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2020-12-15 中國網

作者: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

深入挖掘北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創作表現北魏歷史題材的影視精品,繞不開對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研究。雲岡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其誕生並非偶然,它是諸多歷史必然性的歸結。

第一,禮帝為佛的新思維,是引領北魏佛教興盛的法寶。道武帝建都平城,「始作五級佛圖、耆闍崛山及須彌山殿,加以繢飾。別構講堂、禪堂及沙門座,莫不嚴具焉。」約此同時,任命趙郡(今河北趙縣)高僧法果為道人統,管攝僧徒。「法果每言,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遂常致拜。謂人曰:『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在此之前,西域胡僧入華,奉敬其佛,無須禮拜皇帝;而東晉十六國以後,出家漢人成為主流,原本是天子的臣民,現在變為釋迦門徒,因此沙門拜不拜皇帝?即是否承認和接受國家管理?成為南北佛教必須回答的問題。對此,隱居廬山的慧遠和尚著有《沙門不敬王者論》,代表了南方釋子的立場;法果的言行,則表明了北方僧人的態度。同為佛圖澄的再傳弟子,他倆選擇的方式截然相反,南北佛教所走的路也明顯不同。法果所言,雖涉阿諛,又似詭辯,汲取的卻是佛圖澄依國弘法、以術幹政的成功經驗,遵循的竟是釋道安「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名訓。蓋佛教離不開人主,人主也需要神化。法果將帝佛合一,提出皇帝就是當今如來(活佛)的新理論,巧妙地將釋迦信徒轉回到天子門下,迎合了最高統治者的心理需求,使宗教行為上升為國家意志,從而奠定了北朝佛教鼎盛的基礎。後來的北魏僧統師賢為文成帝立像「令如帝身」,曇曜在武州山為五位皇祖開窟造像,實屬法果理論的再創造和付諸實施。武州山石窟寺因此列入皇家工程,成為幾代皇帝自建家廟的自覺行動。

第二,平城佛教中心的形成,使大規模像教建設成為可能。從道武帝建國,到太武帝結束北方群雄割據的局面,北魏推行的掠奪與徙民政策,使平城這座昔日的邊陲小縣迅速躍升為北中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隨後對西域的徵服,又將平城推向東方國際大都市的新高峰。在各國各地貴族官僚、儒道沙門、能工巧匠、租賦商販、金銀財富匯聚平城的同時,佛教信仰也日益升溫。特別是太延五年(439)滅北涼,《釋老志》稱:「涼州自張軌後,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太延中,涼州平,徙其國人於京邑,沙門佛事皆俱東,象教彌增矣。」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所轄河西走廊,自古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也是西域胡僧進入中土的第一站;四世紀初,張軌任涼州刺史,河西奉佛已成民風。417年,東晉大將劉裕攻滅姚氏後秦,長安僧眾奔逃四散,河西佛教遂為中華一枝獨秀。太武帝徙涼州吏民三萬戶(包括參與守城被俘的三千僧人)於京城,如同河西佛教整體搬遷,平城隨即成為中華佛教的新中心。曾經目睹天竺、西域佛事,參與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靈寺、天水麥積山等河隴石窟開鑿、禪修的涼州僧匠,成為未來平城佛寺與石窟寺建設的主力。

第三,太武帝滅佛,從反方向刺激了北魏佛教的迅猛發展。涼州僧團的東遷,在促成平城佛教驟盛的同時,也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佛道之爭。受嵩山道士寇謙之、司徒崔浩的影響,太武帝於真君七年(446)詔令滅法。一時間,北魏民間「金銀寶像及諸經論,大得秘藏。而土木宮塔,聲教所及,莫不畢毀矣。」然而,毀之愈烈,求之彌切。興安元年(452),文成帝拓跋濬即位甫爾,在群臣的請求下,宣令復法。「方詔遣立像,其徒惟恐再毀,謂木有時朽,土有時崩,金有時爍,至覆石以室,可永無泐。又慮像小可鑿而去,徑尺不已,至數尺;數尺不已,必窮其力至數十尺。累數百千,而佛乃久存不壞,使見者因像生感。」(朱彝尊《雲岡石佛記》)。於是乎,曇曜五佛應運而出。

第四,追仿釋迦鹿苑舊事,再造東方佛教聖地。鹿苑,全稱鹿野苑,即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說法成道處,在今印度貝拿勒斯城郊。北魏鹿苑,在平城皇宮北,道武帝天興二年(399)起築,「東包白登,屬之西山」(《魏書?高車傳》)。苑之西山,道武帝時,封山禁樵;明元帝拓跋嗣時,奉武州山為神山,築壇祭祀;太武帝平定涼州以後,逐漸成為西來沙門採石雕佛、開窟修禪之所。於是平城鹿苑與印度鹿苑,在涼州僧眾的心目中自然成雙,產生共鳴。特別是曇曜五佛的橫空出世,極大地鼓舞了年輕的獻文帝拓跋弘,堅定了他追仿西天勝跡,建立東方鹿野苑的信心。高允《鹿苑賦》云:「暨我皇之繼統,誕天縱之明叡;追鹿野之在昔,興三轉之高義;振幽宗於已永,曠千載而有寄。於是命匠選工,刊茲西嶺;注誠端思,仰模神影;庶真容之仿佛,耀金暉之煥炳。即靈崖以構宇,疏百尋而直上;絙飛梁於浮柱,列荷華於綺井。圖之以萬形,綴之以清永;若祇洹之瞪對,孰道場之途迥。嗟神功之所建,超終古而秀出。」武州山石窟寺建設全面展開。

第五,西風東漸,共鑄輝煌。北魏對西域的徵服,直接迎來了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東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大都會,平城迅速成為胡商梵僧雲集之地。印度石窟造像之風,經由新疆,波及河西、關隴,至平城而特盛,進而流布中華。武州山石窟的創作,最初是涼州僧匠帶來了西域風格的佛教造像藝術,然後是古印度、師子國、西域諸國的胡沙門帶著佛經、佛像和畫本,隨商隊、使團而至,再後是曇曜建議徵集全國各地的寶像於京師,最後是徐州僧匠北上主持雲岡佛事。一代代、一批批高僧大德、藝匠精工,共同設計、共同製作,創造出雲岡石窟一座座曠世無雙的佛國天堂。

作為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武州山石窟寺的壯麗與輝煌,在震驚當世的同時,成為引領和推動北朝石窟佛寺建設高潮的樣板。向東遼寧義縣萬佛堂石窟,向南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等,向西甘肅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天水麥積山石窟寺、永靖炳靈寺、敦煌莫高窟等等,無不受其影響。從北魏曇曜開窟至初唐道宣遙禮,近二百年間,無論政治風雲如何變幻,代京靈巖始終是中華僧徒心中的聖地。對華夏石窟寺的推廣、雕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雲岡石窟的藝術源流,從佛法東傳的時代背景分析,涼州僧匠最初帶到平城的只能是涼州模式或西域樣式,而涼州模式實際上就是西域南北兩道佛教的混合藝術。新疆式的犍陀羅藝術甚至馬土拉藝術,移花接木般地在雲岡石窟翻版,應當屬於歷史的必然。尤其是大乘佛教盛行的于闐、子合等地像法。從雲岡石窟的工程本身分析,涼州僧匠是規劃設計的主體,其所依憑的佛像、畫本及其造像法則,無論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模仿西域,但設計藍圖必定是經過北魏皇帝、有司會審批准的,鮮卑與漢民族的審美願望自然滲透其中。而開鑿洞窟的工匠,包括部分涼州僧人,但主體是來自中原各地的漢人,因而大量運用的是中國傳統的雕刻技藝和表達方式。我們講,西式設計與中式技藝是雲岡最大特點。當然,越往後來,中華傳統的份量越重,自主創新的意識越強。這就是為什麼雲岡造像藝術並不簡單雷同於印度、中亞、新疆的原因。

作為西來像法在中華大地綻放出的第一朵奇葩,雲岡石窟一改蔥嶺以東石窟寺泥塑、壁畫、木雕為主的藝術模式,直接比照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築,在東方首次營造出氣勢磅礴的全石雕性質的佛教石窟群。同時,廣泛吸收中外造像藝術精華,兼容並蓄,融會貫通,成為中國早期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雲岡石窟開鑿大致分為三期,即三個階段。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晚期為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雲岡造像分為兩類:前則西域風格,後則華夏新式。集中展現了西來像法逐步中國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發展的裡程碑。

在雲岡石窟中,漢民族意識的覺醒,我們說不清經歷了多長時間。但是,深受西域佛教、像法影響的涼州僧團的領導地位,大約從太和五年(481)開始動搖了。隨後,徐州義學高僧接受了孝文帝的邀請,率徒北上,「唱諦鹿苑,作匠京緇」(《廣弘明集·元魏孝文帝為慧紀法師亡施帛設齋詔》),代京平城的佛學風氣為之一變。到在太和十三年(489),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登上了雲岡第11窟外壁的佛龕,並從此成為時尚。如果說雲岡第6窟中最早出現的褒衣博帶式佛像,尚未脫離「胡貌梵相」,那麼第11、12、13窟外壁眾多龕洞的造像則是完全「改梵為夏」了。

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平城依然為北都,雲岡的皇家工程基本結束,但民間盛行的開窟造像之風猶烈。儘管大窟減少,但中小窟龕卻自東迄西遍布崖面。這些數量眾多的晚期洞窟,類型複雜,式樣多變,但洞窟內部日益方整。塔窟、四壁三龕及重龕式的洞窟,是這一時期流行的窟式。造像內容題材,趨於模式化、簡單化。佛像一律褒衣博帶,面容消瘦,細頸削肩,神情顯得飄渺虛無;菩薩身材修長,帔帛交叉,表情孤傲。給人以清秀俊逸、超凡脫俗的感覺,顯然符合了中國人心目中對神仙形象的理解。造像衣服下部的褶紋越來越重疊,龕楣、帳飾日益繁雜,窟外崖面的雕飾也越來越繁縟。上述風格與特徵,與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同出一轍,標誌著中華民族對西來佛教像法的引進與吸收過程的初步終結。


相關焦點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雲中之岡,也是飛舞的雲岡。雲岡石窟,是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而形成的偉大藝術成果,在它那雄偉壯麗的石雕群中,有各種風格不同、審美特徵各異的舞蹈雕像。這些不同風格舞蹈雕像的形成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它們又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影響,直到唐代,形成交流融合創新的唐樂唐舞。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在對雲岡的石窟建築藝術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之後,梁思成感觸良多,他說,「在雲岡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滲入旺盛而有力的外來影響:它們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臘、波斯、印度,它們通過南北兩路,經西域各族和中國西藏到達內地。這種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賦予我國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歷史上最有趣的現象,也是近代史學者最重視研究的問題。」
  • 3D列印雲岡石窟上海開啟巡展,高科技讓文物得以永生?
    與其他石窟不同的是,雲岡石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第一次由皇家力量主持開鑿的石窟寺。  北魏是來自大興安嶺的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魏皇室舉全國之力啟動了雲岡石窟這一浩大工程。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古代宮廷交響樂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5月13日,記者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第12窟內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當日,記者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室副主任何勇的辦公室電腦裡看到,一座3D複製的雲岡石窟第12窟栩栩如生。目前,雲岡石窟的保護,正從文物本體逐漸走向數位化,邁開雲岡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
    5月13日,記者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第12窟內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這次穿越時空的歷史講述,旨在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傳承前輩的學術精神,重新發現中國古建築的壯麗和輝煌,解鎖其中的傳統文化密碼。    本期講述的,正是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作為北魏建築、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是一部有著1560年歷史的「石頭的史書」,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曇曜五窟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則屬於,雲岡石窟的早期開鑿,由著名高僧曇曜法師主持。先看十四窟和十五窟。作為雲岡石窟早期工程,曇曜五窟,既有鮮明的佛教藝術風格,也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表述,這與營造者曇曜法師不無關係。
  • 雲岡石窟中釋迦牟尼的前世今生
    走進大同,走進雲崗,便是走進了北魏時期佛家的歷史。遊覽雲崗石窟,了解不一樣的大同文化。外省的人們甚至是同省不同市的人們每次一聽到大同,都會來上一句靈魂上的拷問:「你們那裡煤老闆真的很有錢嗎?」大同刀削麵大同作為古都,它擁有著自己的歷史文化。北魏皇室在這裡也留下了它的足跡——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的建造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北魏石刻文化、魏晉南北朝時的時代特色,還發揚了佛教文化。
  • 「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虛擬修復與數字回歸 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主任寧波看來,雲岡石窟是開展數位化難度最高的一類石窟。 雲岡石窟作為高浮雕石窟傑作,體量巨大,「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
  • 「中國文化報」雲岡石窟:閃耀中華文明的自信光芒|楊俊芳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近日,筆者採訪了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主任閆宏彬,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故事。
  • 揭秘|雲岡石窟第3窟新發現銘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2019年4月,雲岡石窟第3窟危巖體加固工程開始啟動。6月14日,筆者在施工現場調研時,在第3窟後室三尊像與窟頂間的崖壁上(圖1),發現了六處銘刻文字,其字數不等、大小不一、內容各異、時代不明。從位置和字跡情況看,應為歷史上某階段石窟開鑿或修繕後工匠留刻的痕跡。
  • 現場|雲岡第12窟「移動」來滬,同展百餘文物與當代藝術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12月25日,展覽「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
  • 龍門石窟為何建在伊河邊?從北魏到隋唐,據說盧舍那佛就是武則天
    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寺。莫高窟在舉世聞名的敦煌,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而龍門石窟則矗立在九朝古都的洛陽南郊伊河上。伊河邊上修建始於北魏龍門石窟從北魏時期開始建造。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後。
  • 大同:原創歌舞劇《北魏長歌》即將亮相,再現風雲時代
    由大同市歌舞劇院打造的文旅融合演藝新劇目《北魏長歌》日前在市歌舞劇院排練廳完成了前期的分角色練習>分幕合排等排練程序6月11日起進入大同大劇院開始排練6月16日將進行全劇驗證性項目驗收原創歌舞劇《北魏長歌》是大同市傾力打造的一部北魏題材的重點文化藝術項目,該劇以弘揚北魏歷史文化為主線,致力於打造一部恢弘的史詩力作,由中國著名導演、表演教育家
  • 雲岡:小造像中的大慈悲
    ,59000餘尊石窟造像展示著北魏工匠所創造的奇蹟。 那是2017年夏天,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中心專門針對14窟至20窟的外立壁進行養護。他們搭起了18米高的腳手架,逐一進行排查和加固。王雁卿說:「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僅是石窟造像,其實在北魏當時,石窟前面都是有建築的,所以在窟前考古遺址中就發現了一些地面長方形的柱穴,與石窟外立壁的大梁孔是正好對立的。」
  • 雲岡紋飾:一種流動的風景
    紋飾從開創時期新石器時代算起,已有七八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能工巧匠創造出各種紋飾,題材廣泛,構圖新穎,美觀大方。現在,紋飾被用在各種器皿、建築之上,又賦予鮮活的時代意義,彰顯著一種文化氣魄、傳統風格,在世界裝飾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純樸的古代勞動人民將愛美特性傳給了現代人,現代人將這種文化理念運用到現代生活美學之中,運用到全國各大高校美術學院課堂教學之中。
  • 鑑賞|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看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
    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雲岡,經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後,金剛力士在雲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雲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那麼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有什麼特徵?在雲岡石窟的不同時期,金剛力士形象又有怎樣的變化?
  •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換門庭式的變革,帶來了民族大融合
    同時,這一次改革也最大程度的融合了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但隨著變革逐漸脫離最初的統治基礎,這些漢化改革最終造成了北魏政權的滅頂之災。北魏融合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失敗了,但是其經驗造就了隋唐的恢宏,這些經驗的積累,為後來的隋唐恢宏統一的風氣,提供了強大的歷史支撐。隋唐的恢弘,離不開北魏這百年來的融合經驗。
  • 世界上首個可拆卸復原石窟
    dà大měi美zhī之gē頌在雲岡石窟諸多石窟中,有很多窟內都有以音樂舞蹈作為素材的雕刻,但都是起到局部點綴陪襯作用唯有第十二窟,則是主要以音樂舞蹈作為主要內容,其氣勢磅礴、場景輝煌壯麗,不僅僅在雲岡石窟中絕無僅有,在全國的石窟中也極為罕見。
  • 遊記: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
    龍門石窟是洛陽市眾多旅遊景點中最讓洛陽值得驕傲的景點之一。龍門石窟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