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鮮卑稱雄——北魏之初

2020-12-12 大道即正道

代國滅於前秦時,苻堅刀下留情,沒有殺掉年幼的拓跋圭。淝水之戰後,北方一時大亂,原代國屬地的部落和地方豪酋,也有一些要殺掉拓跋圭而自立。在原代國屬地大部分貴族勢力的支持下,拓跋圭躲過了一次次被殺的陰謀,於公元386年,即前秦滅亡後的第一年,在牛川集結舊部(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即代王位。隨後他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以北),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當時的北魏經濟以南部農耕區和北部遊牧區並存,因此封建制土地關係和部落舊制兼而有之。

拓跋圭即位時才十五歲,但是他驍勇善戰。面對內部不穩和強敵環伺的局面,拓跋圭先藉助慕容垂後燕國的兵馬,平定了內亂,之後拓跋圭率軍北擊遊牧民族高車和柔然,斬獲甚多。公元391年,拓跋圭南攻佔據河套地區的劉衛辰部,大勝,誅劉衛辰宗族五千餘人。河套地區各部皆降。北魏國力初盛。

由於拓跋圭不願被慕容垂所控制,兩國關係逐漸疏離,以致敵對。

割據今山西中南部及河南西北部的西燕,其皇室與慕容垂同為鮮卑宗室。因正統之爭,公元394年,慕容垂伐西燕。西燕向北魏求援。從國家利益出發,拓跋圭果斷派出援軍。但是慕容垂速勝西燕,滅其國。於是後燕與北魏為敵。

公元395年五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軍八萬伐魏。拓跋圭避免與其正面交鋒,誘敵深入於黃河以北五原地區,屯魏軍於河南。同時,拓跋圭截斷燕軍與後方的聯繫,向燕軍釋放慕容垂已病死的消息。慕容寶無心戀戰,於當年十月回師。十一月初,黃河結冰,拓跋圭急率兩萬精騎日夜追趕燕軍,尋機殲敵。燕軍卻因魏軍的避戰放鬆了警惕,殿後的三萬燕軍還邊行軍邊打獵。當六日後北魏騎兵追上他們時,其正駐紮於山河相夾的參合陂以東。拓跋圭率軍登山後,向山下燕軍發動衝擊。燕軍驚潰,被斬殺、或因人馬踐踏而死、或在河中溺死者近半數。慕容寶帶數千士兵逃走,四萬餘燕軍投降,後被坑殺。後燕對北魏的軍事優勢不復存在。

公元396年三月,七十歲高齡的慕容垂被迫親徵北魏以復仇。駐守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北魏守將拓跋虔,悍勇異常,為其國人所倚重。而他面對慕容垂來伐,卻恃勇輕敵,最終城破戰死。北魏上下震動,諸部人心思變,拓跋圭不知所措。很快,局勢竟戲劇性地發生了逆轉。慕容垂率軍進至參合陂,在坑殺燕軍之地,遍布的燕軍骨骸令全軍慟哭,慕容垂亦吐血病倒。後燕伐魏宣告終結。四月,慕容垂死於回軍路上。

如同勁弩,洞穿再多的敵人,也有滑落在地的時候。這位一生未逢敵手的傑出統帥,在重建燕國,並將版圖擴大到與前燕相當之後,終於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拓跋圭沒有遲疑。當年八月,他集結起四十萬步騎,大舉伐燕。九月,即盡取後燕并州土地。十月進入河北燕地,諸郡望風而降。後燕宗室困守中山、鄴城等處。他們頑強抗擊到公元398年時,已無以為繼,先後棄城出逃。北魏將河北土地收入囊中。後燕被分割為遼西的北燕和今山東中東部的南燕,苟延殘喘。當年,拓跋圭遷都於平城,農曆年末,即皇帝位。

在北魏崛起時,姚萇建立的後秦也開始進入鼎盛期。公元394年,後秦太子姚興繼位後,攻佔東晉洛陽,滅亡後涼,西涼和西秦也向後秦納貢稱藩。公元402年五月,後秦主動進攻北魏,雙方皇帝均率部親徵,在今山西的西南部發生大戰。至十月,數量和戰力更勝一籌的北魏獲勝,重創後秦,斬俘其四萬餘人,後秦退守今山西西南角的蒲阪。

拓跋圭死後,其子拓跋嗣即位。他勤政愛民,勵精圖治。在北擊柔然獲勝後,拓跋嗣令在陰山以北至今河北赤城的一千餘公裡邊境上,修建長城,在長城以北設立軍鎮。公元422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拓跋嗣趁劉宋皇帝劉裕新亡,出擊黃河以南,速佔青兗二州,又陷虎牢關。東晉末年以來,滅亡南燕的成果盡失,北魏虎踞中原。

拓跋燾自幼英勇善戰,十二歲就帶兵至河套,迫退柔然。公元423年,十五歲的拓跋燾登基時,北魏國力漸盛。他首先把矛頭指向了胡夏政權。胡夏國號大夏,是劉衛辰宗族被拓跋圭誅滅後,倖存的劉衛辰三子劉勃勃所建。劉勃勃起初得到後秦國主姚興的器重,以朔方雜胡十萬交其統馭。羽翼漸豐後,劉勃勃自改姓為「赫連」,獨立建國。後秦被劉宋滅亡後,劉裕並未能鞏固後秦土地。劉裕引軍東返建康,赫連勃勃即南下攻取關中各地。胡夏軍隊狼性十足,其國君殘暴失政。公元425年,拓跋燾先以輕騎佯攻胡夏國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北),誘胡夏軍出戰。胡夏軍出城追擊時,北魏軍四面夾擊,俘剛繼位一年的赫連勃勃之子赫連昌,進佔統萬城。公元430年,拓跋燾南取關中各地,胡夏名存實亡。

公元432年,北魏攻打遼西的北燕。時慕容氏已喪失了北燕國君之位,漢族將領馮跋、馮弘先後取而代之。公元433年,北魏滅後仇池國。公元436年,滅北燕。公元439年,北魏兵不血刃迫降北涼,打通了西域,統一了北方。公元448年,鄯善國降於北魏軍,西域東部歸入北魏版圖。

拓跋燾曾十三次北擊柔然,拓地千餘裡,柔然衰落。

公元430年和450年,拓跋燾兩次率軍擊退劉宋政權的北伐,第二次還飲馬長江。因無戰船和士兵染病,被迫回師。北魏和劉宋的戰爭,使中原和江淮地區人民飽受摧殘,經濟遭受極大打擊。戰後,劉宋政權徹底喪失了統一北方的可能;而北魏在據有中原和淮北大部的同時,也軍力大虧。

鮮卑拓跋部興起於北方邊地(今內蒙古中部),初事遊牧,與前秦氐族農耕文明不同。在從代國到北魏一步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其前期統治者雖然也重用漢儒和重視漢學,但是在政治制度上胡制仍然十分明顯。胡漢分治(制)呈現出另一些特點。中國北方的人民,在經歷了前秦時期「漢制」的沐浴後,又一次經受了胡漢分治(制)的洗禮。

北魏建國後,仿效漢族政權建立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在中央設臺省機構,建立包括丞相、尚書、中書、門下等的官僚體系。在地方上,為了弱化部落勢力和推進封建化的需要,北魏實行了「離散諸部」的舉措。「太祖(拓跋圭)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相似於漢制的州、郡、縣三級政府。州的長官為刺史,郡為太守,縣為令長。與漢制不同的是,刺史、太守和令長均為三人同時擔任,相互牽制。「(拓跋圭)制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縣置三令長,八品者。」

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北魏實行獨特的八部大人制。在其建國前,就有南、北二部大人制,建國後,「置八部大夫、散騎常侍、待詔等官。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後八部大夫改稱「八部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雲。」以後又改為「六部大人」。其最終目的,是強化鮮卑貴族在政權中的地位,鞏固其多民族國家的統治。

面對北方眾多的漢族豪強在其塢堡勢力範圍內,蔭庇大量農戶的局面,為了不引發社會更大的動蕩,北魏前期承認了這些漢族豪強的「宗主督護」權。由此,出現了大量的隱戶,對國家的賦稅徵收和長遠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從北魏對外徵戰的情況來看,軍隊牢牢掌握在鮮卑人手裡。但在謀臣和文官的使用上,則以漢人為主。其中崔浩博聞強識,才智過人,堪稱軍政奇才。他先後事拓跋圭、拓跋嗣和拓跋燾三代君主,尤其在拓跋燾時期,他以獨到而精湛的分析,保證了北魏統一北方的多次戰爭的勝利。崔浩後來位高權重,居功自傲,引發高官顯貴們的參劾,被拓跋燾夷滅九族。與崔浩有姻親的範陽盧氏、河東柳氏和太原郭氏也被連坐滅族。燕、趙故地的漢族世家大受打擊。但是,漢族官員在北魏政權受重視的狀況並沒有改變。

在爵位制度上,北魏實行王、公、侯、子四等爵位制。又設散官,分五等,為五品以下至九品。文、武官員也分五等,同樣是五品至九品。「若百官有闕者,則於中擢以補之。」

在官員選拔上,北魏沿襲九品中正制的選薦方法。「以八國(部)姓族雜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辨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在經濟發展方面,拓跋圭「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署、百工技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詔給內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用。」拓跋燾時期採納漢臣高允的建議,「廣田積穀」,下令「悉除田禁,以賦百姓」。後又推行有牛和無牛民戶換工種田的方法,使「墾田大為增闢」。拓跋燾還罷眾多雜營戶以屬郡縣,以增加稅戶,並屢次詔令「宜寬租賦,與民休息」。在畜牧業方面,拓跋燾「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於漠南,…使其耕牧而收其貢賦。…自是魏之民間,馬牛羊其氈皮為之價賤。」滅胡夏後,北魏以河西走廊為主要畜牧地,於是「畜產滋息,馬至二百餘萬匹,駝將半之,牛羊則無數。」

在教育方面,北魏如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一樣,設學校,以儒學為經典。「(拓跋圭)初令《五經》群書各置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三千人。」「(拓跋嗣)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撰《新序》、《說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採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北魏還仿漢制建立禮樂制度。

拓跋燾「性情儉率素,服御飲膳,取給而已,不好珍麗,食不二味,所幸昭儀、貴人,衣不兼彩。」「賞賜,皆是死事勳績之家,親戚愛龐未曾橫有所及。」他還反對更竣京城、修飾宮殿,對貪官汙吏進行嚴懲。

作為遊牧民族出身的少數民族天子,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做到這些已經難能可貴了。這也是北魏得以統一北方並保持政權穩定的資本。

隨著統治地域的擴大,北魏統治階級內部,「官吏私掠」、「宗主督護」等特權現象的存在,對國家的權威性和長遠發展形成了挑戰;大量無地農民和貧困佃戶的存在,使階級矛盾十分突出;胡漢之間存在的深層次差異以及由此引發的民族矛盾,也已經無法迴避。正確認識分析這些社會矛盾,並妥善地加以解決,成為考驗北魏統治者的重大課題。

相關焦點

  • 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滅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
    然後,孝文帝改革後僅僅35年,北魏就滅亡了,難道是北魏全盤漢化造成了國家的滅亡嗎?這位馮太后乃皇族之女,南北朝時,馮跋建立北燕政權,馮太后乃遼西郡公馮朗之女,身份尊貴。後嫁與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冊封為皇后。文成帝拓跋浚與李氏生的孩子拓跋弘被立為太子,按照當時「子立母死」的習俗,李氏被賜死,撫養拓跋弘的重任便落到馮氏的身上。馮氏與文成帝度過了將近十年的美好日子,「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卻英年早逝,年僅25歲。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 鮮卑歷史的千古之謎——嘎仙洞
    就是北魏時期的拓跋鮮卑人中流傳的故事。「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這顯然是史官根據拓跋鮮卑的傳說,記錄和整理而成。由於一直找不到鮮卑人的祖宗之廟,在史書記載中的大鮮卑山更是無憑查考。
  • 拓跋魏第七任皇帝-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於谷塘原之行宮,享年三十三,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 民族矛盾激化,漢化改革成果付諸東流,北魏政權應該何去何從?
    鮮卑女性其實這種情況統治集團應當也是能夠預料的,不然從北魏建立之初,拓跋珪也不會費盡心力地去不顧眾多鮮卑人的反對去推廣農業,因為他深知遊牧民族在常年生活所存在的不足。拓跋燾時期漢化改革的失敗,就標誌著北魏政權建立之初走向漢人王朝制度的企圖破滅。而保守勢力佔據上風,就意味著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再度成為北魏政權該時期最為重要的經濟基礎,由此帝國所遭遇的經濟危機,特別是糧食危機成為了當時中央政府極為關注的問題,因為這關乎於王朝日後的生存發展。
  • 北魏劉宋時代竟有八胡!
    在歷史上,與南方政權友好是其主流,所以儘管劉宋代晉以後有所齟齬,並接受北魏的封號(有兩頭下注之意)。但隨著元嘉三年尊奉元嘉正朔,其君主楊玄被宋文帝封為使持節、徵西將軍、平羌校尉、北秦州刺史,並認可其繼承武都王王位,雙方關係逐步融洽中。西秦是隴西鮮卑建立的政權,控制著今甘肅、青海各一部分的土地,處於夾縫生存的狀態,雖然乞伏熾磐頗有才能和號召力,成為地方一小霸,但力量仍屬有限。
  • 拓跋鮮卑的「魂人」習俗
    兩方出土的北朝墓誌——北周《裴智英墓誌》與北魏《奚真墓誌》,明晰了兩個習俗詞語——「魂人」與「屍」,還原了一個湮沒於歷史深處的鮮卑習俗。這條墓誌材料昭示出「魂人」對應著一種古老的拓跋鮮卑習俗,該習俗不僅廣泛流行於北魏初的拓跋鮮卑民眾之中,而且存在於皇室,可見其時固守舊俗的保守力量的強大。在統治者並未真正決意革除舊俗、皇室並未率先垂範的情況下,出現高允所謂「上未禁之,下不改絕」的局面就不難理解了。無獨有偶,北魏《奚真墓誌》再證北魏皇室「魂人」與相應習俗的存在與盛行。
  • 匈奴與拓跋鮮卑毀鏡習俗之比較研究
    這種現象在拓跋鮮卑的早期和晚期建立北魏政權後都幾乎不見;除了拓跋鮮卑,亦未見於鮮卑的其他部族,且只盛行於大約公元2世紀下半葉到3世紀上半葉這一特定時段,而這一時期恰恰是拓跋鮮卑佔據匈奴故地以後。隨著南匈奴的附漢,毀鏡習俗在匈奴人中消失,同樣在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後,隨著漢化日深,這一習俗在鮮卑中也不見。
  • 文化剪影丨北魏的漢化改革,為華夏文明的再次統一打下了基礎
    文/讀史求道導語東晉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匈奴、鮮卑、羯、氐和羌這五個少數民族,趁西晉發生內亂之際,先後入主中原,建立起許多政權。到了南北朝初年,漢民已經宅居江南,出現劉宋與蕭齊兩個朝代;而北方地區,隨著鮮卑族的崛起,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全部被消滅。
  •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為何北魏卻西郊祭天?是鮮卑舊俗還是沒文化
    這兩天被發掘北魏皇帝祭天遺址的新聞刷屏了,猴格也來說說北魏皇帝是怎麼祭祀老天爺的,北魏的郊祀制度又是怎麼回事的。話說封建時代的皇帝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神化自己的皇權,都喜歡通過頻繁的郊祀祭天來表現自己是天授神權,聲明自己是老天爺的兒子,受命而得天下,非常具有正當性和合法性。何為郊祀祭天?
  • 吐谷渾:一支負氣出走的鮮卑人,在離家萬裡之外建立的汗國
    就這樣,這支鮮卑人來到的河西涼州一帶,而且繼續向西,甚至走到了今天的四川阿壩地區。慕容吐谷渾說到做到,當真是離開萬裡之遙。後來,逐漸在今天的青海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定居下來。但這裡一直是西北羌人的活動地盤。所以,外來鮮卑人要在這裡立足,就只能用刀劍開路,給自己打出一片地盤。
  • 蝴蝶效應:為推行全面漢化,孝文帝遷都洛陽,意外斷送北魏基業
    西晉末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種內部的叛亂本來可以自己解決,可司馬宗室卻偏偏要把胡人軍隊引進來,於是歷史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代。經過不斷的鬥爭,北魏在少數民族中閃亮登場,成了北方的"老大哥",他們也算是因此看盡了中原的花花世界。但是一個王朝總歸要滅亡,滅亡就要有原因,那麼北魏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還是北魏貴族的過度消費,蛀空了這個強大的國家。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石窟造像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遷都平城(今大同)後,為弘揚佛教而開鑿的石窟。5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十六國,結束了北部中國紛戰270餘年的戰亂局面,與南朝的劉宋對峙。鮮卑原是遊牧民族,習俗喜愛歌舞,不但喜歡觀賞樂舞表演,更愛以舞自娛,他們欣賞的是豪健粗放之美。
  •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換門庭式的變革,帶來了民族大融合
    1、 崛起於微末的北魏,強悍的鮮卑族草原勢力(1) 軍事戰爭的發展,直接促進北魏疆域版圖的迅速擴大北魏的建立者是鮮卑的拓跋部落,這一部落早在西晉時就登上了歷史舞臺。然而,因為魏晉時期的戰爭風波,這一部落也曾經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 影視|紀錄片《中國》今晚播出《融合》,講述北魏波瀾壯闊的民族融合
    但北魏的鮮卑貴族卻無法容忍權力被分割,與漢人重臣衝突激烈。漢化並不容易。但拓跋宏沒放棄。他為了推動漢化下詔消除先輩沿襲多年的習慣,禁止同姓結婚;為了約束鮮卑貴族的貪贓掠奪,定期給官員發放俸祿;為了充盈國庫,推行 " 均田令 " 和 " 三長制 ",使農民重新分得土地。雖然這些政令遭到了鮮卑貴族的激烈反對,但為了讓北魏壯大為真正的 " 神州上國 ",拓跋宏和支持他的馮太后義無反顧。
  •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北魏建國後,一下子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鮮卑族表示車速太快無法適應,許多母系氏族的舊習俗殘餘被保留下來。據《三國志 魏書》記載:(烏桓)貴少賤老,其性桀驁,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以母有族類,父兄以己為種,無復報者故也。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有哪些?揭秘英年早逝真正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是中國歷史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是北魏時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於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北魏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也給後世之人留下了不解的謎團,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北魏孝文帝的死因。北魏孝文帝介紹: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何非要實行漢化改革?日本學者:不改國就沒了
    我們知道,在漢帝國滅亡之後,整個中國北方之地出現了大片的權力真空,簡單來說,就是失去漢帝國這樣的強權震懾之後,北方的遊牧民族便開始蠢蠢欲動,欲圖稱王稱霸!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北方遊牧民族開始紛紛向中原之地進發,這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五胡亂華」時期。
  •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拋棄鮮卑武將,令他們舉起屠刀,狂殺大臣
    北魏末年,軍閥爾朱榮主導,殺害皇族、大臣、士人二千多人的殘酷殺戮,被史書稱為河陰之變,與唐末年軍閥朱溫殺害朝臣人的白馬之禍一樣,是歷代史書公認的兩個軍閥武人之禍。這場災難的原因不僅僅是爾朱榮這個胡族軍閥的個人兇暴,還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從30年前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