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劇。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小說,當屬今夏熱播第一電視劇,豆瓣評分高達8.6分,通過這部劇,給我們展示了盛唐時的狀況,說到盛唐,不得不提及我們的鄰國日本,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盛唐時的影子。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正處於社會變革時期,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多至五百餘人。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刀與武士刀
後世統稱的唐刀有四種,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橫刀,最初傳到日本的唐刀其刀形是直形的刀,發展到後來逐漸被日本人變為了帶著弧度的彎曲著的刀形,而現在日本刀其刀形在刀身上是帶著弧度的彎曲著的刀形。 橫刀,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唐大刀 」 橫刀,為雙手刀,漢朝的 環首刀 基礎上加以改進而研製的去掉了漢朝罕見的刀柄尾部的環,並延長了短柄改為可以雙手使用的長柄,使其變為可以雙手使用的窄刃厚脊的長直刀,基本形狀和現在日本刀 」 很象,但唐朝橫刀的刀身及刀鋒基本上都是直的不像現在罕見的日本刀 」 帶著弧度的彎曲著的唐朝橫刀的形狀為直刀形狀。可以說現在日本刀 」 形狀總體上就是完全剽竊中國的唐朝的橫刀 」 樣式,雖然這對於喜歡標榜 「 日本刀 」 攻擊力的日本人來說是種難堪,但是這的確就是真實的歷史。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進去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製造橫刀的技術後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後世的聲名。
唐朝服飾和日本的和服
在日本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即公元8世紀,中國對日本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影響最為重大,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這時,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了日本,成為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的禮服,特別是朝廷的正規制服。在此後的歷史變遷中,雖然和服不斷得改良,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終沒有脫離吳服的定格。對於和服的傳入還有一種說法:奈良時代,中國唐代的服飾傳入日本,首先在貴族中流行,被稱為唐風貴族服。
到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受到當時國風影響,對唐風貴族服加以若干改造,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如袖子、胴體變長,衣服的幅度變寬。為給人以美感,穿時緊緊貼在身上,有意識的顯示出人的線條美,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日超過二萬種,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是進入室町時代的特徵。
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廢除奴隸制。設三省六部制,現在日本的中央部級還稱作省。
645年,即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日本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等進行的改革被稱為「大化改新」。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是645年6月發生的古代日本政變。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政治經濟體制學習, 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裡都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據日本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等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年,《論語》、《千字文》等漢文書籍傳入日本。 日本保存至今的一些金石文獻,如公元世紀中期的紀伊隅田八蟠神社銅鏡銘文、船山古墳大刀銘文,以及武藏稻荷山古墳鐵劍銘文等,都是日本使用漢文的早期材料。
最開始,日本官方通行古代漢語,也就是文言文,因此現代日本語受古代漢語影響極大。不過,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對漢語進行了改造。日本的文字的組成包括漢字和假名兩部分,假名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日本常用的漢字也僅有2000左右,片假名是根據漢字楷書的偏旁創造,平假名是根據漢字的「草書」創造成的。
建築風格:東京都採用了洛陽宮殿風格,西京都採用了長安風格。
在唐代時統治者憑藉強盛的國力,對外以開放包容的胸襟面向世界,東部的鄰國日本多次派遣使團前往唐朝交流學習,在當時甚至直到今天的日本人眼中,唐朝時期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都是極其強盛的代表,在日本史書《日本國紀》中記載「大唐國也,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可見唐朝在日本人心中崇高的地位,唐朝對其文化的影響很大,直到今天,依然有一定的保留。
日本的許多傳統建築都是仿照中國唐朝時的風格,像日本的法隆寺,伊勢神宮,奈良古城,京都等都能看出其濃厚的唐朝建築風格。
宗教:鑑真東渡等。
唐朝時,很多中國人為中日兩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當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鑑真。鑑真不畏艱險,曾六次前往東瀛,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並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築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