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地英雄》中的日本遣唐使,在當時的大唐是怎樣的地位呢?

2020-12-24 名不可名刷影視

《天地英雄》是一部由何平執導,姜文、中井貴一、趙薇、王學圻主演的動作片,由美國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製作、華誼和西安電影聯合出品,於2003年9月23日上映。影片講述了盛唐時期發生在一位逃犯與一名捕快之間互為對手又互為英雄的傳奇故事。

《天地英雄》講述了戍邊校尉李(姜文)因違抗軍令,不願屠殺突厥的俘虜:一些手無寸鐵的老人,婦女和孩子而被朝廷通緝,日本遣唐使來栖(中井貴一)屢請回國而被朝廷貶為捕快,派往西域緝拿逃犯,二人相遇後,一場大戰不分勝負,於是相約再戰。正在此時,他們迎頭碰上了護送經書的朝廷商隊、覬覦駝隊的響馬子安(王學圻)、曾被李所救的將軍之女文珠(趙薇),而安的背後,似乎還另有主謀,一場生死角逐就此展開。

日本遣唐使 來栖( 中井貴一 飾 )

影片中由日本演員中井貴一出演的來栖,是一名日本遣唐使,唐朝皇帝手下的一名侍衛,他是一位能力出眾、令罪犯喪膽的侍衛,而且還是個感情豐富的紳士,他渴望著有朝一日能重回自己的祖國日本。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被送到了中國來學習中國的文化並成為維繫兩國友誼的大使,他從不承認中國是他的祖國。幾年前他曾請求大唐皇帝能讓他重回日本,去探望他年邁的老母親。但是皇帝不願意失去這位令罪犯喪膽的侍衛。同時,他希望能夠將叛軍校尉李緝捕歸案。

於是皇帝就對來栖下了命令:找到校尉李並殺了他,是來栖回家的前提。就這樣,來栖被派往西域輯捕校尉李。但是當他找到校尉李的時候,校尉李正在一個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駱駝隊中當看守,而後他們發現他們看守的駱駝隊運輸的是一種具有神秘力量的文物。而這文物正是要獻給唐朝皇帝。此時此刻來栖不得不開始重新考慮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經過一番針鋒相對的討論之後於是他們決定推遲了決鬥,來栖答應幫助校尉李保護駛往大唐的馱隊,但是校尉李承諾來栖回到長安之時便是他們決鬥之日。

校尉李 ( 姜文 飾)

關於日本遣唐使,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位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去中國。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日本使者給隋煬帝的國書說「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稱日本君主為「日出處天子」,稱隋朝皇帝為「日沒處天子」。隋煬帝看到後不高興,對鴻卿說:「蠻夷的書信如果有無禮的,就不要拿來給我看了。」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630年(日本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而當時的遣唐使則相當於現在的外交使團、留學生團,但是地位上則要高得多。

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

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準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

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

按照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

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不少遣唐使臣還在中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由此可見當年的日本遣唐使絕對是一件肥差。

最後各位網友有什麼經典影視好推薦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留學僧,日本遣唐使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到底在大唐幹了什麼
    日本書本上的白江村之戰示意圖在日本遣唐使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佛門中人,所以也被稱為留學僧,這些人以學習佛法為主要任務,同時也承擔著學習唐朝文化的重任,那麼留學僧是怎麼產生的,他們在唐朝又是怎樣學習的呢,下面小柴就帶你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遣唐留學僧的選派要想成為赴唐留學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們不僅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還代表著日本政府的形象,所以能成為留學僧的往往是學識淵博,地位較高的僧人,普通僧人是不可能被日本政府選中的日本古代官位和中國的品階差不多
  • 生於日本,死於大唐!來看看貓妖傳中日本遣唐使阿部的真實原型!
    近日,隨著妖貓傳的上映,其中日本人阿部和空海的角色又勾起了人們對那個時期日本遣唐使的興趣。在電影中,阿部是一個中國通,他居住在中國將近40年,甚至對皇帝的女人楊貴妃都心存念想。電影前半部分所埋下的種種謎團也正是在他辭世之後留下的那本日記裡得到解開……那麼,真實的阿部到底是什麼樣呢?阿部出生在日本奈良,從小喜愛、崇拜大唐文化。
  • 電影《天地英雄》劇情介紹
    電影《天地英雄》劇情介紹公元七百年,大唐帝國昌盛,帝國的西部叫西域,是三十六個佛國構成的聖土,一條道路從聖土上穿過。當時中國跟阿拉伯及中東的文化互相交流,在荒蕪及優美的西域,絲綢之路便是相互來往的通道,西突厥人為了爭奪這精神與財富之路——絲綢之路,向西域發動了戰爭,絲路時斷時繼,唐朝軍隊不斷奮勇抗戰對壘突厥,努力捍衛邊關。
  • 英雄亂世而生,大漠好漢眾生相——電影《天地英雄》角色介紹
    英雄亂世而生,大漠好漢眾生相——電影《天地英雄》角色介紹經典大漠武俠電影《天地英雄》人物角色較多,每個角色的性格描述飽滿,專作一篇,和大家共同探討各位英雄:首先來說趙薇飾演的文珠吧,個人以為這個角色在本片中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打不能打、戰不能戰,她的作用一是作為兩大頂尖高手「來栖」和
  • 阿倍仲麻呂官至二品,與李白等人交好,日本遣唐使總共有幾次?
    阿倍仲麻呂最為遣唐使中最為人熟知的一位,他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異國士子卻憑藉著聰明才智考中了大唐的進士,在唐長達五十四年,從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一直待到了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期間歸國探望雙親不幸遇險又折返大唐。
  • 遣唐使的文化&飲食流傳,了解古今被塑造的日本
    相傳烏龍麵的由來便是日本的弘法大師(空海大師)從中國帶過來的。在他到達唐朝的都城後,看到了烏龍麵的原型,並將小麥帶回了日本。空海大師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將烏龍麵傳入日本的人。公元807年,空海從大唐學成歸來,在自己誕生地模仿長安的寺廟,修建了善通寺以宣揚佛法。
  •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電影《天地英雄》觀後感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電影《天地英雄》觀後感近日把電影《天地英雄》過了若干遍,百看不厭,一點看法,和親們交流一下。一、故事劇情符合歷史大背景公元七百年,大唐昌盛,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開始,我們就把西部叫做西域,是三十六個小國構成的聖土,普遍以佛教為信仰,絲綢之路從聖土上穿過。
  • 阿倍仲麻呂的大唐之旅
    阿倍仲麻呂(網絡圖)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有著獨特而傳奇的一生。他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求學;他躋身大唐廟堂,廣交文人名士;他詩作流傳至今,長眠唐土長安。原來是日本朝廷決定派遣第八批遣唐使團,同時選拔優秀留學生。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於是主動報名參加留學生選拔考試,並以優異的成績被選為遣唐留學生。當時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還很落後,從日本到中國的航程十分艱險,航行在浩瀚的海上危險隨時有可能發生,在此之前已有許多船隻與人員葬身大海。
  • 高中大唐進士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在中國到底幹了些什麼事
    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日本人,由於仰慕中國文化,橫渡東海而來,考中的大唐進士,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都是好朋友,甚至與鑑真和尚,也有一定的來往。那麼如此優秀的一個人,在大唐到底幹了哪些事情呢。開元四年,日本下達了一個消息,讓阿倍仲麻呂興奮不已。原來,日本準備派遣第八批遣唐使,此次與以往不同,日本政府準備選拔一批優秀的學生,到大唐學習。年僅19歲的阿倍仲麻呂,經過層層篩選,成為一名「遣唐留學生」。
  • 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唐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盛唐的繁華總是讓很多人魂牽夢繞,連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都被叫做唐人街。大唐開國以來,不少邦國久慕華夏昌盛,經常派遣使者互通有無。百濟、新羅都曾派遣唐使,頻率遠超日本,為何只有日本學得最好?
  • 唐朝日本留學生:傳說喜歡楊貴妃,後人是陰陽師,還有一個是首相
    因為持續了三年的自然災害結束了,全國上下迎來了久違的糧食大豐收;也因為唐軍擊敗了他最大的敵人突厥,並為李世民贏得了「天可汗」的稱呼;這一切的一切,讓李世民的地位變得更加鞏固,也讓整個大唐展現出「盛世強國」的苗頭。在這一年有很多周邊的國家前來朝拜,其中就有唐朝建立後,第一次派人前來的日本。
  • 《妖貓傳》裡的阿部,歷史中真的存在嗎?
    《妖貓傳》裡的阿部,歷史中真的存在嗎?《妖貓傳》是陳凱歌導演的大型古裝奇幻電影,是由日本小說改編而來。據說陳凱歌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準備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其中為了還原大唐時代長安城的原始面貌,劇組在五百多畝的土地上還原了一座恢宏富麗的唐城,就是為了能夠拍出原汁原味的大唐盛世。
  • 「大遣唐使展」在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開幕
    奈良(資料圖片)    4月2日,由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與奈良國立博物館、讀賣新聞大阪本社、NHK奈良放送等聯合主辦的紀念平城遷都1300年「大遣唐使展」在奈良國立博物館開幕。    2010年,是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平城京」建都1300周年。日本以「平城京」所在地奈良縣為中心,舉辦「平城遷都1300周年紀念活動」。整個紀念活動自2010年1月1日開始,截止12月31日,為期一年。    公元710年,日本大和國將都城遷至大和北部的平城京暨奈良,由此開始了奈良時代。
  • 日本停派遣唐使,為什麼?
    遣唐使即「派往唐朝的使節」,所有朝貢唐朝的外國使節俱可稱作「遣唐使」。遣唐使正式開始於公元630年,公元894 年停止。而其中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實際成行16次,名副其實的有12次。平均20年派出1次遣唐使。
  • 遠赴重洋求學大唐的日本學子阿倍仲麻呂
    導語:中華民族綿延了五千餘年的歷史中,隨著對邊境以外的地區的探索,先祖們知道這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其他的民族存在,於是,一直以來,中國都在與境外的文明進行交流。不論是文化還是科技,一直以來,各個民族之間都有著溝通交流。不僅中國如此,日本文化更是如此。
  • 遣唐使,對推動日本政治社會的發展,促進中日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
    使團中還有到中國學習的留學生、留學僧等(曾看過一本日本人寫的關於遣唐使的好書,據說獲得了《讀賣新聞》圖書大獎),反正這批考察人員不僅學識淵博還要精通漢語,甚至連相貌也有要求,因為是代表國家榮譽的嘛。據史料記載,從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知識,曾先後向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
  • 外國人為什麼死乞白賴留在大唐不回去?唐代的財富和機會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中有個有趣事情和統計。本卷是《唐紀四十八》,本來是寫大唐的。但此卷卻說了很多外國人的事情。當時已是安史之亂之後了,唐德宗的宰相李泌做了一番訓話,訓話對象是駐紮在大唐的外國使節們。
  • 日本與唐朝交流密切只是錯覺,200多年只派了13次遣唐使
    當問起最喜歡古代哪個朝代時,相信多數人都會選擇擁有300多個朝貢之國的大唐。大唐領土遼闊,是我國古代從秦朝以來,首個並未修建防胡長城的大王朝,特別是大唐先後將東突厥和薛延陀消滅後,四夷各族甚至把戰爭藝術家——唐太宗李世民奉為天可汗,而最為我們津津樂道的,便是日本等藩國一直對大唐的學習,但其實,大唐同當時日本官方交往的次數是屈指可數的。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從公元690—894,日本派遣遣唐使長達264年,從奈良時代朝平成時代過渡期間的日本,表現出強烈的學習中國先進文化技術的願望,當時日本多次請求大唐高僧去日本弘法,相國長屋王在贈送給佛教大德的袈裟上繡有偈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高僧鑑真深受感動,堅定了東渡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