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滅於前秦時,苻堅刀下留情,沒有殺掉年幼的拓跋圭。淝水之戰後,北方一時大亂,原代國屬地的部落和地方豪酋,也有一些要殺掉拓跋圭而自立。在原代國屬地大部分貴族勢力的支持下,拓跋圭躲過了一次次被殺的陰謀,於公元386年,即前秦滅亡後的第一年,在牛川集結舊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即代王位。隨後他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以北),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當時的北魏經濟以南部農耕區和北部遊牧區並存,因此封建制土地關係和部落舊制兼而有之。
拓跋圭即位時才十五歲,但是他驍勇善戰。面對內部不穩和強敵環伺的局面,拓跋圭先藉助慕容垂後燕國的兵馬,平定了內亂,之後拓跋圭率軍北擊遊牧民族高車和柔然,斬獲甚多。公元391年,拓跋圭南攻佔據河套地區的劉衛辰部,大勝,誅劉衛辰宗族五千餘人。河套地區各部皆降。北魏國力初盛。
由於拓跋圭不願被慕容垂所控制,兩國關係逐漸疏離,以致敵對。
割據今山西中南部及河南西北部的西燕,其皇室與慕容垂同為鮮卑宗室。因正統之爭,公元394年,慕容垂伐西燕。西燕向北魏求援。從國家利益出發,拓跋圭果斷派出援軍。但是慕容垂速勝西燕,滅其國。於是後燕與北魏為敵。
公元395年五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軍八萬伐魏。拓跋圭避免與其正面交鋒,誘敵深入於黃河以北五原地區,屯魏軍於河南。同時,拓跋圭截斷燕軍與後方的聯繫,向燕軍釋放慕容垂已病死的消息。慕容寶無心戀戰,於當年十月回師。十一月初,黃河結冰,拓跋圭急率兩萬精騎日夜追趕燕軍,尋機殲敵。燕軍卻因魏軍的避戰放鬆了警惕,殿後的三萬燕軍還邊行軍邊打獵。當六日後北魏騎兵追上他們時,其正駐紮於山河相夾的參合陂以東。拓跋圭率軍登山後,向山下燕軍發動衝擊。燕軍驚潰,被斬殺、或因人馬踐踏而死、或在河中溺死者近半數。慕容寶帶數千士兵逃走,四萬餘燕軍投降,後被坑殺。後燕對北魏的軍事優勢不復存在。
公元396年三月,七十歲高齡的慕容垂被迫親徵北魏以復仇。駐守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北魏守將拓跋虔,悍勇異常,為其國人所倚重。而他面對慕容垂來伐,卻恃勇輕敵,最終城破戰死。北魏上下震動,諸部人心思變,拓跋圭不知所措。很快,局勢竟戲劇性地發生了逆轉。慕容垂率軍進至參合陂,在坑殺燕軍之地,遍布的燕軍骨骸令全軍慟哭,慕容垂亦吐血病倒。後燕伐魏宣告終結。四月,慕容垂死於回軍路上。
如同勁弩,洞穿再多的敵人,也有滑落在地的時候。這位一生未逢敵手的傑出統帥,在重建燕國,並將版圖擴大到與前燕相當之後,終於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拓跋圭沒有遲疑。當年八月,他集結起四十萬步騎,大舉伐燕。九月,即盡取後燕并州土地。十月進入河北燕地,諸郡望風而降。後燕宗室困守中山、鄴城等處。他們頑強抗擊到公元398年時,已無以為繼,先後棄城出逃。北魏將河北土地收入囊中。後燕被分割為遼西的北燕和今山東中東部的南燕,苟延殘喘。當年,拓跋圭遷都於平城,農曆年末,即皇帝位。
在北魏崛起時,姚萇建立的後秦也開始進入鼎盛期。公元394年,後秦太子姚興繼位後,攻佔東晉洛陽,滅亡後涼,西涼和西秦也向後秦納貢稱藩。公元402年五月,後秦主動進攻北魏,雙方皇帝均率部親徵,在今山西的西南部發生大戰。至十月,數量和戰力更勝一籌的北魏獲勝,重創後秦,斬俘其四萬餘人,後秦退守今山西西南角的蒲阪。
拓跋圭死後,其子拓跋嗣即位。他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在北擊柔然獲勝後,拓跋嗣令在陰山以北至今河北赤城的一千餘公裡邊境上,修建長城,在長城以北設立軍鎮。公元422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拓跋嗣趁劉宋皇帝劉裕新亡,出擊黃河以南,速佔青兗二州,又陷虎牢關。東晉末年以來,滅亡南燕的成果盡失,北魏虎踞中原。
拓跋燾自幼英勇善戰,十二歲就帶兵至河套,迫退柔然。公元423年,十五歲的拓跋燾登基時,北魏國力漸盛。他首先把矛頭指向了胡夏政權。胡夏國號大夏,是劉衛辰宗族被拓跋圭誅滅後,倖存的劉衛辰三子劉勃勃所建。劉勃勃起初得到後秦國主姚興的器重,以朔方雜胡十萬交其統馭。羽翼漸豐後,劉勃勃自改姓為「赫連」,獨立建國。後秦被劉宋滅亡後,劉裕並未能鞏固後秦土地。劉裕引軍東返建康,赫連勃勃即南下攻取關中各地。胡夏軍隊狼性十足,其國君殘暴失政。公元425年,拓跋燾先以輕騎佯攻胡夏國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北),誘胡夏軍出戰。胡夏軍出城追擊時,北魏軍四面夾擊,俘剛繼位一年的赫連勃勃之子赫連昌,進佔統萬城。公元430年,拓跋燾南取關中各地,胡夏名存實亡。
公元432年,北魏攻打遼西的北燕。時慕容氏已喪失了北燕國君之位,漢族將領馮跋、馮弘先後取而代之。公元433年,北魏滅後仇池國。公元436年,滅北燕。公元439年,北魏兵不血刃迫降北涼,打通了西域,統一了北方。公元448年,鄯善國降於北魏軍,西域東部歸入北魏版圖。
拓跋燾曾十三次北擊柔然,拓地千餘裡,柔然衰落。
公元430年和450年,拓跋燾兩次率軍擊退劉宋政權的北伐,第二次還飲馬長江。因無戰船和士兵染病,被迫回師。北魏和劉宋的戰爭,使中原和江淮地區人民飽受摧殘,經濟遭受極大打擊。戰後,劉宋政權徹底喪失了統一北方的可能;而北魏在據有中原和淮北大部的同時,也軍力大虧。
鮮卑拓跋部興起於北方邊地(今內蒙古中部),初事遊牧,與前秦氐族農耕文明不同。在從代國到北魏一步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其前期統治者雖然也重用漢儒和重視漢學,但是在政治制度上胡制仍然十分明顯。胡漢分治(制)呈現出另一些特點。中國北方的人民,在經歷了前秦時期「漢制」的沐浴後,又一次經受了胡漢分治(制)的洗禮。
北魏建國後,仿效漢族政權建立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在中央設臺省機構,建立包括丞相、尚書、中書、門下等的官僚體系。在地方上,為了弱化部落勢力和推進封建化的需要,北魏實行了「離散諸部」的舉措。「太祖(拓跋圭)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相似於漢制的州、郡、縣三級政府。州的長官為刺史,郡為太守,縣為令長。與漢制不同的是,刺史、太守和令長均為三人同時擔任,相互牽制。「(拓跋圭)制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縣置三令長,八品者。」
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北魏實行獨特的八部大人制。在其建國前,就有南、北二部大人制,建國後,「置八部大夫、散騎常侍、待詔等官。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後八部大夫改稱「八部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雲。」以後又改為「六部大人」。其最終目的,是強化鮮卑貴族在政權中的地位,鞏固其多民族國家的統治。
面對北方眾多的漢族豪強在其塢堡勢力範圍內,蔭庇大量農戶的局面,為了不引發社會更大的動蕩,北魏前期承認了這些漢族豪強的「宗主督護」權。由此,出現了大量的隱戶,對國家的賦稅徵收和長遠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從北魏對外徵戰的情況來看,軍隊牢牢掌握在鮮卑人手裡。但在謀臣和文官的使用上,則以漢人為主。其中崔浩博聞強識,才智過人,堪稱軍政奇才。他先後事拓跋圭、拓跋嗣和拓跋燾三代君主,尤其在拓跋燾時期,他以獨到而精湛的分析,保證了北魏統一北方的多次戰爭的勝利。崔浩後來位高權重,居功自傲,引發高官顯貴們的參劾,被拓跋燾夷滅九族。與崔浩有姻親的範陽盧氏、河東柳氏和太原郭氏也被連坐滅族。燕、趙故地的漢族世家大受打擊。但是,漢族官員在北魏政權受重視的狀況並沒有改變。
在爵位制度上,北魏實行王、公、侯、子四等爵位制。又設散官,分五等,為五品以下至九品。文、武官員也分五等,同樣是五品至九品。「若百官有闕者,則於中擢以補之。」
在官員選拔上,北魏沿襲九品中正制的選薦方法。「以八國(部)姓族雜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辨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在經濟發展方面,拓跋圭「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署、百工技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詔給內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用。」拓跋燾時期採納漢臣高允的建議,「廣田積穀」,下令「悉除田禁,以賦百姓」。後又推行有牛和無牛民戶換工種田的方法,使「墾田大為增闢」。拓跋燾還罷眾多雜營戶以屬郡縣,以增加稅戶,並屢次詔令「宜寬租賦,與民休息」。在畜牧業方面,拓跋燾「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於漠南,…使其耕牧而收其貢賦。…自是魏之民間,馬牛羊其氈皮為之價賤。」滅胡夏後,北魏以河西走廊為主要畜牧地,於是「畜產滋息,馬至二百餘萬匹,駝將半之,牛羊則無數。」
在教育方面,北魏如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一樣,設學校,以儒學為經典。「(拓跋圭)初令《五經》群書各置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三千人。」「(拓跋嗣)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撰《新序》、《說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採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北魏還仿漢制建立禮樂制度。
拓跋燾「性情儉率素,服御飲膳,取給而已,不好珍麗,食不二味,所幸昭儀、貴人,衣不兼彩。」「賞賜,皆是死事勳績之家,親戚愛龐未曾橫有所及。」他還反對更竣京城、修飾宮殿,對貪官汙吏進行嚴懲。
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少數民族天子,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做到這些已經難能可貴了。這也是北魏得以統一北方並保持政權穩定的資本。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北魏統治階級內部,「官吏私掠」、「宗主督護」等特權現象的存在,對國家的權威性和長遠發展形成了挑戰;大量無地農民和貧困佃戶的存在,使階級矛盾十分突出;胡漢之間存在的深層次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民族矛盾,也已經無法迴避。正確認識分析這些社會矛盾,並妥善地加以解決,成為考驗北魏統治者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