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歷史的千古之謎——嘎仙洞

2020-12-18 猛獁英雄

一、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在大興安嶺,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在地圖上是呼倫貝爾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裡處有一座山洞,名叫「嘎仙洞」。在鄂倫春人中間流傳著一段有關「嘎仙洞」的動人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嘎仙的小夥子。他長得高大英俊,聰明勇敢,武藝高強。有一天嘎仙打獵回來,得知有個九頭魔鬼滿蓋搶佔了山洞,吃人放火,搶男霸女,無惡不作,鬧得大興安嶺上的人們不得安生。嘎仙帶著巨大神箭找芒蓋算帳。九頭魔鬼提出與嘎仙比武,誰把擋在洞門的大石頭扔得遠,誰就是山洞的主人。九頭魔鬼先舉起那塊大石頭,運足了力氣,扔在甘河邊上。嘎仙輕輕地把那塊巨石託回來,一跺腳,不偏不倚,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山嶺頂上,嘎仙站的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個大腳印。九頭魔鬼服輸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扔過去的那塊石頭的正中心。九頭魔鬼因九個腦袋行動各異,連射三箭也沒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還射出一個圓洞。九頭魔鬼一看嚇壞了,撒腿就跑。從此,鄂倫春人把那座射穿的山峰取名為窟窿山,山洞叫做嘎仙洞。「嘎仙」一詞據說是鄂倫春語,但鄂倫春人未解其語義。「嘎仙」的字音和滿語的「嘎柵」相通,意為村屯。在錫伯語中,為屯村或故鄉之意。此洞的存在,也曾見於文字記載。早在200年前,清初流放者方式濟在其《龍沙紀略》中說:「興安嶺,一曰新安嶺……嶺上巡邊者渡諾尼西北數百裡,則陟降取道。松柞數十圍,高窮目力,穿林而行,午不見日,石色斑駁,若趙千裡畫幅間物。有石洞,洞中几榻天然如琢,行者闢草得之,籍少憩焉。」這些是近三四百年以來人們的傳說和記述。但是,關於這個山洞還有一個更古老的傳說。就是北魏時期的拓跋鮮卑人中流傳的故事。「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這顯然是史官根據拓跋鮮卑的傳說,記錄和整理而成。由於一直找不到鮮卑人的祖宗之廟,在史書記載中的大鮮卑山更是無憑查考。千百年來,史學界聚訟紛紜,甚至有人竟認為「鮮卑山乃具神話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謎。

二、解開千古之謎的重大發現

1961年深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應邀到內蒙訪古,最北端走到了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他在阿里河賦詩一首《大興安嶺頂遠眺》: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億萬章。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紀洪荒。

後來,在他主編的《中國史綱要》一書中,提出拓跋鮮卑起源於嫩江以北的大興安嶺之說。但是他到阿里河鎮時,恐怕還沒想到鎮西北十公裡之外有拓跋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

關於拓跋鮮卑舊墟石室,最早見於《魏書》,但是石室位置究竟在何處?原來史學界的中外學者屢有考證,諸說紛紜,爭論不休。《呼倫貝爾志略》一書,認為呼倫貝爾迆西北一帶有「魏先帝石室」。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一書中提出,「烏洛候西北部之拓氏先祖之石室,亦必在嫩江流域之中,而當在興安嶺之近旁」。上世紀60年代,馬長壽的專著《烏桓與鮮卑》一書,認為:「烏洛候在今黑龍江省之嫩江流域甚明。嫩江流域的西北為額爾古納河,魏之祖先的石室當在二河的大興安嶺山脈之內」。原呼倫貝爾盟文物站站長米文平等學者多次實地考查與研究,1980年7月30日終在嘎仙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辭。與《魏書》記載烏洛侯國遣使「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基本相符。

三、嘎仙洞基本現狀

嘎仙洞本為天然花崗巖山洞。洞口略呈三角形,寬約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30°。洞深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至28米,穹頂高達20餘米。宏偉如大廳,面積約2000平方米,可容納千人。洞內大部分地面較為平坦,可分為前廳、大廳、高廳、後廳四個部分,洞內地勢也隨之而逐漸抬高。前廳西側距洞口15米的石壁上,刻有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辭。石刻高度距地面約1.5米,通高0.7米,寬1.2米。刻辭為豎行,共19行,全文共201字。刻文為漢字魏書,隸意猶濃。石刻祝文的發現確鑿地證實了嘎仙洞,即鮮卑族祖先居住的舊墟石室。嘎仙洞洞內堆積有較厚的文化層。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器、骨器;在地表下1.3米黃色粘砂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鮮卑石室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是1500多年前保留下來的「原始檔案」,是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北方民族遺蹟。北魏「舊墟」的發現,不僅結束了歷史學界長期以來對拓跋鮮卑發源地和大鮮卑山方位的爭論,解決了北方民族史上多年未決的一樁學術懸案迷蹤,而且對於進一步研究我國北方民族的歷史、文化、地理等,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

嘎仙洞外遠景
嘎仙洞洞口
嘎仙洞洞口
嘎仙洞洞口
嘎仙洞側景
嘎仙洞側景
嘎仙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拓片
米文平四探嘎仙洞發現石刻祝文
拓印嘎仙洞石刻碑文
嘎仙洞發掘

備註:本文圖由鄂倫春博物館提供

相關焦點

  • 山河地理——鮮卑祖源 大興安嶺嘎仙洞
    在這個孔道所經的大山中,就有鮮卑的祖廟——嘎仙洞。大興安嶺北部的山間通道我是先坐高鐵從唐山到哈爾濱,第二天乘飛機從哈爾濱先到加格達奇,然後乘朋友的車,到了鄂倫春旗的阿里河鎮。在此,我們開啟了自駕旅程,探訪了嘎仙洞、呼倫貝爾大草原,實際感知了當年從森林走到草原、中原的林間百姓的進取之路。
  • 中國「極險」寺廟,屹立百年,其建造歷史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據了解,這座鐵廟屹立百年,其建造歷史至今仍是一個千古之謎。這座鐵廟位於我國泰興山上,攀登泰興山最高點。這裡地鐵廟風光讓你唏噓不已。很多人可能覺得爬山其實很簡單。爬樓梯就行了。如果你也這麼想,那你就錯了。
  • 千古之謎:瑪雅人的消失,一定不會是人間蒸發
    瑪雅遺址瑪雅文明留給世人太多未知之謎,它的文明,它的消失,它的建築等等。世紀的歷史檔案,南美大陸根本沒有災難性氣候變化記載;要說瘟疫,有這種可能,只是瑪雅人當時的版圖有上萬平方公裡,所以瘟疫流行的機率也很小……有的史學家把瑪雅人的消失,歸結為生態破壞,而不得不整體遷移。
  • 從陶淵明千古迷文的內證,可破解桃花源幽蔽在衡山的未解之謎
    特別是隨著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人們尋找桃花源簡直是肆無忌憚了,無一不是拋棄客觀證據從主觀意願出發,把與桃源毫無關聯之地,打造成旅遊景區來追名逐利。他們所謂的文獻、史料、物證等,都是後人據桃花源的自我臆測和曲解而紛紛出籠的,不僅與文內容不符,而且無原始又直接、真實又客觀、緊密又融合的歷史遺蹟。
  • 匈奴與拓跋鮮卑毀鏡習俗之比較研究
    匈奴與拓跋鮮卑毀鏡習俗之比較研究馬 利 清(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院 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 100872)摘 要:「毀鏡」是匈奴和拓跋鮮卑共有的一種特殊的喪葬習俗。東漢以後,隨著匈奴的衰落,南北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南下,鮮卑之北部大種——拓跋鮮卑趁機崛起,盡佔匈奴故地,並收編匈奴殘部十餘萬落,遂成為草原上的新霸主。匈奴與鮮卑在爭霸草原的博弈與妥協中緊緊聯繫在一起。
  • 浙江地底藏了千古之謎,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無人知其來歷
    在我們中國這個遼闊無比的大地上,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古代勞動人民依靠勤勞和智慧,建築了各種讓人難以置信的建築。 我們國內的考古科學家們,在研究一些中國歷史考古研究的時候,還發現了吧舉世聞名的兵馬俑,但是除了兵馬俑之外,原來我們中國大地下面還藏著如此多神秘的建築。
  • 古崖居一個千古之謎,低矮的洞穴曾經生活著一個古老的矮人部落?
    關於古崖居的來歷,因為缺少文字史料記載,成為千古之謎。這裡沒有秀美的風景,只有這些光禿禿的山,和古人留下的這些洞穴,留給我們的千古之謎。讓我們對這裡充滿了好奇和想像。古崖居風景區古人的崖居,一個另人費解的千古之謎,這低矮的洞穴,是奚族人的山寨?還是士兵的倉庫?或者這裡曾經生活著一個古老的矮人部落?不得而知。
  • 千古謎案:歷史上突然消失的兩個人,至今下落不明,專家無法解釋
    千古謎案:歷史上突然消失的兩個人,至今下落不明,專家無法解釋引言: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作為全世界唯一沒有斷過歷史的國家,中國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不管是科學技術,還是農業科技,甚至就連醫學方面的都有所成就,能夠看出古人的智慧還是很厲害的,當然,追溯數千年的歷史,史前中國也發生過不少奇怪的事情,今天筆者就來講講,歷史上突然消失的兩個人,至今下落不明,就連專家都無法解釋明朝皇帝消失案:
  • 千古之謎:秦始皇終生無皇后,原因真是《大秦賦》所演繹那樣麼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這是一部真正從歷史的血肉裡長出來的好作品,是實力國劇應得的加冕。張魯一的嬴政、段奕宏的呂不韋、李乃文的李斯、辛柏青的贏異人、朱珠的趙姬、鄔君梅的華陽夫人,精彩的歷史加上眾多實力演員的傾情演繹,讓人對這部波瀾壯闊的年度歷史大劇尤為期待。
  • 拓跋鮮卑的「魂人」習俗
    兩方出土的北朝墓誌——北周《裴智英墓誌》與北魏《奚真墓誌》,明晰了兩個習俗詞語——「魂人」與「屍」,還原了一個湮沒於歷史深處的鮮卑習俗。這條墓誌材料昭示出「魂人」對應著一種古老的拓跋鮮卑習俗,該習俗不僅廣泛流行於北魏初的拓跋鮮卑民眾之中,而且存在於皇室,可見其時固守舊俗的保守力量的強大。在統治者並未真正決意革除舊俗、皇室並未率先垂範的情況下,出現高允所謂「上未禁之,下不改絕」的局面就不難理解了。無獨有偶,北魏《奚真墓誌》再證北魏皇室「魂人」與相應習俗的存在與盛行。
  • 吐谷渾:一支負氣出走的鮮卑人,在離家萬裡之外建立的汗國
    人之相處,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生了嫌隙。這種心中嫌隙,就一定會以各種理由爆發成為矛盾的升級版,即衝突。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渾的衝突,既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人,而是因為馬。因為二部牧馬相鬥,應該是慕容廆的馬受傷了,所以大酋長慕容廆對自己這位庶長兄也就不會客氣了。
  • 山西懸空寺屹立不倒,千古之謎被揭開,古人的智慧讓專家嘆服!
    其實專家也是感到很疑惑,於是翻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千古之謎隨之被揭開。據悉,在北魏期間,當地經常在雨季發生洪災。面對大自然帶來的災難,人們束手無策。雨季時節,不僅交通不便,大家也感到絕望。當時科技不發達,於是很多人迷信,對此做出了無端猜測。為了祈福,他們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在山上建造一座廟宇以驅除惡魔。
  • 三國出場時間最少的武將,只出場1次卻留下千古英名後世好評如潮
    三國時代,是指古代東漢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關於三國的時代的起點,史學界目前還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三國時代起始於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不過,三國時代還有一位出場時間最少的蓋世名將,只出場一次卻留下千古英名,後世好評如潮。他就是西晉初期名將馬隆。史書對馬隆的記載極為簡略,惜墨如金,連他的生卒年月都未寫明,他在三國歷史中前後僅僅出場一次。三國時代,西北的隴西隴右一帶,一直是眾多遊牧部族聚居之地,鮮卑、羌人、氐人等長期盤踞在這裡。
  • 千古之謎「小雲南」
    「小雲南」在何處,國內學術界說法不一,被稱為「千古之謎」。本文通過考釋,列舉了眾多文獻記載和祥雲縣「小雲南」的民謠及膠東民俗,證實「小雲南」就在雲南,即古之雲南縣,今之祥雲縣;它是以相對於古代的雲南郡和後來的雲南省而得名,具有相對穩定性,是實際存在並可從歷史文獻中查到的地名。
  • 歷史未解之謎:古籍上的奇怪記載,是自然現象還是外星來客?
    我們歷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謎,有些是在考古中發現某些文物暫時不能解釋其製作方法,或者是用途等等,所以成了未解之謎;還有一些是記載於史書資料上的某些現象,由於資料上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也會成為未解之謎。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記載於史書,或者在古人詩詞中的一些奇異現象,這些千古謎團被一些人認為是外星文明造訪地球的證據。
  • 歷史大真探·大秦戰神白起身死之謎
    中國歷史上名將輩出,可是被稱之為殺神的卻只有一個,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史料記載白起一生大小戰役打了七十多次,佔領城池七十多座,而且從無敗績。縱觀歷史唯此一人,故又稱為第一戰神。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各國徵戰一共戰死大概兩百萬人,而被白起殺死的就達一百萬,但他的死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之謎。白起,陝西眉縣人,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白起從小立志恢復家族榮耀,所以十多歲當了兵。在戰場上十分勇敢,按照軍功授爵制連升十級,引起了長期把持秦國朝政的權臣史稱穰侯、秦宣太后同母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注意。
  • 燈謎雖小道,也可傳千古——憶謎師陳少梅
    ~1957年,謎號華廋)為首的「起鳳謎社」因「道不同不相為謀」(胡寄雲語)而作星散,自此怡樂文虎社在汕頭市名聲雀起,成為汕頭市實力最強首屈一指的謎社。中山公園遊藝大會、大同遊戲場的謎會都由怡樂文虎社主持,《汕報》也闢專欄刊登該謎社會員的謎作及謎評。陳少梅是謎社的中堅,其謎文雅且謎風較為獨特,融匯南北制謎之技法,適合汕頭埠這個來自各地人群之胃口。故有時一些大型遊藝會和謎會,主辦方指名請陳少梅主臺。
  • 蘇妲己之墓在河南被發掘,揭開歷史之謎,專家嘆息:千古奇冤
    蘇妲己劇照當然,傳說和小說並不能代表歷史的真實性。那麼歷史上的蘇妲己是否真實存在,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蘇妲己的身世由於殷商年代久遠,歷史資料對蘇妲己的記載比較少。《國語-晉語》中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帝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聽計從。"
  • 湖北發現神秘墓碑6:畢昇身世成千古之謎,只因後裔做的一件事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畢昇的身世成為千古之謎。但是他的發明卻越傳越遠,等到德國人古藤堡使用金屬活字印刷《聖經》的時候,已經是畢生發明問世400年以後了。本文由馬遷品歷史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歡迎關注,帶你一起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 《京都之謎》:千年古都的遷都歷史之謎,京都特色的怨靈文化之謎
    想要來點輕鬆的隨筆散文,可以讀一讀臺灣作家林文月的日本旅居隨筆《京都一年》,或是臺北奇人舒國治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閒走札記《門外漢的京都》;倘若想要了解更多京都隱秘往事的,那不妨看看這本《京都之謎:一座千年帝都的歷史變遷與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