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井荷風的漢詩

2020-12-02 騰訊網

01

要說永井荷風(1879—1959)的漢詩,還是先從他喜歡的明末詩人王次回說起吧。

王次回(1593—1642),名彥泓,日人喜稱字號,所以都叫他王次回。王次回是明末詩壇的另類,以豔體詩出色當行,薄薄的四卷《疑雨集》,後人喜歡的喜歡得要命,討厭的討厭到極致。如朱彝尊誇他「結撰深得唐人遺意……皆饒風韻,誦之感心嫮目,迴腸盪氣」(《靜志居詩話》卷十九《王彥泓》),沈德潛卻罵他「動作溫柔鄉語……最足害人心術」(《國朝詩別裁集·凡例》)。到了20世紀初期,卻像晚明小品文一樣,竟得了爆發性的流行,擁躉者中,還不乏鬱達夫這樣的新文學大腕。然後又沉了下去。轉眼到了新世紀初,在復旦版《中國文學史新著》中,他終於獲得了「一席之地」(此前,在1963年初版的吉川幸次郎的《元明詩概說》中,已經以王次回作了「竟陵派」那一節的附錄,同時聲明他並不屬於「竟陵派」,也提到了《疑雨集》是永井荷風愛讀的書)。

在關於王次回的各種評論中,美國漢學家韓南的說法也許最吸引眼球,因為他說王次回是「中國的波德萊爾」。不過他只是人云亦云,首創者其實是永井荷風,時間是1917年新春,場所是其隨筆《初硯》(收入《斷腸亭雜稿》)。在該文中,永井荷風說《疑雨集》像《惡之花》,王次回像波德萊爾:

我原不深知詩,唯喜漫讀之。我文壇之好西洋藝術者,恆以為支那詩非炫耀清寂枯淡,即誇示豪壯磊落之氣概,幾無道出人心深處之隱秘弱點者。此或然也。然試一翻王次回之《疑雨集》,全集四卷,悉為情痴、悔恨、追憶、憔悴、憂傷之文字。其形式之端麗,辭句之幽婉,又其感情之病態,往往讓人聯想起波德萊爾之詩。在支那詩集中,我尚不知內容之富於肉體性有如《疑雨集》者。波德萊爾《惡之花》中橫溢之倦怠衰落之美感,或可徑移為《疑雨集》之特徵。

波德萊爾(1821—1867)是19世紀的詩人,比王次回足足晚了兩個多世紀,說王次回是「中國的波德萊爾」,就時間順序而言似乎是顛倒的——說波德萊爾是「法國的王次回」才對啊!但事實就是如此。在如今的世界上,波德萊爾的名氣要比王次回大得多,用不著靠王次回來提高知名度;而王次回即在中國也是「載沉載浮」,也就只能靠波德萊爾來提升人氣了。這就像人們總喜歡說上海是「東方的巴黎」,卻沒有人說巴黎是「西方的上海」一樣。

韓南這麼說,或許是受了永井荷風的啟發,也因為他本來就是西洋人。永井荷風這麼說,是因為他這麼說的時候,中國本土正流行著王次回,他受了影響,也喜歡上了王次回,想要給自己一個喜歡的理由;也因為他生活在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文學的權衡已經從中國移往西洋,再說王次回像玉溪生、韓冬郎,怎麼也顯得老土,不如說像波德萊爾來得時尚,儘管輩分上有點不倫不類。

眼光老辣的芥川龍之介(1892—1927),曾嘲笑過這種時間順序的顛倒:「蝙蝠在日本的江戶時代,也並沒有被看成是令人恐怖的動物,毋寧說是被當作一種很風流的東西。像『蝙蝠安』的文身就是確鑿的證據。但是西洋的影響,不知何時像鹽酸一樣腐蝕了真正的江戶。這樣看來再過二十年,或許會有評論家論證在『蝙蝠矣飛出,乘涼水濱旁』的詩句中有波德萊爾的影響也未可知。」(《江南遊記》)而有意思的是,芥川龍之介也是一個喜歡王次回的人。「記得王次回的《疑雨集》中有『藥餌無徵怪夢頻』之句。詩裡所詠並非是詩人自己生病,而是詩人在哀嘆他夫人的重病之狀。但在當時的我詠來,這句詩令我猶如感同身受一般。『藥餌無徵怪夢頻』,我躺在病床上,不知將它吟詠了多少遍。」(《上海遊記》)

由此可見,無論王次回還是波德萊爾,都是20世紀初日本文壇上的關鍵詞,永井荷風的說法其來有自。

但永井荷風的開始作漢詩,卻早於王次回流行前很久。其中有的是唐風宋韻的影響,卻還看不到王次回的痕跡。

永井荷風留下的漢詩委實不多,散落在他二十九卷的全集裡,更是「煙零雨碎」得難見蹤影。現在所知他最早的漢詩,作於19世紀末他訪問上海時,即題為《滬遊雜吟》的那組詩。那時他還不到二十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他於中歷中秋前出發,坐火車經京都到長崎,在長崎上船,渡過東海,到了上海,過了中歷重陽後,又回到日本。他的這組《滬遊雜吟》,對我們這些上海的後來者來說,頗有「老照片」的滄桑韻味。

當年遺蹟已榛荊,誰弄黃昏笛一聲?千歲興亡在青史,亂煙荒月古申城。(《申城懷古》)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上海嗎?怎麼讓人有古都的錯覺呢?19世紀末的上海真是這樣的嗎?作者眼中的上海真有這麼荒亂嗎?

楓葉蘆花兩岸風,寒潮寂寞晚來通。滿天明月孤村渡,舟子吹燈話短篷。(《浦東》)

其實直到浦東開發前不久,浦東的風景也還是這樣的。浦東風景的大變貌,只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

孤帆無影水悠悠,客路猶為汗漫遊。暮笛一聲楊樹浦,煙零雨碎過殘秋。(《楊樹浦》)

這是工業化前的楊樹浦了,令人有恍如隔世之感。現在楊樹浦又由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永井荷風的「楊樹浦」更成了歷史的歷史。

黃浦江頭瑟瑟波,年光夢裡等閒過。天涯卻喜少知己,不省人生譽毀多。(《題客舍壁》)

「黃浦江」的意象入了東瀛詩人之夢,讓上海讀者也會心生親切之感吧?而「天涯卻喜少知己,不省人生譽毀多」,一反人在天涯必寫孤獨的俗套,卻又寫出了題中應有之義,想必也會引起許多遊子的共鳴。其實詩人的性格和結局都在這一聯裡了,說是「詩讖」也不為過的。

他早年的漢詩寫得清爽明麗,明顯是學杜牧一路的詩風。如其二十歲時所作《墨上春遊二十絕》中的:

黃昏轉覺薄寒加,載酒又過江上家。十裡珠簾二分月,一灣春水滿堤花。

紅欄幹外水生漣,簾影酒賣夜可憐。好是高樓二分月,三生誰亦杜樊川?

「載酒」、「十裡珠簾」、「二分月」云云,用的都是杜牧等唐人詩中的意象,所謂「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杜牧《遣懷》),所謂「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他所謂的「墨上春遊」,其實就是杜牧式的冶遊。他十八歲起就涉足吉原青樓,一生都流連於花街柳巷,杜牧這類詩自然最容易上心。從早年效仿杜牧到後來愛讀王次回,在他,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情。

在他的漢詩中,雖然「酒賣」之類「和臭」難以根除,但對中國古詩的學舌也斑斑可見。如《滬遊雜吟》中的:

暗潮打枕夢難成,無奈愁人此夜情。獨立船頭苦回首,滿江風雨逼三更。(《火輪船中作》)

「火輪船」是長崎到上海的郵輪,航程橫貫東海。可是永井荷風效仿的中國古詩裡,多的是「江行」的表現,卻少有「海行」的表現,所以明明是航行在浩瀚的大海上,卻只能說「暗潮打枕」,只能說「滿江風雨」。又如《墨上春遊二十絕》中的:

長江三月景偏饒,柳正催顰花正嬌。舟過白鷗渡頭水,春波依舊綠迢迢。

櫻花萬樹長江外,垂柳千條古渡邊。寒食清明三月景,多般載在木蘭船。

「墨上」的「墨」指「墨水」或「墨江」,就是流經東京的隅田川(在日語裡,「隅」、「墨」同音「すみ」,日本漢詩人覺得說「墨水」或「墨江」更有中國味)。它在日本雖也可算是大河,但與長江仍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作者卻不說「隅田川」,甚至也不說「墨水」或「墨江」,而偏要說「長江」。這是因為中國的古詩裡有長江,卻不會有隅田川。如果把「櫻花」換成「桃花」,你看不出這是在寫東京的風景。

不獨永井荷風是這樣,日本的漢詩人大都如此。既然是寫漢詩,就要力避「和臭」,寫出中國風味,哪怕成了假古董。我們現在的某些所謂散文家,不是也主張下筆前要多讀英美散文,才寫得出「真正的散文味」來嗎?

這樣的漢詩,中國是中國,但離杜牧、王次回卻還遠。谷崎潤一郎曾借小說人物的口說過:「荷風的字和漢詩並不算高明,不過,他的小說是我所愛讀的書籍之一。」(《瘋癲老人日記》)算他目光如炬吧!但在我看來,與其「學舌」,倒還不如「和臭」呢!

可誰又料得到呢,只過了沒多久,再說起中國的古詩和詩人,比如王次回,卻要靠傍西洋詩人來確定其價值了。世事變幻,一如白雲蒼狗!一部明治、大正的日本漢學變遷史,都濃縮在這些微妙的細節裡了。

永井荷風后來迷上了王次回,想來,既是因為王次回寫起豔情來比杜牧還要當行出色,也是因為王次回說起孤獨來道盡了自己的委曲。在《初硯》裡,永井荷風抄錄了兩首王次回的詩,說它們打動了自己:

無父無妻百病身,孤舟風雪阻銅墪。殘冬欲盡歸猶懶,料是無人望倚門。(《歲暮客懷》)

悲來填臆強為歡,不覺花前有淚彈。閱世已知寒暖變,逢人真覺笑啼難。詩堪當哭狂何惜,酒果排愁病也拼。無限傷心倚棠樹,東南枝下獨盤桓。(《強歡》)

這兩首詩寫的都是徹骨的孤獨,杜牧的詩裡哪有這樣的孤獨啊!「無父無妻百病身」,「料是無人望倚門」,寫的簡直就是永井荷風自己的生活。

但千萬不要誤會,以為永井荷風害怕或抱怨孤獨;恰恰相反,他是願意孤獨,且享受孤獨。尋歡之後孤獨,孤獨之餘尋歡,孤獨在他是「求仁得仁」。

永井荷風后來專心寫小說,寫隨筆,寫日記,很少再寫漢詩。在他晚年偶爾為之的漢詩裡,難說完全沒有王次回的影子:

四壁蕭條夜氣深,吟心此處澹於僧。銅缾寒倚梅花影,好與詩人分一燈。(《昭和丁丑歲新春試筆》)

「昭和丁丑歲」是1937年,那年永井荷風五十九歲,已垂垂老矣。與他早年的那些漢詩相比,此詩裡的意象和情緒全變了,不禁讓人想起了王次回《感舊》的「如今興味銷磨盡,剩愛銅爐一炷煙」,那詩在永井荷風的隨筆或「心境小說」(只有日人才想得出這種名堂)《雨瀟瀟》裡也是引用過的。

但永井荷風之所以迷上王次回,也是因為他畢竟寫不出王次回那樣的漢詩來,所以只能借他人的酒杯來澆自己胸中的塊壘。漢詩是中國的詩歌體裁,其實不適合外國人來寫,至少很難真正傳情達意。能夠真正傳情達意的,還是母語的文學體裁吧?

所以,如果說王次回對永井荷風有什麼影響,那這影響也大抵不在他的漢詩裡,而是在他的小說、隨筆、日記等等裡,比如《墨東綺譚》,比如《雨瀟瀟》,比如《斷腸亭日乘》……

1959年4月30日,離開19世紀末的上海之行已經一個甲子多了,距離說《疑雨集》像《惡之花》也已好久好遠,永井荷風因胃潰瘍大出血,孤零零地在一條陋巷裡去世,死時沒有任何人在他身邊。去世前兩個月,3月1日,一個陰雨天,他去淺草的一家酒吧喝酒,突感身體不適,便叫了輛計程車回家。酒吧老闆要服務員送他,畢竟已是整八十的老人了,但被他拒絕了。他不要別人進入他的生活,哪怕只是為了照顧他。「天涯卻喜少知己,不省人生譽毀多」,誠哉斯言,他是自己想要孤獨地離去吧?在這方面,他頗像後來把自己關在公寓裡,拒絕見客,孤獨離去的張愛玲(讓我們也來個時間順序顛倒的比方吧)。

這下,他可以見到王次回,見到波德萊爾了。在那邊,誰也不是別人,只是自己。

(《荷風全集》,東京,巖波書店,第十一卷,1964年,第十四卷,1963年,第二十八卷,1965年。)

2008年8月10日

(原載《書城》2009年3月號;收入作者文集《東洋的幻象》,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0年版,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一個簡單的標題

《王彥泓及其詩歌研究》

耿傳友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1版1次

定價 72元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上海古籍出版社

傳播千年文明 奉獻傳世好書

微信ID shanghaiguji

相關焦點

  • 永井荷風與晚明詩人王次回
    此書對於學界重新了解王彥泓、認識王彥泓,《疑雨集》或稱「次回詩」重新進入古典文學研究界、舊體詩詞創作界的關注視野,相信會有助力。近代日本文學界受中國留日精英影響,對次回詩亦多有喜愛鼓吹之情。永井荷風與王彥泓,周朝暉與永井荷風,藉詩卷文章而跨越時空,神交意會,結締因緣。十幾年前旅日期間開始系統接觸永井荷風的文學作品。尤其對荷風的《斷腸亭日乘》愛不釋手。
  • 從波德萊爾到永井荷風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藤兼人幾乎把《濹東綺譚》當成了永井荷風的傳記片來拍,不僅讓外形酷似永井荷風的實力派演員津川雅彥飾演荷風,還將《斷腸亭雜稿》中的荷風融進了電影。新藤兼人說:「荷風在戰後失去性能力,但仍常去淺草,泡在舞女的後臺裡,享受性的氛圍,步入耄耋之年,人也並非枯萎。性的文火還在燒著。」江弱水先生的《從波德萊爾到永井荷風》,帶我們一窺文本中的永井荷風,還有他同為浪蕩子的兄弟波德萊爾。
  • 三言兩語,閒話永井荷風的最高傑作——《濹東綺譚》
    據說這個字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林述齋創製的,永井荷風用以指代日本東京的隅田川。隅田川又可以寫做墨田川(在日語裡「隅」與「墨」都讀作「すみ」),因此用「氵」+「墨」字來指代「墨(田)川」。所以書名大概可以理解為,在隅田川東岸發生的奇妙物語(故事)。
  • 永井荷風:天生招黑體質,一生叛逆不羈,江戶風物最後的守護者
    永井荷風(1879-1959),本名壯吉,出生於東京官宦家庭,日本近代唯美主義的重要作家。日本文學史上,他最早擺脫了自然主義文學傳統的束縛,並且創立了唯美主義文學風格,極大影響了之後的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唯美派作家。永井荷風自幼喜愛文學,但更喜歡女色,18歲就流連於有名的吉原花街柳巷。
  • 今天出生的作家:永井荷風
    永井荷風(1879~1959),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原名永井壯吉,別號斷腸亭主人、金阜山人等,是日本唯美主義文學流派大家。他1902年發表《地獄之花》,是其早期作品中的代表。該作品深受左拉自然主義思想的影響。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
    本報訊 近日,我省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問世
    近日,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問世。原野牧夫原名張祖豪,1965年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是21世紀漢詩復興新漢詩運動的倡導者、發起人。《百年新漢詩典藏》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百年中國現代漢語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新漢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永井荷風:日本江戶社會文化的守望者
    堡仔 譯言永井荷風(1879~1959),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原名永井壯吉,別號斷腸亭主人、金阜山人等,是日本唯美主義文學流派大家。永井荷風曾經遊學美國、法國。1910年經森鷗外等人的推薦就任慶應義塾大學教授。1910年大逆事件後荷風轉向懷舊隨筆和花柳小說的創作。辭去慶應義塾的工作後,他住回了餘丁町宅邸,並將其命名為「斷腸亭」,1917年9月16日開始綴寫《斷腸亭日記》。荷風深受腸胃病痛之苦,又熱愛秋海棠(別名斷腸花),因此有了斷腸亭的名字。
  • 永井荷風:我叛逆、不羈,但我是江戶文化的守望者
    原創 堡仔 譯言永井荷風(1879~1959),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原名永井壯吉,別號斷腸亭主人、金阜山人等,是日本唯美主義文學流派大家。他1902年發表《地獄之花》,是其早期作品中的代表。該作品深受左拉自然主義思想的影響。
  • 永井荷風《濹東綺譚》:四季流變物哀之美中投射作家私生活
    日本唯美派大家永井荷風小說精選,獻給綺麗爛熟到頂點的江戶風情之輓歌 書名:《濹東綺譚》作者:【日】 永井荷風譯者:譚晶華ISBN:978-7-5327-7562-0 / I4626出版時間:2018年1月字數:103千開本:A5裝幀:精裝定價:38元上架建議:外國文學內容簡介:《濹東綺譚》是永井荷風的中篇小說集,收入永井荷風晚年的兩部中篇小說《梅雨時節》(郭潔敏譯)和《濹東綺譚》。
  • 《百年新漢詩典藏》: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日本作家永井荷風:以批判城市景觀來對權力進行抗爭
    永井荷風(圖片來自網絡)一永井荷風給人的印象,好像他總在散步,要麼就狎妓。讀永井荷風的《東京散策記》等隨筆,仿佛看見他頭戴禮帽,手攜洋傘,趿拉著木屐,在東京四下裡遊走。讀《東京散策記》等留作後世談資的隨筆,仿佛看見他頭戴禮帽,手攜洋傘,趿拉著木屐,在東京四下裡遊走;讀《掰腕子》等小說又仿佛看見他被藝伎或娼妓或脫衣舞女簇擁著,也不大有笑容。他身歷明治、大正、昭和三朝,著述等身,大致就這麼兩類,前者叫散步文學,後者即所謂花柳小說。
  • 一部濃縮的「現代詩經」——讀《百年新漢詩典藏》
    百年來,漢詩通過史無前例的新文化運動,經過新詩啟蒙、臺灣現代主義、新現實主義、朦朧詩崛起、跨世紀新生代、潮流時代等的探索發展,經過幾代詩人不辭艱辛的創作實踐和不懈努力,逐步實現現代化,通過西方詩體與本土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華詩詞藝術傳統審美前提下,廣泛吸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詩歌藝術技巧,開始逐漸形成本民族語言藝術特色的現代漢詩,即「新漢詩」。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詩的前世今生
    【編者按】漢詩是日本文學,特別是日本古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8世紀中葉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編成,到19世紀創作逐漸式微,日本漢詩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誕生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日本漢詩的風會遷移,每與中國詩歌的發展桴鼓相應,或早或遲地受到中國詩壇風尚的影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
  • 經典詩歌彙編選集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
    本報10月14日訊(記者梁冰)日前,歷經12年策劃編選出版的《百年新漢詩典藏》正式出版,該書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百年現代漢語經典詩歌彙編選集。    據悉,《百年新漢詩典藏》由我省著名詩人原野牧夫主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
    本報訊 《百年新漢詩典藏》近日正式出版,該詩選由我省著名詩人原野牧夫主編。
  • 連毛主席都引用日本人的詩,日本人為啥能寫出那麼好的漢詩?
    但對於唐詩宋詞,我們就有不少人弄不明白了:同為一個漢字,日語發音與漢語迥異,他們是怎麼做出漢詩的?一、日本人的漢字漢詩首先說明,日本人管自己模仿唐詩做的古詩,叫漢詩。除了漢詩,他們還有和歌、俳句,狀如唐詩,但沒有漢詩正統、有品、高大尚。
  • 日本漢詩:產量與質量並重,得益於其優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日本漢詩,是指其用漢字,並遵守中國傳統詩詞韻律創作的詩歌。漢詩文化,在日本一度繁榮空前。明治維新之前,漢詩一直佔據著日本詩文化的主導地位。哪怕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明治維新時期,不會漢詩的日本人,絕對不好意思自稱為文人。日本漢詩的發展,始於奈良時期而衰於明治維新時代。
  • 從西鄉隆盛到乃木希典,明治時代軍政巨子的漢詩
    這首詩的作者並非普通貴族,而是第53代日本君主淳和天皇(公元823年-833年在位)。這位日本君主,不僅自己愛寫漢詩,而且還親自編纂過幾十卷本的漢詩集,以上幾首,即選自他「御製」的《經國集》。大量的唐詩被歷任「遣唐使」及留學生、留學僧傳回日本以後,成為島國上層社會的學習的典範,其中最受追慕的,是白居易。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 收錄近500位詩人詩作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0月20日消息(記者王燕珍)近日,海南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問世。原野牧夫原名張雁,字祖豪,1965年出生於湖南省永興縣,是21世紀漢詩復興新漢詩運動的倡導者、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