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赴重洋求學大唐的日本學子阿倍仲麻呂

2020-12-14 有煙味的小娛圈

導語:

中華民族綿延了五千餘年的歷史中,隨著對邊境以外的地區的探索,先祖們知道這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其他的民族存在,於是,一直以來,中國都在與境外的文明進行交流。不論是文化還是科技,一直以來,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溝通交流。不僅中國如此,日本文化更是如此。

從開始有歷史記錄到現在,日本一直與中國保持著聯繫。在歷史上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日本積極地向我國派遣留學生和使者,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漢學一度在日本本土成為流行文化。尤其是唐朝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兩國都湧現了許多對兩國交流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阿倍仲麻呂,將自己的大半人生都獻給了中國。

1阿倍仲麻呂

遠渡重洋求真知

阿倍仲麻呂是他的本名,但是歷史上似乎對他的名字有很多記錄,譬如,朝臣仲滿,在中國留學期間又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晁衡。他出生的時代,對中日兩國來說都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時期,這一時期,是後世非常崇尚的盛唐時期,而中日交流往來達到了巔峰。那時的大唐王朝,在整個世界上都威名遠揚。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些時期以來,中華民族在文化、農耕、科技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那時的成就,即便放在現在,依然讓人讚嘆先祖們的智慧。而先進的技術和政策,也隨著使者們的遠行,為日本民眾所知。由此,日本的人民對當時的唐代甚至有崇拜之情,而能夠學習漢學也成為了一件光榮的事。

2阿倍家世系圖

仲麻呂出生在貴族之家,祖父、父親、叔父,以及後來的兄弟和侄子們,都成為日本朝堂上的重要人物。生在這樣家庭的仲麻呂,也和其他的貴族子弟一樣,自幼就要學習各種知識。而他生活的時代,正值中日交流最盛的時代,於是,學習漢學也成了他的學習內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據史料記載,仲麻呂是一個極具天資的人,而且對他來說極具優勢的一件事是,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超乎常人的興趣,再加上刻苦與勤勉的態度,在年少時期,這個貴族子弟就已經在漢學研究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這為他日後跋山涉水到達中國求取知識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3《小倉百人一首》中的阿倍仲麻呂

對一個優秀的學子來說,學習異國文化、學識,絕不會滿足於只在本國學習淺顯的部分,這樣的學子在達到一定高度以後,會選擇自己所攻讀知識的發源地,沒有什麼比了解文化產生的基礎更能對求知有幫助。仲麻呂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學子,在十幾年對漢文化的學習後,他越來越不滿足於在日本所學,便決定到漢學的發源地唐朝進行深造。

那時每隔幾年,日本就會派出一些遣唐使和留學生到唐朝去,如果有貴族子弟想要到中國學習文化知識,只要向朝廷提出申請,並且通過考試就可以跟隨遣唐使的船隊去往中國。於是,在得知即將有遣唐使出發後,仲麻呂馬上就向朝廷申請加入船隊,並且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

在中國出仕的外國人

到達中國以後,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晁衡",到達長安後,他就進入國子監學習漢學,國子監太學是中國的最高等學府,常用來培養出仕人才。在這裡,他與中國的學子一同學習中國文化的經典,如左傳、禮記等,因為與中國本土的學生不同,他並非一直沉浸在漢文化的滋養中,於是他在國子監學習的過程中,付出了比本土學生更加刻苦的努力。

功夫向來不負有心人,從國子監畢業以後,憑藉自己多年的努力,他參與科舉考試,取得了連自己的同學們都難以企及的好成績——考中進士。無數學子寒窗苦讀十餘年都難以做到的事,被這樣一個來自海外的年輕人做到,可見他在學習時付出了何等的努力。

4阿倍仲麻呂官服像

考中進士以後他並沒有覺得自己已經通曉中國文化,決定留在中國學習更多的知識,暫時不回到祖國。在中國繼續深造的期間,他在朝廷做了官員,並且逐漸在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到玄宗,漸漸地,他的學識與刻苦被唐玄宗了解到,於是便決定重用他。晁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進入朝廷上的外國人,在他做官的數年內,屢次受到提拔,在少卿等重要職務上任職過。不論在哪個國家,也不論在今世還是往時,一個國家的中央職務都很少任職其他國家的移民,因為,如果這個人發生叛變,那麼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巨大的災難,但是晁衡不僅進入朝廷,還可以居於帝王之側,可見玄宗對他是何等的信任。

晁衡在長安學習為官的時候,也結識了許多友人。他本人學識十分淵博,在作詩作賦上極賦天資,而且為人大氣豪爽。這樣的性格與天資,使得他在第一次遇到李白以後,就與李白成為了知己。因為李白本就是一個十分豪邁的人,李詩的風格一直為人稱嘆,即便在今世也是珍貴的文學財富,晁衡在結識李白以後也為之吸引,而後一直與李白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李白對這位來自異國的朋友也倍加珍視,也十分稱讚晁衡的才能與高尚品德,後來晁衡在歸國的路上不幸遇難,李白甚至為他寫下《哭晁卿衡》這樣感人肺腑的詩篇,惋惜友人的不幸遭遇。除了李白,王維、儲光羲、包佶等人也是他在中國的好友。

歸國不成終老長安

留在中國四十餘年後,又一批遣唐使出使中國,這一次,當他們到達長安以後,遇到了晁衡。這一批遣唐使的副使是吉備真備,這是晁衡到中國來的時候在海上認識的好友。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難免會敘敘舊情,於是吉備真備將日本的變化和晁衡父母的情況都告訴了晁衡。

於是,近四十年來積壓的思鄉之情變得更加熱切,晁衡很快就向唐玄宗申請歸國侍奉母親,玄宗看他歸鄉心切,雖然內心十分不舍,但也同意了他的請求,甚至任命他為中國往日本拜訪的大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國人大使。離開之前晁衡面對來送別自己的朋友們,提筆寫就《銜命還國作》贈與好友,便踏上了東遊的船隻。

晁衡歸國的心情何其熱切,在離開以前因為心情激動,眺望祖國的土地,寫就一首和歌表達自己的惜別之情,歸鄉之切。但是,命運對他又是何其不公。在異國生活了近四十年的他,還沒有踏上祖國的土地,就在海上遭遇了十分兇猛的風暴,他乘坐的船隻與其他船隻失去了聯繫。在海上漂泊了數天以後,他終於到達了陸地,卻又立刻遭到了當地人的攻擊,險些喪命。脫險以後,他跋涉近千公裡,終於又回到了長安,從此,一直在長安終老。回到長安後,好友們喜不自勝,而他也不再斷了回家的想法。安史之亂他又隨玄宗輾轉蜀地,玄宗退位後,又相繼輔佐兩位君王,始終對大唐王朝忠貞不二。

5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結語:

對中日兩國來說,阿倍仲麻呂是偉大的交流者,他不顧遠行的危險,隨船隊遠赴長安,甚至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和日本的後世們為了紀念他的成就,相繼建立了紀念碑,而他所作的《望鄉》和李白的《哭晁卿衡》一直為後世傳唱。他名義上是一名留學生,實際上更是從日本到中國進行訪學的民間大使。

正因為他的存在,中國對日本更加尊重,這使得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隨之提高,他對日本來說是一件十分值得感激的偉人。歷史上對兩國關係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並不是少數,同時期也有一位遠赴日本的偉人——鑑真,兩位都是十分優秀的存在。

相關焦點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阿倍仲麻呂(網絡圖)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著獨特而傳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求學;他躋身大唐廟堂,廣交文人名士;他詩作流傳至今,長眠唐土長安。渡海到大唐公元8世紀初,日本朝野上下對唐朝燦爛的文化十分嚮往,出現了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阿倍仲麻呂就出生、成長在這樣一個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從小天資聰敏、勤奮好學,再加上仰慕唐朝的文化,因而熟讀漢唐典籍,精通漢文學。
  • 阿倍仲麻呂,遣唐使眼中大唐,是萬邦來朝還是大廈將傾?
    在余光中眼裡,李白就是盛唐的代名詞,關於李白我們學的太多了,然而盛唐卻遠不止李白一人,今天要以特殊的一人——阿倍仲麻呂為點,以他的生平經歷為線,勾畫出整個大唐,在這個日本人眼裡的大唐盛世是如何。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時間線回到公元七世紀,當時的日本正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國內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十分落後,而鄰國卻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大統一繁榮的王朝——唐。為了能夠擺脫自身貧弱的現狀,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去十幾次遣唐使團,向唐朝全方面的學習,包括律令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以及風俗習慣等。
  • 高中大唐進士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到底幹了些什麼事
    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日本人,由於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而來,考中的大唐進士,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都是好朋友,甚至與鑑真和尚,也有一定的來往。那麼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在大唐到底幹了哪些事情呢。阿倍仲麻呂,出生於一個貴族的家庭,從小就天資聰穎,好學習,出於對唐朝文化的仰慕,從小就開始研究漢唐典籍,精通漢文學。開元四年,日本下達了一個消息,讓阿倍仲麻呂興奮不已。原來,日本準備派遣第八批遣唐使,此次與以往不同,日本政府準備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到大唐學習。
  •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大約兩百六十多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其中,阿倍仲麻呂等人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是最為著名的。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與盛唐時期的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都有密切交往,並且感情深厚。在李白的傳世作品中,也有寫給他的詩作。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
  • 阿倍仲麻呂官至二品,與李白等人交好,日本遣唐使總共有幾次?
    當然,阿倍仲麻呂最為我們知道的是因為「詩仙」李白為其寫的一首「悼亡詩」,當然這裡邊我們知道有著誤會,阿倍仲麻呂險象環生又逃回了大唐。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 唐朝日本留學生:傳說喜歡楊貴妃,後人是陰陽師,還有一個是首相
    這裡面最有名的一個,不是官員也不是僧人,不是行業代表也不是販夫走卒,而是一個留學生,他的名字叫——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對日本有所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日本有正統姓氏的家族,大都來歷不凡,阿倍仲麻呂也是一樣。
  • 《妖貓傳》裡的楊貴妃:大唐盛世下的傳說,長恨歌背後的悲劇女人
    這三位男性角色,一個是一國之君唐玄宗,一個是他國使者阿倍仲麻呂,一個是青春年少的熱血男兒白龍。世人都說唐玄宗愛極了楊貴妃,之後還有《長恨歌》為其背書,可面對著馬嵬坡的兵變,面對著江山和美人的單項選擇,唐玄宗還是選擇了江山,取了楊貴妃的性命;而遣唐使阿倍仲麻呂,也愛慕著楊貴妃,卻不敢表白,只能把相思寫進日誌裡;白鶴少年白龍,卻在得知楊貴妃死去的真相後,選擇不惜付出一切也要為她報仇
  • 日本哪個城市是中國古長安的翻版建築?
    白江口之戰,日本大敗,這讓日本見識了大唐帝國的綜合實力。此後數百年間,日本一直不斷派使臣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
  • 日本第一女妖玉藻前與姜子牙有什麼關係呢?
    這次我們在日本的史書、古籍中,日本74代天皇,鳥羽天皇身邊出現了一位絕世美女,——玉藻前,玉藻前被陰陽師安倍泰成認出來,她就是九尾狐,安倍泰成是日本最強陰陽師,安倍晴明的孫子,而關於安倍晴明一直有兩個傳說,第一,安倍晴明就是著名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後代,安倍氏就是阿倍氏,第二,安倍晴明的母親就是一隻白狐
  • 石曉軍:略說隋唐史籍中的日本人姓名表記
    從上述史料來看,阿倍仲麻呂的唐名顯然來自唐朝所「賜」。,其契機或者說其前提則是由於阿倍仲麻呂將要擔任唐朝的官職,才由「唐朝賜姓朝氏,名衡,字仲滿。」在上述可以確認的五個賜姓改名的事例中,四人是日本遣唐使官員(執節使、大使、副使、判官),只有阿倍仲麻呂是留學生。四名遣唐使官員均是名義上的授官,只有阿倍仲麻呂是實授。但不管是虛授還是實授,結果是都被授予了唐朝官職。而同時這幾個人也都被唐朝賜姓改名,兩者應該不是偶然的巧合。其之所以被賜姓改名,恐怕正是是因為唐朝要授予其官職。
  • 中日「文化圈」:蒸蒸日上的日本奈良文化,離不開唐朝的開放政策
    大唐盛世下,對外的開放政策其實很豐富唐代在建立以後,繼承了自隋代起的雄厚經濟基礎,並在數代統治者的開明治理之下實現了國力的極大提升,在擊敗了對中原產生極大威脅的突厥後建立了遼闊的疆域。對於境內及外部的各民族、各國家實行了開放式的民族、外交政策。
  • 【策劃】日本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在日本,提到「賞月」,人們也會首先想到這一天。農曆八月十五在日本又被稱作「十五夜(じゅうごや)」或「中秋の名月(ちゅうしゅうのめいげつ)」。 有關月亮的日本名家名句 日本有很多借月抒情的詞句,我們從中選擇了夏目漱石、松尾芭蕉、阿倍仲麻呂三人的名句和大家分享。你是否體會到了其中的韻味?
  • 楊貴妃35歲被勒死在馬嵬驛,為什麼會被日本人奉為觀音菩薩,怪哉
    日本人藉此機會來大肆宣揚楊貴妃逃亡日本,還說成被那時候一全名是阿倍仲麻呂的遣唐使救了,這名阿倍仲麻呂帶著楊貴妃經過高麗王朝,而後輾轉坐船到了日本,來到日本楊貴妃還美好的生活了一段時間,在日本有關楊貴妃日常生活的舊事有兩個版本。
  • 他為了東渡日本眼睛都瞎了,有人說是去當間諜,真相是什麼?
    只能回去修整,修整期間有佛教徒向官府告密,說有人又是鑑真出國度海,因此官府派人抓了日本的留學僧人又失敗了。公元753年,66歲的鑑真為在唐朝做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說動於10月19日第6次東渡日本,12月20日鑑真終於如願以償踏上了日本國土,鑑真東渡對於中國人來說毫無意義,但是對日本而言有天大的好處,鑑真東渡說好聽一點是傳播中華文化,其實鑑真渡海的動機,不光咱們中國人難以費解,就連日本人也困惑無比,因為這六次度海太瘋狂了
  • 奈良:日本自由行必到之地,邂逅街頭道旁的超萌鹿群與絕色若草山
    今年七月,老畢去了日本,自由行。那誰說日本乾淨的「駭人」了?路面、角落偶爾也是有亂拋;那誰說地鐵上隨處可見讀書人?大部分也在玩手嘛;那誰說地鐵上沒有人吃喝?好好幾次看到了吧唧吧唧啃飯糰的,這飲食習慣,應大都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