辦了「日本佛教美術之源流」特別展。共展出雕刻、繪畫、書法、工藝等三百七十件。1979年舉辦了「法華經的藝術作品」展覽,展品全是與法華經有關的書、畫、雕刻、工藝品等秋季的「正倉院展」,從1946年開始,已辦了三十多次,內容多半是一些佛教的用品、法器等,如1977年的「正倉院展」,展出的東西就有五弦琵琶螺鈿八角鏡、樹下美人屏風,伎樂面具等。作為日本佛教藝術的研究中心,奈良博物館的工作並不以展出為終點,他們更重要的目的是通過展覽,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每次都圍繞展覽內容組織一些學者進行研究,寫出論文,配合展覽,舉行公開的學術講座。同時還配合展覽和講座,辦好出版工作。首先是印製展品目錄,並附論文。重要的大型專題展覽,則出版展品圖錄,即展品的照片和詳細說明,並附有關的學術論文。了本圖錄,其實就是一本畫冊此外,博物館還採用周密科學的辦法來保護文物,對展廳和庫房的溫度。溼度要求規定很嚴格。如溼度,要求為40%,過高過低都不適宜,都會使庫存品發黴或乾裂。
對展廳、庫房溫度的要求也很嚴格,他們按氣候的不同,把一年十二個月內展廳裡對溫度的要求劃為六個等級,室內空氣的更換及溫溼度的變化,全部由空調機來解決保護文物(藏品)的另一個措施是,展品入庫前,都要放入特製的殺蟲室內,用化學氣體殺蟲。在安全防護方面,館內裝有監視設備,日夜進行防盜防竊的監視,還設有和警察消防署直接聯繫的非常警報裝置,自動火警裝置等設備我們去奈良博物館參觀時,正趕上他們的春季特別展,展出從六世紀直到十七世紀的一些對日本佛教有貢獻的高僧的雕塑像、畫像及書法共二百零三件。
有不少屬於「國寶」級的文物,一部分為「重要文化財產」有木雕、石雕、泥塑和脫胎漆塑等;有的屬於從中國帶去的「傳來畫」(即中國佛像畫的原作);有的則是被稱為「渡來人」的我國隋唐時代去日本的佛教美術家(民間藝人)及其子孫的作品。這些作品,造型準確而生動,幾乎每尊雕塑都具有各不相似的外貌以及為表現不同的性格、心理狀態而賦予的不同動態;衣紋簡練而又富於質感。像這樣高水平的古代藝術品,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十分令人欽佩的這二百多件藝術品中,除大部分是日本各時代的高僧而外,也有一部分對日本佛教有貢獻的中國高僧,如大家熟知的鑑真和尚的漆雕坐像。
在中國唐朝之前日本是一個荒蠻之地,因為遣唐使和鑑真和尚東渡將中原文化最精髓的東西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對於大唐文化如饑似渴的吸吮著,最終轉化成了日本的本土文化。他們知道只有文化的認同和強盛才能造就一個強大的日本,而日本的文化強大的源頭就在中國的唐朝,而奈良博物館珍藏無數的藝術品則讓人有種「夢回唐朝」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