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在大興安嶺,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在地圖上是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處有一座山洞,名叫「嘎仙洞」。在鄂倫春人中間流傳著一段有關「嘎仙洞」的動人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嘎仙的小夥子。他長得高大英俊,聰明勇敢,武藝高強。有一天嘎仙打獵回來,得知有個九頭魔鬼滿蓋搶佔了山洞,吃人放火,搶男霸女,無惡不作,鬧得大興安嶺上的人們不得安生。嘎仙帶著巨大神箭找芒蓋算帳。九頭魔鬼提出與嘎仙比武,誰把擋在洞門的大石頭扔得遠,誰就是山洞的主人。九頭魔鬼先舉起那塊大石頭,運足了力氣,扔在甘河邊上。嘎仙輕輕地把那塊巨石託回來,一跺腳,不偏不倚,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山嶺頂上,嘎仙站的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個大腳印。九頭魔鬼服輸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扔過去的那塊石頭的正中心。九頭魔鬼因九個腦袋行動各異,連射三箭也沒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還射出一個圓洞。九頭魔鬼一看嚇壞了,撒腿就跑。從此,鄂倫春人把那座射穿的山峰取名為窟窿山,山洞叫做嘎仙洞。「嘎仙」一詞據說是鄂倫春語,但鄂倫春人未解其語義。「嘎仙」的字音和滿語的「嘎柵」相通,意為村屯。在錫伯語中,為屯村或故鄉之意。此洞的存在,也曾見於文字記載。早在200年前,清初流放者方式濟在其《龍沙紀略》中說:「興安嶺,一曰新安嶺……嶺上巡邊者渡諾尼西北數百裡,則陟降取道。松柞數十圍,高窮目力,穿林而行,午不見日,石色斑駁,若趙千裡畫幅間物。有石洞,洞中几榻天然如琢,行者闢草得之,籍少憩焉。」這些是近三四百年以來人們的傳說和記述。但是,關於這個山洞還有一個更古老的傳說。就是北魏時期的拓跋鮮卑人中流傳的故事。「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這顯然是史官根據拓跋鮮卑的傳說,記錄和整理而成。由於一直找不到鮮卑人的祖宗之廟,在史書記載中的大鮮卑山更是無憑查考。千百年來,史學界聚訟紛紜,甚至有人竟認為「鮮卑山乃具神話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謎。
二、解開千古之謎的重大發現
1961年深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應邀到內蒙訪古,最北端走到了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他在阿里河賦詩一首《大興安嶺頂遠眺》: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億萬章。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紀洪荒。
後來,在他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提出拓跋鮮卑起源於嫩江以北的大興安嶺之說。但是他到阿里河鎮時,恐怕還沒想到鎮西北十公裡之外有拓跋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
關於拓跋鮮卑舊墟石室,最早見於《魏書》,但是石室位置究竟在何處?原來史學界的中外學者屢有考證,諸說紛紜,爭論不休。《呼倫貝爾志略》一書,認為呼倫貝爾迆西北一帶有「魏先帝石室」。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一書中提出,「烏洛候西北部之拓氏先祖之石室,亦必在嫩江流域之中,而當在興安嶺之近旁」。上世紀60年代,馬長壽的專著《烏桓與鮮卑》一書,認為:「烏洛候在今黑龍江省之嫩江流域甚明。嫩江流域的西北為額爾古納河,魏之祖先的石室當在二河的大興安嶺山脈之內」。原呼倫貝爾盟文物站站長米文平等學者多次實地考查與研究,1980年7月30日終在嘎仙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辭。與《魏書》記載烏洛侯國遣使「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基本相符。
三、嘎仙洞基本現狀
嘎仙洞本為天然花崗巖山洞。洞口略呈三角形,寬約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30°。洞深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至28米,穹頂高達20餘米。宏偉如大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洞內大部分地面較為平坦,可分為前廳、大廳、高廳、後廳四個部分,洞內地勢也隨之而逐漸抬高。前廳西側距洞口15米的石壁上,刻有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辭。石刻高度距地面約1.5米,通高0.7米,寬1.2米。刻辭為豎行,共19行,全文共201字。刻文為漢字魏書,隸意猶濃。石刻祝文的發現確鑿地證實了嘎仙洞,即鮮卑族祖先居住的舊墟石室。嘎仙洞洞內堆積有較厚的文化層。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器、骨器;在地表下1.3米黃色粘砂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鮮卑石室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是1500多年前保留下來的「原始檔案」,是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北方民族遺蹟。北魏「舊墟」的發現,不僅結束了歷史學界長期以來對拓跋鮮卑發源地和大鮮卑山方位的爭論,解決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決的一樁學術懸案迷蹤,而且對於進一步研究我國北方民族的歷史、文化、地理等,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
備註:本文圖由鄂倫春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