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詩:產量與質量並重,得益於其優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2020-12-17 暮秋鴻雁

日本漢詩,是指其用漢字,並遵守中國傳統詩詞韻律創作的詩歌。漢詩文化,在日本一度繁榮空前。明治維新之前,漢詩一直佔據著日本詩文化的主導地位。哪怕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明治維新時期,不會漢詩的日本人,絕對不好意思自稱為文人。

日本漢詩的發展,始於奈良時期而衰於明治維新時代。自奈良時期(751年),第一本漢詩集《懷風藻》問世,到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一共創作漢詩集769種、2339冊,共收詩詞20多萬首。

日本漢詩集

作為為漢文化圈的外海之國,中國傳統詩歌的海外分支,中華文化的學習者。存詩20多萬首,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唐朝是中國傳統詩歌最繁榮的朝代,但整個唐代,也才留存4萬餘首詩作。由此可見,日本漢詩當時之盛況。

日本漢詩的繁榮與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其詩作質量也是非常之高。啟功先生在《啟功談藝錄》中,曾評價乃木希典的一首詩說:"這首詩即使放到唐人的詩作中也不遜色。"

乃木希典算不上日本漢詩名家,其詩作都能有此評價。更不用說,梁川星巖、藤原宇合、空海、菅原道真等名家之作了。而菅原道真,更是被譽為日本的"白居易"。

日本漢詩始於對隋唐詩的模仿,但通過不斷的學習、吸收、融合中國文化和詩詞,其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在不斷的學習中,完成了從產量到質量的蛻變。

村上哲見:大唐的詩,如同最美麗的長天,讓人只能仰視

說到日本的詩文化,就不得不提及《萬葉集》。《萬葉集》與《懷風藻》誕生於同一時期,不同的是,《懷風藻》是漢詩集,而《萬葉集》則是收編日本傳統民歌而成。

《萬葉集》日本第一本和歌集

日本人民自古就酷愛詩歌,在漢詩傳入以前,他們有自己的詩歌,被稱之為和歌。但由於沒有文字,未能成集流傳。到了奈良時期,他們才將傳統長短和歌彙編成集,便是《萬葉集》。

由於奈良時期,日本的"假名文字"還未誕生,所以《萬葉集》也是用漢字編寫的。日本現代人認為,《萬葉集》就是日本的《詩經》

那為何漢詩傳入日本以後,能迅速取代傳統和歌,成為日本詩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體裁,並發展和繁榮起來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漢字的傳入及被推廣。魏晉時期,僧侶們經朝鮮將漢文經書帶到了日本,由此結束了日本的無字時代,漢字正式成為日本通用的文字。《隋書》"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由於漢字的使用,加上對中華文化的推崇,日本一直潛心研習中華文化。

隨著大唐盛世的開啟,漢文化圈進一步擴大。中華文化,對漢文化圈的海外諸國及地區之影響,也越來越大。其對漢文化的崇拜及學習欲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盛唐時期,名詩人數量及唐詩佳作噴井式爆發,唐詩達到了中華詩文化史上的一個巔峰。那些詩作令他們折服並嚮往不已,唐詩的魅力,促使學習漢詩的日本人越來越多。正如日本學者村上哲見說的那樣。

大唐的詩,如同最美麗的長天,讓人只能仰視。

兩國之間密切的交流。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加上中、日隔海相望,可謂一衣帶水,在地理位置上兩國有了交流的先天條件。唐朝的詩作,從朝鮮或是從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流向日本。而日本也頻繁的向大唐派遣"遣唐使",來學習中華文化。

遣唐使路線圖

在海運還不太發達的年代,渡海而來,是非常危險之事。"遣唐使"的船隊,也時有船隻沉沒於茫茫大海。但中華文化、唐朝詩歌的吸引力,使得他們魂牽夢繞,即使冒險也要前來學習。

在頻繁的交流之中,日本對中華文化越來越了解。但了解的越多,愛的也越深,也正是自那時候開始,日本的皇室及貴族,都以學習、創作唐詩為榮。

日本漢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皇室為日本種下漢詩繁榮的種子

學習中華文化、詩歌,不同於學習唐代建築,也不似學習漢服那麼簡單。對於文化的吸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唐詩的學習,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早期的日本漢詩,對南朝及隋唐詩歌的模仿痕跡非常明顯。在題材上,大多也是四季、花、鳥、風月。而到了日本平安時代之後,日本漢詩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題材中的日本元素也多了起來,比如:櫻花、氣候、日本的山川地貌等。

日本漢詩發展及繁榮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代。

一、王朝時代

王朝時代,從日本的大和時代末期開始,包括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這個時代的日本漢詩,主要還是受南朝、隋、唐詩的影響,特別是唐詩對其影響更甚。

在王朝時代初期(710年之前),其詩作模仿痕跡明顯。這一時期,比較知名的詩人有大友皇子、大津皇子,他們是日本最早漢詩詩人。日本第一本漢詩集《懷風藻》中,開篇兩首便是大友王子之作。

到了王朝時代的中期(710-784年),也就是奈良時期,漢詩已是蔚然成風。整個日本的上層社會,都參與到漢詩的創作中來。特別是皇室,無論是宮廷設宴,還是外出巡遊,必賦詩助興。就差沒似唐玄宗般,設翰林待詔之職了。

而文武天皇夜宴時,所做五言詩《詠月》,更是被譽為,日本漢詩早期最富有詩情畫情之作。王朝時代的初、中期,詩作以五言居多,其基本上都不是格律詩,算是古風吧。

文武天皇劇照

而王朝時代的後期(784-1184),即平安時期,到這個時期,日本漢詩的發展已有一百多年。此時期的詩作,雖然還是有些唐詩的痕跡,但已有一些自己的風格。

這個時期的天皇都崇尚儒家文化,此時的日本,進一步吸收中國文化。從而使得漢詩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可以說,平安時期是日本漢詩的第一座高峰。

平安時期,出現了一些非常有名的詩人。如空海、嵯峨天皇、菅原道真、兼明親王。特別要說的是空海,平安時代名僧,曾到長安西明寺、青龍寺學習佛法。他精通漢詩的格律聲韻理論,著有《文鏡秘府論》一書。

《文鏡秘府論》對中國傳統詩歌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特別是對格律詩的研究。就是是在現代,許多中國學者,都以此書作為舉證的依據。

這個時期的日本漢詩,以格律詩為主,且七言詩居多。王朝時代的詩人,以皇家居多,是日本皇室促進了日本漢詩的發展。可以說,日本皇室為日本漢詩的發展,種下了一顆繁榮的種子。

二、五山時代

五山時代(1192-1573年)的日本,禪宗盛行,其文化亦受禪宗影響。而這個時代的日本漢詩,迎來了最黃金的發展時期。

因將軍及統治階級信奉禪宗,禪宗僧人在此時代地位非常之高。他們不但受到統治者的保護,更是有很多僧人可以參與政事,成了幕府的顧問。

由於僧人地位非常高,那個時代日本僧眾非常多。而禪宗又把漢詩文修養,作為成為禪僧的必備條件,所以五山時代,是日本漢詩普及率最高的時代。如果是王朝時代的漢詩,是皇家、貴族的專屬,那麼到了五山時代,日本漢詩才是真正的推廣到了全日本。五山時代對日本漢詩的影響,不亞於推行科舉制對唐詩的影響。

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滿滿的回憶

五山時代的漢詩名家,基本都是僧人。其中有曾和明太祖朱元璋唱和的絕海中津,中國家喻戶曉的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而詩作最佳的,當數曾拜元僧一山一寧為師的虎關師練。虎關師練著有《聚分韻略》,並留存有漢詩文集《濟北集》。其代表作《江村》,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

三、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1603-1867年)的日本漢詩,不同於王朝時代,漢詩為皇家專屬,也不同於五山時代的"詩僧"文化。江戶時代的日本漢詩,詩派林立、百家爭鳴。日本漢詩發展到這一時期,已到了最鼎盛之時。

詩派的誕生,證明日本漢詩,已經完全形成自己的特點風格。也足以說明,漢詩的普及率已經非常之高了。

其最有代表性的詩派,有朱子學派、古學派、古文辭派。

朱子學派代表詩人為藤原惺窩。藤原惺窩,江戶前期思想家。在日本首倡程朱理學,可謂日本程朱理學之父。其歿前所作《山居》,屬上乘之作,且流傳甚廣。

而古學派則以伊藤仁齋為代表,主張詩以言情。

古文辭派以荻生徂徠及其門人太宰春臺、服部南郭為代表,此詩派"文秦漢,詩盛唐",講究辭章。

至江戶時代,日本漢詩已到達頂峰。通過幾個時代近千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吸收,已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到其自身文化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漢詩文化。

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朱熹

四、明治維新以後

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以後,日本像奈良時期,學習中華文化一樣,全面學習吸收西方文化。而日本漢詩,也是在這個時期真正走向衰敗。

但明治維新時期,也還是有很多出色的漢詩家,比如夏目漱石、大沼枕山。夏目漱石因其文學作品,詩作風格與魯迅先生文風酷似,而被國人熟知。

大沼枕山,則是因一首詩被國人所熟悉,其詩句"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流傳之廣,幾乎可以與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相媲美。

細數日本漢詩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日本漢詩的繁榮與衰敗,與當權者的喜好有直接的關係。可以說,當權者喜歡、推崇的時期,漢詩的發展必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而當權者不喜歡漢詩的時期,日本漢詩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前,甚至衰敗。

優秀的文化吸收與融合能力,使日本漢詩完成從量到質的蛻變

日本漢詩的繁榮,是其文化吸收與融合能力的體現。其從量到質的蛻變過程,其實就是從模仿到吸收再到與其本土文化融合的過程。

模仿並非貶義,發展初期,模仿是最快、最容易見成效的方法。不僅學詩如此,學習書法、體育運動、甚至是學習一個國家的體制亦是如此。

模仿僅限於初期,如果一直模仿,那就是東施效顰了。不但不能見到成效,甚至會淪為笑柄。

唐代詩人張志和

平安初期,日本嵯峨天皇就以唐朝張志和的五首《漁父歌》為範本,作《漁歌》五首。那時候的模仿,是單一的模仿,僅限於借鑑詩句,而不能深入到意境。

而自菅原道真開始,其慢慢的嘗試將詩文本土化。雖然菅原道真有日本白居易之稱,但他並非單純的模仿白居易。至江戶時期,漢詩的創作中也還有模仿唐詩者,像著名詩人荻生徂徠作有《山居秋暝》一詩,此詩從詩題到韻,甚至是內容都在模仿王維的《山居秋暝》。但此時的模仿只是個案,且大多只是一時興起,或是致敬偶像。

可以說,日本漢詩以模仿而入門。而對中華文化的吸收,才是日本漢詩繁榮的根基。日本對中華文化的吸收,顯示出日本民族的智慧,他們並非一味地,全盤的吸收中華文化。

對漢文化中儒、道、佛的吸收,他們就是結合本土的現狀,分階段選擇性的吸收。比如,王朝時期他們推崇並吸收儒家文化,而五山時期則以佛文化為主。到了江戶時期,他們又吸收朱子理學。

而對於中國傳統詩歌的吸收,他們也是如此,格律詩盛行的中晚唐時期,他們學習創作格律詩,宋詞繁榮之時他們學習宋詞。他們學習吸收中國典故、詩詞意境並將其本土化。

對漢文化、唐詩理性的吸收,是其將漢文化、唐詩與本土文化完成融合的前提條件。

江戶時期詩派的誕生,其實就標誌著,日本漢詩完成了漢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他們不再"詠梅"、"詠牡丹",而是"詠櫻花"、"贊富士山"。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地震是很常見的自然災害,而《詠地震》之類的題材是他們寫的較多的。

美麗的富士山及櫻花

都說詩言志詞言情,中國傳統詩,多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安得廣廈千萬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之類的題材為多。而日本漢詩完成融合,有其自己的特色之後,詩的題材,大多以抒情詩為主,寫親情、愛情、友情等,特別以愛情詩居多。如安藤煥圖的《子夜吳歌》:

為悔別郎日,與郎指逝川。妾心長若此,妾貌不能然。

由此可以看出,融合之後的日本漢詩,已完全本土化。此時日本的漢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本漢詩"。雖然是用漢字書寫,並用中國傳統詩歌的韻律,但其內容、其魂,已完全蛻變了。

吸收"舶來文化"融合才是關鍵

細品日本漢詩發展與繁榮的過程。不難發現,對"舶來文化",主動的、具有兼容性的、富有創造性的吸收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而能否將其與本土文化融合,才是判斷"舶來文化"好壞的唯一依據。好與壞其實並無標準,而在於是否適合,能否融合才是關鍵。

相關焦點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8世紀中葉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到19世紀創作逐漸式微,日本漢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日本漢詩的風會遷移,每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桴鼓相應,或早或遲地受到中國詩壇風尚的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永井荷風的漢詩
    其形式之端麗,辭句之幽婉,又其感情之病態,往往讓人聯想起波德萊爾之詩。在支那詩集中,我尚不知內容之富於肉體性有如《疑雨集》者。波德萊爾《惡之花》中橫溢之倦怠衰落之美感,或可徑移為《疑雨集》之特徵。詩裡所詠並非是詩人自己生病,而是詩人在哀嘆他夫人的重病之狀。但在當時的我詠來,這句詩令我猶如感同身受一般。『藥餌無徵怪夢頻』,我躺在病床上,不知將它吟詠了多少遍。」(《上海遊記》) 由此可見,無論王次回還是波德萊爾,都是20世紀初日本文壇上的關鍵詞,永井荷風的說法其來有自。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日本文化與日本旅行者的關係
    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就是不斷學習外來文化,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並且根據本國國情而加以改造,使之日本化的過程。日本文化始終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一直敞開胸懷,以博大的氣魄,兼收井蓄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從而創造出具有本民族風格和特色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
  • 日本CV文化如何影響國內文化產業,並與本地文化融合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隨著二次元動漫產業的興起,日本CV(即聲優)就開始達到頂峰,並逐漸在日本形成了獨特的CV文化。隨著二次元文化在全球的普及,它也已經開始影響國內文化產業,並且有與本地文化融合的趨勢。CV在二次元中的重要性在日本,由於二次元文化產業的繁榮,CV可以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 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2千百年來,日本的漢學一直是顯學。到了江戶幕府時代(約明末至清末時期),因社會安定,漢學更得到空前的發展,博學的文人每每成為舉國敬重的名士。他們以膾炙人口的詩,傳播著文化與歷史知識,為後世日本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正因為有了這樣氛圍,至幕府末期,西鄉隆盛、副島種臣、伊藤博文、乃木希典等精通漢學的下級武士才能脫穎而出,成為國之棟梁。
  • 《百年新漢詩典藏》: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
    這部首次以「新漢詩」視角來編選百年中國現代詩歌的典藏詩選,分為幾大版塊,即:聖殿之門、朦朧時期、詩壇百家、潮流時代、新漢詩聯盟(上、中、下卷)等,它是根據新漢詩從誕生之日起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和歷史性發展時期劃分來進行編選的。編者的目的是要理清從上個世紀新詩啟蒙到本世紀漢詩復興各歷史性階段新漢詩語言藝術探索實踐的基本脈絡,引導新漢詩語言藝術的正確發展方向。
  • 淄博齊文化博物館:研究保護與發展並重 再現齊地盛景
    各媒體在齊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齊文化博物館院長馬國慶的講解下,了解齊文化對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齊地淄博的文化源遠流長。此前,在今年9月舉辦的齊文化節作為傳承歷史文脈、促進文化發展興盛的重要節日,其每次舉行都力求在「守」與「變」的平衡中尋找突破點,今年也不例外。
  • 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讀《百年新漢詩典藏》
    這部首次以「新漢詩」視角來編選百年中國現代詩歌的典藏詩選,分為幾大版塊,即:聖殿之門、朦朧時期、詩壇百家、潮流時代、新漢詩聯盟(上、中、下卷)等,它是根據新漢詩從誕生之日起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和歷史性發展時期劃分來進行編選的。編者的目的是要理清從上個世紀新詩啟蒙到本世紀漢詩復興各歷史性階段新漢詩語言藝術探索實踐的基本脈絡,引導新漢詩語言藝術的正確發展方向。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
    本報訊 近日,我省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 詩未必盛唐,此處有民國文壇23位優秀詩人
    其文言文詩歌作品極為優秀,近現代詩歌也偏向於文言文,創辦詩刊《長風》,詩風直追唐朝李商隱,有"中國一代詩人"之譽。3、戴望舒因為一首《雨巷》而名動天下的戴望舒,乃是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代表,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問世
    近日,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問世。原野牧夫原名張祖豪,1965年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是21世紀漢詩復興新漢詩運動的倡導者、發起人。《百年新漢詩典藏》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百年中國現代漢語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新漢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弘揚優秀教學文化系列之二:基礎厚
    西安交通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堅持「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辦學特色,形成了「興學強國、嚴謹治學、崇德重教」的優秀教學文化。進入新時代,學校在傳承發揚優秀教學文化的基礎上,從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到模式、內涵進行了系統改革,在邁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徵程中不斷努力。
  • 小學生優秀散文詩「夏天來了」,老師讚不絕口,評語簡短有力
    01小學生優秀散文詩「夏天來了」,老師讚不絕口學習好的孩子向來都會比較討人喜歡,可能這就是優秀的人總是容易成功的原因吧一位教小學三年級的老師在網上曬出了一篇自己學生所寫的散文詩,名字叫做「夏天來了」老師稱其這是自己任教以來見過自己教的學生中寫得最美的詩了。很多網友也是紛紛跑來欣賞,想看看年紀不到10歲的小朋友能寫出怎樣的詩。這不看不知道一看確實被嚇一跳。詩寫得婉轉有趣,讓人不得不欽佩啊。
  • 就現代日本的「混合文化」聊聊外來文化對日本本土文化的影響
    "這枚印綬在日本江戶時代由兩名農夫在"志賀"小島上挖出,經考證印上所刻漢字為"漢委奴國王","委"實際上是"倭",這說明,從公元57年起,中日文化交流日趨頻繁。隋唐時期,日本遣唐使數次來我國取經,並學有所成,他們將所學知識多以手抄本形式帶回,對日本的影響很大。
  • 日本的這些有趣的文化
    日本是與中國一依帶水的國家。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歷史,孕育出多種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富士山,壽司、歌舞伎文化~等。1.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日本的和服來自於中國唐代,經過後現代日本的改良,已具有日本特色,也是日本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之一,和服基本上是唐代時期的服裝發展至延續,和唐代穿法基本一致,更體現出了現代日本風格,在日本看到穿和服的基本上誤認為穿越到唐代而己,其和服孕育出日本風格對自然景物的欣賞,和服印製高雅美觀圖案,都是來自日本人的崇尚自然和自然美景的眷戀。
  • 從「風月同天」到「與子同裳」:漢詩文在古今日本
    日前又有四家日本機構聯合捐給湖北的物資上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如今在這個地球上,還在使用漢字的異國人,大概就數東鄰的日本人了。日本救援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和「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那麼,實際上的日本人,其漢學修養,或者說,今天日本學生的漢文教育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呢?
  • 記錄|一個「漢」字,道盡徐州根與魂
    兩漢期間,徐州共出了13位楚王、5位彭城王,東漢時還曾分封過下邳國,這樣的歷史為徐州留下了豐厚的漢文化遺存,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被稱為徐州漢文化三絕,其中僅漢墓就發現了2000多座。  漢朝已成歷史,但其創造的文化基因卻在今天傳承光大。
  • 從《萬葉集》到《古今和歌集》,和歌是如何成為日本文化典範的?
    「令和」的真正出處到底在哪裡或可爭論,但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日本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作為日本最古老的詩歌(即和歌)集,《萬葉集》成書於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日本系統性吸收漢文化並以此推動社會轉型的時代,可謂是中國文化深刻影響日本文化的文字見證。
  • 陝鋼集團漢鋼公司: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凝心聚力為高...
    在疫情陰霾未散的當下,回眸今年以來漢鋼公司走過的歷程,更能感受其行之不易和成績可貴。  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漢鋼公司生產經營舉步維艱,銷售基本停滯。在此期間,漢鋼公司克服重重困難,按照全市工業經濟穩增長工作部署,全力做好了企業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