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華民族綿延了五千餘年的歷史中,隨著對邊境以外的地區的探索,先祖們知道這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其他的民族存在,於是,一直以來,中國都在與境外的文明進行交流。不論是文化還是科技,一直以來,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溝通交流。不僅中國如此,日本文化更是如此。
從開始有歷史記錄到現在,日本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聯繫。在歷史上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日本積極地向我國派遣留學生和使者,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漢學一度在日本本土成為流行文化。尤其是唐朝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兩國都湧現了許多對兩國交流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阿倍仲麻呂,將自己的大半人生都獻給了中國。
遠渡重洋求真知
阿倍仲麻呂是他的本名,但是歷史上似乎對他的名字有很多記錄,譬如,朝臣仲滿,在中國留學期間又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晁衡。他出生的時代,對中日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後世非常崇尚的盛唐時期,而中日交流往來達到了巔峰。那時的大唐王朝,在整個世界上都威名遠揚。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些時期以來,中華民族在文化、農耕、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那時的成就,即便放在現在,依然讓人讚嘆先祖們的智慧。而先進的技術和政策,也隨著使者們的遠行,為日本民眾所知。由此,日本的人民對當時的唐代甚至有崇拜之情,而能夠學習漢學也成為了一件光榮的事。
仲麻呂出生在貴族之家,祖父、父親、叔父,以及後來的兄弟和侄子們,都成為日本朝堂上的重要人物。生在這樣家庭的仲麻呂,也和其他的貴族子弟一樣,自幼就要學習各種知識。而他生活的時代,正值中日交流最盛的時代,於是,學習漢學也成了他的學習內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據史料記載,仲麻呂是一個極具天資的人,而且對他來說極具優勢的一件事是,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超乎常人的興趣,再加上刻苦與勤勉的態度,在年少時期,這個貴族子弟就已經在漢學研究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這為他日後跋山涉水到達中國求取知識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對一個優秀的學子來說,學習異國文化、學識,絕不會滿足於只在本國學習淺顯的部分,這樣的學子在達到一定高度以後,會選擇自己所攻讀知識的發源地,沒有什麼比了解文化產生的基礎更能對求知有幫助。仲麻呂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學子,在十幾年對漢文化的學習後,他越來越不滿足於在日本所學,便決定到漢學的發源地唐朝進行深造。
那時每隔幾年,日本就會派出一些遣唐使和留學生到唐朝去,如果有貴族子弟想要到中國學習文化知識,只要向朝廷提出申請,並且通過考試就可以跟隨遣唐使的船隊去往中國。於是,在得知即將有遣唐使出發後,仲麻呂馬上就向朝廷申請加入船隊,並且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
在中國出仕的外國人
到達中國以後,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晁衡",到達長安後,他就進入國子監學習漢學,國子監太學是中國的最高等學府,常用來培養出仕人才。在這裡,他與中國的學子一同學習中國文化的經典,如左傳、禮記等,因為與中國本土的學生不同,他並非一直沉浸在漢文化的滋養中,於是他在國子監學習的過程中,付出了比本土學生更加刻苦的努力。
功夫向來不負有心人,從國子監畢業以後,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他參與科舉考試,取得了連自己的同學們都難以企及的好成績——考中進士。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十餘年都難以做到的事,被這樣一個來自海外的年輕人做到,可見他在學習時付出了何等的努力。
考中進士以後他並沒有覺得自己已經通曉中國文化,決定留在中國學習更多的知識,暫時不回到祖國。在中國繼續深造的期間,他在朝廷做了官員,並且逐漸在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到玄宗,漸漸地,他的學識與刻苦被唐玄宗了解到,於是便決定重用他。晁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進入朝廷上的外國人,在他做官的數年內,屢次受到提拔,在少卿等重要職務上任職過。不論在哪個國家,也不論在今世還是往時,一個國家的中央職務都很少任職其他國家的移民,因為,如果這個人發生叛變,那麼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但是晁衡不僅進入朝廷,還可以居於帝王之側,可見玄宗對他是何等的信任。
晁衡在長安學習為官的時候,也結識了許多友人。他本人學識十分淵博,在作詩作賦上極賦天資,而且為人大氣豪爽。這樣的性格與天資,使得他在第一次遇到李白以後,就與李白成為了知己。因為李白本就是一個十分豪邁的人,李詩的風格一直為人稱嘆,即便在今世也是珍貴的文學財富,晁衡在結識李白以後也為之吸引,而後一直與李白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李白對這位來自異國的朋友也倍加珍視,也十分稱讚晁衡的才能與高尚品德,後來晁衡在歸國的路上不幸遇難,李白甚至為他寫下《哭晁卿衡》這樣感人肺腑的詩篇,惋惜友人的不幸遭遇。除了李白,王維、儲光羲、包佶等人也是他在中國的好友。
歸國不成終老長安
留在中國四十餘年後,又一批遣唐使出使中國,這一次,當他們到達長安以後,遇到了晁衡。這一批遣唐使的副使是吉備真備,這是晁衡到中國來的時候在海上認識的好友。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難免會敘敘舊情,於是吉備真備將日本的變化和晁衡父母的情況都告訴了晁衡。
於是,近四十年來積壓的思鄉之情變得更加熱切,晁衡很快就向唐玄宗申請歸國侍奉母親,玄宗看他歸鄉心切,雖然內心十分不舍,但也同意了他的請求,甚至任命他為中國往日本拜訪的大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國人大使。離開之前晁衡面對來送別自己的朋友們,提筆寫就《銜命還國作》贈與好友,便踏上了東遊的船隻。
晁衡歸國的心情何其熱切,在離開以前因為心情激動,眺望祖國的土地,寫就一首和歌表達自己的惜別之情,歸鄉之切。但是,命運對他又是何其不公。在異國生活了近四十年的他,還沒有踏上祖國的土地,就在海上遭遇了十分兇猛的風暴,他乘坐的船隻與其他船隻失去了聯繫。在海上漂泊了數天以後,他終於到達了陸地,卻又立刻遭到了當地人的攻擊,險些喪命。脫險以後,他跋涉近千公裡,終於又回到了長安,從此,一直在長安終老。回到長安後,好友們喜不自勝,而他也不再斷了回家的想法。安史之亂他又隨玄宗輾轉蜀地,玄宗退位後,又相繼輔佐兩位君王,始終對大唐王朝忠貞不二。
結語:
對中日兩國來說,阿倍仲麻呂是偉大的交流者,他不顧遠行的危險,隨船隊遠赴長安,甚至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和日本的後世們為了紀念他的成就,相繼建立了紀念碑,而他所作的《望鄉》和李白的《哭晁卿衡》一直為後世傳唱。他名義上是一名留學生,實際上更是從日本到中國進行訪學的民間大使。
正因為他的存在,中國對日本更加尊重,這使得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隨之提高,他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十分值得感激的偉人。歷史上對兩國關係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並不是少數,同時期也有一位遠赴日本的偉人——鑑真,兩位都是十分優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