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一個雲岡石窟

2021-01-09 騰訊網

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一千五百年屹立不倒。但通過精細的測量手段,保護它的人知道,每年在自然狀態下,洞窟每平米平均有超過10立方釐米砂巖剝落。

看似微不足道的形變,放在十年、百年、千年的尺度裡,便十分可觀。雖然文物保護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但石窟的退化遵照自然的法則,無法徹底遏制。

保護者正通過別的方式,挽留這些精美而歷經滄桑的佛像。雲岡石窟研究院通過數位化技術,正在將石窟的信息全部記錄、重現在數字空間裡,再利用3D列印,將這些洞窟等大、逼真地再現。

雲岡45個大窟和200多個小窟分布在武周山南麓,自東向西延綿一公裡,其中立著約5.9萬尊千姿百態的佛像。這些融匯中國、印度、希臘、羅馬等中西風格的壯麗石窟,一千五百年來與山融為一體,俯視大同。

如今,被「複製」的雲岡大佛們,走出大山,走進青島、北京、杭州等地,未來還計劃環遊世界。

10月20日,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潘鵬(左)與同事在採集第十一窟數據,該窟的數位化採集將於11月結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夜拍十一窟

10月20日晚上7點,潘鵬跟同事打著手電,走進雲岡第十一窟的窟簷。窟簷是一座三層仿古木質建築,為了保護石窟所建,緊貼在石窟外面,相當於一層外殼。「殼」內還可以安裝設備,為石窟調節乾濕度。

這一天大同氣溫驟降,晚上已經低於10度。他們穿著抓絨開衫,外面套上衝鋒衣,冷氣依然侵入身體,保溫水壺必不可少。

一臺無影燈和棚閃燈投向工作區,將黑暗的石窟照亮。李澤華和王超拿著單眼相機,拍攝東壁最後剩餘的一部分,在內壁投下巨大的影子。為了補光均勻,相機都安裝了特別的環形LED補光燈。窟簷裡的工作準備區,立著十幾個棚閃燈、無影燈,各種器材的黑色充電器鋪了一地。

他們站立的地方,是距離地面十多米的腳手架,腳手架上鋪著木板,行走時會晃動。腳手架的鋼管從地面升起來,縱貫石窟,每隔約1.5米左右分為一層。

第十一窟的數位化採集在今年國慶假期後啟動,前幾天剛完成窟頂第一層的工作,第一層木板隨即拆除。現在是從上往下數的第二層,仰頭就是窟頂。王超從木板上小心走過,腳邊不遠,木板邊緣已經露出半個佛頭。

當天白天,洞窟裡還進行了另外兩種採集工作:手持三維掃描和站式三維掃描。

龐博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儀,如超市收銀的掃碼器大小,一點點在壁面前移動,與之相連的電腦上實時出現掃描出的畫面。沒接收到的地方,就形成一個黑洞,他一邊掃一邊盯著電腦檢查,隨時彌補缺失。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龐博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儀一邊掃描一邊檢查電腦上的實時畫面。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站式雷射掃描儀則在整層基本採集完時啟用,定位在一點,自動對周邊空間進行360度掃描。站式雷射掃描儀對穩定性要求極高,掃描時周邊不能有任何晃動,除了負責操作的王家鑫,其餘人全部退出洞窟。

近景攝影測量、手持三維雷射掃描和站式三維雷射掃描,三種採集方式各有所長。

「攝影的優勢是像素比較高,紋理十分清晰,但由於是二維轉三維,空間結構有誤差。雷射掃描的空間坐標準,可以對攝影測量進行校準,使得三維結構更準確。」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第十一窟數位化項目負責人潘鵬解釋。站式三維掃描則可以記錄整個洞窟的空間尺度,就像定製一個尺寸標準的框架,將此前採集的三維圖像裝進去。最終產出的結果,是準確的三維彩色模型。

這三種方式結合的技術方案,雲岡石窟數位化團隊探索了10多年才形成。

雲岡的5.9萬多尊佛造像,最高達17.3米,最小僅2釐米高,拇指大小。他們一寸寸採集圖片和數據,正在將讓這些佛造像在數字空間裡「重生」,永遠保持今天的容貌和色彩。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王家鑫在設置站式三維雷射掃描儀,該掃描儀可以記錄整個洞窟空間尺度,與近景攝影測量、手持三維雷射掃描一起完成數據採集。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3D大佛的誕生

一夜的趕工,第十一窟的第二層數據採集全部結束。

近景攝影組的兩臺單眼相機,每臺每天大約要按1萬次快門,一共採集近2萬張照片。一個項目完工,要採集50萬張以上,快門基本被按到失效。最困難的部分是佛龕內的死角,他們得換用卡片相機,「凹」出各種姿勢,伸到佛像的耳後、側面拍攝,腳下要注意安全,手上又不能觸碰文物。

10月21日一早,工人師傅入場,拆除第二層的木板。拆完以後,木板將移到第三層鋪設。整個過程持續一到兩天,整層的數據採集需要一天半到兩天,加起來,每一層的工作需要4天完工。

「一共搭了九層,還有七層,那就是28天左右。」潘鵬算了一下,「必須抓緊工期了,要不然到時候就很冷了。」

他預計到11月下旬,窟內的採集就要停止了。前車之鑑就在眼前,前幾年歲末年初,他們做了第十二窟的數據採集,當時氣溫低到相機自動關機,設備接連出了問題。

工人在拆除第二層腳手架的同時,攝影組加緊補拍最後一組圖片。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數據處理員趙曉丹的工作環境稍好,不用在窟內受凍。在辦公室,她負責將前方拍攝的照片導入電腦,快速瀏覽檢查,剔除不合要求的照片,然後導入圖像處理軟體。軟體會自動提取每張照片的特徵點,抽離色彩信息和幾何特徵,變成間隔0.02毫米的一個個點源。由點連成線,三條線組成一個面,面與面合成空間,完成從二維照片到三維模型的初步處理。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的辦公室裡,五臺電腦承擔著這項工作,每臺電腦的顯示器連接多達5臺主機,才能滿足運算能力。這樣「疊羅漢」式的配置,能夠用一夜時間處理當天拍攝的1~2萬張照片,白天則繼續處理前晚加班採集的數據。

每當一個新的採集項目啟動,這些計算機都嗡嗡作響,夜以繼日。

最讓趙曉丹擔心的是,有時候算了一夜,結果計算出的模型出了差錯,他們稱之為「跑飛了」。有時,龐大的運算量還會讓計算機宕機,只能從頭再來。不過,雲岡石窟研究院正在建設文物系統第一個先進計算中心,他們將「鳥槍換炮」,擁有更大、更快的運算能力。

這時,遠在深圳的合作工廠裡,數十臺3D印表機將三維模型的數據,列印成數百個立體模塊。其後,美術師與工人師傅一起,為與洞窟等大的十幾米高3D模型上色。

這個過程將持續8個月。去年夏天,平面設計出身的趙曉丹在深圳待了兩個月,為此前採集完數據的第十二窟模型上色,「畫面十分壯觀。」

今年6月,3D列印的原大雲岡第十二窟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展出。雲岡石窟研究院供圖

巴黎聖母院的警示

今年6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迎來一個完整的雲岡洞窟。通過3D列印和組裝,第十二窟被等比例「複製+粘貼」到杭州。

這是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雲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完成的世界首個可拆卸3D列印數位化石窟,雙方希望這個石窟未來能走向全球巡展。

第一個等比例3D列印的石窟,是2017年在青島城市傳媒集團廣場永久落地的第三窟。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整個項目歷經數據採集、數據處理、3D列印、結構體設計施工、列印件拼裝、光源設計安裝、噴砂上色等工序,歷時2年。

「如果你想看雲岡石窟,必須來到現場,所以有人一輩子都不知道雲岡石窟是什麼樣子。」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技術員王家鑫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文物走到大家身邊。」

航拍雲岡石窟年代最早的一組石窟——曇曜五窟。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不過,一開始,石窟數位化的目的並非為了展示,而是出於對文物保護的迫切需要。

直觀來看,雲岡石窟可能每隔十年都有可見的變化。現代技術佐證了這一感受,從2012年起,配合雲岡五華洞窟簷保護工程,雲岡石窟研究院對第九、十窟的列柱進行了持續表面落沙量監測。監測結果表明,在未修建窟簷前,1平米的面積上,平均每年大約會剝掉落10點多立方釐米的砂巖。

在一些石窟最內側的北壁,因山體滲水導致的壁面剝落尤為劇烈,造像已經模糊不清,甚至退化成近乎一個平面,無法知道曾經是什麼樣。留存當下的數字資料,將為未來彌補這種遺憾。

去年4月,巴黎聖母院遭遇火災。慶幸的是,此前完成的雷射掃描數位化採集,用10億多個數據點記錄了聖母院的全貌,可為重修提供依據。這件事提醒全世界文化遺產機構,為應對不測之虞,必須儘早建立數字檔案。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認為,當前石窟寺數位化最核心的目的,是了解我國石窟寺文物本體基本現狀,用數位化方法,將中國大地上石窟所有信息在21世紀老老實實、系統記錄下來。

近期目標來看,她希望5年之後,使中國能得到一個包含石窟寺翔實基本信息的大資料庫,各石窟寺都能收穫紮實的數字檔案,使得其他各項事務都能升級。

虛擬修復與數字回歸

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主任寧波看來,雲岡石窟是開展數位化難度最高的一類石窟。

雲岡石窟作為高浮雕石窟傑作,體量巨大,「山是一座窟,窟是一座山」。而且空間結構複雜,既有印度的穹廬頂,又有北魏皇家的中式宮殿樣式,遍布希臘、羅馬、印度、中式的建築、人物、動物、花草紋樣的精湛雕刻。「那麼巨大的體量、複雜的空間、精湛的雕刻,造成的整個三維數位化工作的採集難、存儲難、應用難。」寧波說。

最早,雲岡石窟曾經想借用敦煌的數位化採集方法來做,走了彎路,因為敦煌數位化的對象主要是壁畫,而雲岡石窟的主體是高浮雕造像。「大窟大像,從技術到工程遇到許多實際問題,我們經過10多年的探索,才基本解決了雲岡石窟三維數位化採集的難題。」

雲岡石窟研究院數位化室王超用相機採集第十二窟窟頂影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此過程中,雲岡石窟充分藉助外力。例如,北京建築大學最早為雲岡石窟解決了外立面數位化難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與雲岡研究院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

由於雲岡石窟在全國石窟寺中具有典型性,「當他們來到雲岡時,都覺得解決了雲岡的數位化採集難題,全國大部分石窟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寧波說,這幾家共同成立了「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解決石窟採集、保存和應用難題。

當石窟建立起資料庫,更多的歷史缺憾將被彌補。一個典型案例,是位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曾利用數位技術「復原」過殘缺的文物。

龍門石窟萬佛洞前室南壁的觀世音像龕,體態婀娜優雅,雕刻細膩流暢,素有龍門「最美觀世音」的美譽,但這尊造像的髮髻以下至鼻子以上慘遭破壞,面目全非。去年,龍門石窟研究院對其進行虛擬復原,不僅重現菩薩面容,還恢復了色彩。

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虛擬復原前(左)和復原後(右)。圖/龍門石窟研究院

虛擬復原的依據,主要來自四個方面:老照片、三維數據測量、顏色檢測分析報告,以及同時期、同類型造像參考。研究人員利用三維掃描測繪數據,首先推斷出缺失部位的體積、長寬、弧度等,然後結合老照片資料和同時期、同類型造像規律,進行造型復原。

由於沒有第一手的資料,彩繪的復原也相當困難。肉眼只能看到殘留的紅色和黑色,但顏色檢測分析測出了少量金元素,意味著曾有金色。再根據其他洞窟色彩檢測和出土文物對照,並考慮到褪色效果,復原了造像的彩繪。

如今,龍門石窟通過APP的AR掃描、紀錄片、3D列印等多種形式,讓觀眾在現場和線上都可以看到「最美觀世音」的完整面目,並了解虛擬修復背後的故事。

還有一種可能的應用途徑,是讓流失海外的石窟文物「數字回歸」。

例如一些佛像的佛頭在歷史上被盜,經過轉手,成為外國博物館的藏品。被盜文物的追索,仍然是一個難題。不過,在被返還之前,如果能採集到被盜文物的數字信息,就能通過數位化手段讓佛像復原,讓觀眾看到佛像完整的面貌。

不斷「重頭再來」

據統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石窟寺及石刻超過三百處。石窟寺歷史悠久,延綿近兩千年,縱使有免遭雷火毀滅的優勢,但依然遭受著風化、滲水等自然病害,以及歷史上的人為破壞、被盜流失。

此前不久,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主任董廣強在雲岡石窟舉辦的一次石窟寺數位化保護論壇上表示,目前麥積山石窟有數字中心,但沒有專業隊伍,人員培訓和設備增加等沒有同步跟上。

麥積山石窟遊客量逐年增加,已經達到80萬人次,但是由於多數是小型洞窟,絕大多數內部空間僅2-3立方米,平常都是處於封閉狀態。董廣強稱,希望後續根據洞窟內塑像精美程度等因素,完成部分重點洞窟的三維掃描,並在適當位置建立麥積山石窟文物數字展示中心,為更多遊客提供參觀數位化參觀體驗。

全國更多小型、分散的石窟寺,更難以具備專業的數位化技術和團隊。

寧波認為,全國石窟數量巨大,在短期內都將存在數位化工作量大,時間緊迫的問題,同時數位化採集、存儲標準還不完善,將來的數據所有權也都會面臨一些難題需要解決。

王家鑫用小型相機採集佛龕內難以採集的「死角」,這是圖像採集中的難點。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全國石窟寺正在通過一些平臺聯合起來。例如,今年9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數字重生——絲綢之路沿線石窟寺數位化保護項目」,雲岡、龍門、麥積山三大石窟首批參與,探索更多數位化保護利用方式。其長遠目的在於,在當前石窟寺數位化工作基礎上,推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整體數位化進程。

預計項目周期為6年,前三年更側重於數位化記錄存儲、虛擬修復、數字回歸,以及探索數位化標準建立,後三年更側重於展覽展示、公眾教育、公益活動,以及文化價值闡釋和傳播,籌資與傳播貫穿於全過程。

作為數位化起步較早、技術較為成熟的石窟寺,雲岡石窟正在走出去,幫助其他文物單位建立數字檔案。

近年來,該團隊帶著全套設備,走入北京明十三陵的長陵祾恩殿、山西運城廣仁王廟、五臺山南禪寺以及永樂宮和華嚴寺等。長陵祾恩殿是難度最大的一個項目,他們待了兩個月,花的時間比採集雲岡石窟一個洞窟還要多。

潘鵬回憶,長陵祾恩殿難度主要在於體量太大、結構複雜,外部要用無人機攝影測量,內部使用三維掃描儀。大殿地面鋪設古磚,無法直接立鋼柱,他們自己設計定製了一個氣柱,底部為氣墊,可以將鋼柱升到十米多高,將掃描儀放在上面,掃描高處的建築細節。

從2005年雲岡石窟啟動外立面數位化採集開始,至今大約完成整體石窟三分之一的數據採集。不過,隨著技術的迭代,這項工作往往需要「重頭再來」。

雲計算、大數據、虛擬實境、知識圖譜、人工智慧等更多的數位技術,正擺到文保工作者面前。李志榮認為,要對技術持開放態度,新技術的介入將擴展石窟寺保護的手段,升級石窟寺保護的流程,也將提升數位化的標準。

潘鵬說,四五年前進行了第五窟的數位化,現在看,當時的技術已經落後了,數據精度也不如現在。他預計,當前設備採集的數據,五到十年可以保持在先進水平。但在那之後,新一輪的採集或許又要開始了。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陳思 校對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雲岡石窟:「雲」端行走,「雲」遊世界
    1933年,中國學者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營造學社同人考察雲岡石窟,隨後在合著的《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中,刊發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釐定了雲岡諸窟的名稱,討論了雲岡飛仙的雕刻,分析了雲岡石窟表現的建築形式和窟前的附屬建築,文中認為:「這靈巖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並在文章中第一次從建築角度研究了雲岡石窟的價值。
  • 3D列印雲岡石窟上海開啟巡展,高科技讓文物得以永生?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相信,通過3D列印就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第3窟和第18窟的3D列印複製,一個被安置在青島城市傳媒廣場,一個被安置在北京建築大學,但是今天來到上海的第12窟更具意義,我們把它做成了可拆裝、可運輸的形式,它實現了雲岡多年的夢想,讓雲岡走向世界。」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古代宮廷交響樂團
    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當日,記者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室副主任何勇的辦公室電腦裡看到,一座3D複製的雲岡石窟第12窟栩栩如生。目前,雲岡石窟的保護,正從文物本體逐漸走向數位化,邁開雲岡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
    5月13日,記者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第12窟內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
  • 雲岡石窟:翻開這部1560年的「石頭史書」
    之後它的下一個落腳點就是聞名天下的敦煌莫高窟,之後再往東南傳,到了當時的涼州,也就是今天以甘肅武威為中心的地方,涼州石窟是影響雲岡石窟最深的一種類型。等到傳入北魏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起雲岡石窟之後,中國石窟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裡程碑落成了。
  • 北魏民族融合的歷史豐碑——雲岡石窟
    作者: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深入挖掘北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創作表現北魏歷史題材的影視精品,繞不開對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研究。雲岡石窟規模宏大,造像內容豐富,雕刻藝術精湛,形象生動感人,堪稱中華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紀世界美術雕刻的最高水平。其誕生並非偶然,它是諸多歷史必然性的歸結。
  • 「中國文化報」雲岡石窟:閃耀中華文明的自信光芒|楊俊芳
    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近日,筆者採訪了雲岡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主任閆宏彬,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雲岡石窟保護工作的故事。
  • 雲岡石窟中釋迦牟尼的前世今生
    北魏皇室在這裡也留下了它的足跡——雲岡石窟。雲岡石窟的建造不僅體現了當時的北魏石刻文化、魏晉南北朝時的時代特色,還發揚了佛教文化。大同雲崗石窟的建造便是後者,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同雲崗石窟吧!參觀雲岡石窟,既可以拍照在朋友圈打卡,也可以來一場文化之旅,在參觀的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最驚豔的便是第六石窟裡的佛傳故事浮雕了。一進入洞窟首先看到的便是中央巨大的石柱,上面刻有無數的小浮雕,而且不同於前面看到的石窟,這個石窟中的色彩極為豐富。
  • 把雲岡石窟裝入「貨櫃」?刁常宇帶你深入了解文物數位化保護
    把雲岡石窟裝入「貨櫃」?「文物數位化保護技術使雲岡石窟這種不可移動的巨大文物變成可以通過貨櫃運輸的展品,運送到國外進行展覽。雲岡石窟的這一段歷史,展現出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的美好。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程,我們不去講,就沒有人去講。
  • 鑑賞|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看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
    從犍陀羅到龜茲再到雲岡,經歷了曲折的傳播路徑後,金剛力士在雲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雲岡的金剛力士的形象也影響到西域地區、敦煌以及龍門石窟金剛力士群體的藝術形象。那麼雲岡石窟的金剛力士有什麼特徵?在雲岡石窟的不同時期,金剛力士形象又有怎樣的變化?
  • 鑑賞|雲岡石窟菩薩寶冠的類型:化佛、蓮花、素麵……
    【來源:曹彥】始建於公元5世紀中葉(460年)的石雕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以規模宏偉、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內涵豐富而馳名中外,在眾多題材中最主要的造像謂之「菩薩」。而寶冠是菩薩最重要的特徵。樣式的起源(一)化佛寶冠出土於馬土臘2~3世紀The Kronos Collection 的菩薩,中央有一個圓盤形的裝飾,圓盤中央有一坐佛,坐佛後有幾圈裝飾紋,下面有一條長長的束帶。雲岡石窟的化佛冠也是端坐於圓盤的中央。
  • 佛教造像藝術東傳的轉折點——雲岡石窟各窟介紹(下)
    曇曜五窟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則屬於,雲岡石窟的早期開鑿,由著名高僧曇曜法師主持。先看十四窟和十五窟。此外,十四窟和十五窟還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沒有明顯的大型造像,所以,與其它洞窟主佛像或脅侍像的包泥加彩繪不同,這裡多數雕刻能夠體現一些北魏時期原有風貌。
  • 揭秘|雲岡石窟第3窟新發現銘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2019年4月,雲岡石窟第3窟危巖體加固工程開始啟動。6月14日,筆者在施工現場調研時,在第3窟後室三尊像與窟頂間的崖壁上(圖1),發現了六處銘刻文字,其字數不等、大小不一、內容各異、時代不明。從位置和字跡情況看,應為歷史上某階段石窟開鑿或修繕後工匠留刻的痕跡。
  • 現場|雲岡第12窟「移動」來滬,同展百餘文物與當代藝術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12月25日,展覽「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
  • 穿越時空看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數位化讓一切皆有可能
    自10月18日起,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藝術聯展在河南洛陽舉行。 闞力 攝中新網洛陽10月20日電 題:穿越時空看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展:數位化讓一切皆有可能作者 闞力為期三個月的首次中國三大石窟藝術聯展自18日起在河南洛陽開展。
  • 雲岡:小造像中的大慈悲
    春節期間,一條來自雲岡的消息刷爆了文博圈:雲岡石窟研究院在文物日常保養中,在第16窟的梁孔處發現一尊失載的小造像,憨態可掬,雕工精湛。 這一發現有什麼幕後故事? 2月28日,記者採訪了雲岡石窟研究院信息資料室主任王雁卿,了解她與小造像謀面的全過程。
  • 有佛國之稱的雲岡石窟,為啥只有文殊菩薩像,而無觀音菩薩像
    在筆者家鄉雲岡石窟第7窟後室門拱西側有一文殊菩薩像。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佛教的諸多供養神也隨之來到了到中國,並為中國的信徒所尊信,文殊菩薩即是其中之一。文殊的全名為文殊師利(尸利)菩薩,亦有稱其為曼殊師利菩薩者,這是她的音譯。
  • 雲岡紋飾:一種流動的風景
    第12窟拱形窟門頂部龍形 雲岡石窟的紋飾,尤其是蓮花紋飾是當時佛教的典型紋飾,這種圖案在莊嚴中顯出質樸剛健的精神氣質。雲岡紋飾在雲岡石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漫步景區,紋飾圖案充實著遊人的視覺。第9窟前室北壁須彌山畫面下雕刻著飛天或童子手牽瓔珞的「V形瓔珞紋」。第5窟拱門東西兩壁的上方雕刻著「二佛並坐菩提樹紋」。第18窟北壁東側菩薩寶冠之上雕刻著「人字支撐忍冬紋」。第6窟中心塔柱西面「九龍紋」講述著佛傳故事「九龍灌頂」,第9窟前室佛像裝點著「三葉環形忍冬紋」,圖形簡單,彰顯著深邃的生活哲理。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石窟中的力士像雲岡第13窟中的託臂力士在雲岡石窟舞蹈形象最豐富的飛天群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在門楣或龕楣上有些半裸上體,身披絡腋,下身著衭,赤足,舞姿剛健的飛天。這種模仿漢、晉的做法,表明北魏統治者仰慕中原文化,嚮往漢、(西)晉,嚮往成為一個統一全國的強盛王朝的意願。雲岡石窟中表演雜技的橦倒伎圖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天興六年(403)打敗赫連昌,得古雅樂。平涼州(今甘肅武威)後,又將那裡的樂舞藝人及樂器、服飾等掠歸,得到當地所傳《西涼樂》。
  • 分享下雲岡石窟、五臺山、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壺口瀑布旅遊攻略
    我給大家分享下總結的雲岡石窟、懸空寺、五臺山、晉祠、喬家大院、平遙古城、王家大院、綿山、洪洞大槐樹、壺口瀑布旅遊攻略。第一站太原先遊覽山西省博物館感受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了解感受夏商蹤跡、晉國霸業、佛風遺韻、明清晉商文化。然後可以去晉祠,遊覽有山西小江南之稱的晉祠博物館,再去太原食品街尋找美食,晚上住太原市中心。